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71169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1.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专题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专题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专题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专题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专题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专题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专题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专题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专题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专题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专题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专题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专题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专题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专题六.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专题六.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专题六.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专题六.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专题六.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六.docx

《专题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六.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六.docx

专题六

专题六、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

感悟高考

(2015年高考全国卷)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

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

图1示意雨水花园结构。

据此完成1-3题。

1.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A.为植物提供养分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C.吸附雨水污染物D.保持土壤水分

2.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B.种植土层和砂层

C.砂层和砾石层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3.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B.保护生物多样性性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D.调节局地小气候

【答案】

1、D2、B3、C

试题分析:

1、通过简图可发现该模式的底部为砂层和砾石层,铺设此层利于让经过上层土层处理的雨水下渗,并把渗下的雨水导出流走。

故该雨水花园地下部分含水量变化很大,为保证地表植物生长,必须保持土壤合适的水分条件,覆盖树皮可达到此目的。

2、雨水下渗后种植土层和砂层可对雨水直到过滤作用,达到在一定程度上净化雨水的作用。

B正确。

3、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增加雨水的下渗量并回收利用雨水,同时因减小了地表径流,可有效起到降低暴雨后城市内涝的频率和程度。

故C正确。

考点:

水循环

甘德国际机场(图2)曾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当时几乎所有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都要经停该机场补充燃料.如今,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不再需要经停此地.据此完成4~6题.

4.导致甘德国际机场成为世界上最繁忙机场的主要因素是

A.位置B.经济

C.地形D.人口

5.甘德国际机场失去国际航空枢纽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A.地区经济发展缓慢B.横跨北大西洋航班减少

C.飞机飞行成本降低D.飞机制造技术进步

6.一架从甘德机场起飞的飞机以650千米/小时的速度飞行,1小时候后该飞机的纬度位置可能为

A.66.5°NB.60°N

C.53°ND.40°N

【答案】

4、A5、D6、C

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

图3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

据此完成7-9题。

7.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A、甲B、乙C、丙D、丁

8、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A、葫芦岛B、秦皇岛C、大连D、烟台

9、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A、资源量不足B、破坏环境C、成本过高D、市场需求不足

【答案】

7、B8、A9、C

试题分析:

7、气温越低,低温期持续时间越长,海冰越厚。

图中四地气温低于4°C持续时间较长的为甲、乙两地。

甲地位于渤海内部,海水深海水体积巨大。

乙地位于大陆附近,故乙海水较浅,海水体积较小,易结冰且结冰期更长。

B正确。

8、冰层厚度越大,单位面积海冰资源量越大。

图中葫芦岛市纬度最高,气温最低,当地海冰厚度最大。

故A正确。

9、开采海冰资源比开采河冰资源成本更高,开采难度更大。

故C正确。

考点:

海洋环境

图4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读图4,完成10-11题。

10、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

11、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答案】

10、D11、B

(2015年高考全国卷二)

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改革下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

据此完成1~3题。

1.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C

A.大气湿度增高B.大气降水增多C.近地面风速增大D.气温变率增大

2.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的直接目的是D

A.提高土壤质量B.节省劳动力C.促进生态循环D.提高经济收入

3.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A

A.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

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D.不适应当地水势条件的变化

2013年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现强沙尘暴。

图1示意该地当日14时~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

据此完成4~5题。

4.强沙尘暴经过该地的时间段是C

A.16时~17时B.17时~18时C.18时~19时D.19时~20时

5.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B

A.气温水平差异减小B.水平气压梯度增大

C.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D.大气逆辐射减弱

(2015年高考北京卷)图2为华北某地局部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4、5题。

图2

4.图中C

A.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B.乙地低平,泥石流灾害频发

C.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D.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

5.图示地区D

A.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B.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

C.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降水量D.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

(2015年高考福建卷)图2示意某区域气候要素的逐月变化。

读图完成3-4题。

3.造成4-6月蒸发量逐月上升的主要原因是A

①气温上升②降水量增多③风力增大④云量减少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4.该区域当年水分累积亏损最为严重的月份是B

A.3月B.6月C.9月D.12月

(2014年高考全国卷)太阳能光热电站(图1)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版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

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A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山东半岛  D.东南丘陵

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C

A.提升地表温度  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C.误伤途径飞鸟    D.提高作物产量

3.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于塔高的比值为P,则 D.

