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9807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参考(有详细的答案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A吾心便是宇宙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心外无物     D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3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4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运动和物质关系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原因    B物质是运动的本质

  C运动是物质的内在根据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5“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

  A时间的顺序性  B时间的不可逆性

  C时间的相对性  D时间的间断性

  6哲学上的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

  A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C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D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7“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8物理证法有两个基本特征,其中一个是永恒发展的观点,另一个是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辩证否定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  D质量互变的观点

  9“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这是一种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0我国古代有人提出“白马非马”、“杀盗非杀人”,这些说法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B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11下列命题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观点的是

  A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B社稷无常奉,群臣无常位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

  1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割裂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其中一种是循环论,另一种是

  A激变论  B庸俗进化论

  C直线论  D庸俗唯物论

  1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实践活动的是

  A农民播种小麦   B法官审理案件

  C运动员参加比赛  D演员进行表演

  14下列选项属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的是

  A认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B认识来源于绝对精神

  C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5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从知觉到表象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6检验人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是

  A众人的赞同  B权威的意见

  C已有的真理  D社会的实践

  17生态系统是指

  A人类与地理环境构成的统一体  B生物群落和环境之间构成的综合体

  C动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   D植物和环境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18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19自然科学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

  A实体性因素  B渗透性因素

  C准备性因素  D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20下列生产关系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产品的交换形式

  C产品的消费形式  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21国体指的是

  A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B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C国家政权的政治职能

  D国家政权的社会职能

  22下列社会发展各个系列属于经济社会形态的是

  A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

  B传统社会、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

  C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D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23既承认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活动的作用的观点,属于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折衷主义观点 

 2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直接由

  A我国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B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C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决定的

  D党的践线、方针、政策决定的 

 25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

  A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

  B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根源  26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A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D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7从本质上说,科学是

  A人类的各种知识

  B知识的理论体系

  C人类的实践经验

  D人类的理性认识  

28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道德的进步

  C人的素质的提高

  D民主进程的加快

  29人的社会价值主要是指

  A人的社会地位和威信

  B人的社会职务和权力

  C人的文化水平和能力

  D人对社会所作的贡献

  30人生观是指人们对

  A社会生活的总观点

  B生活质量的总观点

  C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

  D人生意义和目的的根本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在于

  A它结束了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上的统治地位

  B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

  C它促成了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D它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具体规律

  E它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的指导

  32辩证法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有

  A客观辩证法

  B主观辩证法

  C朴素辩证法

  D唯心辩证法

  E唯物辩证法

  33下列选项中,体现重视矛盾特殊性的有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C声东击西,欲擒故纵

  D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E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内容和形式关系的有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B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C国家的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D文学作品的题材和体裁的关系

  E社会意识中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的关系

  3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区别的有

  A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各个片面,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整体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

  E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

  36“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

”这说明

  A生产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C生产劳动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D生产劳动是改造自然的活动

  E生产劳动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37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

下列各项属于社会心理的有

  A人们的情感、情绪

  B人们的愿望、要求

  C人们的风俗、习惯

  D人们的道德观点

  E人们的艺术观点

  38下列各项属于人类历史上典型的社会革命的类型的有

  A新兴封建主阶级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的革命

  B新兴资产阶级推翻没落封建主阶级的革命

  C无产阶级推翻反动资产阶级的革命

  D20世纪中期以来的新技术革命

  E改变产业结构的产业革命

  39交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基本的形式有两种。

它们分别是

  A个人交往

  B群体交往

  C物质交往

  D战争交往

  E精神交往

  40下列各项属于社会进步内容的有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物质文明的发展

  C精神文明的发展

  D政治文明的发展

  E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0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与根本区别。

(7分)

  42简述改革与社会革命的区别。

(7分)

  4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6分)

  44简述个人价值实现的条件和途径。

(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

每小题12分,共24分)

  45试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并运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

(12分)

  46试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有关表现,分析下面一段话:

“腐朽落后思想及其诱发的社会丑恶现象的滋长蔓延,毒害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妨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损害社会主义形象,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

破除这种腐朽思想,扫除各种丑恶现象,切不可手软,必须长期坚持,抓出成效。

”(12分)

47试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12分)

 

  试卷完全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解析】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

一切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排除AD,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指的是世界观,所以排除B。

  【答案】选C

  2【解析】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ABC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所以排除。

  【答案】选D

  3【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规定自己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即它所研究的规律适用于一切领域,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答案】选A

  4【解析】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物质和运动紧密结合,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所以选D。

  【答案】选D

  5【解析】时间的不可逆转性是指物质运动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而不能反过来按逆向过程进行,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就是强调机会失去就不能再回来了,所以排除ACD。

  【答案】选B

  6【解析】哲学上的二元论主张世界万事万物是由精神和物质这两个彼此独立并存在的实体所构成,即否认世界本原的统一性,所以选A。

  【答案】选A

  7【解析】题干是庸俗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它的要害是混淆了物质和意识的区别,所以选D。

  【答案】选D

  8【解析】唯物辩证法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说明世界,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它的两个基本特征就是联系和发展,所以选C。

  【答案】选C

  9【解析】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坚持了矛盾的辩证统一,矛盾规律是辨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所以是一种辩证法的观点,选A。

  【答案】选A

  10【解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联系是指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一般只能通过个别存在,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不存在的,题中的观点正是割裂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所以选B。

  【答案】选B

  11【解析】题干中A指要全面的看待问题,强调的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系统,B指的是世事无常,强调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C强调的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所以排除ABC。

  【答案】选D

  12【解析】直线论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认为事物的发展没有任何曲折和倒退,是割裂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表现,所以选C。

  【答案】选C

  13【解析】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农民播种小麦就是生产实践的一种,所以选A。

  【答案】选A

  14【解析】题干中AB是唯心主义观点,D是唯物主义观点,均排除。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最大的特点就是没看到认识的主观能动性,所以选C。

  【答案】选C

  15【解析】认识发展过程有两次飞跃,第一次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第二次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所以选D。

  【答案】D

  16【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所以排除ABC。

  【答案】选D

  17【解析】生态系统由四个基本部分组成,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所以选B。

  【答案】B

  18【解析】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所以选C。

  【答案】C

  19【解析】生产力系统由独立的实体性因素、运筹性的综合因素、渗透性因素和准备性因素构成,渗透性因素只有应用于现实的生产过程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主要指自然科学,所以排除ACD。

  【答案】选B

  20【解析】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决定了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和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在生产关系各项中起决定作用。

所以选D。

  【答案】选D

  21【解析】国体是指国家政权究竟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联合什么阶级压迫什么阶级,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所以选A。

  【答案】选A

  22【解析】社会经济形态是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C即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划分的五种划分法,所以选C。

  【答案】选C

  23【解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既有其客观规律性又有其主体选择性,也就是承认人的能动活动的作用,所以题干中的观点符合A。

  【答案】选A

  24【解析】题干是指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故选A。

  【答案】选A

  25【解析】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中,它直接表现为阶级斗争,所以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所以选C。

  【答案】选C

  26【解析】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片面夸大少数英雄豪杰,帝王将相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所以选D。

  【答案】选D

  27【解析】科学是一种社会精神生活现象,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或各个方面的具体规律性知识的理论体系,所以选B。

  【答案】选B

  28【解析】生产力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本身不需要其他更基本的原始的因素来加以说明,所以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

排除BCD。

  【答案】选A

  29【解析】人的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所以选D。

  【答案】选D

  30【解析】人生观是指生活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依据某种世界观和个人生活体验所形成的对人生的意义,理想,目的和态度等的根本看法和信念。

所以选D。

  【答案】选D二、多项选择题

  31【解析】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而不是具体规律,所以排除D,ABCE说法正确。

