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4.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301328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4.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4.docx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4.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4.docx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名师精编单元测试4

论述类文本阅读

34.(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来看,当时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已形成,并成为中国后世主要建筑形式。

与世界许多古文明建筑不同,不是石建筑而是木建筑是中国建筑一大特色,《诗经》中“如翚”“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可见当时木建筑颇具规模,并具有审美功能。

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特点,不以单一的独立建筑物为目标,而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接连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重视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

从发掘的极为片段的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坑情况看,雄伟壮观;从陶俑的状貌直到建筑材料的坚实也无不显示难以想象的宏大气魄。

“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

汉、唐、宋、明、清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建筑美学风格,这个风格就是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中国建筑主要是宫殿建筑,即供君主居住的场所,从新石器时代的“大房子”开始,祭拜神灵即在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世间居住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更进一步发展了神人同在的倾向。

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庙宇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

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不是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不是阴冷的石头,而是暖和的本质等等,构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

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楼台亭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与环境的和谐。

瞬间直观把握的巨大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程,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占着明显的优势,排斥了反理性的迷狂意识,正是这种迷狂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基本特征。

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的严格对称结构上,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的特点。

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来,它确实相对低矮、平淡,甚至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来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格。

随着晚期封建社会中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的建筑美出现了。

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仍然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通过“借景”“虚实”等方式,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表现了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更为自由的审美理念,但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1.下列对于中国建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的土木体制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形成,并且成为后世的主要建筑形式;从秦到清一直保持、延续着一致的建筑艺术风格。

 B.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特点,建筑材料暖和、坚实,建筑物之间相互接连和配合,平面铺开,雄伟壮观。

 C.中国建筑以平易的、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为特征,表现了中国实用的、人世的、理智的、历史的生活意绪。

D.中国建筑的代表主要是君主居住的宫殿建筑,它威严庄重而高耸人云,给人以神秘、超越世俗的巨大空间感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经》中“如翚”“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不仅说明当时木建筑具有一定的规模,而且表现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B.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能使人在游历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与环境的和谐,这是中国建筑理性精神的很好体现。

 C.中国建筑讲究对称,重视各个建筑物之间的有机安排,因此,虽然它的风格严肃方正、缺少变化,但整体布局和谐统一。

 D.新石器时代,人们祭拜神灵就在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场所;儒学替代宗教后,神人同在的倾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以逶迤交错、气势雄浑的建筑群取胜,基督教、伊斯兰教建筑则以孤立高耸、出世脱俗的单个建筑见长,二者各具特色。

 B.封建社会晚期,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的建筑出现了,打破了以前建筑的严格对称性,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生活、意识形态的变化。

 C.以阴冷的石头、空旷的空间等体现出的反理性迷狂意识是西方宗教建筑的审美特征,这与中国建筑的审美观念有很大不同。

 D.“借景”“虚实”等方式把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表明了更为自由的审美理念逐渐取代充满理性精神的美学思想。

[答案]34.1.D

2.C

3.D

[解析]34.1.“高耸入云”,“神秘、超越世俗”理解有误。

2.“缺少变化”与文意不符。

3.“表明了更为自由的审美理念逐渐取代充满理性精神的美学思想”分析有误。

35.(山东省潍坊市2014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的传统院落由于受其历史文化的影响,建筑的围合形式、房间的位置都表现出丰富的空间感。

   传统院落多数为四合院或三合院,即由四个或三个单体建筑构成。

正房一般坐北向南,三至五开间(包括耳房),地位最高,为长辈所住,是院落中的主体建筑;该房如为两层,二楼中间的房间作为奉祖牌位、岁日祭祖用房;有些紧邻正房的两侧还设有耳房,功能为卧室。

正房的下方是东西方向两两相对的厢房,为晚辈所用。

正房的对面是倒坐,用于堆放杂物或佣人居住。

有些院落还设有影壁(照壁),影壁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独特元素,具有挡风、遮蔽视线的作用,对空间的聚景、虚实变化起着重要影响;民间认为它还有驱魔避邪、遮风收气的功能。

这些建筑的内部,都不同程度的设有造形优美、内涵丰富的花格窗、隔扇、家具、匾额字画等,处处透露出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此景与室外封闭的院落空间交融在一起,大中有小,小中见大,产生的意境含蓄内敛,寓意深长,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由于南北的气候和地貌等特征不同,院落给人的那些空间感受又各有特色。

北方气候干旱少雨,院内多有花草树木、盆景鱼缸,一来改善小环境气候,二来增加一些自然情趣;此布置虽与南方有些相同,但由于地势平缓,院落面积较大、形状方正,建筑多为一层,空间相对开敞,所以形成的空间氛围,既有含蓄隐秘的意味,又有明了显露的感觉。

