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夜莺的歌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56352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2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夜莺的歌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13夜莺的歌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13夜莺的歌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13夜莺的歌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13夜莺的歌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13夜莺的歌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13夜莺的歌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13夜莺的歌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13夜莺的歌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13夜莺的歌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13夜莺的歌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13夜莺的歌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13夜莺的歌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13夜莺的歌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13夜莺的歌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13夜莺的歌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13夜莺的歌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13夜莺的歌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13夜莺的歌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13夜莺的歌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3夜莺的歌声.docx

《13夜莺的歌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夜莺的歌声.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3夜莺的歌声.docx

13夜莺的歌声

13 夜莺的歌声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生字。

2、学习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懂得“夜莺的歌声”的真正含义,学习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以及与敌人斗争到底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通过人物的言行,感受人物的内心的活动,挖掘人物潜在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时代背景,导入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

苏联人民开始了卫国战争。

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本文记述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二、揭题、审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通过预习,请问:

课文中夜莺的歌声真的是指夜莺鸟的叫声吗?

“夜莺”指的是谁?

(小男孩)

“夜莺的歌声”是什么意思?

(小男孩模仿夜莺的叫声,给游击队传送情报。

三、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写到夜莺歌声的句子。

2出示句子。

读句子,思考夜莺的歌声有什么作用?

四、理解课文

(一)1读“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

”歌声有什么作用?

2德国鬼子是怎样发现小男孩的?

从哪儿可看出小男孩是有意让敌人发现的呢?

读第2、3自然段。

思考:

“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

“停了一会儿”说明“小夜莺”发觉了敌人,“新的劲头唱起来”说明“小夜莺”经过思考决定去吸引敌人,把敌人引入游击队的埋伏圈,消灭敌人。

教师:

在那惊心动魄的卫国战争年代,一个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孩子却如此沉着,引诱敌人,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

机智勇敢、机智地与敌人斗智斗勇。

3文中哪些句子体现出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教师:

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你能捕捉到他的机智勇敢吗?

找一找、画一画相关的语句,想象当时是怎样一番情境呢?

找到后与你的小伙伴们交流一下吧!

谁愿意来汇报一下。

学生:

……

课件出示:

对话1

4还有那些句子体现出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我自己学的。

我还会学杜鹃叫呢。

(“小夜莺”很自然地告诉敌人自己会学杜鹃叫,这样是给游击队报信做准备,为下文消除敌人的疑虑作铺垫。

“人呢?

战争一开始就没有人了。

”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课件出示:

对话2

5分角色齐读对话,理解“刚刚一开火,……就都跑了。

”“野兽”实际指什么?

“小夜莺”利用大家的话又一次骂了敌人,并把敌人比喻成“野兽”。

从中可以看出“小夜莺”在面对所痛恨的敌人时表现出的冷静、机智和勇敢的性格特点。

(二)过渡:

由于孩子巧妙地回答了德国兵的盘问,德国兵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

路上,小男孩又唱起了夜莺的歌。

1指名读句子“小孩有时候学……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他学夜莺唱是为了什么?

(为了麻痹敌人,以便他后来用鸟叫向游击队传送情报时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2他还用了哪些办法麻痹敌人?

(1)体会“小夜莺”当时的动作、神情。

(一甩一甩……答非所问……故意装作不懂事、天真贪玩,其目的是为了迷惑敌人,取得敌人的信任。

(2)体会“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中的“好像”一词。

(“小夜莺”并不是真的把德国鬼子忘了,而是在暗地里数敌人的人数和武器。

(3)体会“军官突然问”中的“突然”一词。

(德国鬼子也不是好对付的,他们不是弱智,很狡猾,“小夜莺”时刻有着生命危险。

而“小夜莺”面对敌人的突然发问回答得又是多么的巧妙和机智!

3齐读第二部分。

(三)夜莺是怎样向游击队传递情报的呢?

1小声自由地读课文第三部分,边读边思考,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2读“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

”歌声的作用是什么?

