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培优补差辅导专项练习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97820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培优补差辅导专项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小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培优补差辅导专项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小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培优补差辅导专项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小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培优补差辅导专项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小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培优补差辅导专项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小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培优补差辅导专项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小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培优补差辅导专项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小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培优补差辅导专项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小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培优补差辅导专项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小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培优补差辅导专项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小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培优补差辅导专项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小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培优补差辅导专项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小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培优补差辅导专项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小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培优补差辅导专项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小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培优补差辅导专项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小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培优补差辅导专项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小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培优补差辅导专项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小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培优补差辅导专项练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小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培优补差辅导专项练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小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培优补差辅导专项练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培优补差辅导专项练习题.docx

《小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培优补差辅导专项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培优补差辅导专项练习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培优补差辅导专项练习题.docx

小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培优补差辅导专项练习题

2022小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培优补差辅导专项练习题

班级:

________姓名:

________时间:

________

 

一、阅读短文。

_________________

他是我分管的病人当中比较坚强的一位。

他不像有的癌症患者,以绝望、恐惧的态度对待疾病。

他很平静,很配合治疗,而且相当用功,一直坚持自学大学课程。

他叫阿明,19岁,某师范大学二年级学生,血癌。

由于多次化疗,这个19岁男孩的头发已全部掉光,脸色苍白如纸,只有一双大眼炯炯有神地闪着不屈的青春之光。

入院时130斤的体重只剩下90多斤,同时,也打碎了他的教师梦。

在阿明的隔壁病房,住着一个7岁的小男孩冬冬。

不做治疗时,阿明常去给冬冬讲故事,辅导作业,有时还教几个外语单词。

病房里的沉寂和生命走近终点时的压抑因为有了冬冬那清脆的笑声而变得活力四射。

阿明成了冬冬的编外老师。

那天上午查房,阿明突然问我:

“医生,我还能活多久?

”我故作轻松地说:

“起码要活100年,好好过你的瘾。

”他却盯着我的眼睛:

“我想知道实情。

”我躲开他那探询的目光,说:

“好好做治疗。

”便匆匆逃出病房,心里却非常清楚,这两条鲜活的生命难熬过这个漫长的冬天。

第二天上午,推开病房的门,阿明正在教冬冬写毛笔字,一笔一画,一撇一捺,那么认真那么从容。

阳光从窗外射进来,仿佛一道灿烂绝伦的光环笼罩他们。

生命被抛至如此绝境,他们却用自己的方式顽强地抗拒着,不向命运低头。

还有比这更令人心动的情景吗?

没过多久,冬冬死了,弥留时冬冬拉着阿明的手说:

“我要上学。

一连几天,阿明没再走出病房,只是闷着看书。

我担心冬冬的死会影响他的情绪,便劝他保重身体。

他却一把抓住我的手说:

“医生,我知道我自己活不了多久了,本想等大学毕业后当一名教师,现在看来已经来不及了。

病房晚上10点熄灯太早,您能不能再给我亮一个小时的灯?

还剩最后一册我就学完了全部课程。

“不行,那样违反规定。

再说,你学了,也没有用。

”我有点残忍地拒绝着。

“不!

”他用极神圣的语气告诉我,“学完了全部课程,即使到了天堂,我也要当一名教师,去教像冬冬那样不幸夭折的没有机会上学的孩子。

”我被他深深地打动了,含着泪花破例答应了他的请求。

每晚到了10点,病房统一熄灯后,只有阿明的房间灯还亮着。

那明亮的灯光像一面旗帜在向人们昭示:

生命也许很脆弱,生命又真的很顽强。

三个月后,阿明死了,死得很安详。

我想:

他一定去了天堂,他会是天堂里最好的老师。

每当夜深人静时,仰望天空,穿过薄雾般的月光,仿佛传来了琅琅的读书声。

那儿有阿明,有冬冬,还有一群天使般的读书郎……

1.给短文起个题目:

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他是一个____________的人。

3.“还有比这更令人心动的情景吗?