南方地形起伏较大,院内建筑的底面或院落之间,存在一定的高差,特别是一些多进大院,从前至后,逐渐升高,幽静深远,加之多雨潮湿,每逢天阴下雨,四周屋檐形成的天井,瀑布垂帘,天光如柱。

雾气蒙蒙,明暗交替,此情此景.仿佛是有人在向你讲述一段动人的故事,其委婉的空间意境不言而喻。

   大门是院落的出入口,其体量和醒目效果是根据建筑的功能和屋主地位来确定的。

一般民居的大门,上面是一坡水的小青瓦屋面,门扇为数块厚木板拼接而成的实榻门;王府第宅的大门多为门楼型,不仅体量大,而且装饰讲究。

大门的位置还对院内空间有着较大的影响。

民居的大门一般设在东南角,官府、寺庙设在南北方向的中轴线上,两种布置,排除风水理论中气场说之言,前者自然亲切,后者严肃庄重,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空间氛围。

   (选自《建筑与文化》,有删改)

6.下列表述不能体现中国传统院落在构成上具有丰富空间感的一项是

 A.中国的传统院落多数由四个或三个单体建筑构成,也就是四合院或三合院。

 B.正房一般由长辈居住,如为两层,二楼中间的房间一般用来供奉祖先牌位。

 C.晚辈居住的厢房位于正房的下面,东西方向两两相对而建。

 D.由佣人居住或用来堆放杂物的倒坐位于正房的对面,坐南朝北。

7.关于中国南北方传统院落的异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北方院落院内大多有花草树木、盆景鱼缸,增加了许多自然情趣。

 B.北方院落面积较大,形状方正,其建筑一层居多,空间相对开阔宽敞。

 C.因地形起伏较大,南方院落与院内建筑底面之间,往往存在一定高差。

 D.北方院落既含蓄隐秘,又明了显露;南方院落则幽静深远,意境委婉。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影壁能挡风、遮蔽视线,影响对空间的聚景、虚实变化,还能驱魔辟邪、遮风收气。

 B.花格窗、隔扇、匾额字画等,与室外封闭的院落空间交融在一起,能形成寓意深长的意境。

 C.大门的位置对院内空间有着较大的影响,其位置是根据建筑的功用、屋主的地位来确定的。

 D.本文采取由虚到实的顺序,从建筑的围合形式、位置等方面介绍了中国传统院落的空间感。

[答案]35.6.B

7.C

8.B

[解析]35.6. 该项说的是正房的功用,而不是空间感

7.原文为“院内建筑的底面或院落之间,存在一定的高差”

8. A项变“民间认为它还有驱魔避邪、遮风收气的功能”为客观具有“驱魔避邪、遮风收气的功能”,与原文不符;C项“大门的体量和醒目效果”是根据建筑的功能和屋主地位来确定的,而不是“大门的位置”;D项应为“由实到虚”的顺序

36.(江苏省南通市2014届高三2月第一次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对于批评家的希望

鲁 迅

①前两三年的书报上,关于文艺的大抵只有几篇创作(姑且这样说)和翻译,于是读者颇有批评家出现的要求,现在批评家已经出现了,而且日见其多了。

②以文艺如此幼稚的时候,而批评家还要发掘美点,想扇起文艺的火焰来,那好意实在很可感。

即不然,或则叹息现代作品的浅薄,那是望著作家更其深,或则叹息现代作品之没有血泪,那是怕著作界复归于轻佻。

虽然似乎微辞过多,其实却是对于文艺的热烈的好意,那也实在是很可感谢的。

③独有靠了一两本“西方”的旧批评论,或则捞一点头脑板滞的先生们的唾余,或则仗着中国固有的什么天经地义之类的,也到文坛上来践踏,则我以为委实太滥用了批评的权威。

试将粗浅的事来比罢,譬如厨子做菜,有人品评他坏,他固不应该将厨刀铁釜交给批评者,说道你试来做一碗好的看。

但他却可以有几条希望,就是望吃菜的没有“嗜痂之癖”①,没有喝醉了酒,没有害着热病,舌苔厚到二三分。

④我对于文艺批评家的希望却还要小。

我不敢望他们于解剖裁判别人的作品之前,先将自己的精神来解剖裁判一回,看本身有无浅薄卑劣荒谬之处,因为这事情是颇不容易的。

我所希望的不过愿其有一点常识,例如知道尸体解剖和戮尸的区别,出洋留学和“放诸四夷”②的区别,笋和竹的区别,猫和老虎的区别,老虎和番菜馆的区别……更进一步,则批评以英美的老先生学说为主,自然是悉听尊便的,但尤希望知道世界上不止英美两国;看不起托尔斯泰,自然也自由的,但尤希望先调查一点他的行实,真看过几本他所做的书。

