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计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45858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5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docx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教学计划.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docx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

集团档案编码:

[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

吴忠高级中学孟祖灿

高中地理学习共三年时间,高一阶段主要目标是面对会考,主要教学内容是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高二、高三阶段主要目标是面对高考,主要教学内容是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及选修地理和区域地理,所以高中地理的教学计划如下:

一、在备课方面

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

例如在讲授《时间计算》的时候,这课教学难度比较大,针对高一学生他们不容易明白。

为了上好这堂课,我们要认真研究了教材,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

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最好为此准备了一些教具,能用多媒体讲授就更好了。

授课时就胸有成竹就会让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在教学方面

课堂教学是核心。

课前,认真的钻研教材,对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

和同组的老师共同探讨教材中出现的难点,共同解决课堂中出现的教学问题。

在教学中,每一节课,都要注意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不光传授他们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

在课堂上特别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成就感是培养学习兴趣必不可少的要素。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中,应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针对部分学生作业懒散,可以通过同桌和小组之间的作业完成情况,让他们形成竞争,不做学习的懒人。

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后进生辅导方面

在对后进生的辅导中,应注意一帮一的效果,在学习兴趣上,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在学生中,开展互相帮助,组长带头负责的方法,组与组之间进行竞争,看哪个组进步快,不但组长得到奖励,其他组员也得到“星”的奖励。

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让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逐渐进步。

五、提高自身学习方面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之余,教师应坐下来的时间,静静地思考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思考学生的成长问题,思考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反思教学结果,积累教学经验,品味工作中的苦与乐,培养自己的教学激情,积极向同行教师学习,取长补短,多订阅教育、教学的相关资料,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主动听课、评课,找出差距,弥补不足,建立健全自己的教育、教学框架。

知识无止境,为了孩子们的那双清澈的眼睛,为了自己的那颗跳动的心,我们要不断地去努力,让教学变成自己的艺术。

六、教学进度

具体进度如下表:

吴忠高级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三地理复习计划表

2011-8-5

教学内容

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天体(会举例:

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

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2011-8-1到2011-9-30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1)太阳系图:

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

太阳(质量最大)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

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

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3、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

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

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4、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

光球层、色球层;太阳活动类型:

黑子、耀斑;太阳活动比较:

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对地球影响:

对气候:

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

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5、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

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

1个恒星日

6、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1)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

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

1个太阳日(24小时)

(2)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

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7、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

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8、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1)公转方向:

同自转相同

(2)公转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3)周期:

1个恒星年

(4)速度的变化:

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5)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

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

——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1)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

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

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

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

——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

——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

——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

——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

(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春秋是其中的过渡

三种四季;24节气

五带的划分: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状况——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五带形成

五带界线及各自现象;五带是气候划分和自然带划分的基础

宇宙探测的意义和现状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开发宇宙资源(空间资源及特点、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第二单元大气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

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

凝结核

2011-10-1到2011-10-22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

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变化:

越高越低、越高越高;气流状况:

对流、平流;其它特征:

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与人类关系:

天气现象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

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

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

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保温作用的意义:

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

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

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热力环流分解: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风):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

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的三个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风向的决定:

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注意北半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

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

(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组成:

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

地表形成7压6风:

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

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

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

极锋:

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实际地表状况(块状)

最重要的影响:

海陆热力差

表现(大气活动中心):

北半球7月(夏季):

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

北半球1月(冬季):

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

(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

概念理解:

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

季风的成因:

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

(或概括说: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影响:

季风的共性特点:

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

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亚热带季风气候:

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

--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

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

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6、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

(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三种季风气候:

(见以上分析)

7、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锋面系统:

锋面类别:

冷锋、暖锋;过境前天气:

暖气团控制:

晴;气压低;冷气团控制:

晴;气压高;过境时天气:

阴天、下雨、刮风、降温、连续性降水;降水位置:

锋后、锋前;举例:

冬寒潮;夏我国北方暴雨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气压:

高低压

气流:

气旋和反气旋

图:

会判断;会画风向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

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8-1气候因子分析

(1)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

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2)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

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3)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4)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

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8-2气候类型

(1)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

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干旱;热带季风气候:

旱雨两季热带草原气候:

旱雨两季——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温带大陆性气候:

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湿润

(2)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

三种季风气候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3)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

三种季风气候大陆西岸气候:

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9、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1、温室效应燃烧矿石燃料

2、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二氧化碳海平面上升(原因?

