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08413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A.19世纪40年代B.19世纪50年代C.19世纪60年代D.19世纪70年代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

A.科学技术的发展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日益激化D.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是因为他们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

A.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B.科学唯物主义和资本论

C.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D.科学社会主义和资本论

4.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D.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5.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多次辩论。

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

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

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D.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C.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关系问题

7.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8.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

A.从一切事物和现象中概括出来的客观实在B.一切自然现象

C.客观存在的物体D.一切社会事物

9.“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10.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

11.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庸俗唯物论的观点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1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句话说明了()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13.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C.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D.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1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俗话说:

“人闲百病生。

”医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这种激素能增强身体免疫力,抵御外界的不良刺激和疾病的侵袭。

这说明()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B.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D.物质是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7.“狼孩”没有意识,这说明意识是()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社会的产物D.人脑的产物

18.人们思想中的上帝、鬼、神、佛等等是()

A.人脑生来就有的B.人脑对客观对象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上帝、鬼、神、佛的反映D.人脑的幻觉

19.意识的本质是()

A.在客观对象的刺激下人脑发生的生理过程B.在客观对象作用下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C.在客观对象作用下对往事的回忆D.客观对象的主观映象

20.“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21.意识能动性是指()

A.能动地认识自然界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和作用B.能动地创造一切新事物的能力和作用

C.能动地改造客观规律的能力和作用D.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22.列宁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说法()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B.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2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

A.按客观规律办事B.通过实践这一基本途径

C.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D.具有更多的创造性

24.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有好处;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成长有害。

这说明()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D.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运动

25.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和减少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物体的位置移动或场所变更

26.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

A.人们制定而且必须遵守的规则B.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C.经常出现的现象之间的联系D.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

27.下列观点中反映规律的根本特点的是()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C.不废江河万古流D.人定胜天

2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30.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指()

A.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B.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

C.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D.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

31.“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特殊性D.矛盾的同一性

32.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3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34.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A.集腋成裘,聚沙成塔;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牵一发而动全身

35.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

A.事物的变化是否突破“度”B.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C.事物是否发生数量增减D.事物是否发生非本质属性的变化

36.有一则箴言:

“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

”“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D.有其因必有其果

37.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38.事物的发展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从形式看,这是()

A.一个周而复始的无限循环过程B.一个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C.一个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D.一个事物在矛盾的推动下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3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A.反映论的观点B.主体性的观点C.客观实在性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

40.实践是指()

A.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B.人们适应环境的活动

C.人们自发的本能活动D.人们都具有的精神的活动

4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自由选择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D.主体对客体的科学评价

42.人类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这说明实践活动具有()

A.被动性B.历史性C.物质性D.能动性

4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44.认识过程中,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是()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B.从现象的认识到本质的认识的飞跃

C.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45.“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种对立的观点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对立的世界观

4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47.周恩来总理曾说:

“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

真理是人们()

A.对客观实际的反映B.对客观世界的直观反映

C.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48.“真理可以变成谬误,谬误也可以变成真理”。

这句话是指()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C.真埋和谬误的区别具有主观随意性D.真理本身具有阶级性

49.“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句话在真理观中的错误是()

A.否认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否认真理的绝对件D.否认真理的有用性

50.“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绝对性B.否定真理的相对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51.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52.著名作家萧伯纳说:

“许多伟大的真理开始的时候都被认为是亵渎行为。

”这句话表明()

A.真理都是具体的B.价值判断具有社会历史性

C.真理是有条件的D.价值判断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53.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

A.多数人的意志B.先进思想C.社会实践D.逻辑推理

54.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

A.起主导作用B.起决定作用C.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D.不起作用

55.“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

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

”诗句表明()

A.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B.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D.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56.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

57.“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是说()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B.生产关系直接决定生产力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相适应

58.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社会整体的富裕程度B.生产工具的改进

C.劳动对象的利用水平D.劳动者的素质

59.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

A.科学技术B.劳动资料C.劳动者D.劳动对象

60.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61.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62.社会革命根源于()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63.上层建筑由两大部分构成,它们是()

