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一古文翻译.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70773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板块一古文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板块一古文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板块一古文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板块一古文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板块一古文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板块一古文翻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板块一古文翻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板块一古文翻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板块一古文翻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板块一古文翻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板块一古文翻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板块一古文翻译.docx

《板块一古文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板块一古文翻译.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板块一古文翻译.docx

板块一古文翻译

板块一古文翻译

一、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3)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参考答案见“参考译文”画线处。

(1)越:

越过。

国:

指晋国。

鄙:

边邑,这里作动词,以为边邑。

远:

形容词用作名词,指远方的郑国。

焉:

哪里,怎么。

以:

连词,表目的,用来。

陪:

增加。

之: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厚、薄:

这里指国家势力增强、削弱,用意译的方法。

(2)尝:

曾经。

为:

给予。

赐:

恩惠。

许:

答应。

济:

渡河。

设版:

修筑防御工事。

版:

筑土墙用的夹板。

“许君焦、瑕”省略主语“晋君”,补齐。

“君之所知也”是判断句式。

(3)厌:

满足。

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式。

前“封”:

名词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肆:

延伸、扩张。

后“封”:

名词,疆界。

阙:

使减损。

焉:

哪里。

〖参考译文〗

夜晚(烛之武让人)用绳子把自己从城上放下去,见到秦伯,说:

“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呢。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邻国的势力增强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两座城池。

(然而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

(如果它)在东边使郑国成为了它的边境,那么它就会又想要扩大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得到呢?

削弱秦国而使晋国获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二、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

“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

“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

”张良曰: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曰:

“鲰生说我曰: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节选自《鸿门宴》)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

“毋从俱死也。

(2)曰:

“鲰生说我曰: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3)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参考答案见“参考译文”画线处。

(1)乃:

于是。

夜:

用作状语,在夜里。

驰:

骑马快跑。

之:

动词,到。

具:

同“俱”,全,都。

具告以事:

状语后置,即“以事具告”。

去:

离开。

“具告(之)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毋从(之)俱死也”均为省略句。

(2)省略主语“刘邦”,补齐。

鲰生:

浅薄愚陋的人。

说(huì):

劝说。

距:

同“拒”,把守。

内:

同“纳”。

王:

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故:

因此。

(3)秋毫:

指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近:

接触,沾染。

籍:

名词用作动词,登记造册。

所以:

的原因。

出入:

偏义复词,指“进入”。

非常:

突如其来的变故。

〖参考译文〗

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于是在夜里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全告诉了(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

“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

”张良说:

“我是替韩王送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

”于是张良进去,全部告诉了刘邦。

刘邦大惊,说:

“这件事怎么办?

”张良说:

“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

”(刘邦)说:

“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

‘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有而称王。

’所以就听了他的话。

”张良说:

“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比得上项王吗?

”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

刘邦捧上一杯酒祝项伯长寿,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

“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

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

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

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参考答案

(1)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相互厮杀),(有一方战败)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2)70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这些却不能称王的,还从未有过。

(3)王不要归咎于年成(不好),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1)请:

有“请允许我”的意思。

填:

拟声词,模拟鼓声。

鼓:

动词,敲鼓。

之:

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

兵:

兵器,武器。

既:

已经。

接:

接触、交锋。

曳:

拖着。

走:

逃跑。

(2)然而:

然,这样;而,却。

王:

名词用作动词,称王,即统一天下。

未之有:

宾语前置句式,即“未有之”。

(3)罪:

名词用作动词,归罪,归咎。

岁:

年成。

斯:

则,那么。

至:

到,这里指归顺。

四、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衡乃诡对而出。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节选自《张衡传》)

(1)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2)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衡乃诡对而出。

(3)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参考答案见“参考译文”画线处。

(1)政事渐损:

指政治越来越腐败。

权移于下:

状语后置,即“权于下移”。

迁:

升迁。

帷幄:

指皇宫。

讽议:

讽谏议论;婉转地发表议论。

(2)开头省略主语“皇帝”,补齐。

尝:

曾经。

疾恶:

痛恨。

毁:

说别人坏话。

目:

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瞪着。

诡对:

不用实话回答。

(3)图身:

保全自身。

以为:

认为。

幽微:

幽深微妙。

明:

明了,懂得。

乃:

于是。

以:

用来。

宣:

表达。

寄:

寄托。

〖参考译文〗

当时政治越来越腐败,中央权力向下转移,张衡于是(向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

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自己身边随时对国家的政事发表看法。

(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

宦官害怕张衡说对他们不利的话,都用眼睛瞪着他,张衡于是用

一些模糊的话搪塞后就出来了。

但那些宦官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于是一起诋毁他。

张衡常常思考保全自身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来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意。

五、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2)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3)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参考答案

(1)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会因威胁而屈服,(把这件事)禀告单于。

单于更加想让苏武投降。

就把苏武囚禁起来,关在大地窖里面,断绝供给,不给他喝的、吃的。

(2)况且皇上年事已高,随意变更法令,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自己的)安危都不能知道,子卿您还又为谁(守节)呢?

(3)苏武父子无功无德,(但)都被皇上栽培、提拔,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上的亲近之臣,常常希望为朝廷献出生命。

现在能够牺牲自己报效国家,即使被处以极刑,也的确甘心乐意。

(1)白:

告诉、禀告。

降:

使动用法,使投降。

幽:

禁闭。

绝:

断绝。

饮食:

给饮,给食。

(2)春秋:

年纪。

亡:

同“无”。

大臣亡罪夷灭者:

被动句式。

夷灭:

被夷灭。

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式,即“子卿尚复为谁乎”。

(3)亡:

同“无”。

为所:

表被动。

成就:

栽培,提拔。

肝脑涂地:

本是形容死亡惨状,这里喻以身许国。

斧钺:

古代军法用以杀人的斧子。

斧钺、汤镬:

这里泛指刑戮。

诚:

的确。

六、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王师围城,逾年,城危甚,洎劝煜勿降。

归朝,太祖召责之曰:

“汝教煜不降,使至今日。

”因出帛书示之,乃围城日洎所草诏,召上江救兵蜡丸书也。

洎顿首请罪曰:

“实臣所为也。

犬吠非其主,此其一尔,他尚多有。

今得死,臣之分也。

”辞色不变。

上奇之,贷其死,谓曰:

“卿大有胆,不加卿罪。

今之事我,无替昔日之忠也。

”拜太子中允。

以洎为给事中、参知政事,与寇准同列。

先是,准知吏部选事,洎掌考功,为吏部官属。

准年少,新进气锐,思欲老儒附己以自大。

洎夙夜坐曹视事,每冠带候准出入于省门,揖而退,不交一谈。

准益重焉,因延与语。

洎捷给善持论,多为准规画,准心伏,乃兄事之。

(节选自《宋史·张洎传》)

(1)洎顿首请罪曰:

“实臣所为也。

犬吠非其主,此其一尔,他尚多有。

今得死,臣之分也。

”辞色不变。

(2)上奇之,贷其死,谓曰:

“卿大有胆,不加卿罪。

今之事我,无替昔日之忠也。

”(3)洎夙夜坐曹视事,每冠带候准出入于省门,揖而退,不交一谈。

准益重焉,因延与语。

(4)洎捷给善持论,多为准规画,准心伏,乃兄事之。

参考答案见“参考译文”画线处。

(1)实臣所为也:

判断句。

尔:

语气词,罢了。

(2)贷:

饶恕。

事:

侍奉。

替:

更改,改变。

(3)夙:

早上。

曹:

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或部门。

视事:

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

冠带:

本指服制,这里用作动词,指穿戴整齐。

省:

指尚书省。

焉:

代词,他。

延:

邀请。

因延与语:

省略句,即“因延(之)与(己)语”。

(4)捷给:

应对敏捷。

持论:

发表自己的主张。

规画:

筹划,谋划。

兄:

名词用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事:

侍奉。

〖参考译文〗

等到宋朝的军队包围了都城南京,时间超过一年,城池非常危险,张洎劝李煜不要投降。

等到归顺宋朝之后,宋太祖召见并且责备张洎说:

“你让李煜不投降,以致拖到今天。

”于是拿出帛书给他看,原来是围城期间张洎草拟的诏书,是召集上江救兵的包成蜡丸的书信。

张洎叩头请罪,说:

