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劝学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82049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劝学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劝学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劝学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劝学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劝学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劝学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劝学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劝学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劝学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劝学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劝学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劝学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劝学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劝学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劝学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劝学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劝学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劝学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劝学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劝学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劝学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劝学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劝学课文精讲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劝学课文精讲新人教版必修3

【课文背景知识】

  1.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是构成我们生活的最主要的部分。

为什么学习?

学习对于我们究竟有那些作用?

应该怎样对待学习?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你,想过这些问题吗?

你的答案是什么呢?

请你读一读《劝学》这篇文章,看看两千多年前的先贤是怎么说的?

他的说法是否符合你的心意?

如果有出入,那么认真地想一想,你们之中谁的看法更有道理一些?

  2.荀子比孟子大约小60岁,生活在战国末期。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章的体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读读这篇文章,比较一下:

《劝学》,从文章的角度看与《论语》《孟子》相比有了哪些进步?

【重点难点讲解】

  重点难点

  1.了解荀子的生平、思想及文学风格。

  2.掌握“绝”、“强”、“假”、“望”、“闻”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掌握本课的通假字。

  3.理解荀子关于治学的观点。

  4.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运用于写作实践。

  训练突破

  1.了解荀子的生平、思想及文学风格。

  训练1荀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作为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它与孟子有哪些不同?

  点拨1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

荀子曾经到齐国游学,还当过楚国的兰陵令。

后来失官,便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训练2 对照注释,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把握内容。

  点拨2首先对照注释读一遍课文,把字音读准确,然后再读一遍课文,看看文章四个段落说理的侧重点有哪些不同,四个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荀子关子治学的观点。

  训练3本文题目是《劝学》,课文中是如何“劝”的?

各段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点拨3文章第一段开篇提出中心论点:

学不可以已。

统领全文,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不可以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也是不能停止。

然后在下面三段中从不同角度来论证这个观点。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意义。

作者用了五个比喻(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砺,木受绳则直)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能够提醒自己,改变自己。

劝勉人们只有“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才能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

第三段又用了五个比喻( 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论证学习能够弥补人的不足。

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不是他的天赋本性超乎常人,而是他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从而劝勉人们努力向学。

  第四段论述学习的方法态度。

用了十个比喻分三层进行论证。

首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然后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层。

接着作者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会有所成就。

这是本段第二层。

最后,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

  4.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

  训练4本文在说理时大量运用了比喻,这些比喻有什么特点?

  点拨4本文设喻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这些比喻是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喻体,使抽象的道理浅显明白。

例如说明学习的作用,作者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作比,充分说明了学习可以弥补不足的道理。

  ②设喻角度灵活。

有时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砺”,“木受绳则直”等从正面论述学习的重要性;有时则正反对比设喻,如骐骥和驽马、朽木和金石等通过正反对照,说明学习的关键在“不舍”,即坚持不懈。

  ③比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多样。

有的讲道理隐含在比喻中,如: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

有的先设喻再引出道理,如从“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引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从反面补充,如第三段开头,作者先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来论述“积善成德”的道理;然后又用“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反面进一步论证,使说理更加严密。

【课文阅读指导】

  知识存储

  1.通假字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有”通“又”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2.古今异义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黄泉”古义为地下的泉水;今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寄托”古义为寄居;今义指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或某种事物上。

  3.一词多义

  ①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终止)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精妙绝伦(到了极点)

  遂与外人隔绝(断绝)

  ②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使强盛,增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竭力)

  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强健)

  ③假

  假舆马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借助)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给予)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假如)

  ④望

  故愿望见太后(自远处看)(“望见”是“远远的看一看”,这里是自谦,就是“探望”的意思)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希望,盼望)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适冬之望日前后(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

  ⑤闻

  老妇不闻也(听说)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传播,传布)

  网罗天下放佚旧闻(传说)

  博闻强志(见闻,见识)

  ⑥而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连词,表转折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并且)

  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可译成“地”或不译)

  登高而招(连词,表承接不译)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因果“因而”)

  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不译)

  4.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介词结构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靛青从蓝草中取得,却比蓝草更深)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冰是水凝结成的,却比水更冷。

  能力升级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1.填空

  这段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主要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用_________等作比,告诫人们__________。

  2.下列加线字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读jì,悬挂B.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动词,变黑

  C.君子不近,庶人不服服从D.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接近

  3.下面加线词的意义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

()

  例句: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A.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B.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C.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 丽D.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4.翻译句子:

  ①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②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答案提示:

1.这个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答案依次为:

