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案完整版部编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80902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行》教案完整版部编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行》教案完整版部编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行》教案完整版部编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行》教案完整版部编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行》教案完整版部编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山行》教案完整版部编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山行》教案完整版部编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山行》教案完整版部编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山行》教案完整版部编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山行》教案完整版部编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山行》教案完整版部编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山行》教案完整版部编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山行》教案完整版部编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山行》教案完整版部编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山行》教案完整版部编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山行》教案完整版部编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山行》教案完整版部编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行》教案完整版部编1.docx

《《山行》教案完整版部编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行》教案完整版部编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行》教案完整版部编1.docx

《山行》教案完整版部编1

三年级上语文教案04古诗三首《山行》1人教部编版

《山行》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山行>》

教材分析:

《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山行》,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为古诗配画。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感知古诗的画面美,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练:

自主探索,激发情趣

师:

各位小游客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扬帆旅行社

(2),今天,导游老师将带领小游客们去到一个特别的地方,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听一段朗读,一边听一边想,你听出了什么?

(播放《山行》)[板书:

山行杜牧]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板书:

山白云人家枫林枫叶]

1、出示《山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山行》(生齐读:

山行)讲解多音字“行”。

理解这首诗的题目《山行》[根据学生回答,黑板上画出行人]

2、跟范读读诗,读准生字读音。

二练:

自主交流,质疑释难

1、出示图片,理解诗意。

小朋友们,你们从这幅图片中看到了什么?

谁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

[根据学生回答,黑板上画出山、小路]

2、出示:

远上寒山石径斜,理解“径”和“斜”意思。

根据图片理解诗意:

远远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

3、出示图片,说一说:

我从这幅图片中看到了(白云,房子)。

[根据学生回答,黑板上画出白云,房子]

4、出示:

白云生处有人家,结合图片,理解诗意:

在那飘着白云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5、结合两句一起理解:

远远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在那飘着白云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指导朗读。

(师范读,生跟着齐读)

这一句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远方[板书:

远景])既然有远景,那就应该有近景[板书:

近景],近景是什么?

(枫林)

6、出示图片说一说:

我从这幅图片中看到了(枫树、枫叶)[根据学生回答,黑板上画出枫树、枫叶]跟踪提问:

你觉得这红色的枫叶像什么?

(二月的花朵。

7、出示:

霜叶红于二月花,理解“红于”的意思是“比……还要红”的意思,根据图片理解诗意:

那红色的枫叶比那二月的花还要红。

出示停车坐爱枫林晚。

结合图片,理解:

停下车来欣赏这美丽的枫叶。

结合两句理解,师范读,生跟着齐读。

8、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师教读,生朗读)生跟范读朗读,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诗人杜牧喜欢这个季节吗?

从什么地方可以体会出来?

这首诗写的是(秋天),诗人杜牧(喜欢)这个季节。

我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一句中体会出来的。

(朗读)

9、小组合作朗读这首诗,进行朗读评比。

三练:

自主展示——提倡合作

小组各选一名同学上台朗读。

学生进行点评:

我觉得()小朋友读得好,因为()。

老师对六个小组的朗读进行客观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四练:

自主拓展——创新潜能

再次理解诗意:

学了这首诗,我知道这首诗的意思是:

远远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在那飘着白云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停下车来欣赏这美丽的枫叶,那红色的枫叶比那二月的花还要红。

布置拓展任务任务:

画一幅《山行》图,把你们对这首诗的感受全都画进图里。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今天这节语文课,由朱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孩子们,准备好了吗?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静夜思》的背景图片。

孩子们,看着这幅画,你想起了哪首诗?

2、指一名学生来背一背。

问:

李白思念谁?

他看到什么想起了故乡的?

3、让我们带着思念,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

夜书所见

二、解诗题,知作者

1、简介作者

孩子们,叫一叫诗人的名字。

叶绍翁是我国南宋的一个大诗人。

来,再敬佩地叫一声-----叶绍翁。

亲切地叫一声--------叶绍翁。

2、好,我们来看这首诗,一起来读一读诗题。

3、解诗题

(1)你知道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

这里的书,就是我们现在“写”的意思。

(2)谁来说说“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三、初读古诗

1、一读

(1)(好,孩子们翻到书本35页。

)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一名学生读诗,正音。

(强调“挑”的读音。

(3)教学多音字。

这个字还在哪些词中也读挑呢?

出示挑拨、挑逗、挑染来,一起读。

能给它的另一个读音组组词吗?

(3)齐读全诗。

2、二读

(1)快速地读,用“------”标出诗人所写的景物。

(2)指名说,板书,再读一读词语。

梧叶

江秋风

儿童促织

篱落灯

3、三读

(1)理解“注释”

A、仔细看课文,除了文字,你还发现了什么?