(传递情报)

“越来越响”说明“小夜莺”离游击队员越来越近,一场战斗即将打响。

3从“如果我们……不要忘了……”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说明小夜莺的重要作用,他不止一次用这种方式同游击队联系,还说明游击队对他安全的关心。

4孩子的举动,以及巧妙地对付德国军官的问话,都体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

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害怕吗?

出示题目:

为什么小男孩能如此沉着、机智、勇敢呢?

用以下词语,用一段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

憎恨 临危不惧 热爱 应变自如

祖国 毫无惧色 敌人

(四)小夜莺是第一次执行这样的任务吗?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指名读最后两部分。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3这歌声有什么作用?

与哪里相照应?

五、总结全文

1是什么使小男孩要这样不顾个人安危地与敌人斗争呢?

你想对“小夜莺”说什么?

2苏联卫国战争在无数“小夜莺”的帮助下,终于在1945年取得了最终胜利,我们来看一看。

出示课件:

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影片。

板书设计:

夜莺的歌声

孩子诱夜莺叫(鬼子个数)

德寇情报

游击队员奸杜鹃叫(机关枪数)

 

14小英雄雨来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8个生字,理解“劫难”“趔趄”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品味课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3、给各个部分拟出小标题,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雨来与敌人英勇、顽强、机智地作斗争的英雄品质,理解他这样做的思想基础,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雨来的英雄行为的思想基础。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部分及重点段落,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课件、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导语:

曾经,我们的祖国母亲惨遭日本侵略者的蹂躏;曾经,为了保卫祖国母亲,英雄的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也在曾经,在课本里、在荧屏上,我们认识了抗日小英雄王二小、海娃、嘎子。

今天,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抗日小英雄雨来的英雄气概。

1板书题目:

小英雄雨来。

2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课件出示:

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

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思考:

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字词,交流问题。

(1)检查字词(课件出示字词)

huán    zhēng     nāng

还乡河    睁眼瞎   软鼓囊囊

 gū    jié    lièqiè

一骨碌    劫难   趔趄

①指明学生读词。

②全班齐读。

③解词。

睁眼瞎:

不认识字,没知识,没文化。

造句:

正是因为雨来的爸爸妈妈不想雨来成为睁眼瞎,才决定送雨来上夜校,让他受教育。

劫难的近义词:

灾难

趔趄:

歪歪斜斜,站立不稳。

“抹”的读音,在文中出现三次,第一部分与第六部分相同句式中出现的:

“用手抹了一下眼睛和鼻子”中读mā,在第五部分中“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中读mǒ。

并让学生做动作感受两个读音的用法。

(2)交流:

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雨来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和鬼子英勇斗争的故事。

三、默读课文,给各部分拟出小标题

本文一共有六部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给课文每一部分拟出小标题。

小标题最好以词组或短语的形式出现。

拟好后,先和同桌交流。

1学生默读课文,拟出小标题。

2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教师板书:

(1)游泳本领高

(2)上夜校,受教育

(3)听说鬼子要扫荡

(4)掩护李大叔

(5)勇斗日寇

(6)雨来脱险

四、画出情节曲线,找出重点部分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整个事件的情节曲线,并找出本文的重点部分。

1学生浏览课文,画情节曲线,并指名学生上讲台表演。

2找出本文的重点部分。

(第五部分)

3反馈。

4朗读重点部分,感受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解了字词,通过读课文,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给课文各部分拟了小标题,并找出了文中最能体现雨来英雄形象的重点部分。

二、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五部分,思考:

落入敌手,鬼子是怎样对待雨来的?

雨来又是怎样做的?

画出相关词句,并和同桌交流。

1学生默读课文。

2同桌交流。

3全班反馈。

根据学生汇报情况,调整教学思路:

软、硬两方面。

(1)雨来被抓住后,鬼子是怎样对待雨来的?

鬼子先威逼利诱,哄骗雨来,雨来始终一句话:

“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2)软的不行来硬的。

敌人是怎样做的?

学生画出重点段。

(3)读一读,画出描写鬼子毒打雨来时的动词。

(4)朗读重点段,感受鬼子的凶残。

(5)教师范读,学生感受。

(6)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重点段。

(7)大屏幕出示重点段,全班有感情齐读。

鬼子越凶残,雨来越顽强,作者正是用这种反衬的手法表现了雨来顽强的英雄形象。

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读出鬼子的凶残,读出雨来的顽强。

4理解第二部分在课文中的作用。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这句话第一次在课文的哪里出现?