”这句话中的“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4.对“生命也许很脆弱,生命又真的很顽强”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当时矛盾的心理

B.在病魔面前,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但是阿明积极同病魔作斗争的精神是顽强的

C.在死亡面前,生命是脆弱的,每个人都想活着

5.文中“明亮的灯光”是指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成全善良

双休日,我去医院看望一位朋友。

等公交车的人很多,每一辆公交车里都挤得满满的。

我买了一份报纸,一边看报一边等车。

我旁边站着一位老人和一个姑娘,从他们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女儿陪父亲去医院看病,与我同路。

车来了,人们抢着上车。

我看到女儿为了不让别人碰到父亲,一手在前面挡着人群,一手挽着父亲的胳膊。

费了很大劲,她才把父亲挽上车。

车上早就人满为患,那父女俩只能站着。

一个姑娘突然站起来,微笑着对那位老人说:

“大爷,您坐吧。

”老人说:

“谢谢了。

姑娘,我站站没关系,你坐吧。

”女儿竟也谢绝了姑娘的好意,说她父亲身体硬朗,而且只有几站路,站一会儿就到了。

姑娘脸上有些尴尬,再次说:

“您坐吧,大爷。

”女儿似乎还想说什么,老人拉了拉她的手,说:

“好,那就太谢谢你了。

”让座的姑娘流露出了笑容。

公交车突然刹车,老人紧皱着眉头,好像在强忍着身体的不适。

我心想,亏他没有再客套,如果一直站着,也不知要遭多少罪。

医院很快就到了。

老人下车前,向那位让座的姑娘再次表示谢意。

下车后,我听到这对父女的对话。

“爸,伤口疼了吧?

“一点点吧!

“你也真是的,明明知道自己臀部有伤口,不能坐,你还要坐。

“你啊,人家小姑娘可是一片好意,我硬是拒绝她,也许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她就会有顾虑了……”

我明白了,老人和女儿的拒绝,是另有隐情。

我不禁又想起在车上老人几次紧皱眉头的表情。

在那颠簸的车上,老人硬是强忍着原本可以避免的痛苦,成全了那个姑娘的善良。

成全别人的善良,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

1.让座给老人的过程中,姑娘神情发生了一连串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这一连串神情变化中,你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明白了,老人和女儿的拒绝,是另有隐情。

”在文中,“隐情”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文中划线句子相照应的句子是()

A.我心想,亏他没有再客套,如果一直站着,也不知要遭多少罪。

B.老人下车前,向那位让座的姑娘再次表示谢意。

C.我明白了,老人和女儿的拒绝,是另有隐情。

4.用简洁的话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短文内容,谈谈你对短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

重阳节的传说

古时候,汝河边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小伙子,名叫桓景。

他家里有父母和妻子,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过得十分快乐。

天有不测风云。

有一年,汝河里忽然出了一个瘟魔,岸边很多村庄流行起了瘟疫,死了不少人。

桓景一家人也被染上了,父母和妻子都死了,只有桓景活了下来。

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

他听说东南方的山中有一位叫费长房的神仙,能降妖除魔,决定前去拜师学艺。

桓景带上一袋干粮上路了。

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费长房和蔼地对他说:

“我看你一心想为民除害,就收下你这个徒弟吧。

”他交给桓景一把降妖宝剑,又教他降魔的武艺。

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一天早晨,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

“徒儿,你在这儿快一年了。

我算了一下,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了。

我给你一把茱萸叶、一瓶菊花酒。

你赶紧回家,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再去斩妖除魔。

”他一招手,飞来一只仙鹤,让桓景骑在仙鹤背上,把他送回了家。

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叫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爬上了河岸,趾高气扬地走进村里。

他发现村里一个人也没有,就四处张望,最后发现村民们都躲在山上,便狂叫着向山上冲去。

刚到山脚下,突然一阵浓郁的茱萸叶香和菊花酒气迎面扑来,瘟魔顿时头晕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转。

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

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

桓景对准他的后背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袭扰了。

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

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壮举。

因为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称为“重阳节”。

1.把下面的俗语补充完整并解释。

天有不测风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桓景为什么要拜师学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铲除瘟魔,桓景按照师傅的办法做了哪三件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桓景与瘟魔是怎样搏斗的?

