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文化史考点精练8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308383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真题文化史考点精练8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真题文化史考点精练8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真题文化史考点精练8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真题文化史考点精练8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真题文化史考点精练8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真题文化史考点精练8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真题文化史考点精练8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真题文化史考点精练8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真题文化史考点精练8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真题文化史考点精练8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真题文化史考点精练8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真题文化史考点精练8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真题文化史考点精练8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真题文化史考点精练8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真题文化史考点精练8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真题文化史考点精练8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真题文化史考点精练8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真题文化史考点精练8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解析版.docx

《真题文化史考点精练8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真题文化史考点精练8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真题文化史考点精练8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解析版.docx

真题文化史考点精练8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解析版

考点8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考点图解】

【名师点拨】

1.明清时期影响中西科技发展的因素

2.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在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3)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

(4)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

【历年真题】

1.(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解析】材料史实没有反映出中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的成书与汉代大一统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关键信息“由国家制定”“官修本草”“朝廷颁行”,体现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繁荣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的推动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8.4·浙江高考·6)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文明传承不仅从未中断,而且内涵丰富。

下表所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转轮排字盘;《感天动地窦娥冤》;王祯《农书》

定窑孩儿枕;《萍洲可谈》;“气学”

天水放马滩纸质地图;《说文解字》;“井渠”

架火战车;谢环《杏园雅集图》;《天工开物》

A.②③①④B.②④③①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

【解析】①成就都出现在元代;②成就都出现在宋朝;③成就都出现在汉朝;④成就都出现在明朝。

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②①④,选择C项符合题意。

3.(2015·上海单科·10)在一张地图上,出现了“欧逻巴”、“亚细亚”、“地中海”、“大西洋”、“尼罗河”等汉字地名,“大地是球形的”这一观念被引入了中国。

这张地图的绘制者是(  )

A.沈括B.马可·波罗C.利玛窦D.徐光启

【解析】材料中这些地理名词是明清时期由传教士带到中国的。

沈括是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故A项错误;马可·波罗是在元朝来到中国,故B项错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参加编绘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传播西方一些地理观念,故C项正确;明朝科学家徐光启是这些地理观念的接受者,故D项错误。

【答案】C

4.(2015·浙江文综·17)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A.②③④①B.②④③①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

【解析】①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朝;②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出现于唐朝;③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出现于元朝;④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出现在宋朝,依照唐、宋、元、明顺序排列,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5.(2014·重庆文综·5)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

“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

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

”由此可知,还魂纸(  )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②降低了生产成本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①与题干信息“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不符,故①错误;从题干中“耗亦不多”的信息可知还魂纸降低了生产成本,故②正确;③与题干中“全省从前煮浸之力”的信息不符,故③错误;从题干中“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的信息可知还魂纸扩大了原料来源,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6.(2014·江苏单科·3)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

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

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由此推断(  )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解析】唐朝就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的书籍,在此之后的五代后唐时期的人不可能发明雕版印刷术,故A项错误;题中材料并没有提到活字印刷,材料也不能反映出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故B项错误;雕版印刷从官方的“剧增”、“大量”到“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可知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故C项正确;“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可知雕版印刷不仅仅限用于官方刻书,故D项错误。

【答案】C

7.(2014·北京文综·13)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

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  )

A.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B.《九章算术》、罗马法

C.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D.《春秋繁露》、《理想国》

【解析】题干限定词是“东汉”、“大秦”(当时的古罗马帝国),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升发明,万有引力定律是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故A项错误;《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罗马帝国发展了罗马法,故B项正确;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但日心说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故C项错误;《春秋繁露》是西汉儒学家董仲舒的代表作,《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故D项错误。

【答案】B

8.(2014·北京文综·15)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解析】《授时历》只是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一部分,不能代表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的整体水平,故A项错误;《西游记》只是明代文学成就之一,不能代表整个明代文学发展趋势,故B项错误;从全国范围看,唐代宰相大部分来自北方,这说明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故C项正确;扬州只是南宋城市之一,扬州城市繁荣不能代表南宋整个城市化水平,故D项错误。

【答案】C

9.(2013·重庆文综·3)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

你应帮他选择(  )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记忆和运用能力。

“司南”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排除A;中国造纸术出现于西汉,“蔡侯纸”是东汉时蔡伦发明的纸排除B;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时期;排除D。

【答案】C

10.(2013·山东基能·19)古代中国的发明大多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经验和生活体验。