  【答案】选ABCE

  32【解析】辩证法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有三方面,即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故排除AB选CDE。

  【答案】选CDE

  33【解析】矛盾的特殊性的实质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表现在ABDE,C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选ABDE

  34【解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社会心理是思想体系的基础和根源,以上两对范畴都不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排除BE,所以选ACD。

  【答案】选ACD

  35【解析】E选项说法错误,排除。

ABCD正确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所以选择ABCD。

  【答案】选ABCD

  36【解析】马克思的这段话揭示了生产劳动的重要性,AC正确,B说法错误,排除,DE说法正确,但不是题干所要表达含义,排除。

  【答案】选AC

  37【解析】社会心理是属于日常的不系统的未经过理论化的社会意识,DE属于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排除,所以选ABC。

  【答案】选ABC

  38【解析】社会革命的含义是先进阶级的夺权斗争,ABC符合要求,DE不是社会革命,故排除。

选ABC。

  【答案】选ABC

  39【解析】交往形式是指交往的内容和交往的方式,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是两种最基本的交往形式,所以选CE。

  【答案】选CE

  40【解析】社会进步的标准是多方面的、综合的,和生产力、政治法律制度、道德风尚、文化水准都有很大关系,所以选BCDE,社会制度的变革也有倒退的情形,不一定都是社会的进步,所以排除A。

  【答案】选BCDE三、简答题

  41【解析】解答该题要条理清晰,回答出两者的共同点和根本区别。

把握的关键在于两者都属于唯物主义认识论,要与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不同点相区别开来。

  【答案】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这是它们的共同点。

(2)它们的根本区别表现在:

第一,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把认识看成是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3分)第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辩证法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出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42【解析】解答该题要注意始终明确一点,即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在此前提下区分两者的不同点。

  【答案】

(1)社会革命是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不改变该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2)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旧的国家政权;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发动的,目的是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3)社会革命往往要通过暴力的形式;改革一般说来不需要采取武装冲突的形式。

  43【解析】解答此题要明确思路,注意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两个方面全面回答问题。

  【答案】

(1)19世纪自然科学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2)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优秀思想成果,其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唯物主义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

  44【解析】解答此题要从个人价值实现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入手分别阐述。

  【答案】

(1)个人价值的实现需要的主观条件,是指个人的身体素质和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以及个人的意志、品质等。

  

(2)个人价值的实现需要的客观条件,是指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机遇,离开这些客观条件,人们就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

  (3)个人价值实现的惟一途径是社会实践。

要使潜在的价值变为现实的价值,就必须通过社会实践。

四、论述题

  45【解析】该题分两部分首先回答出理论依据,再依据该理论结合实际展开分析论述。

  【答案】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2)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按规律办事。

  (3)我国最大的实际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当前国际和国内的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践线、方针和政策,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这样才能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

  46【解析】回答该类题目应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该怎么办三部分进行论述。

分三个部分,首先分析该段话的含义,从中分析出所蕴涵的理论。

其次具体阐述该理论,最后一部分结合该理论和社会实践指出该怎么做。

  【答案】

(1)这段论述体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两个表现:

第一,社会意识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即当某种社会意识赖以存在的社会制度改变以后,这种社会意识不会立即消灭,而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并发生作用。

第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腐朽落后思想即落后的社会意识,毒害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妨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损害社会主义形象,说的是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要通过它对群众的影响来实现。

  (3)因为落后的社会意识将长期存在并发生作用,所以破除腐朽思想,扫除丑恶现象,必须长期坚持,持之以恒,才能抓出成效。

  47【解析】回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先简要回答出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对理论的具体内容不用过多分析,在第二部分结合题目所给的条件进行展开论述。

  【答案】

(1)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我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吸收国外资金,发展我国的经济。

  (4)我国的对外开放必须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国外一切文明成果,努力避免和消除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C2D3A4D5B6A

  7D8C9A10B11D12C

  13A14C15D16D17B18C

  19B20D21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