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模板体系计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15594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2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梁模板体系计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大梁模板体系计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大梁模板体系计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大梁模板体系计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大梁模板体系计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大梁模板体系计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大梁模板体系计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大梁模板体系计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大梁模板体系计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大梁模板体系计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大梁模板体系计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大梁模板体系计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大梁模板体系计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大梁模板体系计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大梁模板体系计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大梁模板体系计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大梁模板体系计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大梁模板体系计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大梁模板体系计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大梁模板体系计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梁模板体系计算.docx

《大梁模板体系计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梁模板体系计算.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梁模板体系计算.docx

大梁模板体系计算

梁模板(扣件式,梁板立柱共用)计算书

计算依据:

1、《建筑施工脚手架安全技术统一标准》GB51210-2016

2、《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5、《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一、工程属性

新浇混凝土梁名称

KL1

混凝土梁截面尺寸(mm×mm)

2094×3422

模板支架高度H(m)

9.68

模板支架横向长度B(m)

2.194

模板支架纵向长度L(m)

10.8

支架外侧模板高度Hm(mm)

1500

二、荷载设计

模板及其支架自重标准值G1k(kN/m2)

面板

0.1

面板及小梁

0.3

楼板模板

0.5

模板及其支架

0.75

新浇筑混凝土自重标准值G2k(kN/m3)

24

混凝土梁钢筋自重标准值G3k(kN/m3)

1.5

施工荷载标准值Q1k(kN/m2)

3

支撑脚手架计算单元上集中堆放的物料自重标准值Gjk(kN)

1

模板支拆环境是否考虑风荷载

风荷载参数:

风荷载标准值ωk(kN/m2)

基本风压ω0(kN/m2)

省份

河南

0.3

地区

郑州市

风荷载高度变化系数μz

地面粗糙度

D类(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市区)

0.51

模板支架顶部离建筑物地面高度(m)

24

风荷载体型系数μs

单榀模板支架μst

0.245

整体模板支架μstw

0.63

ωfk=ω0μzμstw=0.096

支架外侧模板μs

1.3

ωmk=ω0μzμs=0.199

三、模板体系设计

结构重要性系数γ0

1.1

脚手架安全等级

一级

新浇混凝土梁支撑方式

梁侧无板,梁底小梁垂直梁跨方向

梁跨度方向立杆间距la(mm)

400

梁两侧立杆横向间距lb(mm)

2194

步距h(mm)

1000

混凝土梁距梁两侧立杆中的位置

居中

梁左侧立杆距梁中心线距离(mm)

1097

梁底增加立杆根数

8

梁底增加立杆布置方式

按梁两侧立杆间距均分

梁底增加立杆依次距梁左侧立杆距离(mm)

244,488,731,975,1219,1463,1706,1950

梁底支撑主梁最大悬挑长度(mm)

100

每跨距内梁底支撑小梁根数

5

每跨距内梁底支撑小梁间距(mm)

100

结构表面的要求

结构表面隐蔽

设计简图如下:

平面图

立面图

四、面板验算

面板类型

覆面木胶合板

面板厚度t(mm)

18

面板抗弯强度设计值[f](N/mm2)

15

面板抗剪强度设计值[τ](N/mm2)

1.5

面板弹性模量E(N/mm2)

5400

验算方式

三等跨连续梁

按三等跨连续梁计算:

截面抵抗矩:

W=bh2/6=2094×18×18/6=113076mm3,截面惯性矩:

I=bh3/12=2094×18×18×18/12=1017684mm4

q1=γ0×max[1.2(G1k+(G2k+G3k)×h)+1.4Q1k,1.35(G1k+(G2k+G3k)×h)+1.4ψcQ1k]×b=1.1×max[1.2×(0.1+(24+1.5)×3.422)+1.4×3,1.35×(0.1+(24+1.5)×3.422)+1.4×0.7×3]×2.094=278.429kN/m

q1静=γ0×1.35×[G1k+(G2k+G3k)×h]×b=1.1×1.35×[0.1+(24+1.5)×3.422]×2.094=271.657kN/m

q1活=γ0×1.4×0.7×Q1k×b=1.1×1.4×0.7×3×2.094=6.772kN/m

q2=[1×(G1k+(G2k+G3k)×h)]×b=[1×(0.1+(24+1.5)×3.422)]×2.094=182.934kN/m

简图如下:

1、抗弯验算

Mmax=0.1q1静L2+0.117q1活L2=0.1×271.657×0.12+0.117×6.772×0.12=0.28kN·m

σ=Mmax/W=0.28×106/113076=2.472N/mm2≤[f]=15N/mm2

满足要求!

