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12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329782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12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12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12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12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12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12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12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12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12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12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12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12doc.docx

《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12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12doc.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12doc.docx

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12doc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4月月考试题(12)

一.选择题(30*2=60分)

1.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

感恩节作为美国的传统民俗节日是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

二者共同反映出(  )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世界          B.农耕经济决定社会生活

C.各地的节日起源于民族文化          D.节日文化排斥祖先崇拜

2.《周礼》记载:

西周时期,国家对市场有一套管理制度,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

西周的这套做法(  )

A.打破了工商食官局面             B.强化政治等级制度

C.促进国家管理制度化             D.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3.相传春秋时期范蠡发明的秤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又加上了福禄寿三星,意为缺一两折福,缺二两折禄,缺三两折寿。

中国的秤文化能够说明(  )

A.中国的秤是世界上最为精准的衡器B.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商业经营理念

C.中国的秤促进了古代商品经济繁荣D.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人诚信经营的状况

4.《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

”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

A.需要大量劳力    B.适时增加肥力   

C.提倡精耕细作   D.善于积累经验

5.《吕氏春秋·审分》: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上述现象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井田制瓦解

 B.工商食官制度的形成

C.分封制破坏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6.据《全唐文》记载:

“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使常加存问,除收舶脚进奉外,任其往来通航。

”皇帝诏令允许蕃客“自为贸易,不得重加率税”。

这反映了唐朝(  )

A.海上丝绸之路繁盛B.经济重心南移刺激外贸

C.抑商政策有所松动D.设立机构加强外贸管理

7.据记载,宋代有很多“不得已而粜者”的现象:

“一谷始熟,腰镰未解,而日输于市焉。

”明代也有类似现象,“一有收熟,视米谷如粪土,变谷为钱,又变钱以为服食日用之需”。

这些现象普遍出现表明

(  )

A.农业面向市场B.政府不抑兼并

C.阶级矛盾尖锐D.商品经济发展

8.随着土地买卖和转移加快,典卖制盛行,宋朝法律确认地主、自耕农的土地私有权,发给他们“红契”,作为土地私有权的凭证。

这表明(  )

A.土地买卖日益频繁

B.土地经营权商品化

C.政府维护地权流转

D.传统经济政策松动

9.清乾隆时期,广东、湖南、安徽等不少南方省份纷纷出现了“租田者不输租”的现象,为此地主向佃户收取地租抵押金,租约期满后视具体情况返还。

这反映了(  )

A.佃农身份地位提高

B.清初土地兼并严重

C.佃农风险意识增强

D.江南小农经济衰退

10.早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政府就将部分税粮折为白银征取;正统二年(1437年),朝廷被迫宣布“弛用银之禁”,于是“朝野率用银,其小者乃用钱”。

这一现象说明(  )

A.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B.经济发展促进政府政策的调整

C.税制改革推动白银普遍化D.明政府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政策

11.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

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

此史料印证了(  )

A.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            

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12.《上海县志》记载,明嘉靖时上海县“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当时该地区植棉、摘棉多由妇女完成,而轧花、弹花多是由男子来承担,农闲男子纺纱织布也不足为奇。

所以上海四邻又有“男纺女织”之说。

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家庭内部劳动分工出现变化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受到冲击

13.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

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

乾隆帝说:

“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小民实授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一”。

这一变化(  )

A.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C.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发展

14.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

这反映了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

C.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D.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

15.汉代民谣说:

“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依市门。

”“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

”该民谣主要反映了汉代社会(  )

A.重农抑商的现象

B.纺织刺绣的兴盛

C.追商逐利的风气

D.农民生活的艰辛

16.明代长江下游地区出现了“无徽不成镇”的谚语。

这说明(  )

A.区域经济发达形成各自标志                B.安徽金融业成为南方经济血脉

C.徽商促进了东南市镇的发展                D.借助朱氏皇权徽商控制了江南

17.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

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田,采矿淘金。

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  )

A.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                B.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C.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D.导致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18.明代《续通考·市籴考》记载:

“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

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

”由此可知,明代(  )

A.奉行对外开放的贸易政策                    B.实行官方控制下的朝贡贸易

C.对互市商品加以严格控制                    D.设市舶司开始管理对外贸易

19.1816年,英国阿美士德使团成员斯当在日记中描述了他所见到的中国:

“到处显得平静安宁,我们看到的是满意的神情和幽默的兴致……人口如此庞大的国家乞丐如此之少真令人惊异。

”这表明该使团此行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英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                B.证实启蒙思想家笔下的美好中国

C.帮助英国政府获取经济利益                D.了解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及物产

20.十六世纪时,欧洲物价长期、普遍的上涨,史家称之为“物价革命”。

时人分析其原因,多认为是商人独占物资、政府大量发行劣质钱币所造成。

但法国学者波丁主张欧洲物价上涨有更重要的因素,而他的见解也获得后世很多史家认同。

波丁主张的更重要因素是指(  )

A.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掠夺                B.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C.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拓展

21.“在重商主义时代.一个幽灵困扰着欧洲,这便是担心像西班牙一样因富于黄金,贫于生产,以及由可怕的贸易逆差而被毁灭。

”这一认识客观上(  )

A.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B.促进了西欧的殖民扩张

C.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                            D.推动了英国制造业发展

22.18世纪60年代以前,荷兰人是在华最大的茶叶经销商。

1765年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购买的茶叶基本占中国出口货物的50%以上,19世纪后这个比例超过90%。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收复台湾后荷兰失去对华贸易的基地B.英国订单大清政府鼓励商人与其贸易

