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22847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6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期末综合测试题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期末综合测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75分。

在每小题所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对下列材料准确的理解是

年代

中国商品出口总额

英国商品入口总额

鸦片走私总额

1821年

14757132元

13693213元

225780元

1833年

17814260元

10119655元

12185100元

①鸦片战争前,正当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不利地位②鸦片走私日益严重③白银外流,银价上涨,影响了清政府的财政④英国通过走私鸦片,扭转了中英贸易的逆差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两次鸦片战争本质的相似之处在于

A.都开始于侵略者对广东沿海的进攻

B.都直接威胁到清朝的统治中心京津地区

C.都是为了开辟、扩大中国市场

D.列强都以武力挫败了清政府的抵抗

3.清政府被迫在台湾开放通商口岸,是在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C.甲午中日战争中D.中法战争后

4.下列关于洋务运动表述,不正确的是

A.内忧外患,清政府内部产生洋务派   

B.师夷长技,洋务派选择资本主义强国

C.自强求富,办军工兴民用采用机器生产

D.只师长技,破产结局不可避免

5.19世纪80-90年代签订的中外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40-50年代相比,最根本的不同是

A.割取中国领土的面积更大B.索取的赔款数额不断加大

C.规定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D.列强获得在华投放资本的特权

6.《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主要是指

A.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帝国主义直接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C.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D.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7.晚清时期,曾割占过我国领土的国家有

A.英国日本俄国  B.英国法国日本

C.日本德国英国  D.英国法国俄国

8.列强取得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驻兵权是通过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9.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看,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不同的是:

①斗争矛头直指封建地主阶②主张建立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③反封建同时反侵略④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主张

A.①②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0.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主要是

A.“欧风美雨”的产物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C.“实业救国”思潮的实践  D.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11.19世纪末的戊戌维新运动

①是中国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的开始②以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为目标③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相结合④使中国现代化历程深入到政治领域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2.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维新运动最活跃的地区主要包括

A.京、津、沪、湘  B.京、津、鲁、豫

C.京、沪、滇、粤  D.京、湘、川、粤

13.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是

A.兴中会成立B.中国同盟会成立

C.黄花岗起义D.武昌起义

14.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这主要是由于它

A.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B.使人们在政治思想上获得了一次空前的大解放

C.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D.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5.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的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历程深入到思想文化领域。

下列有关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使封建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批判

B.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存在一些矫枉过正、以偏概全的倾向

C.以民权、平等和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D.既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16.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①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民主共和与专制复辟的斗争②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是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④中国历史出现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趋势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7.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根本目的是

A.取代德国在山东的侵略地位B.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C.直接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D.独霸中国,使之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18.从讨袁斗争的结局看“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的成败主要取决于

A.孙中山是否直接参与领导   B.帝国主义是否支持袁世凯

C.讨袁斗争的群众基础是否广泛 D.革命党人是否掌握武装

19.1912-1919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一度迅速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是

A.辛亥革命的推动作用  B.“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C.有利的国际环境    D.轻工业发展最为迅速

20.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提出:

“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下列各项对这一主张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B.体现了符合时代潮流的改革精神

C.试图缓和新旧文化之间的矛盾

D.实质是鼓励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

21.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①打倒军阀②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③实现共产主义④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⑤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⑤D.①②④

22.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现为

A.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B.人民大众与北洋军阀及列强之间的矛盾

C.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D.革命统一战线中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

23.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最突出的成果是

A.建立了巩固的广东革命根据地

B.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

C.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侵略权益

D.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24.辛亥革命与国民大革命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在

A.导阶级及其政党上   B.革命的任务与性质上

C.革命的结果与前途上  D.革命参加者的成份上

25.中国人民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被侵略的权益是在

A.南京、汉口  B.上海、九江  

C.上海、南京  D.汉口、九江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5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0分,共34分。

要求:

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的回答问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五个通商口岸)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引自《南京条约》

材料二 嗣后陆路前定通商处所.商人数目及所带货物并本银多寡,不必示以限制。

海路通商章程,将所带货物,呈单备查,抛锚寄碇,一律给价,照定例上纳税课等事,俄国商船均照外国与中华通商总例办理。

——引自中俄《天津条约》

材料三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引自《马关条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对清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

(2分)

(2)材料二中,沙俄的侵略要求与英国相比有何发展?

(2分)

(3)材料三中,日本取得了什么权益?

与前两者相比,它更具危害性,为什么?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手段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趋势?

