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姐讲育儿教育孩子中的责罚方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54019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9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月姐讲育儿教育孩子中的责罚方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月姐讲育儿教育孩子中的责罚方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月姐讲育儿教育孩子中的责罚方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月姐讲育儿教育孩子中的责罚方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月姐讲育儿教育孩子中的责罚方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月姐讲育儿教育孩子中的责罚方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月姐讲育儿教育孩子中的责罚方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月姐讲育儿教育孩子中的责罚方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月姐讲育儿教育孩子中的责罚方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月姐讲育儿教育孩子中的责罚方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月姐讲育儿教育孩子中的责罚方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月姐讲育儿教育孩子中的责罚方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月姐讲育儿教育孩子中的责罚方式.docx

《月姐讲育儿教育孩子中的责罚方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姐讲育儿教育孩子中的责罚方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月姐讲育儿教育孩子中的责罚方式.docx

月姐讲育儿教育孩子中的责罚方式

责罚最主要的方式有三种:

批评:

包括轻度的批评指责和严厉的批评责骂。

行为惩处:

包括关禁闭、罚站、罚做体力活;禁止看电影电视、外出游玩或上网玩游戏;没收孩子私人物品,减少零花钱等。

责打:

包括轻度责打和重度责打。

(一)批评

北大学生调查问卷显示:

小学阶段经常受父母轻度批评指责者占33.9%,偶尔受父母轻度批评指责者占60.7%;

初中阶段经常受父母轻度批评指责者占17.7%,偶尔受父母轻度批评指责者占72.8%;

高中阶段经常受父母轻度批评指责者占10.5%,偶尔受父母轻度批评指责者占63.5%。

小学阶段经常受父母严厉的批评责骂者占8.6%,偶尔受父母严厉的批评责骂者占58.0%;

初中阶段经常受父母严厉的批评责骂者占2.6%,偶尔受父母严厉的批评责骂者占45.9%;

高中阶段经常受父母严厉的批评责骂者0.9%,偶尔受父母严厉的批评责骂者占27.9%。

(二)行为惩处

被父母关禁闭、罚站、罚做体力活者,小学阶段是15.8%,初中阶段是4.4%,高中阶段是1.5%。

被父母禁止看电影电视、外出游玩或上网玩游戏者,小学阶段是35.3%,初中阶段是22.3%,高中阶段是11.6%。

被父母没收私人物品,减少零花钱者,小学阶段12.2%,初中阶段7.8%,高中阶段6.0%。

(三)责打

小学阶段:

受过体罚的占66.4%,其中受过重度体罚的占20.0%;

初中阶段:

受过体罚的占24.5%,其中受过重度体罚的占6.8%;

高中阶段:

受过体罚的占10%,其中受过重度体罚的占2.2%。

小学、初中、高中都受过体罚的占8.6%。

(四)责罚方式的基本特点

对问卷调查的进一步分析发现:

北大学生家长对子女实施的责罚有如下特定:

1.如果实施责罚,则主要采取的是批评与责骂,其次是责打,然后是行为惩处。

2.各种责罚方式的使用频率,在小学阶段最高,在初中阶段大幅度减少,在高中阶段已经很少。

3.小学阶段,儿子受到的严厉批评责骂比女儿多,初中阶段无差别,高中阶段女儿受到的批评指责比儿子多。

4.父母对儿子与女儿使用体罚的频率有差异,儿子被体罚的频率明显高于女儿。

5.父母对儿子实施的行为惩处更多一些。

6.文化程度较低的父母,使用严厉的批评指责频率相对较高。

7.农村学生的父母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对孩子的责打频率要高于城市的父母。

(五)父母因为什么责罚子女?