⑤还有几位批评家,当批评译本的时候,往往诋为不足齿数的劳力,而怪他何不去创作。

创作之可尊,想来翻译家该是知道的,然而他竟止于翻译者,一定因为他只能翻译,或者偏爱翻译的缘故。

所以批评家若不就事论事,而说些应当去如此如彼,是溢出于事权以外的事,因为这类言语,是商量教训而不是批评。

现在还将厨子来比,则吃菜的只要说出品味如何就尽够,苦于此之外,又怪他何以不去做裁缝或造房子,那是无论怎样的呆厨子,也难免要说这位客官是痰迷心窍的了。

(选自《热风》)

【注】①“嗜痂之癖”:

病态的、反常的嗜好。

②“放诸四夷”:

放逐到边远的地方。

15.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述思路。

(6分)

16.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③段中“滥用”一词的含义。

(6分)

17.结合全文,谈谈鲁迅对批评家的希望。

(6分)

[答案]36.15.首先指出批评家业已出现并快速增多的现象;然后提出当前文艺批评存在的优缺点;(亦可分为两点——“接着肯定某些批评家怀有宽容态度的好意批评;然后批评某些批评家非正确的批评方法”)最后集中表明对批评家的希望。

16.套用西方陈旧的理论,照搬他人呆板的观点,固守中国非文艺批评的方法。

17.对文艺有着“热烈的好感”;深谙并掌握各种批评理论;踏实了解作者,并多读所批评的文本;以宽容态度,就事论事。

[解析]36.15.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的能力。

本题型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

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主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就在你眼前了。

16.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答题时要根据具体语境来分析,抓住前文“独有靠了一两本“西方”的旧批评论,或则捞一点头脑板滞的先生们的唾余,或则仗着中国固有的什么天经地义之类的,也到文坛上来践踏”来筛选概括。

17.本题考查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观点态度常常集中表现为全文的中心句和段落的中心句。

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要抓住了上述两类中心句,就可以发现作者的观点态度。

3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无论怎样成功的艺术家,必有他的短处。

泰戈尔也逃不出这条公例。

哲理本不宜入诗,哲理诗之难于成为上等的文艺正因这个缘故。

许多的人都在这上头失败了。

泰戈尔也曾拿起尤利西斯的大弓尝试了一番,他也终于没有弯得过来。

国内最流行的《飞鸟集》,作者本来就没有把它当诗做,便是那赢得诺贝尔奖的《吉檀迦利》和那同样著名的《采果集》,其中也有一部分是诗人理智中的一些概念,还不曾通过情感的觉识。

诗家的主人是情绪,智慧是一位不速之客,无须拒绝,也不必强留。

至于喧宾夺主却是万万行不得的!

泰戈尔的文艺的最大的缺憾是没有把捉到现实,便是形而上的诗也是生命的表现。

形而上学惟其离生活远,要它成为好的文学,越发不能不用生活中的经验去表现。

泰戈尔虽然爱好自然,但他爱的是泛神的自然界。

人生也不是泰戈尔的文艺的对象,只是他的宗教的象征。

诗人的“父亲”“主人”“爱人”“弟兄”“朋友”都不是血肉做的人,实在便是上帝。

泰戈尔记载了一些自然的现象,但没有描写他们;他只感到灵性的美,而不赏识官觉的美。

泰戈尔也摘录了一些人生的现象,但没有表现出人生中的戏剧;他不会从人生中看出宗教,只用宗教来训释人生。

在艺术方面泰戈尔更不足引人入胜。

他是个诗人,而不是个艺术家。

他的诗是没有形式的。

我讲这一句话恐怕又要触犯许多人的忌讳。

但是我不能相信没有形式的东西怎能存在,我更不能明了若没有形式艺术怎能存在!

泰戈尔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哲学,他在欧洲的声望也是靠他诗中的哲学赢来的。

我们要估定泰戈尔的真价值,当保持一种纯客观的、公正无私的态度。

(选自《闻一多全集·泰戈尔批评》,有改动)

24.结合材料,分析闻一多先生的诗学观。

(4分)

答:

        ▲         

25.请简要分析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5分)

诗家的主人是情绪,智慧是一位不速之客,无须拒绝,也不必强留。

至于喧宾夺主却是万万行不得的!