2、挠度验算

νmax=0.677q2L4/(100EI)=0.677×182.934×1004/(100×5400×1017684)=0.023mm≤[ν]=L/250=100/250=0.4mm

满足要求!

3、支座反力计算

设计值(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Rmax=1.1q1静L+1.2q1活L=1.1×271.657×0.1+1.2×6.772×0.1=30.695kN

标准值(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R'max=1.1q2L=1.1×182.934×0.1=20.123kN

五、小梁验算

小梁类型

方木

小梁截面类型(mm)

50×100

小梁抗弯强度设计值[f](N/mm2)

11.44

小梁抗剪强度设计值[τ](N/mm2)

1.232

小梁截面抵抗矩W(cm3)

83.333

小梁弹性模量E(N/mm2)

7040

小梁截面惯性矩I(cm4)

416.667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面板传递给小梁q1=30.695/2.094=14.658kN/m

小梁自重q2=1.1×1.35×(0.3-0.1)×0.1=0.03kN/m

梁左侧模板传递给小梁荷载F1=1.1×1.35×0.5×3.422×0.1=0.254kN

梁右侧模板传递给小梁荷载F2=1.1×1.35×0.5×3.422×0.1=0.254kN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面板传递给小梁q1=20.123/2.094=9.61kN/m

小梁自重q2=1×(0.3-0.1)×0.1=0.02kN/m

梁左侧模板传递给小梁荷载F1=1×0.5×3.422×0.1=0.171kN

梁右侧模板传递给小梁荷载F2=1×0.5×3.422×0.1=0.171kN

计算简图如下: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1、抗弯验算

小梁弯矩图(kN·m)

σ=Mmax/W=0.091×106/83333=1.091N/mm2≤[f]=11.44N/mm2

满足要求!

2、抗剪验算

小梁剪力图(kN)

Vmax=2.142kN

τmax=3Vmax/(2bh0)=3×2.142×1000/(2×50×100)=0.642N/mm2≤[τ]=1.232N/mm2

满足要求!

3、挠度验算

小梁变形图(mm)

νmax=0.007mm≤[ν]=L/250=244/250=0.976mm

满足要求!

4、支座反力计算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R1=0.963kN,R2=4.029kN,R3=3.456kN,R4=3.606kN,R5=3.579kN,R6=3.579kN,R7=3.606kN,R8=3.456kN,R9=4.029kN,R10=0.963kN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R'1=0.635kN,R'2=2.643kN,R'3=2.266kN,R'4=2.364kN,R'5=2.347kN,R'6=2.347kN,R'7=2.364kN,R'8=2.266kN,R'9=2.643kN,R'10=0.635kN

六、主梁验算

主梁类型

钢管

主梁截面类型(mm)

Ф48×3

主梁计算截面类型(mm)

Ф48×3

主梁抗弯强度设计值[f](N/mm2)

205

主梁抗剪强度设计值[τ](N/mm2)

125

主梁截面抵抗矩W(cm3)

4.49

主梁弹性模量E(N/mm2)

206000

主梁截面惯性矩I(cm4)

10.78

主梁计算方式

三等跨连续梁

可调托座内主梁根数

1

由上节可知P=max[R2,R3,R4,R5,R6,R7,R8,R9]=4.029kN,P'=max[R2',R3',R4',R5',R6',R7',R8',R9']=2.643kN

主梁计算简图一

1、抗弯验算

主梁弯矩图一(kN·m)

σ=Mmax/W=0.524×106/4490=116.704N/mm2≤[f]=205N/mm2

满足要求!

2、抗剪验算

主梁剪力图一(kN)

Vmax=6.346kN

τmax=2Vmax/A=2×6.346×1000/424=29.934N/mm2≤[τ]=125N/mm2

满足要求!

3、挠度验算

主梁变形图一(mm)

跨中νmax=0.103mm≤[ν]=L/250=400/250=1.6mm

满足要求!