总体而言,在北大学生家长看来,责罚子女最主要的原因中:

排在第一位的是孩子学习成绩下降(28.9%);

排在第二位的是孩子对父母说谎(22.7%);

排在第三位的是孩子游玩娱乐过度(上网、玩游戏、看电视、看闲书等)(9.5%)。

这三种原因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没有变化;

责罚子女第二位原因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

孩子游玩娱乐过度(上网、玩游戏、看电视、看闲书等)(15.9%);

孩子对父母说谎(14.2%);

孩子对父母及亲朋好友不文明礼貌(12.9%)。

责罚子女第三位的原因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

孩子游玩娱乐过度(上网、玩游戏、看电视、看闲书等)(16.3%);

孩子外出逾时不归(12.8%);

孩子学习成绩下降(12%)。

(六)北大学生受到责罚后的态度

先来看一个国外调查的数据: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德里森,经过5年多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方法对孩子成长影响”的追踪调查,发现92%以上的孩子都对父母的指责表示出“强烈反感”,只有不到4%的孩子选择“如果父母的指责有道理,我可以接受”。

北大学生对家长的体罚持什么样的态度?

调查显示:

10.7%的学生对体罚非常反感,一直不能接受;

65.5%的学生虽然对体罚很反感,但事后还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17.6%的学生能接受并理解家长的体罚;

6.1%的学生表示只能接受体罚,但并不理解。

另外我们还发现:

就小学阶段的责罚效果而言,来自农村的北大学生认为父母对其的责罚效果很好的比例要高于来自城市的同学。

对于初中阶段的责罚,父母职业均为农民者与父母职业均为工人者,子女对父母责罚的效果给予了更多的正面评价。

这些数据说明,成绩优秀的“好孩子”不仅是“夸”出来的,也有被责罚出来,甚至是“打”出来的。

下面我们看看北大学生家长在对孩子进行管理时,是如何运用责罚手段的。

三、上海女孩的案例:

“胡萝卜加大棒”

上海女孩小胡现在是北京大学03级的学生。

小胡说:

家长对我的教育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胡萝卜加大棒”。

“胡萝卜”是赞赏、鼓励和信任,“大棒”便是责打。

小胡的家庭很简单,是一个三口之家,她的父母原本都出生于上海市区,在初中毕业的时候,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来到崇明农场(当时的崇明还属于浙江省管辖)种地插秧。

现在她父亲是水利局的水质化验师,母亲是银行的会计师,再过两年就要退休了,他们不是党员更非领导干部,一切都显得那么普通,可能唯一让他们和别的同事有所不同的就是有个考上北大的女儿。

小胡的父母都是初中文化,他们是如何培养出一个上北大的女儿的呢?

小胡的妈妈说:

我们对孩子的要求还是很高的,小学和初中都是就近入学的,我们希望她成绩名列前茅,高中要求她考上海最好的学校,这样上大学的机会就高一些。

我们根据她的学习成绩做出她能够达到目的的选择,经常教育她要考名牌大学,要受最好的教育,孩子自己也是以考上最好的学校为目标,她的梦想就是上名牌大学,最好是北大,北大不行就复旦,复旦不行,那就重读了。

有了高远的目标,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激励孩子努力学习的呢?

我的做法是有表扬鼓励,但也有责罚。

我们一开始就要求她成绩在班级里领先,这样她会越学越有劲,女儿在学习上取得点滴进步我们都给予鼓励,譬如说孩子今天兴冲冲地告诉我们,今天老师表扬了她,念了她的作文,我们就会兴致勃勃地看她的作文,还点评她哪里写得最精彩,如果期中、期末考试拿到了好成绩,除了口头表扬,还会买一样她平时想要的东西给予奖励。

如果拿到了三好学生的奖状,那我们会高兴地放在床边看上好几天,家里就像过节一样,洋溢着快活的气氛。

这样女儿就会知道什么是父母最高兴的事情,什么是她该努力的方向。

学习成长过程中,孩子犯错误是难免的,一般问题是说服教育,第一次犯错误也是说服教育,和她一起分析错误的原因,争取让她自己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以后应该朝什么方向改进努力。

但是同样的错误犯二次那是要受到惩罚的,例如刚上学的时候,默写生字,一个字错了一次订正了,后来考试这个字又错了,这次受到了惩罚,打了二下手心,同样做算术题,第一次做错了可以订正,第二次又犯同样的错误也是要受到惩罚的,我们要她明白这个道理,犯错误是难免的,可以改正,但是决不允许同样的错误犯第二次。

对于父母的教育,小胡怎么看?