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B.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C.党的组织和政权组织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64.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65.美国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这说明()

A.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理论是错误的B.社会形态的更替没有规律可以遵循

C.它的发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D.它的发展是以世界范围内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为前提的

66.划分两种社会历史观的根本标准()

A.是否承认人在历史中的作用B.是否承认人的思想能动作用

C.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内在矛盾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67.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68.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D.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时间的矛盾

69.两种不同的商品所以能够按照一定的比例交换,是因为它们()

A.都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B.都是一定量的使用价值

C.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D.都凝结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70.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劳动力成为商品B.资本家手中集中了大量货币

C.劳动产品成为商品D.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

71.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并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2.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A.剩余价值规律B.竞争规律C.价值规律D.货币流通规律

73.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

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B.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D.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

7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75.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说明()

A.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B.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周转上具有不同的方式

C.不变资本不体现剥削关系,只有可变资本体现剥削关系

D.不变资本不参加商品价值的形成,只有可变资本参加商品价值的形成

76.剩余价值来源于()

A.不等价交换B.工人工资的扣除C.工人的剩余劳动D.劳动力的价值

77.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货币资本B.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商品资本

C.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78.垄断利润的最终来源是()

A.垄断资本家的垄断地位B.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

C.垄断资本家使用先进设备D.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79.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直接后果是()

A.科学技术的进步B.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

C.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D.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80.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现的。

A.参与制B.个人联合

C.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D.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

8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

A.从根本上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B.改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

C.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了利益一致D.没有改变劳动者受剥削的地位

82.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

A.提高了劳动者的实际工资B.表明资产阶级同劳动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

C.减轻了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D.没有减轻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83.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

A.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条件下,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的

B.工作日不变,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

C.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人工作日实现的

D.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缩短工人工作日实现的

84.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一个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D.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85.垄断价格的形成和垄断利润的产生表明()

A.价值规律不再起作用了B.价值规律的作用受到了限制

C.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D.价值规律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86.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

A.加剧矛盾B.形成积累C.导致竞争D.产生垄断

87.垄断组织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其本质都是为了()

A.垄断先进技术B.控制商品生产C.操纵销售市场D.获得垄断利润

8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的实质是()

A. 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B. 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稳定增长

C. 消除或防止经济危机的爆发D.提高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

89.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9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B.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D.生产严重短缺的经济危机

9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A.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B.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D.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矛盾

92.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C.社会总产值的构成问题D.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

93.通常所说的“物以稀为贵”应理解为()

A.商品稀少价值就大B.使用价值决价值

C.价值决定使用价值D.供求关系影响商品的价格

94.科学社会主义的坚实理论基础是()

A.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B.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D.德国古典哲学

95.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

A.英国宪章运动B.马克思《资本论》的出版C.巴黎公社的诞生D.《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96.“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属于()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97.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

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D.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98.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有()

A.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B.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

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99.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是()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生产资料按需分配B.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各取所需

C.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生产资料各取所需D.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100.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之所以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是()

A.依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

B.依据现实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

C.依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未来美好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

D.依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剩余价值学说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D.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3.下列选项中表示时间一维性的有()

A.“机不可失,时不再来”B.“盛年不再来,一日不再晨”

C.“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复回”D.“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4.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B.新技术代替旧技术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D.某种时尚开始流行

5.“白马非马”的命题()

A.割裂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揭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6.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7.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辩证法思想的有()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8.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9.属于认识客体的有()

A.人认识到的自然界B.人尚未观察到的星球

C.社会现实中的事件D.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

10.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

A.人们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B.人们的认识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C.人们的认识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工具的限制D.人们一次性的认识往往是错误的认识

11.下列关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命题,表述正确的有()

A.谬误不能转化为真理,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B.真理超过自己的适用范围就会转化为谬误

C.谬误回归自己的适用范围就会转化为真理D.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

12.关于真理的标准,下列说法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B.有权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C.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就是真理D.符合已被公认理论的就是真理

13.价值的特性是()

A.客观性B.主体性C.社会历史性D.多维性

14.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