中山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168401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6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山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山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山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山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山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山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山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山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山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山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山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山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山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山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山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题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山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题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山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题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山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题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山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题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山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题含答案.docx

《中山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山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题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山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题含答案.docx

中山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题含答案

2020年中山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江南地区在《史记》中曾被描述为“地城辽阔而人烟稀少”,但在汉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开发。

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江南开发因素的是()

A.优越的自然条件B.北方人口的南迁

C.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D.经济重心的南移

2.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具体表现包括

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②种植双季稻③粪肥得到推广④麦稻兼作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3.毛主席评价某位历史人物:

“他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他统一中国北方,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位历史人物是

A.袁绍B.曹操C.孙权D.刘备

4.以下是某部古文献的部分目录和内容,这部文献最有可能是

A.《齐民要术》B.《伤寒杂病论》C.《兰亭集序》D.《水经注》

5.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

石窟艺术是随着某宗教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

该宗教是

A.伊斯兰教

B.佛教

C.道教

D.基督教

6.历史图片往往能再现当时的历史现象。

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A.民族交融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7.“自东汉末年以来,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逃往战争较少、相对安定的南方,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材料表明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先进技术②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③南方统治者的重视④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8.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采取措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下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

序号

部分措施

1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2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3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A.促进民族交融B.推动经济发展

C.加强中央集权D.实现南北统一

9.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长平之战D.巨鹿之战

10.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

A.西晋“八王之乱”时期B.三国鼎立时期

C.淝水之战后D.北魏孝文帝改革期间

11.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造型风格与外来佛教艺术结合的突出表现是()

A.兰亭书法B.阎立本画作C.龙门石窟D.赵州石拱桥

12.“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洛神赋》这两句传世千年的名句,为后人构造了一位可望而不可即的“丰姿秀美,含情脉脉,飘飘若仙”的洛神。

谁的作品形象再现了以上情景?

A.司马迁B.顾恺之C.屈原D.王羲之

13.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推算《大明历》时,必须对天体运行规律进行精细的推算。

下列成就对他创制新历法产生重要作用的是()

A.设计制造指南车B.设计制造千里船

C.编著《缀术》D.精确计算圆周率

14.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

当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有()

①自然条件优越

②南迁的人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③江南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5.成语是历史的积淀。

以下成语来源于淝水之战的有

①投鞭断流②破釜沉舟③草木皆兵④风声鹤唳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6.有一位北方朋友,他热衷于农作物、蔬菜和果树栽培技术的研究,他想了解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生产技术,可以查阅的书籍是(  )

A.《孟子》B.《史记》C.《齐民要术》D.《论语》

17.台湾及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在内,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历史上大陆政权最早与台湾联系可以追溯到什么时期?

(  )

A.秦B.西汉C.三国D.东晋

18.下列历史人物在生活朝代上与其他三人不同的是

A.

B.

C.

D.

19.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感受下列古代艺术作品,具有“书圣”风格的作品是()

A.

B.

C.

D.

20.中国书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2009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杰出的书法家中被后人誉为“书圣”的是

A.钟繇B.王羲之C.颜真卿D.欧阳询

21.2018年9月23日是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亿万中国农民有了专属于自己的节日。

我国自古以来重视农业生产,注重对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的总结。

下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A.《神灭论》B.《齐民要术》C.《水经注》D.《兰亭集序》

22.人口迁徙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社会现象。

西晋末年我国出现了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B.南方政治经济发达

C.八王之乱相互混战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23.“三川北掳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李白的诗句中提到了永嘉五年,即公元311年,西晋都城被匈奴攻陷后,中原人民大量南迁江南的景象,史称永嘉南渡。

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永嘉年间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A.西晋迁都到南方B.南方经济发达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D.北方战乱多,为躲避战祸南下

24.学会运用原因和结果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是初中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

下表中因果关系对应错误的是()

选项

A

汉武帝推行儒学

儒学开始于主导地位

B

淝水之战前秦战败

北方重新陷入分裂割据局面

C

八王之乱、匈奴人灭西晋

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D

江南地区的开发

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A.AB.BC.CD.D

25.祖冲之小行星是一颗以中国数学家祖冲之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下列关于这位数学家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他是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

②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

③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④制定出《大明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

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放的原因包括:

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安定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经济、农业和水利;北方人民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技术与生产经验;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海上贸易也优于北方。

D项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宋朝时期,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ABC项均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区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宋朝时期经济重心的难移的区别与联系,不要混淆相似知识点。

2.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人的大量南迁等因素,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经过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劳动,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种植双季稻;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稻麦间种。

故①②③④符合题意,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3.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他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所以1954年夏,毛泽东在北戴河吟诵曹操《观沧海》一诗后,对身边工作人员说:

“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B符合题意;ACD的人物没有统一北方,不符合题意;故选B。

4.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可知,图片描述的是《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A符合题意;《伤寒杂病论》是医学著作,B不符合题意;《兰亭集序》是书法著作,C不符合题意;《水经注》是地理著作,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正确分析图片的内容,通过内容判断属于哪部著作,结合排除法解答问题,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