悬臂端νmax=0.006mm≤[ν]=2l2/250=2×100/250=0.8mm

满足要求!

4、支座反力计算

图一:

Rmax=16.418kN

用小梁的支座反力分别代入可得: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图一

立杆2:

R2=16.418kN,立杆3:

R3=14.083kN,立杆4:

R4=14.695kN,立杆5:

R5=14.585kN,立杆6:

R6=14.585kN,立杆7:

R7=14.695kN,立杆8:

R8=14.083kN,立杆9:

R9=16.418kN

七、纵向水平钢管验算

钢管截面类型(mm)

Ф48×3

钢管计算截面类型(mm)

Ф48×3

钢管截面面积A(mm2)

424

钢管截面回转半径i(mm)

15.9

钢管弹性模量E(N/mm2)

206000

钢管截面惯性矩I(cm4)

10.78

钢管截面抵抗矩W(cm3)

4.49

钢管抗弯强度设计值[f](N/mm2)

205

钢管抗剪强度设计值[τ](N/mm2)

125

由小梁验算一节可知P=max[R1,R10]=0.963kN,P'=max[R1',R10']=0.635kN

纵向水平钢管计算简图一

1、抗弯验算

纵向水平钢管弯矩图一(kN·m)

σ=Mmax/W=0.125×106/4490=27.84N/mm2≤[f]=205N/mm2

满足要求!

2、抗剪验算

纵向水平钢管剪力图一(kN)

Vmax=1.517kN

τmax=2Vmax/A=2×1.517×1000/424=7.155N/mm2≤[τ]=125N/mm2

满足要求!

3、挠度验算

纵向水平钢管变形图一(mm)

跨中νmax=0.025mm≤[ν]=L/250=400/250=1.6mm

满足要求!

悬臂端νmax=0.001mm≤[ν]=2l2/250=2×100/250=0.8mm

满足要求!

4、支座反力计算

图一:

Rmax=3.924kN

用小梁两侧的支座反力分别代入可得: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图一:

立杆1:

R1=3.924kN,立杆10:

R10=3.924kN

八、可调托座验算

荷载传递至立杆方式

可调托座

可调托座承载力容许值[N](kN)

30

扣件抗滑移折减系数kc

1

1、扣件抗滑移验算

两侧立杆最大受力N=max[R1,R10]=max[3.924,3.924]=3.924kN≤1×8=8kN

单扣件在扭矩达到40~65N·m且无质量缺陷的情况下,单扣件能满足要求!

2、可调托座验算

可调托座最大受力N=max[R2,R3,R4,R5,R6,R7,R8,R9]=16.418kN≤[N]=30kN

满足要求!

九、立杆验算

立杆钢管截面类型(mm)

Ф48×3

立杆钢管计算截面类型(mm)

Ф48×3

钢材等级

Q235

立杆截面面积A(mm2)

424

回转半径i(mm)

15.9

立杆截面抵抗矩W(cm3)

4.49

抗压强度设计值[f](N/mm2)

205

支架自重标准值q(kN/m)

0.15

1、长细比验算

l0=h=1000mm

λ=l0/i=1000/15.9=62.893≤[λ]=210

长细比满足要求!

查表得:

φ=0.81

2、稳定性计算

R1=3.924kN,R2=16.418kN,R3=14.083kN,R4=14.695kN,R5=14.585kN,R6=14.585kN,R7=14.695kN,R8=14.083kN,R9=16.418kN,R10=3.924kN

Nd=max[R1,R2,R3,R4,R5,R6,R7,R8,R9,R10]+1.1×1.35×0.15×(9.68-3.422)=max[3.924,16.418,14.083,14.695,14.585,14.585,14.695,14.083,16.418,3.924]+1.394=17.812kN

fd=Nd/(φA)=17.812×103/(0.81×424)=51.864N/mm2≤[f]=205N/mm2

满足要求!

十、高宽比验算

根据《建筑施工脚手架安全技术统一标准》GB51210-2016第8.3.2条:

支撑脚手架独立架体高宽比不应大于3.0

H/B=9.68/2.194=4.412>3

需要进行支架整体的抗倾覆验算!

