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名记者走基层优秀作品原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195158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千名记者走基层优秀作品原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千名记者走基层优秀作品原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千名记者走基层优秀作品原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千名记者走基层优秀作品原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千名记者走基层优秀作品原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千名记者走基层优秀作品原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千名记者走基层优秀作品原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千名记者走基层优秀作品原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千名记者走基层优秀作品原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千名记者走基层优秀作品原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千名记者走基层优秀作品原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千名记者走基层优秀作品原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千名记者走基层优秀作品原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千名记者走基层优秀作品原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千名记者走基层优秀作品原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千名记者走基层优秀作品原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千名记者走基层优秀作品原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千名记者走基层优秀作品原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千名记者走基层优秀作品原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千名记者走基层优秀作品原件.docx

《千名记者走基层优秀作品原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千名记者走基层优秀作品原件.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千名记者走基层优秀作品原件.docx

千名记者走基层优秀作品原件

“千名记者走基层”优秀作品(20件)

获奖理由

(1)

作品标题

《金桥今晨合龙武汉大道全线贯通》

类别

长消息

作者

张超李珑刘家华

责任编辑

夏涤平贺志刚

刊播单位

武汉电视台

首发日期

2011年9月8日

版面

(栏目)

《武汉新闻》

作品字数

3分27秒

作品评介

记者深夜赶赴建设一线,直击市政重点项目重大节点的施工全过程,用最直观的方式,多角度对工程的意义、建设的挑战及艰巨性和建设者的辛勤付出予以生动表现。

采编过程

记者用《武汉新闻》独创的“我在现场”报道形式,出镜现场报道,通过体验、交流、和人物、细节的展现,挖掘生动事例。

社会效果

《武汉新闻》“记者走基层”主题报道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2)

作品标题

探访地铁过江隧道

类别

新闻专题

作者

王晓路高翔

责任编辑

胡桂林

刊播单位

武汉广电总台电视新闻中心

首发日期

2011年4月13日

版面

(栏目)

《都市写真》

作品字数

13分钟(时长)

作品评介

本片记者凭借翔实的资料准备和过硬的电视现场报道功底,通过进入地铁2号线50到100米深的过江隧道工地长达90多分钟的亲身体验,将地铁2号线过江隧道工程新、奇、险、难的施工实景鲜活地呈献给电视观众。

这篇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既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满足了观众对武汉市重点工程建设的关注,也较好地体现了记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实践成果。

采编过程

2011年春节过后,地铁2号线过江隧道施工遇到很大的困难。

左线隧道穿越长江北岸大堤却因地面拆迁问题不能彻底贯通,右线隧道因为长江南岸地下障碍物而停滞不前。

一些不知实情的市民出于对地铁2号线的强烈期待而对其施工进度感到不满。

为了帮助观众澄清事实,同时也是为建设者鼓劲,本片记者决定深入过江隧道工地一探究竟。

值得肯定的是:

记者并没有停留在地面上听取工地负责人的讲解,他们放弃工地安排的乘坐运输车进入基本建成的左线隧道采访报道的方案,而是采取步行的方式进入正在施工的右线隧道。

地铁隧道施工只有一般的通风装置,对于初次进入隧道的记者和摄像而言无疑是精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

1500米长的采访路径越走温度越高,呼吸越困难,但是记者仍然冒着满头大汗、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了盾构机施工面,见到了一群年轻可爱而又乐于奉献的施工人员。

记者在行进过程中的实时探访和体验式的现场报道将市民所关注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化作了他们的感同身受。

社会效果

本片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一些市民对地铁2号线的建设从埋怨转向理解和期待,其它媒体也纷纷推出了武汉市在建重点工程体验式的报道。

这篇报道同样引起了武汉地铁集团的高度重视,不久后,建设单位应广大市民强烈要求,组织了“百位市民看地铁过江隧道”的公益活动,通过这些市民的亲身感受,越来越多的人对武汉市城市建设的巨变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3)

作品标题

《春风送暖入万家》

类别

电视新闻专题

作者

唐欣郑伟

冯亚科刘舜尧

责任编辑

胡桂林

刊播单位

武汉广播电视总台

首发日期

2011年7月19日

版面

(栏目)