下列与发明火药密切相关的活动是(  )

A.耕作B.采矿

C.铸造D.炼丹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火药发明的理解。

火药发明是在唐朝中期;但是火药的研究始于古代炼丹术。

从战国到汉初,帝王贵族们沉醉于神仙长生不老的幻想,驱使一些方士道士炼“仙丹”,在炼制过程中逐渐发明了火药。

故答案D符合题意。

【答案】D

11.(2013·海南单科·7)下列中国古代科技著作中,成书于汉代的是(  )

A.《本草纲目》B.《齐民要术》

C.《九章算术》D.《石氏星表》

【解析】考查科技书籍的成书时间,《本草纲目》成书于明朝,排除A;《齐民要术》成书于北朝,排除B;《石氏星表》成书于唐,排除D;《九章算术》成书于汉,故选C。

【答案】C

12.(2012·四川文综卷·15)康熙帝晚年曾说:

“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

”这表明康熙帝(  )

A.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B.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

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D.已经感受到西方化的巨大压力

【解析】关键信息:

中国恐受其累。

从康熙晚年的时间信息入手,结合中国在世界所处的地位来理解,A项正确;BCD项题干无法反映,排除。

【答案】A

13.(2012·海南单科卷·8)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

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

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

【解析】题干反映了康熙在“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准确”后,才“复用西洋历法”说明其审慎地接受外事物,B项正确;A项“全面接受”过于绝对化,说法错误;C项无从涉及;题干材料仅限于历法,因此,D项“西方文化超越中国”说法错误。

【答案】B

14.(2012·上海单科卷·13)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出版了大约4万册图书,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求知欲。

此种情形直接得益于(  )

A.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B.新教翻译出版圣经的需求

C.人文学者传播古典文明的需要D.大学发展对图书需求量的增加

【解析】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印刷的大量书籍促进了欧洲文化的传播,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答案】A

15.(2011·江苏单科·3)据《与公肃甥书》记载:

“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

”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解析】活版技术从北宋开始使用;活版之前传递信息并不是均用手抄,如雕版;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泥活字。

A、B、C表述错误。

造纸术出现于西汉、指南针出现于战国、火药出现于东晋,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在四大发明中活版出现最晚。

【答案】D

16.(2010·全国Ⅰ卷文综·13)欧阳修上疏说:

“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这反映了(  )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解析】题中多次出现“雕印”一词,说明当时雕版印刷术比较普及,由此可排除A项;再由题中信息主要涉及宋人“议论时政之言”,并不足以说明当时北宋与契丹的关系,C项亦可排除。

B项有较强的迷惑性,但由“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可知当时宋朝政府并未对书籍出版业进行有效的管理;而由“大于朝廷不便”的信息,可知如当时“议论时政之言”广为流传的话,则对宋朝政府的统治会带来不利影响。

故D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D

17.(2010·全国Ⅱ卷文综·15)宋人邢昺上疏称:

“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这说明(  )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解析】解答此题,注意题中关键词“今(雕)板……之幸也”,说明,是由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故C正确。

【答案】C

18.(2009·山东基能·4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书籍的发展,下列左侧是繁体“书”字,其活字应该是(  )

 

【解析】注意活字印刷的活字是篆刻时是反着的。

【答案】D

19.(2009·浙江文综·13)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在不断进步中,中外交流也十分频繁。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耕作技术大体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耦犁、一牛挽犁的发展过程

B.纺织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麻和葛、家蚕丝、棉花

C.指南针在明清时期经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解析】中国的指南针,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

明清时期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始,到1912年清朝灭亡结束,C项说法在时间上与史实不符合。

【答案】C

20.(2009·浙江文综·23)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一些图书馆的纸质历史文献已经以电子文本的形式提供利用。

我们应如何历史地看待这一现象?