B、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里的①②③④对应起来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C、看,诗句里的促织右上角有个③,我们就到下边的注释中找③,找到了吗?

D、说一说促织就是什么?

E、你知道诗人为什么叫它“促织”吗?

因为它在秋天鸣叫,提醒农妇冬天快到了,快织布做衣,所以又叫促织。

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读,一边读诗句,一边看注释,你能读懂哪句诗?

(2)学生自由读诗。

四、明诗义,悟诗情

(一)出示第一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

1、谁来说说“萧萧”指什么声音?

(风声)

2、诗中的“梧叶”指的是什么?

(1)解说:

梧叶(课件出示梧桐的变化照片)

梧叶指梧桐树的叶子。

梧桐树是一种有季节特征的树。

它春天发芽;夏天叶茂;可到秋天,萧萧秋风一起,便叶黄飘落。

从梧桐树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秋天来了,天气变冷了。

3、链接诗句:

古人常用“萧萧”“梧叶”来写秋天的景象。

(1)出示诗句(师读前一句,生接后一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一声桐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读到这儿,老师又想起了一句谚语------

出示: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秋风、梧叶,再加秋雨,给我们送来了阵阵寒意,这阵阵寒意就是诗人笔下的寒声。

(2)再出示诗句--------萧萧梧叶送寒声,你能把这寒声送到句子中去吗?

(3)指名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

评:

老师感受到一阵秋风正从我的身边吹过。

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4)出示夜晚的梧桐树叶子。

引:

当夜幕降临时,这秋风、梧叶更让人感到格外的寒冷,谁来读读这夜晚的寒声。

指名读。

评:

你把这秋的寒意带进教室了。

一起读------

此时,诗人叶绍翁也和我们一样,感受着这秋的寒意,再读-------

那这萧萧秋风,仅仅是给诗人送去寒意吗?

(二)学习第二句:

江上秋风动客情。

1、课件演示诗人的生活情境

旁白:

那一年,诗人远离自己的家乡。

在秋天的一个傍晚,诗人走出旅店房门,听到秋风吹动梧叶萧萧作响,诗人顿感阵阵寒意,又回到房中看书。

可是,他怎么也静不下心来了。

孩子们,你说,他在想什么呢?

2、学生想象说话。

3、板书:

思亲念家--------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动客情”。

4、出示诗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这里的“客”指的是谁?

(叶绍翁)

(2)为什么诗人称自己为“客”。

(因为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就像是在外作客。

这客就可以解释为“在他乡作客”。

过渡:

在这秋风扫落叶,寒意袭人的秋夜里,诗人却孤身在外,他怎能不想家,想亲人呢?

你能把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5、练习朗读,评价朗读。

评:

你读出诗人心中的思念了。

是呀,离家很久了,家乡的亲人,你们好吗?

一起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6、齐读前两句诗

引读:

夜幕降临,诗人走出茅屋,读-------

千里之外,想念亲人,思念家乡,诗人感到孤独、无奈呀,读-------

7、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念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指两名学生说。

过渡:

因为思乡,诗人在茅屋边久久站立,向家乡的方向望去,这时候,他突然看到了---------

(三)学习三、四两句

1、课件演示“一灯明”。

2、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

指名说。

3、所以诗人说“夜深篱落一灯明。

4、他看着这一点灯光,想到了什么呢?

(注:

以下两环节据学生回答教学)

(1)猜想有儿童在捉蟋蟀。

出示“知有儿童挑促织,”

诗中说“知有儿童挑促织”,“知”在这里就解释为“料想、猜测”的意思。

(2)猜测有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什么呢?

诗人想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情景了。

板书:

回忆童年

引:

诗人小时候也经常提着灯在秋天的夜晚和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

(3)诗人看到灯火,在猜想、在回忆。

你看,古人写诗,就是有趣,经常把话倒过来写。

那你能用我们现在的说法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4)指名说。

夜深了,黑漆漆的,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料想是孩子在捉蟋蟀吧。

5、练习趣读

过渡:

这一灯火让诗人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欢快情景。

(1)你能读出捉蟋蟀的欢快来吗?

指名朗读。

评:

多开心呀!

多好玩呀!

(2)捉蟋蟀好玩,斗蟋蟀更有趣了。

引:

看,昨晚挑着灯笼捉来的蟋蟀,今天都拿出来斗一斗吧!

(3)演示斗蟋蟀。

(4)有趣吗?

那谁来把这乐趣带到诗中去。

评:

瞧,这一灯明也乐了。

一起读。

男生、女生赛读。

引读:

此时此刻,诗人也沉浸在斗蟋蟀的乐趣中了,不禁笑出声来,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情感转换

过渡:

可想起自己小时候斗蟋蟀的欢快情景,诗人更是感到伤心和孤独。

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

(1)指名说。

朗读跟上(你就把这种心情带到诗中去吧?