都市写真

作品字数

13分钟

作品评介

这部电视新闻专题采用典型鲜活的事例、丰满的人物形象,富有特色的群众语言,对我市今年“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进行了报道。

采访深入,细节生动,画面精美,内容丰富,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采编过程

从我市开展“三万”活动以来,记者就第一时间采制了电视新闻专题《万名干部下乡来》。

其后,记者一直对此工作保持高度关注,多次深入田间地头,和下乡干部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足迹遍布黄陂、新洲、江夏等远城区各个乡村,搜集素材,留心细节,终于在7月初采制出来这篇具有一定总结意义的报道。

社会效果

节目播出之后,收到良好反响。

不仅下乡干部们认为报道真实可信,许多农户也纷纷来电反映,“三万”活动确实帮助农民们和村集体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专题片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

 

(4)

作品标题

杜家台汉江分洪记者夜探泄洪区安置点

杜家台分洪巡逻队搜救泄洪区返家居民

新闻特写:

洪水中守望家园

体裁

长消息

作者

李永杰陆非

编辑

刊播版面

(栏目)

武汉电视台百姓连线栏目

作品字数(时长)

8分38秒

作品刊播单位

武汉电视台

刊播日期

2010.9.22

 

作品评价

 

本组新闻立足百姓民生,从百姓关心角度出发,进入到分洪区第一现场,

从分洪区政府部门的工作和老百姓生活的点滴中,发掘出分洪区的面面观。

作品放眼全社会热点问题,且贴近本栏目的栏目定位。

有宏观,有细节。

 

采编过程

 

本组记者9月21日在武汉发了分洪消息的新闻后,分洪当天即赶往仙桃泄洪安置点西流河镇,于晚上8点多赶到第一个集中安置点。

采集了灾民生活安置情况。

灾民的情绪情况,采集了泄洪区安置点相关硬件设置配套情况。

当晚11时完成采集,随后写稿,编辑,当晚凌晨3点钟将稿件画面传回武汉。

22日早,记者再次赴泄洪区,随巡逻队一起搜救冒险返回家中拿财物的居民。

中午,在泄洪区最近的防洪堤上探访了各种在防洪堤上的人群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的现状,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22日中午完成全部采集,在返回武汉的途中,写稿编辑,下午3点钟回台,带回完整的稿件和成片。

 

社会效果

 

 

第一时间发布出泄洪区的相关消息,为民众提供了获取消息的渠道。

把握住导向,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分洪区灾民的受灾情况,同时也积极乐观地报道了分洪区灾民对国家政府大方向的理解和支持。

 

(5)

作品标题

 “拆线事件”追踪

类别

 系列报道

作   者

 苏虹、陈波、巴超

责任编辑

 李高翔

刊播单位

 武汉人民广播电台

首发日期

 2011年8月7日

版面(栏目)

 全市新闻联播

作品字数

 1分54秒、1分21秒、2分27秒

作品评介

 这组系列报道,将事件的发生、事件的处理意见、社会反响等事实进行了全跟踪报道。

音响丰富,文字精练。

新闻的社会性和可听性俱佳。

采编过程

 得知武汉市第三医院出现了一件“医生将缝合好的伤口又把线给拆了”这样一件让人瞠目结舌的事件后,战线记者立刻核实事件的真实性。

随后,新闻综合频率组成了由副总监负责的报道小组,对事件的发展进行了全跟踪报道。

先后采访了被拆线的打工仔小曾、小曾的同事、当班医生、主管单位卫生局相关负责人,以及事件报道后,社会各界对此的反应。

录制了大量的音响。

随后,记者继续跟踪报道了当事医生被停职检查、医院自查自纠、社会各界慰问打工仔小曾、武汉市卫生局召开现场会开展医德医风大讨论等7篇稿件。

社会效果

 拆线事件发生后,本台记者及时追踪,在武汉地区率先播出了相关报道。

这一组系列报道播出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而记者不断深入的调查采访,也推动了武汉市卫生部门对此事的处理。

广大听众纷纷表示,这是一篇来自基层、监督到位、推进工作的优秀广播新闻稿件。

 

 

(6)

作品标题

洪水来临前的蔡甸农村

类别

录音特写

作者

金燕吕萌

责任编辑

李高翔赵阳

刊播单位

武汉人民广播电台

首发日期

2011年9月21日

版面

(栏目)