在文中用“____”画出来。

6.过重阳节时人们为什么都要举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的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外阅读。

祖父·后园·我

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

花朵像酱油碟那么大。

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

“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脱下来用帽兜子盛着。

在摘那花的时候,有两种恐惧,一种是怕蜂子刺人,另一种是怕玫瑰的刺刺手。

好不容易摘了一大堆,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么了。

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

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在干什么。

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彤彤的二三十朵。

我一边插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

“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

二里路也怕闻得到。

”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

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

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不晓得。

他还照样地拔着垄上的草。

我跑得很远地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

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

那满头红彤彤的花朵,一进来就被祖母看见了。

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

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

他把帽子放下,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儿想起来,又笑了。

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醒说:

“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

一提起,祖父的笑就来了。

于是我又在炕上打起滚来。

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

去没去处,玩没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

1.这篇文章的开头写了什么内容?

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摘玫瑰、插玫瑰表现了“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祖父的慈祥、和蔼。

3.文章中多处写了“笑”,使人感到了人物的快乐。

下面对“笑”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我”笑得哆嗦起来,是因为祖父插上花后,非常的滑稽,“我”看到忍不住笑起来。

B.祖母什么也没说就大笑起来,是因为“我”在祖父的草帽上插了二三十朵红彤彤的花。

C.祖父把帽子放下,笑了十多分钟,是因为他知道了那玫瑰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

4.画“____”的句子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外阅读。

①常常能听到这样的一种说法:

“人的脑子用多了,会死掉许多脑细胞。

”“人脑多用了会笨。

”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②事实上,人的肌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脑子也是一样。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

经科学家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皮层大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

这么多数量的脑细胞,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足够足够了。

有人计算过,如果一个人活到100岁的话。

经常运用的脑神经细胞只不过10多亿个,还有80%~90%的脑神经细胞没动用。

所以,根本不会有什么“脑子多用会笨”的事情。

③“生命在于运动”,这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规律。

人的肌体,用则灵,不用则衰。

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

因为这些勤于用脑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的状态,脑神经细胞会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使大脑更加发达:

避免了大脑的早衰。

相反:

那些懒于用脑思考的人,由于大脑受到的信息刺激比较少,甚至没有,大脑很可能就会早衰。

这跟一架机器一样,搁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锈,经常运转就很润滑。

国外就有过这样的研究,科学家观察了一定数量的20—70岁的人,发现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到了60岁时仍能保持敏捷的思维能力,而在那些终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懒人当中,大脑早衰者的比例大大高于前者。

④除懂得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的道理以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

这对老年人来讲尤为重要。

我们常说,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如果大脑迟钝了,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当然也不会旺盛。

所以,保持大脑的活力,就能促进其他机体、器官保持活力;大脑如早衰,也会影响其他机体、器官的早衰。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往往是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老年人保持着勤于用脑的好习惯,就会有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⑤“勤于用脑,延缓衰老”,这个道理是很科学的。

老年人如此,何况我们青少年呢?

1.第③自然段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A.举例子、打比方B.下定义、打比方C.作比较、打比方D.作比较、举例子

2.第②自然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概括最准确的是()。

A.人的脑神经细胞足够一生使用。

B.人的天脑皮层有多少个神经细胞。

C.人的脑神经细胞很多。

D.人一生只用到10多亿个脑细胞。

3.第④自然段提出“多用脑,可防老”这一观点的原因是()。

A.多用脑可以保持大脑活力,让人心理状态良好。

B.多用脑既可防止肌体、器官早衰.又能使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C.多用脑可以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让人身心愉悦。

D.多用脑可以保养神经细胞,使大脑更加发达。

4.下列不符合短文内容的项是()。

A.多用脑可以让人更加聪明。

B.多用脑可以延缓人的衰老。

C.多锻炼可以防止青少年早衰。

D.懒人的大脑更容易发生早衰现象。

5.给短文加个题目,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A.大脑研究B.大脑常用不生锈C.勤于用脑D.用脑袋习惯

六、课外阅读。

富饶美丽的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是我国最长的山脉之一,长约1700公里,最高海拔约2000米。