(第二部分,上夜校受教育)

正是上夜校时受到的思想教育,才让雨来有了斗争的动力,此时的雨来将那份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化为了和鬼子斗争的实际行动。

由此可以看出:

第二部分,上夜校受教育实际上就是为事情的发展做了铺垫。

三、理解第一、二部分在整个事件中的作用(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1敌人如此凶残,雨来最后会怎样?

教师: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如此一个十二岁之少年,一身义举,满腔壮志,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凶残毒打,他始终咬紧牙说:

“没看见!

扁鼻子军官气得暴跳起来,嗷嗷地叫:

“枪毙!

枪毙!

拉出去!

雨来被拉到了还乡河边……

2雨来死了吗?

教师范读:

太阳已经落下去。

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

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

大家呆呆地在河沿上立着。

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

虫子在草窝里叫着。

不知谁说:

“也许鬼子把雨来扔在河里,冲走了!

大家就顺着河岸向下找。

突然铁头叫起来:

“啊!

雨来!

雨来!

在芦苇丛里,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

雨来还是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了一下眼睛和鼻子,扒着芦苇,向岸上的人问道:

“鬼子走了?

“啊!

”大家都高兴得叫起来,“雨来没有死!

雨来没有死!

教师:

雨来为什么没有死?

(开枪前,雨来就扎到河里逃走了。

3梳理第一部分与整个事件的关系。

雨来跳到河里能脱险,源于他的游泳本领高,而这救了他命的游泳本领正是在这还乡河里练就的。

现在,同学们明白既然课文是写雨来为了掩护李大叔,和鬼子机智勇敢的做斗争,而开篇为什么要写还乡河吗?

(首尾呼应,并为雨来成功脱险埋下伏笔。

景物的描写更加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总结全文

本文运用首尾呼应,及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神态等描写方法,描写了雨来为了掩护李大叔,勇斗日寇的故事,赞扬了雨来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精神品质,并教育我们要热爱祖国,珍爱生命,消除战争,珍惜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

五、读写结合练习:

“雨来,我想对你说”

雨来,一个十二岁的孩子,

雨来,一个十二岁的少年英雄,

当他面对敌人明晃晃的刺刀,在敌人软硬兼施的情况下,表现出的是一种机智勇敢、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

他和我们一般大,如果我们身处这样的险境,又会如何?

此刻,相信你一定有很多话要对雨来说,请你以“雨来,我想对你说”为题,把你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

1学生写话。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六、课堂总结

教师:

不能忘!

不能忘!

不能忘!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曾践踏过祖国母亲大半个躯体!

不能忘!

那些留下姓名的,以及千千万万没有留下姓名的抗日英雄,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母亲,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不能忘!

我们是中国人,(学生)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教师:

不能忘!

学生: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七、作业布置

1积累本课优美的词、句、段。

2写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

3仿照文中人物描写,运用动作描写写一段话,表现一种人物形象。

板书设计

 

游泳技高

上学明理热爱祖国

小英雄雨来跳河潜逃宁死不屈

勇斗日寇机智勇敢

脱险得胜

教学反思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4.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

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与感悟,与小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呼吁和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语:

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堂内最显眼的位置,挂着一副最古老的标语:

“四海之内皆兄弟”。

这句话是两千五百年前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联合国想告诉大家:

希望全天下的人都能够和平相处,让战争远离我们。

听完老师的叙述,你想说什么?

2.读课题,板书课题。

(出示课题)

过渡:

是啊,战争是残酷的,它充满了血腥,但它也是震撼人心的、壮丽的。

因为在争取人类的和平中,许多战士牺牲了他们的宝贵生命。

听一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吧!

二、质疑激趣

1.从课题中,你想知道什么?