全市新闻联播

作品字数

910(2分58秒)

作品评介

这篇广播录音特写紧紧抓住我市蔡甸等分洪区广大干部群众不折不扣执行省市防指分洪命令,舍小家、顾大家,冷静应对分洪工作的典型事例,以全现场的播出形式,深入一线,深入百姓之中,精心选择音响,突出广播特色,实时播报动态,在一篇近三分钟的稿件中凝练传神地反映出杜家台分洪第一天内分洪区的情况,是一片篇值得推荐的来自基层的广播新闻作品。

采编过程

9月20号下午,省市防指作出21日中午12点杜家台分洪的决定后,本台记者提前准备,迅速行动,在20日晚间的新闻节目中及时播发相关消息后,又在21日上午赶往蔡甸分洪区,为了深入了解各级部门认真保护分洪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情况,真实反映分洪区群众众志成城、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风貌,在采制报道了21日中午12点杜家台正式泄洪的消息后,记者又主动分两路深入蔡甸五个即将行洪的民院,深入了解相关情况,掌握了大量一线一手资料,并通过现场解说的形式现场采录了报道内容,下午6点记者回到编辑部后,迅速赶制了这篇报道,并在晚上7点的新闻节目中播出。

社会效果

稿件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积极反响,相关内容同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

稿件既让社会各界看到了分洪区人民的良好精神风貌和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作做出的牺牲,又很好地起到了稳定人心、消除谣言的作用,得到社会各界好评。

 

(7)

作品标题

工地上的红色经典

类别

广播录音特写

作者

余鸣秋

责任编辑

赵阳

刊播单位

武汉人民广播电台

首发日期

2011.6.29

版面

(栏目)

白云彩虹873

作品字数

600字(时长1分58秒)

作品评介

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市民幸福大厦的一砖一瓦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

近年来,农民工的物质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但精神文化生活还有待丰富。

该报道通过文化机构把电影送到工地,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反映了政府为了丰富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所作的努力。

采编过程

在“走基层”报道中,武汉电台一直把“关注农民工的生活状况”作为一个重要的报道方向。

记者了解到农民工渴望在工余有文化享受。

记者抓住“电影公司送电影到工地”的线索,深入工地现场采录到丰富的音响(包括电影公司领导、农民工、建设部门干部),使作品篇幅短小但信息丰富,现场感强,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社会效果

该报道由于贴近广大农民工的生活实际,真实反映了政府部门在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工作,播出后引起良好社会反响。

公众普遍认为它具有积极正面的激励作用,农民工朋友反映,该报道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心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8)

作品标题

《郭艾荣:

坚守农村“微型学校”30年》

类别

专题

作者

陶娟刘保哲

责任编辑

马良柱

刊播单位

武汉教育电视台

首发日期

2011年5月17日

版面

(栏目)

《今日新看点》

作品字数

4分55秒

作品评介

郭艾荣扎根蔡甸区一所边远农村学校30多年,期间有几次机会可以调到条件较好的城区工作,但她却主动放弃。

后来,学校撤并,只剩下几名学生,但她仍然急家长之所急,坚守教学岗位,成为那个微型学校唯一的教师。

生活的简陋、不便和孤寂没有摧毁她奉献教育事业的信念,尽管她已是血吸虫晚期,身患肝硬化、肝腹水等多种疾病。

该电视专题作品真实地再现了郭艾荣的工作、生活,体现了我市偏远农村教师的敬业爱岗精神,让广大观众对她们的无疆大爱由衷敬佩。

采编过程

记者于今年3月得到这一新闻线索后,先后3次前往蔡甸区桐湖农场采访。

尽管当地曾是泄洪区,属于我市的血吸虫病高发区,但记者仍义无反顾地与郭艾荣以及她的家人、学生打成一片,聊家常,干农活、听课、做游戏,记录下了许许多多真实而感人的场景,掌握了大量充实而鲜活的素材,生动地展现了我市一位普通农村教师为党的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崇高精神。

社会效果

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蔡甸区教育局以及市教育局领导先后多次前往当地慰问郭艾荣老师,并为学校以及她本人解决了许多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