(  )

A.现代发明比古代发明更为重要

B.造纸术的发明已经失去历史意义

C.历史文献不应该采用时髦的电子文本

D.不论是纸质文本还是电子文本,《论语》终究还是《论语》

【解析】电子文献具有多媒体信息存储和传递功能、检索方便、信息存储容量大等优点;纸质文献则更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更具有权威性等优点。

电子文献与纸质文献各有特色,优势互补,在很长的时期内将共生共存。

工具发生了变化,那仅仅是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而已,但是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它们对保留民族文化遗产都有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

【答案】D

21.(2008·海南单科·5)下列各项中,最早记载蕃薯(甘薯)传入我国的文献是(  )

A.《齐民要术》B.《农书》

C.《农政全书》D.《四洲志》

【解析】甘薯传入我国是在明朝中后期,《齐民要术》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农书》是中国元代综合性农书;《农政全书》是明朝由徐光启所编纂的,《四洲志》是鸦片战争后出现的。

因此最早记载蕃薯(甘薯)传入我国的文献是《农政全书》。

【答案】C

22.(2008·上海单科A组·8)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司南、纸、火药、活字印刷B.纸、火药、活字印刷、司南

C.火药、活字印刷、司南、纸D.活字印刷、司南、纸、火药

【解析】“司南”的发明时间是在战国时期,“纸”的发明时间是在西汉,“火药”的发明时间是在唐朝,“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时间是在北宋。

因此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A

23.(2008·山东基能·30)下列关于古代文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殷商时代的甲骨上已有关于日食的文字记录

B.殷商青铜器有屈原向上苍发出“天问”的图像

C.隋代烧制的陶器上有李白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诗句

D.宋代的诗文扇上有郑板桥所题“难得糊涂”之语

【解析】中国最早的日食纪录时出现在殷商甲骨文上,故A正确。

屈原生活在殷商之后的战国时期,李白生活的唐代是在隋朝之后,郑板桥是清代人,故B、C、D三项说法错误。

【答案】A

24.(2008·四川文综·13)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人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

A.造纸术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D.火药与火器

【解析】造纸术是东汉时代宦官蔡伦于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发明的。

活字印刷术是北宋中期平民毕昇发明,时间与题干不符,予以排除,而指南针、火药与火器不是一项技术,因此,符合题意的只有A项,造纸术传播到阿拉伯。

【答案】A

25.(2016·天津文综·12)(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

《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

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

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材料二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

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

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

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

(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

(6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

实践效果怎样?

(6分)

(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4分)

【解析】

(1)第一小问作用,从材料一“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

《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可知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是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了教育的需要;第二小问关系,从材料一“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

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可知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是二者是呈正比关系。

(2)第一小问来源,从材料二“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可知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于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从材料二“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可知明清时期的新发展是创立温病学说;第三小问效果,从材料二“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

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可知实践效果是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生命。

(3)结合材料内容,运用辩证分析的史学理论,归纳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答案】

(1)作用:

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了教育的需要。

(4分)

关系:

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

(2分)

(2)理论来源:

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

(2分)

新发展:

创立温病学说。

(2分)

实践效果:

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生命。

(2分)

(3)相互作用:

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4分)

26.(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

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

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

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2分)

【解析】首先,依据材料玄奘西行“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东渡“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归纳概括,提炼出其中心观点:

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其次,根据观点选取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注意题目要求为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之外的其他相关史实;再次,运用相关史实对所提炼得观点进行论证,论证时要注意观点明确,论据准确、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答案】评分要求:

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3分)

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须为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6分)

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3分)

示例:

观点:

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

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

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27.(2013·海南单科·26)(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

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夏小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历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包含了许多关于气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叙述,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

古代的历法,现在名为“农历”或“阴历”,仍决定人们欢度“春节”以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具体日期。

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

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

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

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

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

——摘编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的表现。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科学性的因素。

(6分)

【解析】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第一问对材料的概括天文历法的表现,第二问说明影响古代天文学的因素,注意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去概括和说明。

【答案】

(1)多种天文观测仪器制造与改进;丰富的天象观测记录;不断完善的历法;中央政府支持、组织,设置专门机构。

(6分)

(2)将天象变化与现实政治相联系,天人感应思想;注重实用性,理论探讨不足。

(6分)

28.(2008·广东单科·32)(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得名】……

【集解】……(时珍曰)……或谓兔无雄,而中秋望月中顾兔以孕者,不经之说也。

……肉

【气味】辛,平,无毒。

……(弘景曰)兔肉为羹,益人。

妊娠不可食,令子缺唇,……(藏器曰〕兔……,子从口出,故妊妇忌之,非独为缺唇也。

【主治】补中益气

【发明】……其性寒而解热……,故又能治消漏,……虚寒者,宜戒之。

……

【附方】……

【气味】……

——李时珍:

《本草纲目》第五十一卷,“兽部”

问题:

(1)《本草纲目》一般分那几个门类来介绍一种药物?

在中纠正了前人关于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