“确实是我做的。

狗总是会向那些主人之外的陌生人吠叫,这不过是其中一件事罢了,其他还有很多。

我今天能够去死,也是我作为臣子的本分。

”他的语调和神色都丝毫没有改变。

宋太祖非常赏识他,饶了他的死罪,对他说:

“你非常有胆量,我就不降罪给你了。

今后你侍奉我,不要改变过去对国君那样的忠诚。

”任命他为太子中允。

任命张洎为给事中、参知政事,与寇准官职相同。

在此之前,寇准掌管吏部选拔人才的事务,张洎掌管考核官员的政绩,都是吏部下属的官员。

寇准年少,初入仕途,盛气凌人,心里想要张洎这个老头依附自己,用以抬高自己。

张洎从早到晚在衙门里面办公,每次都穿戴整齐,在尚书省的大门口等候着寇准进出,作揖之后就退了下去,没有交谈过一次。

寇准更加敬重他,于是请他和自己说话。

张洎应对敏捷,善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多次替寇准出谋划策,寇准心服口服,于是就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

七、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翻译成现代汉语。

英公虽贵为仆射,其姊病,必亲为粥,釜燃辄焚其须。

姊曰:

“仆妾多矣,何为自苦如此?

”曰:

“岂为无人耶?

顾今姊年老,亦年老,虽欲久为姊粥,复可得乎?

(选自《隋唐嘉话·卷上》)

参考答案英国公李虽然地位尊贵到做了仆射这样的大官,但是他的姐姐生病时,他必定亲自煮粥,烧锅时还常常被火烧到胡须。

他的姐姐说:

“奴仆婢女很多呀,为什么要这样劳苦自己呢?

”李说:

“难道是因为没有人吗?

只是现在姐姐年老了,我也年老了,即使我想长久地为姐姐煮粥,还能(有多少时日)做得到呢?

”〔仆射(yè):

官名,唐代仆射为尚书省副长官,唐初期官仆射者即为宰相。

粥:

名词用作动词,煮粥。

必亲为粥:

省略句,即“必亲为(姊)粥”。

釜:

锅。

何为:

即“为何”,为什么。

自苦:

宾语前置,即“苦自”,劳苦自己。

顾:

表轻微转折,只是。

虽:

连词,即使。

八、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玄宗西幸,车驾自延秋门出,杨国忠请左藏库而去,上从之。

望见千余人持炬以俟,上驻跸曰:

“何用此为?

”国忠对曰:

“请焚库积,无为盗守。

”上敛容曰:

“盗至若不得此,当厚敛于民,不如与之,无重困吾赤子也。

”命撤火炬而后行。

闻者皆感激流涕,迭相

谓曰:

“吾君爱人如此,福未艾也。

虽太王去豳,何以过此乎?

(选自李德裕《次柳氏旧闻》)

【注】①〔幸〕指帝王驾临。

这里实际是避安禄山军队而逃。

②〔太王去豳〕太王,周文王祖古公亶父。

古公亶父时,因受戎狄侵略,率亲属离开豳,告诉豳人说,不愿意因争夺土地而伤害人命。

豳人说他是仁人,都随他迁居。

(1)望见千余人持炬以俟,上驻跸曰:

“何用此为?

(2)上敛容曰:

“盗至若不得此,当厚敛于民,不如与之,无重困吾赤子也。

”命撤火炬而后行。

(3)吾君爱人如此,福未艾也。

虽太王去豳,何以过此乎?

参考答案见“参考译文”画线处。

(1)俟:

等待。

驻跸:

帝王车驾驻马停下。

何用此为:

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即“用此为何”。

(2)敛容:

脸色变得严肃。

若:

如果。

厚敛:

征收重税。

之:

代词,指代盗贼。

困:

用作动词,使困苦。

赤子:

指百姓。

(3)艾:

止息,断绝。

何以: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没有或不能。

〖参考译文〗

玄宗西行,车驾将从延秋门出去,杨国忠请求从左藏库那边走,皇上同意了。

看见有千余人拿着火炬等在那里,皇上命令停车,问:

“要用这个干什么?