今年教师节,郭艾荣被评为武汉市师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9)

作品标题

东西湖区新沟镇:

小合作社的大梦想

类别

长消息

作者

陆燕、田建华、陶恒、蔡文丰

责任编辑

田建华、陶恒

刊播单位

武汉电视台

首发日期

9月19日

版面

(栏目)

《武汉新闻》

作品字数

3分40秒

作品评介

当今社会我们经常看到、听到大量蔬菜烂到地里、鱼死在鱼塘买不出,而东西湖区有一个舜耕现代都市农业专业合作确带着周边农户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农户们不再为种什么、怎么卖而发愁。

作者正是通过这一小切口来充分说明一个道理,在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和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小小的合作社可以集聚起每一个农户看似微薄的力量,逐渐向科学化、专业化、规模化转变的合作社的带领下规避风险得到更多得实惠。

采编过程

为真实体验合作社引导、指导农户的过程,我们一行专门住在合作社所在的农业大队部,跟踪采访合作社负责人一天的工作。

通过听、看、问,了解到了合作社给农户带来的致富经,同时也看到他们在壮大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我们及时地将合作社的需求声音传达了出来,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

社会效果

该新闻播出后引起了市、区领导的关注,特别是合作社急缺的新建蔬菜冷库的小额贷款也正在办理之中,让合作社看到了发展的前景。

东西湖区农业今年还专门在即将召开的市农博会上为合作社留下一个展示农业特色的平台。

 

(10)

作品标题

旱情直击:

张湾3.87万亩庄稼干渴

类别

长消息

作者

方丹

责任编辑

刘少雄

刊播单位

蔡甸区电视台

首发日期

2011.5.18.

版面

(栏目)

蔡甸新闻

作品字数

1290字

作品评介

旱情发生的第一时间,迅速反应,赶赴现场,获取了第一手现场资料,深度聚焦基层老百姓最为关心的问题。

反映真实客观,具有很强的现场感。

且侧重选择两个典型村采访,以点带面,折射出当时整个区域的紧张旱情。

采编过程

深入田间地头,踏过一个又一个田坎,记录旱情画面。

多方采访村民、村干部等各个层面的人物,跋山涉水调查水源取水情况。

社会效果

这篇报道得到蔡甸区委区政府、有关部门以及驻地“三万”工作组高度赞扬。

在很短的时间内,张湾街度过旱灾这一难关,确保当地村民大灾之年

不减收。

 

(11)

作品标题

汉兴街“片医”程新芹

巡诊6个小区送健康

类别

通讯

作者

刘睿彻

责任编辑

叶健

刊播单位

长江日报

首发日期

2011年9月7日

版面

(栏目)

9版

作品字数

1200字

作品评介

该稿展示一优秀家庭医生上门为患者服务的过程,人物饱满,细节生动,以小见大,不仅赞扬了优秀家庭医生,更客观反映了我市家庭医生制度让社区居民受益,促进医患关系和谐等社会意义。

采编过程

采写江汉区优秀家庭医生程新芹,没有停留在文字材料上,而是冒着阴雨,深入社区中,亲历家庭医生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全过程。

通过3个小时走访,切实感受到家庭医生与小区居民之间,互相信赖关怀的深厚感情,以及作为家庭医生的辛苦付出。

因此下笔自然生动,朴实感人。

社会效果

搜狐、腾讯、网易多家门户网站转发此稿。

程新芹成为我市家庭医生学习楷模。

 

(12)

作品标题

地铁2号线开挖全国最深隧道逃生通道

长江水中悄然冻制“冰立方”

类别

消息

作者

杨捷

责任编辑

黄斌

刊播单位

长江日报

首发日期

2011.10.6

版面(栏目)

一版

作品字数

946

作品评介

独家报道。

节日里走基层,记者获得了第一时刻的最新施工信息,形成独家报道,被多家媒体和网站转载。

采访深入。

记者现场“拖”着一双长统雨鞋(施工现场没有女士穿的小码雨鞋)趟着泥浆目睹工人施工,将武汉正在建设的全国最深隧道联络通道怎么建?

有何风险?

有何困难?

