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苏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61054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苏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苏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苏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苏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苏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学年苏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学年苏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学年苏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学年苏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学年苏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学年苏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学年苏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学年苏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学年苏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学年苏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学年苏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学年苏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学年苏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学年苏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苏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docx

《学年苏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苏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苏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docx

学年苏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二单元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二单元

(时间:

120分钟 满分:

120分)

一、基础巩固(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熟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导学号:

81462050】

①今年的第一天,最热闹的当属艺博会,红木家具、红酒、翡翠珠宝、根雕奇石、陶瓷精品、矿物晶体等众多艺术品,令人目不暇接。

②曾几何时,临海人杨镇毅先生赴上海参战,任光复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兼顾问长,一度代行总司令职权。

③少数地方官员干工作急功近利,谋发展简单粗放,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行政化、简单化地处理问题,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却视而不见百姓的生活困难,缺少公仆意识。

④有的文章虽短,但具有一孔之见,如柳宗元的《读论语》和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

⑤学术批评需要更多人的积极参与,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需要民主、平等、理性和包容的学术品格。

⑥这次修志工程前后历时10载,六更篇目,四易其稿,众手共襄,玉成其事,凝聚了社会各方人士的心血和关爱,渗透着编修人员的艰辛和智慧。

A.①②⑤  B.①⑤⑥

C.②⑤⑥D.③④⑥

B [①目不暇接:

指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

符合语境。

②曾几何时:

时间过去没有多久。

不能误解为“不久的将来”或“想当初”,这里理解为“想当初”是错误的。

③视而不见:

指不重视或不注意。

不能带宾语。

④一孔之见:

从一个小窟窿里面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

多用作谦辞,此处不符合语境。

⑤百家争鸣:

指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也指不同意见的争论。

使用正确。

⑥玉成其事:

指成全某件好事。

多用于男婚女嫁,也可用于其他好事。

使用正确。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导学号:

81462051】

A.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网络文学作品数量不断增多、读者规模不断扩大,数据显示,我国网络文学用户已达3.53亿,网络文学对读者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力。

B.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大约2500多年的历史。

如何加强对运河和漕运的管理,一直是历代统治者所面临的问题,专门的漕运衙门也就应运而生。

C.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出现在一些中学的寒假推荐书目上,是因为金庸的作品堪称经典,他不仅在作品中塑造了个性鲜明的角色,更构建了一个宏大的世界。

D.据国防部消息,2018年2月5日,中国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此次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该试验只是防御性的,不会针对任何国家。

C [A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删去“随着”;B项,不合逻辑,“大约”和“多”删去一个;D项,成分残缺,缺少“进行”的宾语,可在“拦截技术”后加“试验”。

]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导学号:

81462052】

A.为聊表寸心,喜出望外的失主向王大亮赠送了“拾金不昧,品德高尚”的锦旗。

B.李叔是个热心人,有求必应,他常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是“有事到府上找我”。

C.面对别人的不情之请,庞教授有时会说自己才疏学浅不能如人所愿,以此谢绝。

D.赵老师和王老师是一对夫唱妇随的伉俪,在生活和工作上两人可谓珠联璧合。

D [A项,“聊表寸心”是谦辞,不当;B项,“府上”是敬辞,不当;C项,“不情之请”是谦辞,不当。

]

4.某同学家里添了个书房,他向朋友征集书房名,要求能体现其发愤读书的意愿。

下列书房名不符合要求的是(  )

A.十驾斋B.知不足斋

C.尔雅斋D.映雪斋

C [A项,含“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的意思;B项,取“学然后知不足”的意思;C项,含“文章尔雅,训辞深厚”的意思;D项,取孙康“映雪”苦读的意思。

]

5.把文段后面的句子填到横线上,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哦,大海!

你多么广阔。

称雄陆地的喜马拉雅山,不是在你的怀中长大的吗?

它是你的第几个儿子?

_______?

_______。

_______,发出动人心魄的声响。

①你创造了多少奇迹?

蕴藏了多少力量?

你的心胸的容量到底有多大

②你蕴藏了多少力量?

创造了多少奇迹?