十一、架体抗倾覆验算

支撑脚手架风线荷载标准值:

qwk=l'a×ωfk=0.4×0.096=0.038kN/m:

风荷载作用在支架外侧模板上产生的水平力标准值:

Fwk=l'a×Hm×ωmk=0.4×1.5×0.199=0.119kN

支撑脚手架计算单元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倾覆力矩标准值Mok:

Mok=0.5H2qwk+HFwk=0.5×9.682×0.038+9.68×0.119=2.955kN.m

参考《规范》GB51210-2016第6.2.17条:

B2l'a(gk1+gk2)+2ΣGjkbj≥3γ0Mok

gk1——均匀分布的架体面荷载自重标准值kN/m2

gk2——均匀分布的架体上部的模板等物料面荷载自重标准值kN/m2

Gjk——支撑脚手架计算单元上集中堆放的物料自重标准值kN

bj——支撑脚手架计算单元上集中堆放的物料至倾覆原点的水平距离m

B2l'a(gk1+gk2)+2ΣGjkbj=B2l'a[qH/(l'a×l'b)+G1k]+2×Gjk×B/2=2.1942×0.4×[0.15×9.68/(0.4×0.9)+0.5]+2×1×2.194/2=10.923kN.m≥3γ0Mok=3×1.1×2.955=9.751kN.M

满足要求!

十二、立杆支承面承载力验算

支撑层楼板厚度h(mm)

120

混凝土强度等级

C30

混凝土的龄期(天)

21

混凝土的实测抗压强度fc(N/mm2)

12.87

混凝土的实测抗拉强度ft(N/mm2)

1.287

立杆垫板长a(mm)

100

立杆垫板宽b(mm)

100

F1=N=17.812kN

1、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6.5.1条规定,见下表

公式

参数剖析

Fl≤(0.7βhft+0.25σpc,m)ηumh0

F1

局部荷载设计值或集中反力设计值

βh

截面高度影响系数:

当h≤800mm时,取βh=1.0;当h≥2000mm时,取βh=0.9;中间线性插入取用。

ft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σpc,m

临界面周长上两个方向混凝土有效预压应力按长度的加权平均值,其值控制在1.0-3.5N/㎜2范围内

um

临界截面周长:

距离局部荷载或集中反力作用面积周边h0/2处板垂直截面的最不利周长。

h0

截面有效高度,取两个配筋方向的截面有效高度的平均值

η=min(η1,η2)η1=0.4+1.2/βs,η2=0.5+as×h0/4Um

η1

局部荷载或集中反力作用面积形状的影响系数

η2

临界截面周长与板截面有效高度之比的影响系数

βs

局部荷载或集中反力作用面积为矩形时的长边与短边尺寸比较,βs不宜大于4:

当βs<2时取βs=2,当面积为圆形时,取βs=2

as

板柱结构类型的影响系数:

对中柱,取as=40,对边柱,取as=30:

对角柱,取as=20

说明

在本工程计算中为了安全和简化计算起见,不考虑上式中σpc,m之值,将其取为0,作为板承载能力安全储备。

可得:

βh=1,ft=1.287N/mm2,η=1,h0=h-20=100mm,

um=2[(a+h0)+(b+h0)]=800mm

F=(0.7βhft+0.25σpc,m)ηumh0=(0.7×1×1.287+0.25×0)×1×800×100/1000=72.072kN≥F1=17.812kN

满足要求!

2、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6.6.1条规定,见下表

公式

参数剖析

Fl≤1.35βcβlfcAln

F1

局部受压面上作用的局部荷载或局部压力设计值

fc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可按本规范表4.1.4-1取值

βc

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按本规范第6.3.1条的规定取用

βl

混凝土局部受压时的强度提高系数

Aln

混凝土局部受压净面积

βl=(Ab/Al)1/2

Al

混凝土局部受压面积

Ab

局部受压的计算底面积,按本规范第6.6.2条确定

可得:

fc=12.87N/mm2,βc=1,

βl=(Ab/Al)1/2=[(a+2b)×(b+2b)/(ab)]1/2=[(300)×(300)/(100×100)]1/2=3,Aln=ab=10000mm2

F=1.35βcβlfcAln=1.35×1×3×12.87×10000/1000=521.235kN≥F1=17.812kN

满足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