用“冰立方”的形象比喻,将技术很强的施工描绘得通俗清晰,可视可读。

采编过程

记者一直跟踪着做联络通道,因此得以在国庆走进坚守一线的工地,邂逅长江最深处的施工——为武汉建设最深的轨道逃生横向通道。

记者一直待在现场与施工者、技术总工“对话”,只到将读者心中的担忧与不解全部弄明白。

回家报料,受到值班主任和总编室的关注,编辑精编,令这次走基层深入而“有质量”。

社会效果

消息见报后,被搜狐、人民网、新华网、中国轨道城市交通网等多家重要网站转载。

 

(13)

作品标题

让贫困学子如愿上学

类别

通讯

作者

梅国胜

责任编辑

兰家兴

刊播单位

长江日报

首发日期

9月6日

版面

(栏目)

12版

作品字数

2300字

作品评介

8月10日至9月6日,长江日报携手武汉长航三鼎置业有限公司、卓尔控股有限公司、新八建设集团及华人集团,开展“2011圆梦助学行动”,总计募集到430万元助学款,共资助520名贫困大学生及贫困应届高中生圆梦大学或高中。

其中武汉地区17个区的偏远乡村345名,湖北蕲春县175名。

这是报历年来募集善款额度最高、受助学生最多、捐助规模最大的一次爱心助学活动。

从8月16日活动正式启动到9月2日,记者随机抽取30多个申请此次救助的武汉城区和国家级贫困县湖北蕲春的贫困生,逐一到他们家中采访,用心灵倾听贫困学子渴望上大学改变命运及家庭贫困状况的心声。

看到一个个贫困家庭状况和家长们无助、忧心的眼神,让记者揪心,学子们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刻苦读书,奋发自强,又让记者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

报道作品字里行间透露着鲜活、真切,现场感强,表达了记者最真实的情感。

一篇篇凸显出责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张扬了党报影响力。

采编过程

从8月16日活动正式启动到9月2日,记者走访报名申请救助的武汉、蕲春贫困大学生30多家,真切看到他们的贫困,聆听他们渴望上大学,改变命运和贫困境遇的愿望。

社会效果

非常好!

武汉城区高考500分以上低保困难家庭大学生全部得到4000元资助,国家级贫困县湖北蕲春所有高考录取的贫困大学生及高中生全部得到2万元至4000元资助。

充分凸显出责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张扬了党报影响力。

各大网站从活动启动至结束,各大网站争相转载。

 

(14)

作品标题

暴雨中烈日下见识

“平民组长”刘菊兰

类别

通讯

作者

赵家新

责任编辑

黄建

刊播单位

武汉晚报

首发日期

2011年8月15日

版面

(栏目)

4版

作品字数

2648

作品评介

稿件采用体验式报道,通过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原生态记录下主人公刘菊兰如何任劳任怨为村民服务37年的感人故事。

稿件文本操作较为成功,通过一件件小事,还原出一位具有可复制性的“平民组长”。

采编过程

8月10日到12日,记者连续3天深入蔡甸区黄虎村15组的田间地头,和村民们拉家常,陪刘菊兰冒雨巡查水塘、顶着烈日检查工地,向每一个接触过刘菊兰的村民求证故事细节。

充分掌握信息后,又三易其稿,最终成文。

社会效果

稿件见报后,先后被近百家网站转载。

央视新闻频道得知刘菊兰的事迹后,专程前往该小组,采写的报道也将于近日播出。

刘菊兰的事迹经本报报道后,为扶持该小组进一步发展,蔡甸区多部门为小组设计全新的农家乐经营模式,目前工程已大体完工,不日即可接待游客。

 

(15)

作品标题

黄陂王家河:

“空心村”

渐成“实心村”

类别

消息+通讯

作者

邓进蔡早勤张勇军

责任编辑

何建刚

刊播单位

武汉晚报

首发日期

2011年8月20日

版面

(栏目)

一版

作品字数

2800字

作品评介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成为近几年热词,也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难题。

如何解决这一当代农村较为突出的问题?