你的心胸的容量到底有多大

③在无边的大海面前,自然和人交融,使人万念俱寂,精神解脱,得到净化和升华

④在无边的大海面前,人和自然交融,万念俱寂,精神解脱,得到净化和升华

⑤这里,听不到战马的嘶鸣,更没有勇士的荣耀,只有蓝色的海水拍打岩石,激起丛丛白色的浪花

⑥这里,听不到战马的嘶鸣,更没有勇士的荣耀,只有蓝色的海水激起的丛丛白色的浪花,拍打着岩石

A.①③⑥B.②④⑤

C.②③⑤D.①④⑥

D [①中“创造了多少奇迹”承接上文中的“它是你的第几个儿子”,“蕴藏了多少力量”与下文中的“心胸的容量到底有多大”相衔接。

④所有分句均以“人”作主语。

⑥中“听不到……嘶鸣”“更没有……荣耀”“只有……浪花”,这种表述使各句句式一致,“拍打着岩石”与下文中“发出动人心魄的声响”是合理的因果衔接。

]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14分)

【导学号:

81462053】

背 叛

余显斌

将军派人下山去找粮。

多少天了,我们断了五谷,只有吃皮带,吃草根。

总之,能吃的东西我们都吃了,除了石头和树木外。

将军挠着后脑勺说,不行,得弄点粮食,不然的话,咋打仗?

王老蔫一听,扶着树干站起来,自告奋勇道,我去。

将军打量了一下他,问道,你去?

王老蔫点点头,告诉我们,他熟悉路,就像熟悉自己的手指。

我给将军眨了下眼,背过王老蔫,悄悄告诉将军,这小子又胆小又怕吃苦,什么时候这么勇敢过?

不可信。

将军瞪大眼睛问,啥意思?

我叹口气说,打败之后,本来就有些人心不稳。

我绝不是危言耸听,最近一段时间,在敌人的穷追不舍和大雪封山的情况下,有一些软骨头的战士,受不了苦,带着枪悄悄下山,投靠敌人,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因此,我不得不小心,不得不提醒将军,尤其对于王老蔫这样的人,不可不防。

可是,将军最终没有接受我这个参谋长的建议,还是派出了王老蔫。

现在,打垮后跟在将军身边的人也就十几个了,他们都是外地人,对于当地情况很生疏。

也只有王老蔫是这儿的人,路熟。

王老蔫接受任务,敬了个礼,走了。

按照约定,第二天早晨王老蔫得赶到这儿。

可是,天亮了,太阳照亮了雪野,仍不见王老蔫回来。

我很是担心,告诉将军,得赶快转移,我怀疑王老蔫这家伙出了问题。

我分析,这小子路熟,不会出别的事,如果要出事,也一定是投敌。

将军摇着头说,再等一下。

将军自言自语,这个王老蔫,是不是让什么事耽搁了?

这一等,我们就等来了日军,一队黄乎乎的小鬼子,拿着枪向这边走来。

当头一人,正是王老蔫。

将军骂一声,软蛋,果然带着小鬼子来了。

说完,暗令十几个人赶快趴下,藏身雪里,做好战斗准备。

我们趴在那儿,一动不动。

王老蔫渐走渐近,能看清他脸上的笑容了。

这小子,很得意。

后边,跟着日军的小队长。

走到这儿,他站住了,一笑,告诉日军小队长,这儿是我们的一个窝点,不过,昨天将军和自己商定了,让自己运粮,不必来到这儿,直接送到虎头岭,天一亮他们就去取。

说到这儿,他一笑道,自己不想干了,因此,跑到门头沟,遇见太君,就投奔过来了。

因此,他断定,将军现在在虎头岭。

日军小队长听了,一扬指挥刀,前进!

一队日军跟着王老蔫,吭哧吭哧踏着深雪,继续向前走去,一步步上了虎头岭。

不久,虎头岭上,传来王老蔫的喊声,小鬼子,去死吧。

随着是一声手榴弹轰隆隆的爆炸声,然后一切都没有了,四野静悄悄的。

我们爬起来,望着虎头岭,一个个眼中涌出了泪水。

将军用手擦一把泪说,走,去门头沟。

在门头沟,我们在一处山洞里最终找到了一袋粮,渡过了难关。

多年后,我已两鬓斑白,再次回到这儿,打听起王老蔫当年被捕的经过。

当地人告诉我,说有人亲眼见到,王老蔫当时不是被捕的,确实是自己走出来自愿给日军带路的。

当时,他扛着粮刚走到门头沟,发现一队日军悄悄向我们驻地方向摸去。

他一惊,忙藏好粮,拍打着衣服走出来告诉日军,自己是抗联,刚刚从将军那儿逃出来的。

他说,他知道将军在哪儿,愿意带路立功。

于是,他带着日军径直走向虎头岭,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点。

他和我同年,如果活到现在,也已经九十多了。

(节选自《金山》,2015年1期)

6.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我”认为王老蔫既胆小又怕吃苦,从来没有勇敢过,担心他下山找粮会惹出麻烦,坚决阻止将军让他前往。

