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六.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4005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5.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六.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六.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六.docx

《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六.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六.docx

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六

必修二专题1—6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0分)

1.下图是美国“大萧条”时期的一幅漫画,它主要反映胡佛政府采取的措施()

A.对缓解危机收效甚微

B.使自然环境逐渐恶化

C.安抚了农民的不满情绪

D.促成了福利机制的建立

2.明中期以后,政府开始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加派丝织品,尤以嘉靖、万历年间为甚。

由于派织数量远远超出官营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方织染局为了完成任务,便纷纷实行“机户领织”制度。

这是一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生产的“加工定货”的生产形式。

上述材料反映明朝时期()

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B.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

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1651年英国议会通过的《航海条例》规定:

“一切输入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者由实际产地的船只运到英国。

”它遭到荷兰的强烈反对,导致英荷战争爆发。

由此说明这场冲突的实质是为争夺()

A.殖民霸权    B.商业霸权        C.海运霸权        D.商品市场

4.阅读“某生产队粮食产量、分配收入等情况对比表”。

导致表格中数据变化的根源在于()

时间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分配收入

交售粮食

1976年

35000斤

230斤

32元

1979年

132300斤

800斤

200多元

30000斤

 

A.农业生产技术改进B.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D.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5.历史学家往往会用特定词汇来表示历史运动和历史潮流。

“□□□□”这个词就常常用来描述从18世纪至19世纪下半叶这段时期的发展。

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运动,但同时期的物质进步和社会动荡相结合又产生了激动人心的深刻变化。

在□□□□中填上的词应该是()

A.圈地运动    B.光荣革命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6.“草市”的发展是古代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以下关于草市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草市形成于南北朝时期

B.草市是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因此政府对草市不实行行政管理

C.草市大都出现在水运交通便利的地方

D.草市发展到宋代,除了商业功能外还具有其它服务功能

7.图7是新中国城镇社会劳动者增长率变动曲线图,造成图中②段大幅波动的原因是

A.三大改造和人民公社化运动B.一五计划的实施和“文革”的爆发

C.“大跃进”和国民经济的调整D.经济特区的开设和乡镇企业的兴起

8.图1和图2是中国古代牛耕示意图,从图1到图2反映了()

A.铁农具的推广B.犁耕技术的改进

C.畜牧业的发展D.小农经济的形成

9.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根据中国近代社会的特点,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

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下列事件属于革命进程第二步的是()

A.辛亥革命B.国民革命C.解放战争D.三大改造

10.右图是元代王祯所著《农书》中的水力冶铁鼓风工具,该工具最早发明使用于()

A.西汉B.东汉C.北宋D.元朝

11.汉武帝时规定:

“商人财产每2000钱,抽税一算(120钱);经营手工业者的财产,凡4000钱抽一算;……商人之车,则征收二算;船5丈以上者,每船抽税一算。

”这个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A.打击富商大贾B.降低商人的经济地位

C.打击地方割据势力D.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12.《耒耜经》记载:

“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

……所以进退,曰评。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横于辕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转也。

左右系,以乎轭也。

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出现于()

A.商周        B.春秋战国        C.汉代            D.隋唐

13.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曾对1550~1650年这一时期有过如下描述:

“近代世界编年史上,从未存在过对商人、投机者和暴发户来说如此持久、如此可贵的一个良机。

”该“良机”出现主要得益于()

A.文艺复兴运动B.新航路开辟

C.宗教改革运动D.启蒙运动

14.明朝万历年间,在福建地区,“其日番钱者,则银也,来自海舶,上有文如城堞,或有若鸟兽、人物形者,泉(州)、漳(州)通用之”。

材料反映了当时()

A.泉、漳成为全国外贸中心B.福建地区海外贸易发达

C.福建银元铸造技术发达D.尚未实行“海禁”政策

15.下图反映的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

其中,导致从B到C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B.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16.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历史史实的正确解读。