5.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

所以最能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和雕塑综合特点的是石窟艺术,该宗教是佛教,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6.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图片中胡床、方凳、汉人食胡图,这些都说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生活习俗上逐渐趋同,是民族融合的具体体现,民族融合是指民族之间自然融合,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逐步消失,相互融合成新的民族,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俗密切联系的结果。

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突出特点之一,所以A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在图片中体现不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点睛】

本题是图片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材料信息—“胡床、方凳、汉人胡食图”,判断历史事件所指—“民族交融”。

审题并弄清题目要求,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再认再现基础知识准确做出选择。

7.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中的“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可知①正确。

据题干材料“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逃往战争较少、相对安定的南方”可知②正确,所以材料表明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①②,A项符合题意;而③和④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排除。

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8.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采取措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这些措施加强了北魏的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为以后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A符合题意;题干涉及的是北魏的汉化措施,没提到经济、中央集权,故BC不符合题意;北魏只统一了北方,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8年,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操,使曹操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巩固在他在长江中下游的统治,刘备占有四川,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符合题意;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A排除;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C排除;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末,D排除。

故此题选择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赤壁之战的影响。

10.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西晋“八王之乱”时期,少数民族纷纷在北方建立政权,北方战争频繁,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故A符合题意;三国鼎立时期是从东汉到西晋过渡的一个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重新进入混乱时期,故C不符合题意;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交融,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兰亭书法、阎立本画作、赵州石拱桥都是中国传统造型风格,因此ABD不符合题意。

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开凿石窟,雕造佛像。

这些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

两大著名的石窟包括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

因此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12.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洛神赋》是顾恺之的代表作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有较大的发展,著名画家很多,以东晋的顾恺之最为出色。

他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佛家故事、历史故事、人物山水、飞禽走兽无所不画。

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他一生创作的画很多,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

故选B。

13.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祖冲之推算《大明历》时,必须对天体运行规律进行精细的推算,他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约1000年,对他创制新历法产生重要作用,故D符合题意;设计制造指南车、设计制造千里船、编著《缀术》与题干无关,故ABC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4.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南方战乱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南方经济发展的步伐;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开垦出大量良田,使江南地区得到迅速开发。

①②③④富二号和题意,故正确答案为D。

ABC总结原因不全,故选D。

【点睛】

此题应理解并识记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掌握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南方经济发展的步伐;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开垦出大量良田,使江南地区得到迅速开发。

15.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①③④均来源于淝水之战,投鞭断流是指前秦统治者苻坚骄傲自大,不听大臣的劝阻,执意要进攻东晋,并扬言把军队的马鞭投入长江,可以阻断长江天险,草木皆兵是指苻坚在淝水之战前疑神疑鬼,把山上的草木也看作东晋军队,风声鹤唳是指前秦军队在淝水之战被打败后仓皇逃命,一路上听见风声和鹤鸣的声音,都以为是追兵,①③④正确;②来源于秦末的巨鹿之战,指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以示有进无退,结果大败秦军主力,②排除。

故选B。

16.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

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内容完整的农书,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

想了解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生产技术,可以查阅的书籍是《齐民要术》。

C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A不合题意;《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B不合题意;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教育家,他的思想由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D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C。

17.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历史上大陆政权最早与台湾联系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等,曾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18.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张仲景是东汉著名医学家,汉武帝是西汉帝王,班超是东汉政治家,因此祖冲之生存的朝代与其它三者明显不同,故排除BCD,A符合题意。

故选A。

19.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其书法特点“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品《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A属于行书,A正确;B属于楷书,C是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佛像,D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绘画《女史箴图》,均排除。

故选A。

20.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三国时期曹魏时的书法名家,CD项是唐朝的书法家。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1.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B符合题意;范缜著有《神灭论》,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无神论思想。

A不符合题意;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著有《水经注》是综合性地理学专著。

C不符合题意;东晋王羲之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2.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西晋时期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

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C符合题意;北方自然条件恶劣的说法错误,A不符合题意;南方政治经济发达的说法错误,B不符合题意;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不是北人南迁的主要原因。

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3.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三川北掳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可知,材料反映了西晋到东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多,为躲避战祸,北方人口纷纷南下,材料反映了永嘉年间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北方的战乱,故D项正确。

A项“迁都”说法错误,排除。

BC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故选D。

【点睛】

根据材料的主旨意思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或者直接找出答案。

24.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

江南地区的开发,只是说明南方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要到南宋,南方经济发展才超过北方,故D符合题意;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推行儒学,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排除A;公元383年,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北方重新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排除B;相对于北方的统治集团内部纷争和外族骚扰,南方相对安定,这样,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排除C。

故选D。

25.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我国的祖冲之是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求得的圆周率成果领先世界近1000年,制定出《大明历》,③④表述正确,故D符合题意;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①表述错误;刘徽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②表述错误,故含有①②的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