B.“将军最终没有接受我这个参谋长的建议”,其主要原因是认为“我”对王老蔫的看法有失偏颇,并且对于当地的情况,只有王老蔫熟悉。

C.“王老蔫渐走渐近,能看清他脸上的笑容了”,这里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主要刻画了王老蔫为引诱敌人上钩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智的一面。

D.“多年后,我已两鬓斑白,再次回到这儿”,小说中的“我”对当年王老蔫英勇就义这件事念念不忘,为自己当年对王老蔫的误解而深感内疚。

C [A项,“担心他下山找粮会惹出麻烦”有误,从下文看,“我”所担心的是他投靠敌人,给队伍带来麻烦。

B项,“认为‘我’对王老蔫的看法有失偏颇”有误,从后文看,一是人手少,二是只有王老蔫熟悉地形。

D项,“为自己当年对王老蔫的误解而深感内疚”错,作者这样写主要是为了写王老蔫是如何将鬼子带入山中,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

]

7.作品中的王老蔫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小说来看,在队伍困难时期,王老蔫“自告奋勇”要去找粮,可见他是一个勇敢的、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然而在“我”的眼中,王老蔫“又胆小又怕吃苦”,从来没有勇敢过,可分析出王老蔫平时不爱显露自己,为人低调。

遇到敌人之后,为了保护同志,他骗敌人走进深山,勇敢地与敌人周旋,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表现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答案】 ①为人低调,不轻易表现自己。

在队伍里被“我”看作“又胆小又怕吃苦”、从来没有“勇敢过”的人。

②勇于承担责任。

面对队伍出现粮食短缺的情况,自告奋勇,主动请缨去找粮。

③机智勇敢,视死如归。

不但出色地完成找粮任务,而且巧妙将敌人引入山中并与他们同归于尽。

8.有人认为小说结尾部分这样安排纯属多余,还有人则认为作者这样结尾匠心独运。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小说现有结尾补充叙述了王老蔫与鬼子周旋的过程,交代了王老蔫主动找鬼子的细节。

回答本题时可从自己的角度谈一谈对这一结尾的理解。

本题答案不唯一,可以选择赞成现有结尾,认为现有结尾恰到好处;也可以选择批评这一结尾,认为这一结尾纯属多余。

无论选择哪一种观点,都要注意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表达进行分析。

【答案】 (示例一)小说结尾这样安排纯属多余。

①从情节来看,小说叙述完王老蔫英勇就义,部队找到粮食并渡过了难关,结构已是完整,没必要再画蛇添足。

②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整篇小说先写人们对他性格特点的认识,再写他英勇就义,形象丰满,再补叙后面的内容当属多余。

③从小说的主题来看,本文通过塑造王老蔫的形象,反映出抗战的主题,后文再写补叙的内容,似乎与此没有太大的关联。

(示例二)作者这样安排匠心独运。

①从情节上看,小说最后的结尾是对前文王老蔫带鬼子上山情况的有力补充,只有这样,结构才显得完整。

②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补叙部分突出了王老蔫的机智勇敢,是对前文有关他性格“胆小”的否定,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

③从主题上来看,除了反映出抗战主题外,作者这样写,还表现出战士们的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使主题更加丰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14分)

【导学号:

81462054】

站起来的良知

李丹崖

①默克是一名医生,今年76岁了,瘸着一条腿。

他说,这条腿是被战友们打瘸的,但是,每当他讲起这段往事,兴奋与喜悦之情总是溢于言表。

②那是1941年的9月,苏联正式发起了莫斯科保卫战,默克所在的德军阵营由于处在法西斯侵略者一方,又因战线太长,再加上莫斯科的天气逐渐恶劣起来,德军开始节节败退。

③一天,在一场激烈的巷战之后,默克所在的连队只剩下了十几个人,无奈之下,他们只得向莫斯科郊外的一个村庄退守。

那是一个被炮火洗劫一空的村庄,冲天的浓烟和火药味呛得人睁不开眼睛,但是,这却是可以藏身的好去处。

④苏联红军在后面穷追不舍,默克等人只得分批隐藏在一个倒塌的民舍里。

那是一片废墟,一看就知道双方主要火力刚在这里交锋过。

默克藏在了一个废弃的灶台里侧,透过一个豁口,还可以观察外面的一举一动。

⑤苏联红军一步步向村庄逼近,他们恨透了这些惨无人道的德国鬼子,不断放出话来,只要抓到俘虏一定把他们千刀万剐。

默克等人蜷缩在断壁残垣之中,也都吓破了胆。

他们深知被抓到的下场,好在浓浓的硝烟救了他们,苏联红军竟然没有抓到一个人,只得悻悻地离开村庄,向前继续追去。

⑥约莫一个小时后,默克等人从废墟里爬了出来,他们准备迅速集合撤离。

然而就在此时,默克听到了一个女人的呻吟声,那声音来自自己藏身的灶台另一侧的一片草垫。

默克扒开草垫一看,那里竟然藏着一个孕妇,即将分娩。

那孕妇一看面前站着一个德国人,立即吓得浑身抽搐。

她用几乎走调了的声音、打着手势,近乎哀求地对着默克比划着。

虽然不懂她在说什么,但是,通过手势,默克逐渐明白了她的意思——她是在恳求默克,无论如何不要伤害她的孩子。

⑦默克含着泪掩上了草垫,准备离开,哪知就在他刚刚掩上草垫的一刹那,孕妇发出了近乎尖叫似的呻吟声。

默克再次扒开草垫,发现妇人两腿之间的白毯子已经被鲜血染红。

做过医生的默克转瞬间意识到,这位孕妇要生产了!

孕妇的身体看起来极其虚弱,加上条件恶劣,如果自己不帮助她接生,她很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默克这时也顾不了连队的集合号令了,连忙示意要帮孕妇接生,孕妇没有拒绝,点头同意了。

十分钟后,随着一个男婴高亢的哭声,孕妇和婴儿顺利脱险。

默克留下了自己身上仅余的食物,然后飞身跑出了废墟。

⑧等他赶上连队,战友们已经走出村子将近5公里了。

看到默克两手鲜血,战友们开始质问起他迟到的原因。

默克如实相告,哪知连队头目大发雷霆,一脚把默克踢出丈余外,然后,十多双军靴雨点般地踹到了默克身上……

⑨默克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了苏联红军的担架上,由于遭到严重的击打,他的右腿被踹成粉碎性骨折,是苏联红军救了他。

⑩二战结束以后,作为战俘的默克回到了德国。

他原以为人们会对他加以鄙视和谩骂,然而,大多数国人却并没有那样做,相反,一家医院还主动接纳了他,让他出任该家医院的主治医师。

⑪为了救一个敌国的孕妇,默克甘心违背军纪,活生生地被打折了一条腿,许多人都为默克叫不值。

而默克却说:

“我永远不后悔,尽管我瘸了一条腿,但是,我的良知却站了起来!

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用顺叙的手法讲述了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德国军人默克因救助苏联一名孕妇为其接生而受到处罚,瘸了一条腿的故事。

B.默克讲起自己瘸腿的往事,兴奋与喜悦之情总是溢于言表,是庆幸自己被战友们打瘸后苏联红军救了他,使他没有丧身战场,回国后也没有受到侮辱和谩骂。

C.文章交代莫斯科恶劣的天气和德军的节节败退的战场形势,为下文的默克救孕妇的故事情节埋下了伏笔,也衬托出默克在自己部队饱受炮火损失惨重的情况下救助敌国之人难能可贵的品质。

D.连队头目大发雷霆,战友们也踹断了他一条腿,并把他扔在战场上,主要是因为默克违纪迟到。

C [A项,“小说用顺叙的手法”错,整体上看小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B项,默克讲起往事时兴奋与喜悦是因为“庆幸……侮辱和谩骂”错,他的兴奋与喜悦是因为他在莫斯科战役中做了一件高尚的令自己自豪的事情。

D项,连队头目大发雷霆,战友们踹他,丢弃他,并非只是因为他违纪迟到,主要是他救助了敌国的孕妇。

]

10.小说的主人公默克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请结合小说简要概括。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善良有同情心。

他是一名德国军人,也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因此看到苏联孕妇的哀求,那颗同情与怜悯的心促使他伸出援助之手。

②正直诚实。

归队后战友们质问起他迟到的原因时,他本可以不如实相告,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冒着受处罚的危险如实相告,结果招来伤身之祸。

③反对战争,追求和平。

他不愿看到战火蔓延到普通人的身上,他觉得战争是不应伤及无辜的。

因此宁可违纪也要救助敌国的孕妇。

④无怨无悔。

对于自己因救人而瘸了一条腿,他无怨无悔,并因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11.为了救敌国孕妇,默克被打折了一条腿,许多人认为不值,而默克却永远不后悔,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认为默克的做法是值得的。

①扶危济困、救死扶伤是一种高贵的人性。

②默克救死扶伤彰显了人性的光辉,虽然肉体上备受创伤,但精神上愈显高大。

③默克虽然瘸了一条腿,却在心灵的高地上扶起了生命的尊严,并以此验证了人性中最为光彩照人的人类良知。

④像默克一样的勇为者,人们应该给予崇高的敬意和赞美,不要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12分)