黄陂王家河给出了一个不错的答案:

发展本地经济,让“空心村”变成“实心村”。

本稿件切入点小,主题鲜明,新闻性强,文笔流畅。

采编过程

在“千名记者走基层活动中”,记者获知这一线索后,连续3天蹲点在王家河,深入农户、田间地头、工厂企业,掌握第一手资料后,经过多次讨论,再进行多次补充采访,最后形成稿件。

社会效果

报道推出后,引发读者、专家们的热议。

华中农业大学新农村研究院办公室主任赵映年、华中师范大学农村问题研究院教授项继权均盛赞本报报道:

既发展了经济,又解决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问题。

黄陂区以王家河为“标杆”,在全区推广、复制这一做法。

“王家河现象”正在不断生根发芽。

 

(16)

作品标题

《办证马拉松何以变短跑》

类别

通讯

作者

汪文汉

责任编辑

范洪涛周新华

刊播单位

武汉晨报

首发日期

5月20日

版面

(栏目)

08版热点

作品字数

2800字

作品评介

一家民营养老院的办证经历,折射武汉“治庸问责”成效。

市民刘先银想办一家养老院,却遭遇到无法想象的难处,在三个区都遭遇碰壁。

该文采访到位,不偏不倚,非常中性和客观,脉络清晰,语言简练,深出浅入,是一个很好深度报道的范文。

采编过程

今年4月9日,正值武汉市掀起“治庸问责”风暴之际,读者刘先银致电武汉晨报热线85777777,称自己是建设乡黎明村村民,今年55岁,想申办一个养老院,可20个月过去了,还没批下来。

刘先银说各项申报手续齐全,基础设施也已建设到位,但审批环节,被三个中心城区的民政部门推来推去。

记者调查后基本属实。

上报编委会后,编委会认为,目前正是“治庸问责”开展之际,这样推出不利问题的解决,并以内参的形式推出。

市委书记阮成发在《内参送阅件》上批示,责成市民政局局长刘志海给予解决。

刘志海批示,责成福利处调查解决。

半个月后,刘先银拿到养老院“两证”。

刘先银家住化工区白云山街八吉新府黎明还建小区,从报社出发坐车需要2个多小时,记者不顾路途遥远先后多次深入黎明还建小区,化工区综合管理办公室、青山区民政局、洪山区民政局等进行采访,获取第一手的资料。

社会效果

该报道是“治庸问责”开展以来第一篇比较典型的深度报道,在社会上反响很大,受到市“治庸办”副主任胡先强、市“治庸办”第一督导组组长刘锦智的高度评价。

该报道也先后被大楚网列为头条转载,被多家网站转载。

刘先银专程到晨报致谢,他说,他是“治庸问责”的直接受益者。

 

(17)

作品标题

常青路摘掉“著名拥堵路”帽子

类别

通讯

作者

熊博

责任编辑

向必颖

刊播单位

武汉晨报

首发日期

2011年6月13日

版面

(栏目)

2版

作品字数

2000字

作品评介

武汉市常青路是市区通向天河机场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常青花园、金银湖地区数十万居民通向市中心的主要通道,交通流量巨大。

近年来,2公里长的常青路一直是“著名”的拥堵路段。

今年以来,武汉市委市政府发起“治庸问责”风暴,负责常青路段交通管理的江汉交通大队积极响应,决心从辖区最难管理的路段入手,通过深入调研,最后放弃“人海战术”,改用“科学治堵”,采取一系列有效手段,终于从根本上解决了常青路的老大难问题。

本作品选取这样一个典型事例,从一个很小的点切入,即通过常青路成功治堵,来展示"治庸问责"取得的成就;记者深入基层,用这种解剖麻雀的办法,来表现"宏大"的主题,读者摸得着看得见,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采编过程

部门负责人常走常青路,过去深受“堵苦”,经过“科学治堵”,常青路悄然变得通畅起来,对此感受很深,意识到可以深入调查研究,看看这一路段到底是怎么变得通畅起来的。

与为此,他给记者提出选题,并记者一起研究操作模块和采访提纲。

记者深入现场反复驾车体验,采访大量附近居民之后,再到交通大队等管理部门采访,掌握大量材料之后写成报道。

后期编辑精心绘制示意图,共同促成一件好作品的出台。

社会效果

交通问题,涉及到市民的切身利益,报道刊出后,在读者中产生了热烈的反响,几位读者要求去他们那里采访,说他们那里也可以搞"常青路模式"。

见报当天,市交管局局长唐昌文作出批示,要求系统内部认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