强调学习要“善假于物”;“蒙鸠”、“射干”、“蓬生麻中”、“白沙在涅”;要注意环境对人的影响,要“善假于物”。

2.答案为C,“服”的意思是“佩带”。

(古人常佩带香草)3.答案为D,与例句中的“而”均表转折。

AB均表并列;C表递进。

4.参考译文:

①它的茎杆不是增高了,而是所处的地势使它这样高大的。

②所以君子居处必须选择仁义之乡,交游必须接近贤德之士,这是为了防范邪僻而亲近公正的人的缘故啊。

  读写链接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随着电脑走进我们的生活,一种新的“读书无用”的观点开始在一些人中流行,他们认为打开电脑,什么都可以查到,不再需要辛辛苦苦的去学,去记,去写。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一谈自己的看法,文体不限,700字左右。

  提示:

命这个题目主要是想促使同学们结合现实,思考在新的条件下如何理解“学习”的内涵,如何对待自己的学习。

学会全面的、辩证地分析问题,写作时要注意紧密联系现实。

如果写议论文要做到观点明确,思路清楚,逻辑严密;如果写记叙文要认真构思,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使文章主旨明确。

【拓展延伸探究】

  知识拓展

  1.关于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25—约前235年)名况,字卿,又称孙卿,赵国郇(今山西临猗县)人。

为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的一个代表人物。

  荀子的生平活动,据《风俗通义·穷通》记载:

“齐威宣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孙卿有秀才,年十五始来游学。

”在公元前286年,齐灭宋,《盐铁论·论儒》谈到齐闵王骄傲自大,“诸儒谏不从,各分散。

”这时,荀卿向齐相进说:

“处胜人之势,会胜人之道”,指出:

当今巨楚在我前面牵系着,大燕在我后边威逼着,劲魏在我右边钩取着,一国策谋,三国必然乘机进犯,这样,齐国必然导致四分五裂,国家将有灭亡的危险。

(《荀子·强国》,下引本书,只注篇名)意见未被采纳,孙卿去楚国。

齐襄王在位时(公元前283年—前265年),荀子第二次回到齐国,“荀卿最为老师。

”他三次被推为祭酒(年高望重者)。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在范睢相秦期间(公元前266年—前255年),荀子到秦国见过秦昭王。

昭王问:

“儒无益于人之国?

”荀子回答说:

“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之为人下如是矣。

”(《儒效》)“应侯(范睢)问孙卿子曰:

入秦何见?

”荀子回答说:

“形胜”“百姓朴”、“百吏肃然”、士大夫“明通而公”,朝廷“听决百事不留”,“治之至”;然而“殆无儒”,是“秦之所短”。

由于秦国实行法治,苟子以儒治国的思想就行不通了。

  齐人有人谗言荀子,于是荀子离开了齐,来到楚国。

公元前255年被任为兰陵令,但有人认为荀子对楚国来讲是个危险。

所以荀子又辞楚来到赵国,赵国拜其为上卿。

后来楚国有人向楚相春申君进言请荀子回楚。

于是春申君派人请回荀子,复任兰陵令。

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李园杀害,荀子罢了官,不几年就去世了。

  2.孟子与荀子思想观点的区别

  战国晚期,儒家学派内部分化,荀卿的儒与孟轲的儒在思想上有许多显著的不同。

在人性善恶上,荀子与孟子刚好相反。

孟子说,人都可以成为尧舜,荀子也同意人都能够成为圣人。

但孟子所说的仁、义、礼、智的“四端”是天生的,只要充分发展这“四端”,人就能成为圣人;而按照荀子所说,人不仅生来毫无善端,相反的,倒是有实际的恶端,人生来就有求利求乐的欲望,只不过人除了有恶端以外,还有“智”,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是因为人本来是智的。

“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

曰:

以其有辨也。

”(《非相》)他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主张“明礼义而化之。

  在政治上,荀子与孟子的主张有同有不同。

尊王道,举贤能,与孟子同;兼称霸力,法后王,与孟子异。

他主张“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反之,亦克归之卿相士大夫。

他虽然说:

“诛暴国之君,若诛独夫”,但不承认汤武取天下,因为天下归之;不承认桀纣有天下,因为天下去之。

能从民心向背出发看问题,比孟子进了一步。

这些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要求。

孟子把天作为他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而荀子则指出“天行有常”本是一种自然规律,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认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不迷信天道鬼神,而强调人事的重要性,有唯物主义观点,代表荀子思想最进步的一面。

  精彩搜索

  1.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

  《劝学》是一篇说理的文章,说理的文章往往比较枯燥,而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读来引人入胜。

原因何在?