答:

        ▲         

26.请结合材料,从泰戈尔“记载”的自然“只感到灵性的美,而不赏识官觉的美”的角度,评析以下《飞鸟集》中任一诗句。

(6分)

①群星不怕显得像萤虫一样。

②尘土受到损辱,却以她的花朵来报答。

答:

        ▲         

[答案]37.24.诗是情感的表现;诗是现实人生(社会、生命、现实)的表现;诗歌的内容与形式并重。

(4分。

一点1分,三点4分)

25.诗人在诗歌中主要要表达情感,不须反映哲理;虽然不必刻意拒绝哲理,但也不能刻意反映哲理;至于在诗中以哲理来取代情感是万万不行的。

(5分。

第一点1分,第三点每点2分)

26.示例1:

萤火虫已经够渺小,星星,很多时候还小于萤火虫。

但星星会愧现于夜空吗?

它眨它的眼,你闪你的灯;我做我的星,你做你的萤火虫,谁说太阳一定亮过星星呢?

渺小,不是惭愧的理由;自大,才是。

因为真正的内涵和价值来自于内心而不是外表。

示例2:

人们都认为尘土是脏的东西,所以说尘土受到损辱。

但是尘土却开出美丽的花朵给人观赏,并没有报复人类。

尘土以德报怨的胸怀让人体会到应该乐观面对人生。

[解析]37.24.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实际就是让考生概括文章主体部分——二三四段的段落大意。

25.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

诗人重情绪,不重智慧。

强调的是诗歌重视情感抒发,而不是体现理性。

2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答题时,结合任一诗句,具体分析诗句没有“官觉的美”,得3分;具体阐发该诗句表现了怎样的“灵性的美”给3分。

38.(湖北省八市2014届高三下学期3月份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慎防基因造成的污染

在近代和当代作家里,我认为有两个女作家对生命科学最具洞察力。

一个是19世纪上半叶的玛丽·雪莱。

当时科学初兴,但她已警觉到科学家可能走火入魔,因而写了《科学怪人》。

一个科学家竟然东拼西凑做出了一个人造人。

最后他后悔莫及,和他造的人一起自我灭亡。

“科学怪人”这个名词现在已成了一个通用的隐喻,任何人类以科学手段创造出来的非自然食物,都叫做“科学怪食”。

另一个则是加拿大当代的女诗人和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前几年在基因改造问题闹得很厉害的时候,她以一本《末世男女》把基因移植科技所造成的可怕世界以科幻小说的方式尽现无遗。

对近代科学发展略有所知的都当知道,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乃是生命科学发展快速的阶段。

随着1962年DNA双螺旋构造的被发现,基因科学进入了黄金时代。

基因科技有利于遗传性疾病病因的寻找和诊断,基因研究也有利于对生命现象的理解,但科学从来就不是价值中性的事务,科学的使用者是人,而人是个有七情六欲的自私动物。

科学发展后,它也会成为一个体制,一种权力体系。

当科学成了一种权力,科学的滥用、误用甚至科学所造成的公害即难避免。

科学成了一种体制、一种商业、一种权力后,它的自闭和反动最好的例子即是卡逊女士的遭遇。

当年她发表《寂静的春天》,指出除草剂等化学药物造成生态的破坏,于是美国的化学界包括著名的化学教授和化学工业界都对她发动排山倒海的围剿。

幸而当时主政的是肯尼迪政府,至少还有知识和判断力,才对除草剂、杀虫剂等化学药物进行管理。

这显示出,当科学成为一个庞大的商业和教育体制,它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一种特权,一个恶势力,并走到违反科学精神的方向。

而当代基因科技发迹后所造成的“科学怪食”就是个新兴的话题和论争的焦点。

美国的“孟山都”公司乃是全球最大的基因工程农业公司,例如它可以将土壤中某种细菌的抗除草剂基因移植到玉米身上,形成基因被改造过的玉米新品种。

种植这种玉米极为省事,可以大面积喷洒除草剂,少了许多经营成本。

再例如为了发明一种抗虫害蕃茄,可以将某种深海比目鱼的基因接到蕃茄的基因上。

这种基因工程的农业已成了美国农业的主流。

但欧洲以“英国医学会”为主的一大群生化专家反对这种农业,他们提出了“基因流动”和“基因污染”这两个核心概念,基因是会流动的,基因流来流去,接来接去,它的结果完全不可预测,最后可能造成“基因污染”。

1999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变种玉米的花粉会污染到乳草叶,美国的帝王蝗吃了这种被污染的叶子,百分之百会死亡,其他便会生长停滞,这项发现被登在《自然》杂志上,证实了“基因污染”和风险的存在。