2.过渡:

走进课文,置身于小作者的世界中,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意思,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

(1)标出自然段序号,归纳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提示:

第1自然:

书信开头。

称呼并问候加利先生。

第2自然段:

写“我”失去亲人后的巨大悲痛。

第3自然段:

写了爸爸的征衣,爸爸仿佛在呼唤和平。

第4自然段:

写爸爸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

第5、6自然段:

指出现在世界不太平的原因,呼吁救救孩子们)

(2)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

(提示:

讲了三部分。

第一部分:

书信开头。

第二部分:

正文部分。

第三部分:

书信结尾)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抽读生字词卡片,可采用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读。

(2)请读一读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段落,学生互相纠正错音。

四、品读感悟

1.感悟“痛失父亲”。

过渡:

沐浴着和煦的春光,一家三口在涓涓溪流边散步,在美丽鲜花中嬉戏,这是多么幸福、多么惬意的事啊!

可这一切对于文中的同学来说,却永远永远地失去了。

(1)请阅读相关段落,找出描写“痛失父亲”的句子。

(2)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抓住重点词、句,想象当时的情景。

课件出示:

武警战士把联合国维和战士的灵柩徐徐地从飞机的悬梯上抬下来,周围站满了泪流满面的男女老少。

(凄楚、哀婉的背景音乐)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前面的文字照着读,后面的文字我们背。

(3)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4)指导朗读。

2.认识“爸爸”。

(1)我亲爱的爸爸作为联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行动中壮烈牺牲。

——一位保卫和平的勇士。

(2)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

他说:

“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一个爱妻子、爱孩子的好丈夫、好爸爸。

(3)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一位热爱和平,并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和平的人。

(4)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

——一个知识渊博,很有才华的人。

过渡:

一位捍卫和平的勇士,一个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一位可敬可爱的父亲,就这样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

作为儿子,面对这一切,心情会怎样?

我们怎样把作者的真实感受读出来?

3.感悟“世界并不太平”。

(1)过渡:

可恶的战争夺去了最最亲爱的爸爸的生命,当我们还沉浸在悲苦之中时,回望如今的世界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2)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3)联系事例谈谈不太平的世界。

课件出示:

战争给人类带来惨烈深重的画面及统计伤亡数据。

(4)同学们,当大量的事实展现在我们面前时,你做何感想呢?

4.激情朗读,呼吁和平。

(1)过渡:

千言万语道不尽我们心中的期盼,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是我们能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

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我们共同的声音。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自主综合实践

讨论:

作为小学生,为了制止战争,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

孩子们,我们的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要和平,不要战争!

相信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呼声!

也相信我们的世界会由此变得更加美好,最后,送给大家一段音乐《让世界充满爱》,让我们在音乐声中,一起憧憬美好的明天吧!

板书设计

 

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教学目标

1.学习“蔚、弋、频、茵”等4个生字,理解“蔚蓝、巡弋、不速之客、频频、祈盼”等词语的意思,会用“不速之客、祈盼”造句。

2.能仿照课文1~4节,补写一节诗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体会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体会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

一美丽的家园,二是残酷的战争画面,三是其它关于战残酷性的数据和资料。

2.学生准备:

收集、阅读第二次世界大战、伊拉克争等战争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对比,铺垫激情

1.播放“平静而美丽的蓝天、大海、草原、沙漠以及人们幸福生活”的画面,交流:

看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感受?

2.播放“残酷的战争场面、战后荒凉的废墟”,交流:

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又有怎样的感受,看着这前后两组画面,你有什么话想说。

3.小结:

是呀,战争是如此的残酷。

当我们沐浴着春光,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尽情享受和平的时候,你可曾想到,在我们这个美丽的地球家园里,有不少地方还笼罩着战争的阴影,他们正祈盼着和平,呼吁着和平,饱受战火的人们希望能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般美丽而和平的世界!

(板书课题)

4.指导有感情地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理解悟情

1.自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划出难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交流讨论:

(1)读准并理解下列词语:

“蔚蓝、巡弋、不速之客、频频、搅、祈盼”。

①蔚蓝——你还知道哪些蓝?

如嫩蓝、瓦蓝、深蓝、碧蓝、青蓝;填一填“蔚蓝的(  )”如大海、天空、海面等;

②巡弋——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如通过查“弋”的意思,或是联系上下文猜想;

③不速之客——怎样的客人被称为“不速之客”,课文中指什么?