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生动贴切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受绳则直”,“登高而招”,“顺风而呼”,“ 而望”等等,这些比喻大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易懂的现象或事理,可以引发人的联想,启迪人的思考,从而使人接受文章所讲的道理。

  2.对偶和对比的运用。

  文中大量运用短句并且两两相对,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如此等等,这样的句式既富有说服力,又富有文学韵味,有一种鲜明的节奏感回响其中,读来铿锵有力。

在这种两两相对的句子中,除了上面所举的同类并举之外,还有一些是正反对比,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创新平台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在文中是论述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现在,它的含义已经不止这些了,你能否再列举出一些?

  2.本文中有许多有关学习的格言,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谈学习要坚持不懈,你还能列举出这方面的其他谚语和格言吗?

  答案提示:

1.这道题主要是想促使同学们换向思维。

对这句话还可以有以下的理解:

事物经过提纯,品质会比原来更好;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后来居上;社会是向前发展的,一代更比一代强,等等。

2.这个题是为了帮助同学们拓展思维的广度。

下面列举一些相关格言,供参考:

①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③人有恒,万事成;人无恒,万事空。

④胜利者不一定是跑得最快的人,而是最能持久的人。

⑤摆船要摆到岸。

⑥望远镜能展望前进的目标,却不能缩短要走的路程。

⑦滴水也能装满缸。

【命题趋势分析】

  1.要充分利用课后练习一的表格,以三个分论点为纲,以二十个比喻为网,可以较快的背诵课文。

  2.要注意对文章中出现的“而”的意义用法进行归纳总结,最好将每一个有“而”的例句都摘录出来,弄明白“而”作连词的用法特征,积累文言知识。

  3.注意学习这篇文章的议论模式,学习它观点明晰、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的特点,并用以指导自己议论文的写作实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单元写作善待生命学习论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题目展示】

(教材81页写作练习)下面的一段文字,你读后有什么感想?

请以“生命的灯塔”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标题自拟。

古代希腊传说中有一个很凄美的故事。

美丽的女教士希洛与对岸阿拜多斯城的一位少年利安得尔相爱。

希洛每晚在楼上挂一盏明灯,为利安得尔引路,使他安全游过赫里斯海峡,来和自己相会。

不幸,在一个暴风雨之夜,希洛的明灯被风吹熄,利安得尔即被海浪吞没,永沉海底。

【思路导引】

生命,必须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是一切理由和价值的源头或核心;生命,必须是澄怀静观的鲜活个体,自足完满,不必由一切外在的理由和价值赋予它意义;生命,只有一次,它在出生前的黑暗与死后的绝对虚无之间。

作文引入要生动,富有气势。

之后论述生命中灯塔的含义。

主体部分通过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来有力地论证。

结尾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总结。

作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层次清晰。

【佳作赏析】

雄鹰之所以搏击蓝天,是因为有对苍穹的向往;轮船之所以乘风破浪,是因为有灯塔的指引;生命的灯塔正如人生的理想,是我们远航的动力,为我们指引方向。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希望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带我们走向黎明。

”迷茫之际,不如点亮生命之塔,寻找方向;困惑之时,不如点亮心烛,走出黑暗。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以致书以观……”明朝大儒宋濂幼年时便喜爱读书,他曾在天寒地冻、连墨水都冻住的冬天手抄书籍,并不辞路远到百里外虚心请教,他毕生都在追求知识,充实自己。

知识便是他生命的灯塔,前进的方向,因为有灯塔的指引,前进的动力,宋濂才由一个家境贫苦的书生成为“开国文臣第一”。

茫茫天地之间,有像宋学士一般有理想有毅力的有志之士,亦有无所事事的历史过客。

有这么一个人,同许多普通人一样,上大学时经常逃课,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电信局当小职员,一天又一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他感到枯燥无味,没有目标没有理想,他生命的灯塔像许多人一样,落满尘土,暗淡无光。

后来,他下定决心,辞掉工作,自创网站,走向了中国互联网浪潮的浪尖。

他就是丁磊,2003年荣居福布斯中国富豪榜首位。

如果当初丁磊没有辞掉工作打拼,或许他就只是茫茫人海的一个小上班族。

丁磊在毫无理想毫无目标的时候,为自己点燃了生命的灯塔,人生的航程因而有了方向,才得以驶向成功的彼岸。

在法国,也有一个像丁磊最初那样卑微的小炮兵,他身材矮小,平凡渺小,常被人耻笑,但就是这么一个小士兵,却说出“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样的豪言壮语。

当元帅是这个小士兵生命的灯塔,他朝着这个理想奋斗,成功之后又将目光放向更远的灯塔。

最终,他成为了称雄欧洲的法兰西皇帝,他的名字——拿破仑·波拿巴,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面对波澜壮阔、一望无际的大海,我们难免会迷失方向,在大海中随意飘荡,无法靠岸,甚至被风浪淹没。

