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长春中考化学试题及详细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64980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7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长春中考化学试题及详细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吉林长春中考化学试题及详细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吉林长春中考化学试题及详细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吉林长春中考化学试题及详细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吉林长春中考化学试题及详细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吉林长春中考化学试题及详细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吉林长春中考化学试题及详细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吉林长春中考化学试题及详细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吉林长春中考化学试题及详细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吉林长春中考化学试题及详细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吉林长春中考化学试题及详细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吉林长春中考化学试题及详细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吉林长春中考化学试题及详细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吉林长春中考化学试题及详细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吉林长春中考化学试题及详细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吉林长春中考化学试题及详细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吉林长春中考化学试题及详细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长春中考化学试题及详细解析版.docx

《吉林长春中考化学试题及详细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长春中考化学试题及详细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吉林长春中考化学试题及详细解析版.docx

吉林长春中考化学试题及详细解析版

2018吉林省长春市中考化学

1.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O—16,Cl—35.5

2.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如下:

3.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室温)

H+

NH4+

K+

Na+

Ba2+

Ca2+

Mg2+

Zn2+

Cu2+

OH-

溶、挥

NO3-

溶、挥

Cl-

溶、挥

SO42-

CO32-

溶、挥

说明:

“溶”表示那种物质可溶于水,“不”表示不溶于水,“微”表示微溶于水,“挥”表示挥发性,“—”表示那种物质不存在或遇到水就分解了。

选择题(共10分)

考生注意: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的相应序号涂黑。

1.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

A.氮气B.氧气C.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

氮气大约占78%、氧气大约占21%、稀有气体大约占0.94%、二氧化碳大约占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体积分数最大的是氮气。

2.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水结成冰B.石蜡融化C.酒精挥发D.木炭燃烧

【答案】D

【解析】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A、水结成冰的过程,只是水的状态由液态变成了固体,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石蜡融化的过程中是石蜡由固态变成液态,状态变化了,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酒精挥发时是由液态变成气态,状态变化了,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木炭燃烧的过程是木炭和氧气在点燃时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下列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

A.氧气B.金刚石C.氯化钠D.蒸馏水

【答案】C

【解析】根据金属单质、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一般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

A、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B、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

C、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D、水是由氢和氧两种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过滤B.读取液体体积C.加热液体D.蒸发

【答案】B

【解析】

A、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漏斗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壁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大拇指不能放在短柄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蒸发操作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液体受热不均匀而飞溅。

图示中没有玻璃棒搅拌,操作错误。

5.下列对有关事实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A.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运动

B.H2O和H2O2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C.气体可压缩储于钢瓶中——分子数目变少

D.水蒸发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种类没有改变

【答案】C

【解析】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

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A、花香四溢,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B、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C、气体可压缩储于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压缩时间隔变小,分子数量不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D、水蒸发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种类没有改,只是分子间隔改变,故选项解释正确。

6.有关甲烷(CH4)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烷分子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

B.相对分子质量是16g

C.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是1︰4

D.碳元素比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小

【答案】A

【解析】

A.分子由原子构成,所以甲烷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故正确;

B.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不是“g”而是“1”,通常省略不写,故错误;

C.甲烷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12:

(1×4)=3:

1,故错误;

D.甲烷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12:

(1×4)=3:

1,根据元素质量分数=

,可见其中碳元素比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大,故错误。

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通过燃烧实验可以区分羊毛和合成纤维

B.开发使用新能源汽车可以节能减排

C.食品包装中填充氮气可以延长保质期

D.食用水果、蔬菜可以补充大量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A.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燃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合成纤维没有,可用灼烧的方法区别合成纤维和羊毛纤维,故正确;

B.开发使用新能源汽车可以节约化石燃料,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故正确;

C.氮气的化学性质较稳定,可做保护气。

所以食品包装中填充氮气可以延长保质期,故正确;

D.食用水果、蔬菜可以补充大量维生素,而不是蛋白质。

故错误。

8.侯氏制碱法的生产过程涉及如下反应:

NH3+CO2+NaCl+X====NaHCO3↓+NH4Cl,

2NaHCO3ΔNa2CO3+CO2↑+H2O。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的化学式为H2O

B.NaHCO3受热易分解

C.CO2和Na2CO3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不同

D.NaHCO3分解产生的CO2可以回收再利用

【答案】C

【解答】

A、由质量守恒定律: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

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氮、氢、碳、氧、钠、氯的原子个数分别为1、3、1、2、1、1;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铁、氮、氢、碳、氧、钠、氯的原子个数分别为1、5、1、3、1、1,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其化学式为H2O。

B、由NaHCO3ΔNa2CO3+CO2↑+H2O反应可知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

C、CO2和Na2CO3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均为+4价,碳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D、NaHCO3分解产生的CO2可以回收再利用,可以作第一个反应的反应物。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B.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一定是金属

D.含有铵根离子的氮肥与熟石灰混合研磨一定生成氨气

【答案】D

【解析】

A.氧化物是由氧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因此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例如碳酸钙中含有氧元素,但是不属于氧化物;

B.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但是有盐和水生成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盐和水,但是不属于中和反应;

C.能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金属,比如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D.含有铵根离子的氮肥与熟石灰混合研磨一定生成氨气。

10.下列实验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制备Cu(OH)2固体:

用CuO与适量NaOH溶液混合

B.鉴别稀H2SO4和稀盐酸:

取样,分别滴加Ba(NO3)2溶液

C.除去CO中的少量CO2气体:

将气体通过灼热的CuO粉末

D.分离MnO2和KCl固体混合物:

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

【答案】B

【解析】

A、CuO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故选项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Ba(NO3)2溶液能与稀硫酸反应 H2SO4+Ba(NO3)2 ===BaSO4↓+2HNO3 ,与稀盐酸不反应,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

C、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

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CO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分离物质只是通过操作把物质分离,还要保持原状态。

KCl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故选项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非选择题(共40分)

11.回答下列问题。

(1)氧元素的符号为;

(2)两个氢离子可用符号表示为;

(3)水的化学式为。

【答案】

(1)O;

(2)2H+;(3)H2O;

【解析】

化学符号周围的数字表示不同的意义:

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几个原子构成一个分子;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

(1)氧元素表示为O,故答案为:

O;

(2)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两个氢离子表示为2H+,(3)化学式即表示这种物质,所以水表示为H2O;

12.根据图中信息回答相应问题。

(1)镁原子的核电荷数是;

(2)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3)从原子结构角度分析,上述元素位于同一周期的原因是。

【答案】

(1)12。

(2)得到。

(3)核外电子层数相等。

【解析】

(1)核电荷数即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圈内数值。

所以镁原子的核电荷数是12。

(2)一般情况下,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大于4的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7,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3)原子中,原子核外电子层数=所处周期数

13.回答下列与水有关的问题。

(1)生活中常用区分硬水和软水;

(2)自来水厂常利用的吸附性,除去水中的异味;

(3)电解水实验,证明水是由组成的。

【答案】

(1)肥皂水;

(2)活性炭;(3)氢、氧元素。

【解析】

(1)生活中常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遇肥皂水产生泡沫少的是硬水,遇肥皂水产生泡沫多的是软水;

(2)由于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除去异味和色素。

自来水厂常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除去水中的异味;

(3)电解水实验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证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14.结合下图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

(1)在实验一中,水能够吸收有毒的;

(2)由实验二可知,CO2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3)在实验三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由此能够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答案】

(1)二氧化硫

(2)密度比空气大(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解析】

(1)硫酸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

所以吸收二氧化硫。

(2)图2中现象为低处的蜡烛先熄灭,高处的蜡烛后熄灭。

说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密度比空气大;化学性质:

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

(3)实验三中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都与氧气接触,加热的温度相同,都是可燃物,所以得到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15.回答下列与含碳物质有关的问题。