【导学号:

81462055】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今年春节期间出现的影院盛况,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集中反映。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文化产品的消费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之一。

目前,A股市场共有传媒娱乐、文教休闲类公司近百家,其中不乏影视公司,各大互联网企业也有自己的影业,它们为国内影视市场提供了大量的优质产品,这也是影视市场迎来大繁荣的基础之一。

(摘编自《影院爆棚折射出的经济新现象》,

2018年2月24日《经济日报》)

材料二 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入围主竞赛单元的24部影片已全部亮相。

这些影片延续了柏林电影节反映社会和政治现实的风格。

《过境》由德国导演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执导,片中,主人公为逃避法西斯迫害来到马赛,见证了滞留马赛的以德国人为主的其他流亡者的悲惨和绝望。

影片对二战、纳粹等历史背景做了模糊处理,将焦点放在流亡者本身的命运和情感上。

影评人认为,这种对时间有意的混淆使人联想到当今欧洲的难民问题。

《于特岛7月22日》再现了2011年震惊世界的挪威于特岛枪击事件。

电影使用对主人公一镜到底的跟拍方式,借惨案受害者视角,最大限度还原于特岛充满杀戮、绝望和恐惧的一个多小时。

导演波佩在首映后的记者会上说,他想通过电影记录这段悲惨历史。

“环顾今日欧洲,极端主义势力日渐抬头。

我们需要记住这座岛上发生过什么。

(摘编自《贴近现实的柏林电影节》,

2018年2月25日新华网)

材料三 

(数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站)

2018年春节长假期间,全国电影票房创下历史同期新高,除夕至正月初六,全国总票房达57.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6.9%。

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559.1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45%,其中,国产电影票房为301.04亿元。

全年票房过亿元影片92部,其中国产电影51部。

影片《战狼》以56.83亿元票房和1.6亿观影人次创造了多项市场纪录。

如果说票房只是衡量产业发展的一个数字指标,还不足以说明整个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那么,由中国电影资料馆提供的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数据则可以看出,2018年春节档期满意度得分为83.4分,是迄今为止春节档调查中的最高分。

不仅观众对国产影片的认同感和喜爱度越来越高,更重要的是,中国电影的科学综合评价体系已经建立,并且日益丰满,进而为新的电影创作提供指引。

这一切,离不开《电影产业促进法》为中国电影繁荣发展提供的根本法律依据——将电影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制定电影及相关产业政策,使电影产业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

(摘编自《中国电影,势头正劲》,

2018年3月1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时代向前发展,我们的文艺作品一定要不断创新、更加多元,电影市场才能百花齐放。

电影的观赏性固然很重要,但绝不能只顾娱乐而牺牲最重要的电影艺术品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

电影生产主体在电影选题方面要更加重视艺术性,提升筛选电影的品位标准。

另外,电影院线应适当增加艺术电影①的排片量。

(摘编自《加大对艺术电影的支持力度》,

2018年3月11日《光明日报》)

【注】 ①艺术电影:

一般是指对世界、社会、生命之个人的、原创的、批判性的表达,对电影语言的实验性尝试。

12.下列关于中国电影繁荣发展必要条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新时期,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影视市场迎来大繁荣的核心基础,也是中国电影持续发展的内驱力。

B.全国A股市场共有多家影视类公司,各大互联网企业也都有自己的影业,这是影视市场迎来大繁荣的物质基础之一。

C.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不仅需要观众的认同和喜爱,更需要建立并丰满科学综合评价体系,为新的电影创作提供指引。

D.如果没有《电影产业促进法》使电影产业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的重要产业,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不会如此辉煌。

D [《电影产业促进法》促进中国电影繁荣发展不是因为“使电影产业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的重要产业”,而是“将电影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制定电影及相关产业政策”。

]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电影《过境》将焦点放在流亡者本身的命运和情感上,《于特岛7月22日》使用对主人公一镜到底的跟拍方式,这些都体现了艺术电影的基本特征。

B.根据材料三图表可知,近五年全国电影总票房和银幕总数增速逐年递升,这不仅契合当前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数据,也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C.2018年春节长假期间,全国电影票房创下历史同期新高,可以预见,主要以电影消费为代表的文化消费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之一。

D.无论是当下全国电影总票房、国产电影的票房占比,还是影片《战狼》创造的多项市场纪录,都是中国电影产业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表征。

E.电影生产主体在电影选题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