(2)指名读。

评:

我已经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了。

千山万水,隔不断的是思念呀!

(3)引:

窗外的一灯明,照亮的是童年的乐趣,而屋内的一灯明,却伴随着孤独的诗人。

齐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四)整体感悟

1、出示整首诗。

小结过渡:

诗人通过这些景物,写出了自己漂泊在外的心情,(小结完成板书。

)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2、孩子们,先自己练习一下。

3、配乐读诗。

指两名学生读------

评:

是呀,想家的感觉是难过的呀!

你已经读到诗人的心里去了!

4、我们一起来读。

5、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小游戏。

老师来说诗的意思,孩子们来对诗句,好吗?

(1)全班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了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2)指名说

夜深了,诗人看到远处篱笆旁有一点灯火,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吧!

把夜里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小结:

那一晚,叶绍翁彻夜未眠,写下了这首诗。

学习古诗,不仅会读,还要会背。

6、孩子们练习一下,看谁马上会背了。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7、指名背诵全诗。

六、拓展

孩子们,唐朝有位诗人叫张继。

他和叶绍翁一样漂泊在外。

同样在一个秋天的夜晚,同样在江边,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我们来读一读。

(1)出示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注释

江枫渔火对愁眠。

①枫桥:

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姑苏城外寒山寺,②愁眠:

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

夜半钟声到客船。

③姑苏:

苏州的别称。

(2)自由读诗,说说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3)快速读,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说明诗人的心情?

(愁)

(4)张继和叶绍翁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是,他们写的诗都表达了自己客居他乡,思亲念家的心情。

孩子们,你能读出张继心中的愁吗?

先自己练习一下。

(5)指名读。

(6)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八、总结:

指名读诗。

自古以来,怀乡思亲的诗句好多好多,孩子们,课外再去找一找,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板书:

梧叶

江秋风思乡之情

夜书所见儿童促织回忆童年

篱落灯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无答案)人教(部编版)

古诗三首《山行》第一课时导学案

主备人:

三年级班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读懂、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学习重点: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读懂、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学习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同时画出生字并书写,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山行》是___代诗人_____写的。

“山行”就是说_________________。

3、边读边想:

这首诗描写的是___(季节)天山中景色,诗中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山林秋色图。

4、诗这么美,景这么美,请带着赞美、热爱的语气朗读,背诵古诗。

三、合作学习:

1、讨论,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远上、石径、斜、白云生处、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山行》这首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远处景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近处景色。

3、你认为第三句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此时的心情?

()你从这个字中体会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四、我的疑惑:

我还有以下问题不明白,想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

3古诗两首《山行》第一课时教案

主备人:

三年级班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读懂、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

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三、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你觉得秋天是个怎样的季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秋天有关的古诗。

板书课题:

山行。

简单介绍诗人杜牧。

2、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同时画出生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山行》是___代诗人_____写的。

“山行”就是_________________。

(3)边读边想:

这首诗描写的是___(季节)天山中景色,诗中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山林秋色图。

(4)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请带着赞美、热爱的语气朗读,背诵古诗。

3、合作学习:

(1)互相讨论,理解词语“远上、石径、斜、白云生处、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山行》这首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远处景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近处景色。

(3)你认为第三句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此时的心情?

()你从这个字中体会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4、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山中景色,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3)理解词语“远上、石径、斜、白云生处、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的意思,说说诗句的意思。

(4)《山行》这首诗哪两句写远景,哪两句写近景?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巩固提升:

感受古诗《山行》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6、课堂检测:

背诵古诗《山行》。

四、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

枫林霜叶

五、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人教(部编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

2理解古诗内容,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自然风景的画面,受到美的熏陶。

难点:

理解古诗内容,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读自悟,质疑

1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写的诗《山行》。

杜牧的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

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2指名读,纠正读音,提醒字形枫。

3自读,边读边试着理解诗的意思,遇到困难用笔作上记号,再反复读一读。

二、合作交流,解疑

1小组合作,交流读书收获,解决疑难。

2师生合作、释疑。

(1)生提出疑难,请同学或老师帮助解疑。

(2)师相机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的理解,领会全句诗的意思。

如: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上:

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

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坐:

因为。

爱:

留恋。

枫林晚:

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

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3根据刚才的理解,读诗句。

(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

三、细读品味

1指名读古诗,你从古诗中看到了些什么?

古诗所描绘的景物:

寒山、石径、白云、枫树林。

2说说你看到这些景物时所想到的。

(1)谈出自己的感受。

(2)用朗读表达出自己的这种感受。

3整体感悟。

(1)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深秋季节,从枫叶红可以看出)

(2)读诗,看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深秋的景色介绍给同学们。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带着喜爱之情,边想边背古诗。

四、小结

《山行》描绘的是深秋景色,展现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中的山路、人家、白云、枫叶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