战舰和水雷为什么被称为“不速之客”;

④频频——联系“频频点头”猜测“频频”的意思,想想课文中“频频发射的导弹”说明了什么;

⑤祈盼——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如企盼、盼望、渴望等。

(2)指名朗读课文;同桌互读,点评。

(3)交流:

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问题?

三、诵读感悟,体会入情

1.出示四幅画面及相关诗句,指导朗读:

蔚蓝的大海是海鸥的乐园;金黄的沙漠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蓝得发黑的夜空属于星星和月亮;绿茵茵的草地滚动着欢乐的足球。

2.在每句中加上“本来(该)”,再读一读,说说加上“本来(该)”后感觉有什么不同?

是呀,本来是这样的宁静而美丽,那么现在怎么了呢?

3.出示1~4小节,指导读好“本来……可是”的转折语气。

4.讨论:

这究竟是为什么?

到底是什么破坏了这宁静而美丽的世界?

(残酷的战争、贪婪与残暴、掠夺与侵略……)

5.“这究竟是为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么的感情?

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1~4小节。

四、拓展补写,升华抒情

1.其实,战争带来的残酷远不止这些,课前大家了解了战争的有关情况,把你了解到的情况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2.以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数据,从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1939~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20亿人口,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战区域面积为2200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1.1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5500万,各交战国的直接军费支出占其国民总收入的60~70%,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1.3万亿美元。

仅在欧洲,战争破坏造成的物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即达2600亿美元(按1938年价值)。

这场战争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摧残。

3.读了上面的数据,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请根据你对战争的了解,选择其中一句,模仿补写。

4.面对如此残酷的战争,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指导朗读课文最后小节。

(1)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

五、阅读链接,丰富感情

出示:

《儿童和平条约》

1.介绍条约的背景:

(出示)

这份《儿童和平条约》是1986年9月25日在美国纽约,由世界各国的儿童代表分别代表本国儿童共同签订的一项公约,表达了世界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2.自由朗读,交流体会。

六、作业选择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诗歌仿写;《儿童和平条约》读后感或进一步阅读了解战争的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看图能力,细心观察,从中提取此次作文的核心信息。

2.当堂完成情景描写练习。

3.结合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利用文本提供的资源,激起学生对和平的关注和向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看图能力,细心观察,从中提取此次作文的核心信息。

教学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利用文本提供的资源,激起学生对和平的关注和向往。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教师:

同学们还记得这些人物吗?

(演示课件)有战争年代时苏联的小夜莺、中国的小雨来、朝鲜战场中的黄继光,还有一位中国的小朋友,他以自己的亲身感受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了一封语重心长的信。

他们生活的年代不同,经历也不同,但在他们身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相同点,同学们在学习时发现了吗?

学生:

他们都和打仗有关。

学生:

他们为了战斗的胜利流血牺牲,都是英雄。

教师:

在他们的言行中,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二、看图悟情

1.回顾中国的历史,侵略者的铁蹄曾使这片神州大地蒙羞。

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制造的各种屠杀、惨案,使得多少中国百姓骨肉分离,流离失所。

一位外国记者用相机记录下了一幕幕令人痛心的情景。

(出示图片,从各个角度演示图片)

教师给学生留出1分钟的观察时间。

2.看到这张照片,第一眼看到了什么?

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根据学生发言顺序,引导深入理解。

(1)小男孩的衣着

学生:

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孩子的衣着,他肯定是没有亲人的关心了,衣服都破了,光着两条腿,太可怜了。

教师:

就是这样的衣着。

(板书:

衣着)不仅如此,这个孩子刚刚经历了一场灾难,炸弹就在他的身边爆炸,此时已经分不清身上哪里是泥哪里是血。

(2)小男孩的动作

学生:

我先注意到的是孩子的小手,他大概是太害怕了,这么大的一个地方只有他一个人,他的两只手因为害怕都紧紧地攥在一起了。

教师:

多么无助的孩子,这位同学关注到了孩子的动作。

(板书:

动作)

(3)小男孩的神情

学生:

最先吸引我的是孩子的神情,他的眼睛里流露出的是恐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