C.英国率先打开中国大门拥有贸易优势D.荷兰海上霸权丧失贸易遭受英国排挤

23.创立于1600年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曾获得皇家给予的贸易特权。

19世纪初,英国却逐渐取消了其贸易垄断权,并于1858年解散了该公司。

这表明(  )

A.资本主义国家商业竞争日益加剧        B.东印度公司完成了独占印度的使命

C.工业革命促使英国经济政策转变        D.英国代议制发生了变革

24.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

对英国茶叶消费变化的原因,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

A.英国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B.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英属殖民地扩大了茶叶的种植范围    D.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25.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其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

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他(  )

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C.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D.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26.没有不列颠殖民帝国的建立,就没有后来的英国“工业帝国”。

这说明殖民帝国的建立(  )

A.为“工业帝国”提供了政治保障        B.为“工业帝国”提供市场和资金

C.为“工业帝国”提供劳动力和市场    D.为“工业帝国”提供技术与资金

27.据统计,1600~160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为22430匹和15000匹,而从1640~1649年,两地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降为11450匹和3000匹。

与同时期的英、法比较,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毛纺布产量下降的原因是(  )

A.商业革命的影响B.价格革命的影响

C.意大利经济发展缓慢D.英法重视技术的革新

28.下面是西属美洲白银经欧洲流到东方的数量表。

(单位:

百万银元)这一表格能够说明(  )

年份

西属美洲白银产量

运抵欧洲数量

经欧洲运到东方数量

1550

3

3

2~3

1600

11~14

10

4.4

1650

10~13

8~9

6

1700

12

10~12

8.5

1750

18~20

18~20

12.2

1800

30

23~25

18

A.西属美洲成为世界主要白银生产地B.西班牙是当时中国的第一贸易大国

C.欧、美、亚三洲间的贸易不断扩大D.新航路开辟亦为中国提供了商机

29.1672年和1692年英国政府先后颁布《航海条例》,到1849年废除了大部分《航海条例》;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事英国沿海的贸易,完全取消了《航海条例》的限制。

这表明英国(  )

A.逐渐放松了对世界市场的控制B.海上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C.经济政策受到经济实力的影响D.对外贸易政策反复无常

30.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创立的卡内基钢铁公司垄断了美国钢铁市场,钢铁价格从1870年的每吨100美元跌到1900年的每吨12美元。

从实质上看,钢铁价格下降反映了(  )

A.电气时代改变人类生产生活B.社会化大生产推动经济发展

C.垄断组织控制产品生产与价格D.铁路和轮船运输降低产品成本

二、材料题(31题20分,32题20分,共40分)

31.(20分)阅读下列图表信息,回答问题:

中国和欧洲的生产总值在世界总产值中的份额

年份

中国

欧洲

1820

32.4%

26.6%

1890

13.2%

40.3%

(1)根据图一,指出中国、欧洲人口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明清时期民众衣、食结构方面的变化,说明中国明清时期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

(8分)

(2)比较图二、三,提取两项有关新旧航路历史变迁的信息。

新、旧航路的变迁说明了什么?

(6分)

(3)根据表格,分析中国、欧洲的生产总值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的原因。

(6分)

3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夫(指御史大夫桑弘羊)曰:

“今意一总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

……铁器兵刃……非众庶所宜事也。

往者豪强大家……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成奸伪之业,遂朋党之权,其轻为非亦大矣。

——西汉桓宽《盐铁论》

材料二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

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

这种管制(国家和君主干预经济生活)几乎毫无例外地必定是无用的或有害的。

”国家只起“守夜人”的作用。

它的职能是:

“第一,保护社会,使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

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这就是说,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

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

——英国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三2015年底以来,“供给侧”和“需求侧”成为高层讲坛高频词两个词相对应,“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而“侧供给”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汉武帝时实施盐铁官营政策的原因。

(4分)

(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批评了当时中国什么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的影响。

(6分)

(3)明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但民营工商业发展受到了阻碍,请从“需求侧”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10分)

答案

一.选择题

1-5CCBCA6-10CDCAB11-15ABDBC16-20CBBCA

21-25DDCBC26-30BADCB

二、材料题31(20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注意图中总体增长趋势、变化速度、重要拐点,如中国总体而言呈增长态势,康熙到嘉庆年间人口迅速膨胀;第二小问,根据设问提示,从衣食角度分别联系相关知识回答。

(2)问,第一小问,从新旧航路的范围、中心进行比较;第二小问,从全球史观来看世界联系的程度。

第(3)问,首先依据表格数据比较得出变化趋向,分析变化原因,然后结合中国近代的相关史实与时代背景对这种变化作出进一步解释。

答案:

(1)趋势:

中国和欧洲的人口都呈增长趋势;中国从清朝前期开始,人口增长迅速;欧洲从16世纪开始,人口较快增长。

原因:

衣:

广泛植棉,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食:

水稻种植技术和产量提高,从国外引进和推广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

(2)信息:

旧航路的主导国是中国,以亚洲为核心;新航路开辟后商业贸易的主导国是欧洲国家,以欧洲为中心;传统商路是亚欧非三大洲之间的商贸往来;新航路开辟后商贸往来扩展至全球。

说明:

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3)原因:

中国在1820年以前农耕经济发达,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使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自然经济日益解体,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32题.(20分)

(1)原因:

盐铁业市场大、利润高,是政府重要财源;地方豪强操纵盐铁经营,影响社会稳定;形成地方势力。

(4分)

(2)政策:

闭关锁国;(2分)

影响: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统治;但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4分)

(3)原因:

明清时期,政府固守抑商政策,限制了民间对工商业的投资,而一些商业资本被迫转而转投入农业,进一步削弱了工商业扩大再生产的投入。

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加之农民的极端贫困,市场消费有限。

闭关政策的实施,妨碍了市场的开拓。

(1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