A.春、秋分日P=0     B. 夏至日P>0   C. 全年日P<1   D. 冬至日P>1

 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

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2所示。

读图2,完成4-6题。

 

4、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D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

5、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B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

6、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B

A、地形分布   B、绿洲分布   C、河流分布    D沙漠分布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

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

表1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

据此完成7-9题。

 7、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A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D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

9.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D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 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茂盛、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

(2014年高考全国卷二)

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蓝水是形成径流的部分(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被称为非生产性绿水。

6.下列河流中,绿水比例最大的是()

A.塔里木河流域B.长江流域

C.雅鲁藏布江流域D.黑龙江流域

7.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中生产性绿水比重提高最多的是()

A.水田改旱田B.植树造林

C.覆膜种植农作物D.修建梯田

图3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3,完成8-9题

8.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

9.科伦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鼠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A.气温日较差大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气候垂直差异明显

图4示意某岛的地理位置,读图4,完成10-11题

10.图示岛屿西南部降水丰沛,主要是因为()

①盛行西风②地形抬升③暖流增湿④反气旋控制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11.下列农业生产类型中,最适宜在图示岛屿发展的是()

A.水田农业B.迁移农业

C.种植园农业D.乳畜业

答案:

6.A7.C8.B9.C10.A11.D

   (2011年高考四川卷)下表为四地气温、降水统计资料。

读表回答3~5题。

地点

纬度

气温(℃)

降水量(mm)

一月

七月

一月

七月

全年

23°08′

13.3

28.4

40.0

210.0

1614.1

39°48′

-4.7

26.0

2.6

196.6

682.9

48°58′

3.5

18.4

54.3

53.6

647.4

54°17′

1.8

13.4

225.0

117.0

2399.0

3.表中四地位置,可能的是(  )

A.①——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B.②——亚欧大陆桥西端附近

C.③——大兴安岭西侧D.④——西经130度附近

4.④地降水特别丰沛的主要原因是(  )

A.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B.位于中纬度地区,台风活跃

C.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显著

D.受暖流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

5.下列关于②、③两地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地冬、夏风向都有明显的转换

B.两地自然带均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③地较②地更容易发生旱灾

D.②地较③地更适宜多汁牧草生长

3~5.【解析】第3题,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判断,①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或者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②是温带季风气候,③是温带海洋性气候,④是降水较多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兴安岭的西侧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亚欧大陆桥西端附近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澳大利亚的东南部虽然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但是它位于南半球,不符合表中①位于北半球这一条件。

130°W与54°l7′N的交会点位于北美大陆西海岸。

第4题,台风主要活跃于热带和亚热带沿海地区,中纬度地区不可能台风活跃。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产生的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降水、气温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而不是使降水量增加。

暖流温度高,蒸发强,能使大气中的水汽增加,而降水的条件除了水汽多以外,还需要上升冷却的条件。

第5题,③地常年盛行西风,风向不会随季节而变换。

季风活动具有不稳定性,在其影响下形成的温带季风气候更容易发生旱灾。

③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阴雨天多,热量和光照不足,不利于谷物的生长和成熟,但是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答案】3.D 4.A 5.B

(2011年高考大纲全国卷)

读右图,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C)

A.喷出岩B.侵入岩

C.沉积岩D.变质岩

 (2011年高考江苏卷)某同学骑自行车自甲地向乙地持续行进,进行野外地理考察。

该同学利用手持GPS接收机每间隔60秒自动记录一次位置。

图1是考察线路地质剖面图,图2是GPS所记录的位置分布图。

据此回答3~4题。

3.图1中①、②、③所对应的地质构造依次是( c)

A.向斜、背斜和断层B.断层、向斜和背斜

C.背斜、向斜和断层D.背斜、断层和向斜

4.与图2相对应的剖面图是( D)

A.a图B.b图C.c图D.d图

自查基础知识

1.短波辐射与长波辐射

太阳辐射: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

辐射能集中于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被称为短波辐射。

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指地面和大气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放射能量的现象。

辐射能量集中于波长较长的红外线部分,被称为长波辐射。

注意:

物体的温度越高,其辐射越强;大气和地面辐射最强时,即温度最高时。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三种削弱作用比较

作用形式

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

削弱的波长范围

作用特点

实 例

吸收

臭氧(平流层)

紫外线

吸收强烈,有选择性,对可见光吸收得很少

吸收

水汽、CO2

(对流层)

红外线

平流层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上升

反射

较大颗粒尘埃、云层

各种波长同样被反射 

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越强

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偏低) 

散射

空气分子、微小尘埃

波长较短的可见光(蓝光、紫光)

向四面八方散射,有选择性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散射

颗粒较大的尘埃、雾粒、小水滴

各种波长同样被散射

无选择性

阴天的天空灰蒙蒙的

3.大气温室效应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后,又以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还给地面,从而补偿了地面的热量损失。

人们把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温作用,即大气温室效应。

在整个过程中,大气逆辐射是大气产生温室效应的关键。

4.热力环流与局地环流

热力环流:

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大气环流。

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大气冷热不均。

其中的因果关系是冷热不均→大气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

大气水平运动的根本原因是高低纬度间的冷热不均,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存在。

海陆风:

