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经典文言文翻译五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324698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经典文言文翻译五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苏轼经典文言文翻译五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苏轼经典文言文翻译五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苏轼经典文言文翻译五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苏轼经典文言文翻译五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苏轼经典文言文翻译五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苏轼经典文言文翻译五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苏轼经典文言文翻译五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苏轼经典文言文翻译五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轼经典文言文翻译五篇.docx

《苏轼经典文言文翻译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经典文言文翻译五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轼经典文言文翻译五篇.docx

苏轼经典文言文翻译五篇

苏轼经典文言文翻译五篇

  

  【篇一】苏轼经典文言文翻译

  赤壁赋

  朝代:

宋朝|作者: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yǎo)窕(tiǎo)之章。

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

“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yú)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

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苏子曰:

“客亦知夫(fú)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céng)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shì)。

  客喜而笑,洗盏(zhǎn)更酌(zhuó)。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翻译/译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诗经》中《月出》这个篇章。

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移动。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

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

(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好像脱离了人世,升入仙境。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

歌中唱道:

“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

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

有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

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持续的细丝。

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

“(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同伴回答: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

(这里)向西能够望到夏口,向东能够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

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

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个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

(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

(唉,)哀叹我们的一生仅仅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

(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

(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次得到,只得将憾恨寄托在这秋风中的箫音罢了。

  苏轼说:

“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

持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

如果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

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能够共同享受。

  于是同伴高兴的笑了,清洗杯盏重新斟酒。

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

(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篇二】苏轼经典文言文翻译

  黠鼠赋

  朝代:

宋朝|作者:

苏轼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

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

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

嘐嘐聱聱,声在橐中。

曰:

“噫!

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童子惊曰:

“是方啮也,而遽死也?

向为何声,岂其鬼耶?

”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

“异哉,是鼠之黠也!

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吾闻有生,莫智于人。

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乌在其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

若有告余者,曰:

“汝为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

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

言出于汝而忘之耶!

”余俛而笑,仰而觉。

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

  翻译/译文

  苏子在晚上坐着,有一只鼠正在咬东西。

他拍床制止老鼠咬东西,声音已经停止了,又发出老鼠咬物的声音。

他让童子用烛火照床下,有一个空的袋子。

鼠咬物的声音从袋子里发出。

童子说“啊!

这只老鼠被关闭在里面因而不能够离开。

”童子打开袋子看里面,寂静得好像什么都没有,童子拿起蜡烛寻找,袋子里有一只死老鼠。

童子惊讶地说:

“这刚刚还在咬东西,却立刻死了?

刚才是什么声音,难道那是鼠的鬼魂吗?

”童子把袋子翻过来倒出老鼠,老鼠一落地就逃跑了,即使有敏捷的人,也措手不及。

  苏子感叹说:

“这只老鼠真狡猾,让人惊奇异啊!

老鼠被关闭在袋子里,袋子坚韧因而老鼠不能够咬洞的。

因咬不穿袋子却故意装作咬东西,用声音吸引人们的注意。

还没有死却装死,用死的样子寻求逃脱。

我听说有生物,没有比人智慧的了。

人能驯服神龙刺杀蛟龙、捉取神龟狩猎麒麟,役使万物并且统治他们,最后被一只老鼠利役使。

陷入这只老鼠的计谋中,我对老鼠从像安静的*到像逃跑时的脱兔的这种突变感到惊讶,这里面人的智慧又体现在哪里呢?

  之后就坐下来闭眼打盹,自己在心里想这件事的原因。

好像有人对他说:

“你仅仅多学而记住一点知识,但还是离‘道’很远。

你对自己不专一,却对外物有二心,所以一只老鼠发出叫声就能令你变色。

人能够在打破价值千金的碧玉时不动声色,而在打破一口锅时失声尖叫;人能够与猛虎搏斗,可见到蜜蜂和蝎子时不免变色,这是专一的祸患。

这是你早说过的话,忘记了吗?

”我俯下身子笑了,仰起身子又醒悟了。

我于是命令童子拿着笔,记录下了这篇文章。

  【篇三】苏轼经典文言文翻译

  后赤壁赋

  朝代:

宋朝|作者: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客曰: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

”归而谋诸妇。

妇曰: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不过悲,肃不过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来说曰:

“赤壁之游乐乎?

”问其姓名,俛而不答。

“呜呼!

噫嘻!

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

”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翻译/译文

  这个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

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

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

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

“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

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

”一位客人说:

“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

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

”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

“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

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

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

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

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

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

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

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

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

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

“赤壁的游览快乐吗?

”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

“噢!

哎呀!

我知道你的底细了。

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

”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

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篇四】苏轼经典文言文翻译

  石钟山记

  朝代:

宋朝|作者:

苏轼

  《水经》云: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对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

“汝识之乎?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来说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翻译/译文

  《水经》说:

“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

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

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

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

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

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

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

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

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持续地敲钟击鼓。

船夫很惊恐。

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

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很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

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

“你知道那些典故吗?

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

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能够吗?

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却不能用文字记载。

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

不过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

我所以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篇五】苏轼经典文言文翻译

  范增论

  朝代:

宋朝|作者: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增大怒曰:

“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

“增之去,善矣。

不去,羽必杀增。

独恨其不早尔。

”然则当以何事去?

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

曰:

“否。

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

增曷为以此去哉?

《易》曰:

‘知几其神乎!

’《诗》曰:

‘如彼雨雪,先集为霰。

’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

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之叛之也,以弑义帝。

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

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

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

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

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

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

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

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

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

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

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

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

亦人杰也哉!

  翻译/译文

  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

项羽怀疑范增和汉国私下勾结,逐步剥夺他的权力。

范增大怒,说:

“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

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

”回乡时,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痈疽发作而死。

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

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

  既如此,那么范增理应在什么时候离开呢?

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所以而失去天下;理应在此时离去吗?

回答说,不。

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

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

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

《易经》说:

“知道选择恰当时机,那不是很神明吗?

”《诗经》说:

“观察那气象,若要下雪,水气必定先聚集成霰。

”范增离去,理应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

  陈涉能够得民心,因为打出了楚将项燕和公子扶苏的旗帜。

项氏的兴盛,因为拥立了楚怀王孙心;而诸侯背叛他,也是因为他谋杀了义帝。

况且拥立义帝,范增实为主谋。

义帝的存亡,岂止决定楚国的盛衰;范增也与此祸福相关。

绝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能够长久得生的道理。

项羽杀卿子冠军;就是谋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本。

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出反间之计吗?

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得以听入。

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的君主呢?

  我以前评论义帝;称他是天下的贤君。

仅仅是派遣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在稠人广众之中识别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若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

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

所以,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

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所以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争而却没有被接受。

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

在项羽杀卿子冠军之时,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还没有确定君臣之身份,如果替范增考虑,有水平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岂不是毅然决然的男子汉吗?

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意见相合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分寸,却想依靠项羽而成就功名,浅陋啊!

即使这样,范增还是被汉高祖所畏惧。

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

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