林区面积达22万平方公里,年产木材300多万立方米,是我国四大木材生产基地之首。

大兴安岭地处我国高纬度地区,气候较寒冷。

许多树木不宜在这里生存,所以树种比较单纯。

但这里夏季多雨,日照时间长。

在大兴安岭的峰(蛮峦)沟壑(hè)中,到处是由高大的落叶松构成的林海。

在茫茫林海中还生长着针叶樟子松、阔叶树、白桦、栎、杨、水曲柳、红柳等树木。

大兴安岭的落叶松是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

它的木质坚硬,耐腐,可以用于建筑、桥(梁粱)、矿山、铁路等建设上。

它的树皮还可以提取烤胶。

在林区众多的植物中,杜香、蔷薇、榛子、山丁都是人造板的好原料。

黄芪、柴胡、沙参都是极好的药(才材)。

各种野花遍布山岭。

大兴安岭的动物种类也是繁多的大型的珍贵动物有黑熊棕熊驼鹿梅花鹿珍贵的毛皮动物有水獭(tǎ)紫貂雪兔鸟类有一百多种其中飞龙是珍禽中的佼佼者

大兴安岭地下的矿藏也相当丰富。

已探明的有:

黄金、铅、锌、铍等。

茫茫大兴安岭,满山遍野都是宝。

美丽富饶的大兴安岭多么令人向往和自(豪毫)啊!

1.给短文的第五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2.划掉括号里不合适的字。

3.大兴安岭林区主要有哪些树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写出了大兴安岭的哪几类动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通过介绍大兴安岭的植物、()和(),说明大兴安岭(),表达了作者()。

七、课外阅读。

一棵小白杨

连队组织新兵来到那棵小白杨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要求大家向哨所的前辈学习,以苦为荣、乐守边疆。

王克怀看到那棵名闻天下、参天而立的小白杨,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

打枪,是每个军人的基本功。

但边防连主要的职责是站岗、巡逻、执勤,对打枪的要求并没有步兵连那么高。

可王克怀不这么想:

既然来当兵,就要当一个精武的兵。

2014年5月,边防团组织各连进行步枪射击考核,王克怀与战友一起进行一百米射击考核。

随着一阵枪响,报靶员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举靶高喊:

“王克怀,五十环!

”小白杨哨所自1962年组建以来,在正式考核时还没有人打出过五十环。

考核组组长、团政委带人现场反复验靶,确认王克怀这一成绩。

领导当即给王克怀戴上了大红花,一片喜悦的红云飞过小伙子的脸颊。

作为一个班长,王克怀认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

他把自己的射击经验耐心地教给班里的全体战士。

他带领的四班在上级组织的一次次射击比赛考核中也一次次名列前茅。

几年后,王克怀当爸爸了。

为了能靠爱人更近一点,他的妻子放弃了收入不菲的工作,带着孩子搬到离哨所六十多公里远的县城,与人合租了一套民房住下。

这样,母子俩几个月就能和王克怀见上一次面。

三岁多的儿子,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父亲和军营的熏陶,对哨所有种天然的亲密感。

一天早上,刚来哨所的儿子,听到起床的哨音,像爸爸一样,咚的一下跳下床,光着一双小脚就冲出门,要跟着爸爸出操,妈妈再拉也不行。

于是,在连队出操的队伍后面,跟着一根“小尾巴”,嘴里还喊着“一二一”的口令……

王克怀的父亲是一个从不流泪的铁汉子,当看到儿子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驻守边防的一个个镜头,不禁老泪纵横:

“没想到这娃子,在部队里变得那么能干、那么有出息……还是部队锻炼人、出息人啊!

离开哨所前,我们去参观那棵小白杨。

1982年,连里一个战士探亲带回十棵小白杨,栽种在哨所旁,最终成活了这一棵。

如今,这棵小白杨已经长成大白杨。

其洁白的身躯挺立在天地间,一根根枝杈向上蓬勃地伸展着,显得那么伟岸、质朴、纯洁。

这棵高大的白杨树旁,还生长着一棵个头稍矮的白杨。

指导员说这是那棵白杨树根上冒出来的子母树。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克怀是中国千千万万不畏艰难、忠于祖国的边防军人群体形象的典型代表。

B.王克怀带领的四班在射击比赛中一次次名列前茅。

C.文章材料安排详略得当,如妻子的事迹详写,战士探亲带回小白杨的事略写。

D.受到小白杨精神的触动,“我们”离别前专门去参观那棵小白杨。

2.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王克怀看到那棵名闻天下、参天而立的小白杨,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

这个句子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考核组组长、团政委带人现场反复验靶,确认王克怀这一成绩。

这个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写王克怀儿子的举动,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以“一棵小白杨”为标题,有什么寓意?