前述的作家阿特伍德大胆地认为基因科技发展到最后,会形成一种“基因定时炸弹”。

它会隐藏不彰,等到其他条件配合,它的致命效果就会出现。

因此,基因科学家已成了新的上帝,把基因接来接去,要什么品质的作物,只要找到基因加以移植,就可以形成新的作物品种,甚至有可能培养出新的动物品种。

但基因科技所造成的未必是个基因乐园,却反而因为基因科学家的走火入魔,而造成人类的恶梦。

人们不敢预测基因的任意接植,最后会形成什么奇怪的品种,也无法预测它的运动会产生生态上什么难测的结果。

科学的发展固然带来许多福祉,但也产生了许多恶梦。

对大自然知所敬畏,对科学家自身职责和知识盲点多一点反省和警觉,或许才是科学家应有的谦虚吧!

——《南风窗》2013年第24期

 6、下列关于“对生命科学最具洞察力”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玛丽·雪莱在19世纪上半叶科学初兴的时候,已警觉到科学家定会走火入魔,因而写了《科学怪人》一书来警示世人。

B、前几年,加拿大当代的女诗人和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用一本科幻小说《末世男女》,把基因移植科技所造成的可怕世界尽现无遗。

C、美国化学界包括著名的化学教授和化学工业界,都对卡逊女士发表的《寂静的春天》发动了排山倒海的围剿。

D、基因科技有利于遗传性疾病病因的寻找和诊断,基因研究也有利于对生命现象的理解,基因科学必将造福人类。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肯尼迪政府对除草剂、杀虫剂等化学药物进行管理,显示出政府利用特权,走到违反科学精神的方向。

B、将土壤中某种细菌的抗除草剂基因移植到玉米身上,形成基因被改造过的玉米新品种,这种基因工程的农业已成了美国农业的主流,也将是今后世界农业发展的方向。

C、欧洲“英国医学会”里的一大群生化专家提出了“基因流动”和“基因污染”这两个核心概念。

D、为了发明一种抗虫害的蕃茄,将某种深海比目鱼的基因接到蕃茄的基因上,这就是“基因流动”一种形式。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怪人”和“科学怪食”都是科学发展的产物,自私的使用者不可避免地造成其滥用、误用,科学所造成的公害即难避免。

B、1999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团队的发现——变种玉米的花粉会污染到乳草叶,证明基因污染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它是一种“基因定时炸弹”,其危害是致命的。

C、基因科技发展到今天,基因科学家通过基因流动,培植出新的作物品种甚至培养出新的动物品种都不是难事。

D、正确对待基因科技的态度应该是:

对大自然要心存敬畏,对科学家自身职责和知识盲点多一点反省和警觉。

[答案]38.6.B

7.D

8.B

[解析]38.6.A项中“定会”一词,变或然为必然;C项中“化学教授和化学工业界,都对卡逊女士发表的《寂静的春天》发动了排山倒海的围剿”是违背科学精神的,是对“她”本人非作品。

D项中“基因科学必将造福人类”一说没有注意到基因科学可能造成的危害。

7.A.这是制止违反科学精神的做法。

B.欧洲科学家反对,基因工程的农业会导致“基因流动”和“基因污染”,应防止其危险;“是今后世界农业发展的方向”一说系无中生有。

C.不只是“欧洲‘英国医学会’里的一大群生化专家”。

8.基因科技发展到最后,会形成一种“基因定时炸弹”,它的致命效果就会出现。

原文是从基因科技发展的整体而言的。

39.(黑龙江哈三中201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说到先秦文献之版本美,就是说它的“文字载体”美。

世界上有过各种各样的文字载体:

古巴比伦人用泥版,古埃及人用纸草,古印度人用贝叶,古希腊人用羊羔皮,古俄罗斯人用桦树皮……,他们都是就地取材,利用天然材料,没有制作过专用的文字载体。

古代中国人也曾利用过天然材料,比如龟甲、牛胛骨之类,还利用过陶器、玉器、青铜器等,创造出了“甲骨卜辞”和“金石文本”。

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缺点:

不易复制,不易储藏,不易递运,故很难成“书”,以供跨时空阅读、使用。

到了两三千年之前,我国先民们开始用质地轻柔的缣帛写字,这很美,但是太贵了;于是人们就剖开竹子,削成轻巧细长的竹片写书。

这竹片非常廉宜,叫做竹简。

竹简(或木简)作为专用文字载体,是中国也是世界书籍制度史上的一项重要首创。

它廉宜,可以批量复制,可以传输,可以储存,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