)对沿海低地构成直接威胁

引起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

)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

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植树造林臭氧层的破坏使用制冷设备等消耗臭氧物质氟氯烃等太阳紫外辐射增加:

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全球合作,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

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酸雨燃烧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

汽车尾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水体酸化,影响鱼类生长乃至死亡;

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1、危及人体健康最根本途径: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如清洁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废气再利用)

燃烧低硫煤或其它清洁能源

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

1、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

化学元素——矿物——矿产造岩矿物——岩石主要的造岩矿物:

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石:

(1)岩浆岩:

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和喷出岩(如玄武岩)花岗岩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2)沉积岩:

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层(其中往往有化石)石灰岩是烧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

(3)变质岩:

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2011-10-24到2011-11-12

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1)内容:

地球岩石圈由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成6大板块P97图4-11

板块不断运动,板块内部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2)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形成海陆分布、陆地地貌格局

板块张裂边界(生长界):

形成裂谷与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挤压边界(消亡界):

常形成山脉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陆陆板块挤压——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

洋板块挤压形成

3、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1)地壳物质循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其余为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

(2)地壳物质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概括:

内外力不断相互作用,地内与地外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特别是由大气、水、生物界直接参与并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有深刻影响,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层的发育与此密切相关。

具体表现:

地质作用: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变化的作用(长期来看以内力为主)

4、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陆地水体类型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

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

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以河流为例)

其中大气降水是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河、湖、地下水间有水源互补关系(决定于水位是否更高);

自然界水资源不断运动更新和相互循环转化湖泊水和水库可调节河流径流季节和年际变化(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鄱阳湖和洞庭湖)

5、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三种波浪:

风浪、海啸等潮汐:

日月引力下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洋流:

流向常年较稳定、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6、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

(1)洋流成因

A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主要动力;

如风海流:

信风形成的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冬逆夏顺B海水密度不均——局部海域洋流的原因如密度流:

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的表层洋流C补偿作用如补偿流:

秘鲁渔场的上升流

(2)洋流的地理意义

A污染物的自净与扩散B高低纬度之间热量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

纵向的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要会根据海水等温线判断寒暖流—例P90图3-33)

(如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影响;澳大利亚西海岸和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成因)C形成大渔场寒暖流交汇:

如纽芬兰渔场和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

上升流:

秘鲁渔场

D航海

7、海洋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海洋污染主要来源为工业排污

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石油

石油污染:

主要来源为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船;目前治污重点在于石油泄漏海洋生态破坏1、海洋污染

2、人类的生产活动:

围海造田、滥捕等

3、自然环境的变化:

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1、《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保障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权益

2、防治污染

3、可持续的渔业生产;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

4、沿海工程建设要进行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和实施

8、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水循环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

(1)图中浅蓝色箭头表示海陆间大循环的六个环节;

其意义:

陆地水得到补充和更新,水资源得以再生

(2)图中灰色和深色箭头分别表示陆地和海洋上的各自水循环

其中由陆地循环补给陆地水体的水量很少

(3)水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A不断更新淡水资源,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是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

B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的作用,从而使地表各圈层间、陆地海洋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C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D塑造地表形态,如水蚀地貌、水积地貌等

10、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迁移运动、能量流动转化,从而把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2)改造三大圈层,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大气圈成分的改变;

陆地水成分的改变;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了陆地水分状况

生物出现后加快了岩石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沉积岩多是在生物的参与下形成的

(3)环境效益(因地而异):

A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从而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

B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降低噪音及美化环境的作用

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植物生长对环境(其中气候的光、热、水的影响制约突出)依赖性大,并适应环境,因而对环境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骆驼刺——干旱环境;荷花——水湿环境;

“枣发芽,种棉花”——植物对气候的指示;

矮牵牛叶片受损——二氧化硫污染的指示

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13、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的特征和组成

(1)陆地自然资源

1、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2、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

3、陆地自然资源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

(2)海洋资源

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海洋空间资源

2011-11-14到2011-12-3

15、气象灾害、地质地貌灾害的危害,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灾减灾措施

(1)气象灾害地质灾害

(2)

16、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要素组成:

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

地理环境四大循环:

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

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其中某一要素的改变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环境的改变

17、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即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或海拔不同气候(水热组合)等要素的不同自然带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热量差异为主)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因海陆分布,由沿海向内陆的变化(水分差异为主)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由山麓到山顶的水热差异;与

(1)的规律近似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气候:

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气候条件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

地形:

平原——耕作业;山地——林业、畜牧业;山地农作物的垂直分布;

土壤:

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酸性红壤——种茶树

市场: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

园艺业、乳畜业——必须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接近城市分布

政策:

如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立

2011-12-5到2011-12-31

2、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1)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

A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

如我国橡胶和双季稻生产北推;小麦种植高限扩展

B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

如玻璃温室(温室效应原理)——改善温度、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进行调节

梯田——改造地形;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筑梯田;灌溉——改造水分

(2)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A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如城市周围成为菜、肉、蛋、奶、园艺业等农副产品基地

B交通运输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