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指这座边防哨所。

B.既指优秀战士王克怀,又指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中国军人。

C.象征边防战士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

D.指王克怀高超的射击技术。

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

晚上,我们全家在门前场地上乘凉。

忽然,爸爸笑着对我说:

“小玲,我考你几个问题,回答得即要准确,又要讯速,好吗?

”“好!

”我爽快地答应。

心想:

自己是高年级的学生了,能不会回答吗?

爸爸问:

“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

”我眼皮一翻,高声答道:

“铁重!

”“哈哈……”一旁的妈妈、哥哥都笑了起来。

我一愣,正在忧豫,爸爸又提醒道:

“注意,我问的是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

”我连忙改口说:

“一样重!

”妈妈说:

“对了,要听清问话。

爸爸又考了:

“那么,一立方米的棉花和一立方米的铁哪个重?

”这回我特别听清了“一立方米”几个字,马上说:

“一样重。

“哈哈……”大家又笑了。

我挠了挠头,想了想,恍然大悟道:

“哦,这回是铁重。

接着,哥哥也来考我了:

“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体积大?

”我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盘算了一会儿说:

“棉花体积大!

”“为什么?

”爸爸追着问。

“因为一斤铁的体积只有一小块,一斤棉花的体积比它大多了!

”大家听了,满意地笑了。

这时,爸爸语气平静地说:

“,否则会闹出笑话。

”我点了点头,笑了。

1.请给这篇短文拟一个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恍然大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盘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前两个自然段有三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过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中的“两次教训”是指什么?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是按照    的顺序来写的。

请在文末的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话。

九、阅读理解,完成练习。

布鞋

历彦林

世上鞋的品种、样式、颜色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但让我久久难以忘怀的,还是童年、青年时代的布鞋。

那时乡下孩子很少有鞋穿,七八岁的男孩子夏天还羞怯怯地光着屁股,谁能穿上娘做的新布鞋,准会挺胸阔步、炫耀一番。

我娘一生勤劳,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儿。

春天,为我做一双或圆口或方口的布鞋;冬天,为我缝一双黑粗布甚至黑条绒的厚棉鞋。

看娘做鞋,就成了我童年记忆里最为鲜亮的风景。

纳鞋底是既细致又累人的活儿。

娘总要用一块布包着鞋底纳,想方设法不把鞋两侧的白布弄脏。

夜深人静时,娘坐着小方凳,弯腰弓背,一手攥住鞋底,一手用力拽针线,指掌间力气用得大、用得均匀,纳出的鞋底就平整结实,自然就耐穿。

那动作,轻松自如,透出一种娴熟、优雅之美。

那针线密密匝匝,稀疏得当,松紧适中,大小一致,煞是好看。

纳鞋底的时间长了,手指会酸痛,眼睛会发花。

有时娘手指麻木了,一不小心就会扎着手指。

看到娘滴血的手指,我很心疼,便安慰娘道:

“等我长大了,挣钱买鞋穿,你就不用吃这苦了。

”娘微笑着说:

“等你长大了,有媳妇做鞋了,我就省心了。

”望着鞋上密密匝匝的小针脚和娘那疲倦的眼睛,我激动不已。

多少次,我听着那灯芯热爆的噼里啪啦声,那熟悉的麻线抽动的嗤嗤声,渐渐进入温柔的梦乡。

娘经常笑着说:

“孩子,咱可要听话、争气,咱不和人家比吃比穿,咱得跟人家比学习。

识字多了,才有出息,才不愁没鞋穿。

”后来,我准备进县城读书了。

入校时,我拿出自己的布鞋,将鞋面贴在脸上,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抚摸,似乎又看到了娘那期待的目光。

我们这些年龄不大就离家的孩子,记忆中娘的一喜一怒、一举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