如果我们及时点亮一座灯塔,前方的海面就会好走得多。

人生亦如是,如果我们没有理想,日复一日混日子,终将湮没无闻;如果树立理想并为之奋斗,成功将指日可待。

劝君及时点燃生命的灯塔,莫辜负好韶光。

【我的跟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病文呈现】

心有清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心有一盏明灯,便不会迷路,便可拒绝黑暗和苦涩。

心有一汪清泉,将会洗涤你的灵魂,滋润你的生命。

“泉”是古诗文中极富韵致的意象。

漫步在唐诗宋词明清小品里,耳畔不时传来涓涓的泉声,眼前晃动的是一溪甘洌鲜洁的清泉,以及观泉、听泉的身影,还有苔痕、鸟影、梅枝,以及月光、清风、松色。

东山魁夷说:

“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

”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好,失也好,最要紧的是心间不能没有一泓清泉。

心泉是尘世间最纯净的东西。

从古至今,它不间断地奔流着,阅尽生死荣枯,它何曾因风霜雨雪而萎缩移易,又何曾因宠辱得失而灰颓沉湎?

心中有泉的人才能甘于清贫、甘于寂寞,才能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才能忘我地创造。

心中有泉的人,一生都在浇灌真、善、美之花,他们为人类留下了一道道可贵的精神清泉——屈原字字珠玑的楚辞,李白气概奇伟的诗歌,苏轼奔放的词文,还有司马迁的传记,黑格尔的哲学,莎士比亚的戏剧,贝多芬的钢琴曲,梵·高的绘画……这些精神的清泉赋予人类文明、尊严与崇高。

也有一些心中有“圣泉”的人,以其化育万物的慈爱熔铸着一种属于整个人类的精神,比如孔子,比如释迦牟尼……

人生是天空,有太多的云卷云舒;人生是海洋,有太多的浪起浪散;人生是立交桥,有太多的车来车往……繁华的城市里,我们在不停地奔波着,忙碌着,明天的时间今天用,今天的事情昨天做。

于是,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精神越来越紧张,以致健康丧失,心灵蒙尘。

而快乐,只是“国王的新衣”。

该如何摆脱心灵的羁绊,清扫心灵的尘埃?

佛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我等凡俗之人,当用淡泊宁静的心怀澄清心泉,用心泉冲刷横流竖淌的人欲物欲,用心泉涤尽如尘的烦扰。

正如古诗所云: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心有清泉,才能洗涤灵魂的污浊;心有清泉,才能解脱生命的烦恼;心有清泉,才能滋润枯萎的生命;心有清泉,才能享受轻松自在的人生。

请你诊断病因:

上面的作文有多处不合理的地方,你觉得问题出在何处?

请你来诊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文章择取古今中外名人哲言,精心构思成文。

但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第一,文章材料不够丰富。

对于“心中有泉的人,一生都在浇灌真、善、美之花”这一观点,作者仅仅是简单地列举了一些名人的文学成就,明显缺少具体材料的印证。

第二,空发议论和抒情。

文中“繁华的城市里,我们在不停地奔波着,忙碌着,明天的时间今天用,今天的事情昨天做”一句,与文章内容无内在的联系,纯属多余。

【成功升格】

心有清泉

心有一盏明灯,便不会迷路,便可拒绝黑暗和苦涩。

而心有一汪清泉,将会洗涤你的灵魂,滋润你的生命。

生活不相信眼泪,失败也不意味着扼杀成功。

生活的辉煌拒绝的不是平凡而是平庸。

如果心有流动的清泉,就会拥有一份明朗的心情,一份必胜的信念。

东山魁夷说:

“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

”心中有泉的人,一生都在浇灌真、善、美之花。

苏轼遭遇“乌台诗案”后,被贬湖北黄州。

但他却没有颓废下去,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诵出了千古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面对人世的荒谬,他凭着内心那份超然世外和物外的宁静,温和而倔强地反抗着。

在黄州的日子,可以说是上苍对他人生最完整的一次考核。

哲学家培根说过:

“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

”“泉”是古诗文中极富韵致的意象,漫步在唐诗宋词明清小品里,耳畔不时传来泠泠的泉声,眼前晃动的是一溪甘洌鲜洁的清泉。

每次读王维的《山居秋暝》,都会惊诧于山间雨后的那种如水墨画般清新、淡雅、宁静的景致。

聆听那明月朗照下,万籁俱寂中穿过山石的淙淙流水、喧笑竹林的莫愁浣女和桨移莲动的晚归渔舟,一切都令人心驰神往。

而正是心有清泉的人,才能甘于清贫、甘于寂寞,始终保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