滨海地区,白天陆地升温快,空气膨胀上升,陆地上近地面形成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晚上陆地降温快,空气收缩下沉,陆地上近地面形成高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

山谷风:

山谷地区,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大气温度高,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山坡比同高度的大气温度低,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城市风:

当大的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小型的热力环流。

5.风与风向

通常所说的风是指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向则是指风的来向。

通常,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6.大气环流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地球上的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都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

三圈环流是极地与赤道间的热力环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的,在地球表面表现为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交替分布。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现象,称为季风。

7.风带、气压带的特征

(1)全球的气压带。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特性

气流

影响气候

极地高气

压带(2个)

南北纬90°附近

热力原因

冷高压

下沉

冷干

副极地低

气压带(2个)

南北纬60°附近

动力原因

冷低压

上升

温湿

副热带高气

压带(2个)

南北纬30°附近

动力原因

热高压

下沉

干热

赤道低气

压带(1个)

0°附近

热力原因

热低压

上升

湿热

(2)全球的风带。

风带

分布

风向

属性(影响

气候)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东风带(2个)

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冷干

中纬西风带(2个)

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

西南风

西北风

温湿

低纬信风带(2个)

赤道低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干燥

8.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特征比较

季风区

成因

冬季风

夏季风

源地

风向

性质

源地

风向

性质

东亚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西伯利

亚、蒙古

西北风

寒冷

干燥

副热带

太平洋

东南风

温暖

湿润

南亚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西伯利

亚、蒙古

东北风

低温

干燥

赤道附近

印度洋

西南风

温暖

湿润

9.锋面系统

锋面类型

冷 锋

暖 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暖气团上升

状况  

被迫抬升

徐徐爬升

图示

锋图

 

符号

 

 

天气

特征

过境前

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

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

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连续性降雨

过境后

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晴朗

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压下降,气温上升,天气转晴

天气实例

我国大多数降水天气,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暴、寒潮。

一场秋雨一场寒

一场春雨一场暖

10.气旋与反气旋特征比较

名称

中心

气压

气流运动特点

天气

状况

天气实例

水平方向

垂直方向

气旋

近地面由四周向中心旋转辐合;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方向流动

中心气流上升

阴雨

夏秋之交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

反气旋

近地面由中心向四周旋转辐散;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

中心气流下沉

晴朗

夏季,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秋季,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冬季,北方干冷天气

11.锋面气旋

锋面气旋指具有锋面结构的低压,即在低压中心向外延伸出的两个低压槽中形成锋面。

锋面气旋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系统,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地区,多见于温带地区。

北半球的锋面气旋结构,从平面上看是一个逆时针旋转的涡旋,中心气压最低,自中心向前方伸展出一条暖锋,向后方伸展出一条冷锋,冷、暖锋之间是暖空气(暖气团),冷、暖锋以北是冷空气。

12.气候要素与气候因子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态或统计状态。

大气平均状态是用气温、降水等要素的平均值或统计量来表现的。

气温数值和降水数值就是气候要素。

气候因子是指形成气候的因子,即影响气候的因素。

地球上的热量分布与季节变化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地球上的风向和降水与大气环流有关,地面状况的差异也会导致气候差异,加上人类活动的作用,气候因子共有四个: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人类活动。

13.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

岩石:

矿物的集合体。

岩石有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种类型,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地壳物质循环:

指组成地壳的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为三大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

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浆岩的过程,这一过程经历了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冷却凝固作用。

14.两种不同的地质作用特征比较

地质

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作用结果

两者关系

内力

作用

来自地球内

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变质作用

形成高山和盆地,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

两者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通常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的同一时期,总是以某种作用占优势,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地壳自形成以来,就是在内外力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

外力

作用

来自地球外

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风化、侵

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削低高山、填平洼地,使地表日趋平坦

15.褶皱的两种类型

 

概念

实例

类型

特 征

褶皱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使岩层发生系列弯曲变形

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在地貌上常形成山地;但有些背斜因顶部受到张力作用,容易遭受侵蚀而成谷地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在地貌上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不少向斜因槽部受到挤压力作用,不易遭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16.主要的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

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

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

作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

雅丹地貌)和滨海地区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红色沙

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

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等)分布地区(例:

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

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沉积

作用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密度大的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

的中下游(例:

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

塔克拉玛干沙

漠、黄土高原的黄土)

17.水资源与水循环

水资源:

地球上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水源。

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

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这些水资源的多少与水循环密切相关,所以衡量水资源的主要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水循环:

指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

这个过程一般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输送四个主要环节。

从空间分布来看,水循环可分为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三种类型。

其中,循环水量最大的是海上内循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海陆间循环。

海陆间循环使陆地上各种水体得以更新、净化,因而十分重要。

1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 响

热量

平衡

可以促进高低纬间的热量输送与交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