(1)普通干电池采用石墨作为电极材料,是利用其优良的性;

(2)高炉炼铁的主要反应为3CO+Fe2O3

2Fe+3CO2,该反应利用了CO化学性质中的性;

(3)碳酸钠、碳酸钙都含有CO32-,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盐、水和。

【答案】

(1)导电性

(2)还原(3)二氧化碳

【解析】

(1)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做电极

(2)根据反应,一氧化碳夺取了氧化铁中的氧元素,所以显示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3)含有碳酸根离子的物质与盐酸反应都能生成盐和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16.结合右图中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10℃时,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是;

(2)20℃时,将20gNaCl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将50℃的KNO3饱和溶液降温至10℃,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变

B.降温后的溶液仍是饱和溶液

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答案】

(1)NaCl

(2)不饱和(3)B

【解析】

(1)从溶解度曲线图上直接得到在10℃时,氯化钠溶解度大于硝酸钾溶解度

(2)从溶解度曲线图上可以观察到,在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即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36克氯化钠形成饱和溶液,所以此时在100克水中加入20克氯化钠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

(3)由于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需增大,50℃的KNO3饱和溶液降温至10℃

A、会有晶体析出,溶质质量减少

B、由于有不溶解的硝酸钾存在,所以为10℃时的饱和溶液。

C、溶质减少而溶剂质量不变,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减少。

17.回答下列与金属有关的问题。

(1)黄铜和纯铜相比,硬度较大的是;

(2)铁生锈是铁与O2、共同作用的结果;

(3)向CuSO4和Na2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反应停止后过滤,所得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答案】

(1)黄铜

(2)H2O(3)硫酸钠、硫酸锌

【解析】

(1)黄铜是铜的合金,而合金一般的比组成它的金属组分的硬度增大,熔点降低。

(2)铁生锈是铁与氧气、水共同进行的复杂的化学反应。

(3)金属活动性顺序中:

钠>锌>铜,所以加入的锌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

而不与硫酸钠反应,所以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有没有反应的碳酸钠和生成的硫酸锌,可能有没有反应完的硫酸铜。

18.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CO2,并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可供选择的仪器如下。

 

ABCDEFGHIJKLMNOP

(1)仪器E的名称是;

(2)组装整套装置时,可选用上图中的A、B、H、I、J、L、P和;

(3)利用组装完毕后的装置制取CO2气体时,验满的操作是;

(4)若要制取8.8gCO2,理论上至少需要100g质量分数为的稀盐酸;

(5)选择气体的制取装置时,需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气体的性质。

【答案】

(1)试管

(2)C(3)将烧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是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

(4)14.6%(5)反应条件

【解析】

(1)从仪器形状及用途可知道E为试管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发生装置为:

固体与液体常温下进行反应,收集装置为向上排空气法。

则A、H、I、L、组成的发生装置中还缺少C长颈漏斗,而B、J、P组成收集装置。

(3)收集二氧化碳时验满的方法是利用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的特点。

把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熄灭则已满。

(4)设需要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7344

100g×x8.8g

x=14.6%

(5)气体制取的发生装置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有关。

分为固液常温型和固体加热型。

收集时需要考虑气体的密度与空气密度的对比及溶解性。

19.下图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图中“→”表示某种物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

 

(1)转化①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反应;

(2)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能够实现转化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若转化③、④、⑤都是与同种物质反应生成CaCl2,则该物质是。

【答案】

(1)分解

(2)Ca(OH)2+CO2=CaCO3↓+H2O (3)稀盐酸

【解析】

(1)转化

是碳酸钙高温形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气体,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2)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3)氧化钙是金属氧化物,碳酸钙是盐,氢氧化钙是碱,都与同一物质反应生成氯化钙盐,所以此物质为稀盐酸。

20.在实验室里配制10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

(1)用NaCl固体和蒸馏水配制溶液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和;

(2)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时,计算的依据是稀释前后的质量保持不变;