”杨国忠回答说:

“请求烧掉仓库里的积蓄,不用替叛军把守它。

”皇上严肃地说:

“叛军来到,如果得不到这些,就会重重地搜刮百姓,不如留给叛军,不要加重我的子民的困苦。

”于是下令熄灭火炬,然后才出发。

听说这事的人都感动得流下眼泪,一再互相转告说:

“我们的君主这样爱护百姓,

福气并没有到尽头。

即使用太王离开豳的仁爱来比,有哪一点能超过这事的呢?

九、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

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

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

得民心有道,万乘之国,百户之邑,民无有不说。

取民之所说,而民取矣。

民之所说岂众哉?

此取民之要也。

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

“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

万夫有罪,在余一人。

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

”于是翦其发,枥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

民乃甚说,雨乃大至。

则汤达乎鬼神之化、人事之传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顺民》)

(1)得民心有道,万乘之国,百户之邑,民无有不说。

取民之所说而民取矣,民之所说岂众哉?

此取民之要也。

(2)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

(3)民乃甚说,雨乃大至。

则汤达乎鬼神之化、人事之传也。

参考答案见“参考译文”画线处。

(1)道:

方法。

说:

同“悦”,喜悦。

要:

关键。

此也:

判断句式。

(2)克:

攻克。

正:

使正,治理。

乃:

于是。

身:

亲自,本人。

祷于桑林:

介词结构后置,即“于桑林祷”。

(3)达:

通晓。

乎:

于。

〖参考译文〗

先王首先依顺民心,所以能功成名就。

那些以自己的仁德博取民心而建立大功成就美名的人,古代已有很多了。

失掉民心而功成名就的,还不曾有过。

得民心是有方法的,不论是拥有战车万乘的大国,还是仅有百户人家的小邑,他们的人民都有所喜爱。

选取人民喜欢的事做,民心就获得了。

老百姓所喜欢的事难道很多吗?

这是取得民心的关键。

过去汤王灭掉夏桀而治理天下,遇上大旱之年,五年没有收成,汤王于是以自己为祭品到桑林向上天祈祷,说:

“是我一人有罪,不要罪及万民,即使万民有罪,罪责也在我一人身上。

不要因为我一个人的不才,致使上帝鬼神伤害百姓的性命。

”汤王于是剪掉自己的头发,用木夹钳住自己的手指,以自身作为祭祀上天的祭品,向上帝祈求福佑。

老百姓于是非常高兴,大雨也自天而降。

可以说汤王对鬼神变化和人事转移的道理非常通晓。

十、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郗超与谢玄不善。

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唯超曰:

“是必济事。

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节选自《世说新语·识鉴》)

(1)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2)是必济事。

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3)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参考答案见“参考译文”画线处。

(1)北:

向北。

讨:

讨伐。

异同:

偏义复词,偏指“异”,不同。

(2)济事:

能成事。

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

省略句,即“吾昔尝与(之)共在桓宣武府,见(其)使才皆尽”。

履屐:

比喻琐细小事。

(3)元功:

首功,大功。

举:

告成。

先觉:

事先认识觉察。

重:

推崇。

以:

介词,因为。

匿:

埋没。

爱憎:

偏义复词,偏在“憎”。

〖参考译文〗

郗超与谢玄不和睦。

当时苻坚正想夺取晋王朝政权,已经像狼一样吞并了梁州、岐山一带地区,又虎视眈眈地企图侵占淮河以南广大领土。

这时朝廷中商议派谢玄北上讨伐,人们对此颇有不同看法。

只有郗超说:

“谢玄这个人一定能成功。

我过去曾经与他一道在桓温府

中共事,发现他用人能尽其才,即使是一些琐细的小事,也能处理得恰如其分。

从这些事推断,应该是一定能建立功勋的。

”谢玄大功告成后,当时的人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同时又推崇他不因为个人的厌恶而埋没别人的才能。

十一、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崇祯壬午,厚斋公携家居河间,避孟村土寇。

厚斋公卒后,闻大兵将至河间,又拟乡居。

濒行时,比邻一叟顾门神叹曰:

“使今日有一人如尉迟敬德、秦琼,当不至此。

”汝两曾伯祖,一讳景星,一讳景辰,皆名诸生也。

方在门外束襆被,闻之,与辩曰:

“此神荼、郁垒像,非尉迟敬德、秦琼也。

”叟不服,检邱处机《西游记》为证。

二公谓委巷小说不足据,又入室取东方朔《神异经》与争。

时已薄暮,检寻既移时,反覆讲论又移时,城门已阖,遂不能出。

次日将行,而大兵已合围矣。

城破,遂全家遇难。

惟汝曾祖光禄公、曾伯祖镇番公及叔祖云台公存耳。

死生呼吸、间不容发之时,尚考证古书之真伪,岂非惟知读书不预外事之故哉!

(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滦阳续录·三》)

(1)濒行时,比邻一叟顾门神叹曰:

“使今日有一人如尉迟敬德、秦琼,当不至此。

(2)时已薄暮,检寻既移时,反覆讲论又移时,城门已阖,遂不能出。

次日将行,而大兵已合围矣。

(3)死生呼吸、间不容发之时,尚考证古书之真伪,岂非惟知读书不预外事之故哉!

参考答案见“参考译文”画线处。

(1)比邻:

邻居。

顾:

回头看。

使:

假如。

(2)薄:

迫近。

移时:

经历一段时间。

阖:

关闭。

而:

可是。

(3)死生呼吸:

省略句,“死生(如)(于)呼吸(间)”。

尚:

还。

预:

参与、接触,此处可理解为“关注”。

外事:

世事。

〖参考译文〗

十二、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岑文本初仕萧铣。

江陵平,授秘书郎,直中书。

校省李靖骤称其才,擢拜中书舍人,渐蒙恩遇。

时颜师古谙练故事,长于文诰,时无逮,冀复用之。

太宗曰:

“我自举一人,公勿复也。

”乃以文本为中书侍郎,专与枢密。

及迁中书令,归家有忧色。

其母怪而问之,文本对曰:

“非勋非故,滥登宠荣,位高责重,古人所戒,所以忧耳。

”有来贺者,辄曰:

“今日也,受吊不受贺。

”辽东之役,凡所支度,一以委之,神用顿竭。

太宗忧之曰:

“文本与我同行,恐不与我同反。

”俄病卒矣。

(选自《大唐新语》)

(1)时颜师古谙练故事,长于文诰,时无逮,冀复用之。

(2)及迁中书令,归家有忧色。

其母怪而问之。

(3)辽东之役,凡所支度,一以委之,神用顿竭。

参考答案见“参考译文”画线处。

(1)谙练:

熟悉。

故事:

古今异义词,先例,典故,

这里指典章制度。

诰:

文告。

逮:

赶上,及。

冀:

希望。

(2)省略主语“岑文本”,补齐。

迁:

升官。

怪:

意动用法,以为怪,觉得奇怪。

(3)凡:

所有的,一切。

支度:

支付,用度,指物资调拨。

一:

全部。

委:

托付,交付。

神用:

精神、精力。

顿:

顿时,立刻。

竭:

穷尽。

〖参考译文〗

岑文本原来在萧铣手下当官,江陵平定后,入朝任秘书郎,在中书省当班。

检校中书令李靖屡次称赞他有才能,他被提拔作中书舍人,渐渐地受到太宗的重视。

当时颜师古熟习典章制度,善于制作文告,同时人没有能比得上他的,(他被免中书侍郎官后,)希望再担任这个职务。

太宗说:

“我自己选拔一个人,你就不要再当了。

”于是任命岑文本为中书侍郎,主持机要。

等到他升为中书令,回到家里脸上露出忧虑的神色。

他母亲觉得奇怪,问他(什么缘故),岑文本回答:

“我不是功臣,又不是皇帝的旧臣,却受到很深的恩宠。

地位高,责任重,这是古人所警戒的,因此我才发愁。

”有人来祝贺,他就说:

“今天呀,我只接受安慰,不接受祝贺。

”在进攻辽东的战争中,军中的物资调拨,全部由他掌管,他的精力很快就耗尽了。

太宗忧虑地说:

“岑文本和我一起来,恐怕不能和我一起回去了。

”不久,岑文本生病死在军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