(2分)

26.①取消政府严格控制的行商制度,实行自由贸易。

②由沿海通商口岸通商自由到陆路通商自由。

③开设工厂。

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在中国销售,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更加直接、方便。

④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本也。

……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见……”

          ——摘自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

“革命为唯一法门。

”“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

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摘自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

1903年12月13日

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摘自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18年1月

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羁缚。

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回答:

(1)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分)

(2)与材料一相比较,材料二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变化?

(10分)

(3)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俄国革命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

(10分)

(4)为了这场“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

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27.(1)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

希望通过李鸿章,让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或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

日本“维新之政”“大有可观”的成就主要有:

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挽救了民族危机。

(2)与材料一比较,孙中山思想的两个显著变化是:

①方法。

以前采用温和的改革(或用“改良”的方法),以后主张革命;②目的。

以前未主张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后主张建立共和国。

(3)主要原因:

封建军阀统治;帝国主义压榨。

(若能指出帝国主义在中国实行分裂剥削的政策,中国的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则可加分。

)本质区别:

前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后者是资产阶级革命。

(4)重大发展:

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客观原因:

依靠军阀屡遭失败(或国民党的涣散无力);苏联的帮助(或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

对孙中山的评价:

孙中山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一生坚持民主革命(或他是民主革命的先驱),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步,最终走上了与共产党的合作之路。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摘自1914年《大总统祭圣告令》:

“孔子之道,自古常新,

与天无极。

……近自体变更……使数千年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弗修——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恢复孔教,立国之根本。

材料2、《新青年》于1915年刊载了《敬告青年》一文,陈独秀提出了六义:

“一、自由的而非奴役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去的而非隐退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材料3、1916年5月《民彝与政治》一文:

“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生则自由亡。

”那么,“敢播专制之余烬,起君主之篝火”的“筹安之徒”和“复辟之徒”,就都是“国家之叛徒”、“国民之公敌”。

请回答:

(1)、从材料1看:

1915年—1916年之交的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和革命派对此作了什么反映?

(6分)

(2)、革命知识分子在材料2、3中提出了什么口号?

对此,你有何评价?

(6分)

三、问答题:

(本大题共3小题,第34题13分,第35题14分,第36题14分,共41分。

要求:

审明题意,作出针对性强的回答;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29.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同派别的代表人物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各自持有哪些不同的主张?

(12分)

 

30.“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19世纪末得到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至‘一战’其间得到进一步发展。

”读后请回答

(1)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10分)

(2)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得到初步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3)19世纪末至“一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两次发展机会对中国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5分)

31.在反对封建主义方面,戊戌变法中的维新思想与辛亥革命中的民主革命思想有哪些差异?

与此二者相比,新文化运动有哪些进步?

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这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在反对封建主义方面各有什么不足?

(15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D

C

B

B

D

C

A

D

B

A

D

A

B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A

C

D

D

C

C

C

D

B

D

B

D

二、材料解析题

32、

(1)袁世凯复辟帝制(或政治上复辟,文化上复古);

知识分子的反映:

在文化思想上反封建礼教(或发动新文化运动)

革命派:

政治上武装讨袁,反对复辟(或发动护国战争)

(2)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评价:

口号性质: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是向西方学习救国救民真理的探索,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性质;

口号作用:

彻底否定了封建文化思想,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在当时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口号局限:

与工农群众的结合情况

对东西方文化的评价存在绝对的肯定或否定

三、

33、

地主阶级:

抵抗派(林、魏等人)——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奕、曾、李等人)——师夷长技以自强

农民阶级:

洪仁gan提出《资政新篇》,主张:

仿效资本主义国家,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

资产阶级:

维新派(康、梁、严等人)——系统学习西学,实行君主立宪制

革命派(孙中山)——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陈、李、胡、鲁等)——宣扬资产阶级文化,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33.

三、问答题

32.

(1)原因①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客观上分解着中国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和可能。

②受外商企业刺激(3分)

(2)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进一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而暂时放松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2分)

(3)影响:

①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发起和领导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一战”中,中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壮大,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

(6分)

34.不同点:

①维新派将西方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革命派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学说,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②维新思想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革命思想主张民主共和。

③维新思想主张自上而下的改良,革命思想主张自下而上的革命。

(6分)

进步:

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对封建正统的儒家传统道德进行了批判,后期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为新民主主义到来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6分)不足:

维新思想没有把反对封建制度的改革同封建经济基础的变革结合起来,民主革命思想缺乏对封建思想的彻底批判,新文化运动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4分)

2004-2005学年度上学期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0题,每题1.5分,共45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鸦片战争前夕,清王朝依旧坚持“闭关锁国”的传统政策,其根本原因在于()