(3)下列配制方法可以达到上述实验目的的是。

A.将10gNaCl固体与100g水混合溶解

B.向5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的NaCl溶液中加入50g水

【答案】

(1)量筒

(2)溶质(3)B

【解析】

(1)用固体溶于水配制溶液时需要的玻璃容器有:

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2)一般的浓溶液的稀释就是向浓溶液中加入水,使溶质质量分数变小的过程,所以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3)A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B过程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1.为验证Ba(OH)2的化学性质做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

(1)实验一中能够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

(2)实验二、三验证了Ba(OH)2能和某些(填物质类别)发生化学反应;

(3)实验四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将上述实验后四支试管中的所有物质倒入同一个烧杯,充分混合后过滤,得到白色固体和溶液A。

取一定量溶液A,加入少量Ba(OH)2溶液,振荡后只得到无色溶液,综上分析,溶液A中除酚酞外,一定还含有的溶质是。

【答案】

(1)溶液变成红色

(2)盐(3)Ba(OH)2+2HCl=BaCl2+2H2O(4)氯化钡、氯化氢

【解析】

(1)氢氧化钡是可溶于水的碱,溶液显碱性,所以能使酚酞试液由无色变成红色。

(2)实验二和三中氯化镁和硫酸钠都属于盐类,都能与氢氧化钡反应。

(3)盐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

(4)溶液A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钡振荡得到无色溶液,因氢氧化钡与氯化镁或硫酸钠生成白色沉淀。

所以说明溶液A显酸性,肯定含有氢化氢;同时肯定不含氯化镁和硫酸钠。

因实验二和四中生成的氯化钡不再反应,所以肯定存在。

22.某白色固体甲的主要成分为NaCl,可能含有MgCl2、KCl、BaCl2和NaOH中的一种或几种杂质,为检验白色固体甲的成分并除去其中杂质,进行如下实验:

(1)写出生成白色固体丙的化学方程式;

(2)向无色溶液D中加入过量稀盐酸的目的是;

(3)分析上述实验可知,白色固体甲中一定没有的物质是;

(4)若用上述实验中的A、B、C、D四种溶液鉴别稀H2SO4和NaOH溶液,分别取样后,按下图所示操作进行实验,就能达到鉴别目的的是实验。

【答案】

(1)BaCl2+Na2CO3=BaCO3+2NaCl

(2)除去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3)氢氧化钠和氯化钾

(4)实验一、二、三、四

【解析】

因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变成红色且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所以由A到B的变化肯定不存在氢氧化钠。

从A到乙的变化过程确定肯定有氯化镁存在。

因碳酸钠与所给物质中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所以由C到丙的变化过程可确定原物质中有氯化钡。

由无色溶液D到氯化钠固体可确定原固体中不含有氯化钾。

(1)由以上分析可知,生成丙沉淀的反应为氯化钡和碳酸钠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钠。

方程式:

BaCl2+Na2CO3=BaCO3+2NaCl

(2)从无色溶液A到C再到D的变化过程可得到,D溶液中有氯化钠、没有反应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所以加入稀盐酸的目的是除去其中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3)由以上分析可知,原白色固体中一定没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钾

(4)由上分析可知,溶液A中有氯化钡、氯化镁、氯化钠;

溶液B中有氯化钡、氯化镁、氯化钠和酚酞;

溶液C中有氯化钡、氯化钠、氢氧化钠和酚酞;

溶液D中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酚酞。

所以当用A鉴别时,因硫酸显酸性,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滴加A溶液后,有白色沉淀的是稀硫酸,无变化的是氢氧化钠。

用B鉴别时,溶液中有酚酞,能使酚酞变红色的是氢氧化钠,不变色的是稀硫酸;

用C溶液时,因C溶液本身就是红色,而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所以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稀硫酸,无变化的是氢氧化钠;

用D溶液时,因其中含有碳酸钠溶液,所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所以有气体生成的是稀硫酸,而无变化的是氢氧化钠溶液。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用A、B、C、D四种溶液均可以把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区分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