小胡说:

在我家,爸爸妈妈的家庭角色从一般的“严父慈母”变成“严母慈父”。

爸爸在我眼里是“和蔼”、“体贴”又是“认真敬业”的,而相比之下妈妈就是“严谨”、“理性”却又“善解人意”的。

爸爸妈妈都很疼爱我,却也有“男女混合双打”的记录。

可能现在的孩子都会甩出“侵犯人权”、“家庭暴力”的词来抗议父母动粗,但我却始终没觉得爸爸妈妈的做法是错的,反而会有一种感激。

可能正如我父母所说:

孩子不打不成器,你这孩子要是不打,也进不了北大。

现在想想,每次我在成长的岔路口徘徊,都是父母把我“打”向正确的道路。

但是他们绝不是那种“一切都用武力解决”的家长,他们对于我的理解和包容同样让我多了一种要对父母负责更要对自己负责的责任感。

父母从小对我的管教可以说很严格。

不仅是学习,大到做人处事的道理,小到待人接物的细节他们都会对我有所要求。

虽然父母从来对我是鼓励为主,而且从小到大别人看来我都是个优秀的孩子。

但是我清楚地记得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父母曾经对我很失望。

那个时候,我和几个伙伴迷上了贴纸,每天放学总是匆匆做完作业和她们去看新的贴纸。

周末我们更是可以花一个半天去交换贴纸。

很快,我的成绩出现了明显的退步,再加上换了老师等种种原因,原本擅长的语文竟在一次测验中出现了不及格,于是我开始用欺骗、隐瞒想方设法不让父母知道,但是此后一段时间我在课上的心不在焉促使班主任把我妈妈请到了学校。

回家的路上,我从来没见过妈妈的脸色有这么难看,回家后妈妈狠狠地打了我,边打她自己也哭了,反复说她从来没对我这么失望过。

此后,我很少再碰贴纸,也很少再和那几个伙伴在一起了,自然成绩很快也上去了。

在我小时候,爸爸妈妈(尤其是妈妈)为了让我“听话”常常用“赶我出去”、“不给我买什么东西”、“不准看电视”来威胁我,当然最严重的就是“请你吃生活“(上海话意味“打你“),我天生倔强,因此没少挨过父母的打,最严重的一次是被父母赶到门外,但我还是没求饶。

到了大学,我把我父母的“育儿法“告诉寝室同学时,她们都大呼不可思议,因为她们小时候父母从来都没打过她们。

有了比较,我才知道我的父母有多么“凶恶”,但是我从小虽然在父母的“武力压迫”下顽强反抗,却从来没觉得他们这种做法有什么不对,有的时候我甚至要感谢他们,因为我自己也觉得像我这样的不乖、常常冒出一些稀奇古怪想法的孩子,不用武力教育很可能就会走上歧路,也就走不进我爱的北大了。

按照现在一些教育学家的观点,父母不应该打孩子,因为这是家庭暴力,但我觉得这可能是因人而异的,至少我父母的严厉管教对我的积极影响远远大于消极影响。

我和父母的关系根本并没有因此而产生问题,反而非常融洽,这也是我一直觉得有些奇怪的一点,但我知道父母的出发点是希望我能够更好的成长,只是他们的爱虽然外表是冷的,里面却是热的。

现在上大学了,和父母基本上是半年见一次面。

但平时除了和他们每天保持短信联系以外,每周我都会不定时地打电话回家。

但我仍然和妈妈保持着亲密关系,心里开心和不开心都会和妈妈说说,也常常会谈到自己的事情。

四、案例启示

上述案例中,北大学生家长对子女不符合期望的行为采用过体罚。

事隔多年,当他们回首自己成长过程中遭遇的体罚时,给予的基本是积极的评价,体罚激起的正面效应还是多于负面效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