 A.抵御外侵的必要性B.儒家思想的保守性

 C.皇帝大臣的愚味盲目性 D.封建经济的自给自足性

3.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中外条约规定:

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这一条款实际上()

 A.假作公允以欺骗舆论 B.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C.被迫对中国做有限的让步D.维护英国人控制下的海关的权威

4.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根本上看是因为鸦片战争后:

 ()

 A.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变化 B.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开始变化

 C.中国革命任务开始变化 D.中国革命的性质开始变化

6.《泰晤士报》报道:

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镑。

在场的每个人都掠夺很多。

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

这则报道反映了下列哪一事件()

A.英法联军在广州烧杀劫掠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英法联军在天津烧杀抢劫D.八国联军占领紫禁城

7.太平天国与以往农民战争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遭到政府军和地主武装的联合进攻 

B.领导集团的分裂加速了失败进程

 C.采取变更封建社会基础的得力政策 

D.属于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8.太平天国最大的战略失误是()

 A.定都天京B.偏师北伐 C.固守安庆 D.进攻上海

9.在向西方学习问题上,《资政新篇》与《海国图志》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B.是否抵御外来侵略

 C.是否发展资本主义D.是否翻译外国书籍

10.鸦片战争后,被外国直接控制的首先是中国的()

A.内政           B.海关         C.军事           D.外交

11.下列关于洋务运动表述,不正确的是()

  A.内忧外患,清政府内部产生洋务派   

B.师夷长技,洋务派选择资本主义强国

  C.自强求富,办军工兴民用采用机器生产

D.只师长技,破产结局不可避免

12.洋务运动的影响有 ()

 ①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②推动了文化教育的近代化 

③刺激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④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④ D.②③④

13.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变革始于 ()

 A.《南京条约》签订 B.总理衙门设立

 C.海关总税务司设立 D.外务部的建立

14.《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新”在

()

  A.勒索中国巨额赔款,控制中国财政 B.通商深入中国内地,操纵中国市场

C.反映列强资本输出.分割世界要求 D.协调列强侵华关系,形成宰割同盟

15.19世纪80-90年代签订的中外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40-50年代相比,最根本的不同是

()

 A.割取中国领土的面积更大B.索取的赔款数额不断加大

 C.规定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D.列强获得在华投放资本的特权

16.全面评述中国近代史上的戊戌变法,准确的是()

①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③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④旨在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运动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7.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是()

A.公车上书B.《新学伪经考》C.《变法通议》D.《应诏统筹全局折》

18.下列《辛丑条约》的规定中,那一个便利了侵略者对清军进行军事控制和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

A.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

B.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由各国派兵保护

C.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

D.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

19.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是()

A.兴中会成立B.中国同盟会成立

C.黄花岗起义D.武昌起义

20.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其主要含义是指()

A.继续向西方学习B.继续反封建

C.反对尊孔复古D.主张民主共和

21.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根本目的是()

A.取代德国在山东的侵略地位B.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C.取得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D.独霸中国,使之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22.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其目的是()

①寻求与资产阶级合作②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

③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④摆脱内外困境

   A.①③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3.下列各项关于中国资本主义不正确的表述是()

 A.中国资本主义始终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处于对立状态

B.中国资本主义最先出现于沿海地区

 C.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受到外商企业刺激

 D.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4.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又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这主要是()

  A.帝国主义实行公开的武装干涉   B.清政府起用袁世凯加强镇压

  C.革命派内部争权夺利力量涣散   D.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

25.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①国民党直接领导 ②为维护辛亥革命成果 ③反对北洋军阀统治 ④最终未取得成功

  A.①④ 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

26.近代军阀割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 B.地主经济的延续和帝国主义侵略

 C.清末各地新军势力的发展D.一战期间日本与英美的矛盾加深

27.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

①打倒军阀②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③实现共产主义

④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⑤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⑤D.①②④

28.《临时约法》规定: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在当时的实际意义是()

 A.使人民获得了政治权利       B.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C.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D.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29.1924年国共两党能够实现合作的原因在于()

A. 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使两党合作具备了政治基础

B. 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完全一致

C. 国共两党实现合作有利于壮大革命力量

D. 黄埔军校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建立

30.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巨大历史功绩在于()

  A.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B.制定了革命统一战线方针

  C.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 D.解决了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材料解析题:

本大题共二题,每题10分,共20分。

要求:

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五个通商口岸)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引自《南京条约》

材料二 嗣后陆路前定通商处所.商人数目及所带货物并本银多寡,不必示以限制。

海路通商章程,将所带货物,呈单备查,抛锚寄碇,一律给价,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