下列推论不正确的是

A.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秦亡不是因为郡县制

B.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州白瓷工艺高超

C.(唐)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科举制中进士科难度更大

D.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姬姓是分封的主体

17.下列产品突出体现了“工官”制度的是

A.汉代的盐铁B.唐代曲辕犁C.宋代指南针D.明代的丝绸

18.下列几幅关于世界市场形成的图片,按照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④②①③D.①④②③

19.19世纪80年代,德国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如《疾病社会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和《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等,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最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

德国取得这一成就的决定性因素是()

A.国家统一B.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C.工业革命的推动D.法制的完善

20.下表是我国人口流动统计表,表中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流动农民工总数

1985~1990年

2118万

1992~2000年

12900万

2008年

14041万

 

A.农村自然灾害的影响B.改革开放深入发展

C.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D.农村人多地少引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0分)

21.(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处于不同时代的两个特定社会之间,在时间关系方面,如西方社会和希腊社会,我们却观察到了连续的特征,我们可以将这种连续关系喻为“血缘”关系。

——引自[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

材料二

——摘编自[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

材料三某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将“中国现代化之路”按三种模式依次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并制作了下表。

(注:

这里的现代化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中国现代化之路”大事年表

阶段

时间

事件

在现代化历程中的地位

第一阶段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工业化开端

1895—1898年

维新运动

民主化兴起

1911—1912年

辛亥革命

B

1915—1919年

新文化运动(前期)

文化现代化启蒙

第二阶段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现代化的新起点

1953—1957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C

第三阶段

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

现代化迅速发展

 

材料四由于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先后出现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性质不同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原发内生型……其现代化动力主要来自于内生的技术、经济和文化因素;后发外生型……其现代化动力首先来自于外生的原发现代化国家所施加的影响和压力。

——华炳啸《试论发展中国家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首要问题》

(1)材料一中的“血缘”包含哪两方面内容?

观察上图,在图中A处填上相应事件的名称,据图指出该事件对英国的直接影响。

(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工业革命得以发生的条件。

(6分)

(3)结合材料三和有关史实,完成表格中B、C两处的填写。

概括指出表格中各阶段所对应的现代化模式。

(10分)

(4)综合以上材料,比较英国现代化和中国现代化第一阶段的不同之处。

运用19世纪中期的相关史实,说明两者之间的联系。

(13分)

22.(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二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20世纪60、7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三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20世纪8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2年到1956年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化?

(2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分)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所描述的历史现象?

(2分)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历史现象发生根本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4分)

23.(10分)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出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气。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男子是家长,掌握着家政大权,不允许妇女分割。

统治者极力提倡所谓“别内外”、“勿听妇言”,来实现他们的目的。

“别内外”,是保守妇女“贞操”的手段和伦理。

……康熙时即墨杨姓家族《家法》规定:

“异姓卑幼,妇人不许辄见。

小姑之夫不见,侄婿非大事不见,趟侄婿大事亦不见”。

——摘自冯尔康《清代的婚姻制度与妇女的社会地位论述》

材料二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上书孙中山……她们说:

“某等窃思共和国既建设矣,国内必无不平等之人,男女平权,无俟辞费。

此番改革,女子幸能克尽天职。

或奔走呼号,捐募饷粮;或冒枪烟弹雨,救护军士;或创立报章,发挥共和,鼓吹民气;或投笔从戎,慷慨杀敌。

莫不血诚奋涌,视死如归,侠肠毅力,奚让须眉?

……际兹宪法将定,国会未集,敢代表全国女界,专诚请愿,气赐赞成,于参议院存案,俾国会决议时,为女界预留旁听及参政一席。

数载后女子之政治知识既具,资格已备,乃可实行。

——摘自1912年3月4日《时报》

材料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废除束缚妇女的封建制度。

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社会的生活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实行男女婚姻自由。

材料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地区

北京代表团

天津代表团

河北代表团

福建代表团

妇女代表(人)

15

10

27

15

实有代表(人)

61

45

120

60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妇女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3分)

(2)概括材料二中“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的政治要求及其理由。

(3分)

(3)据材料三、四,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妇女地位发生的变化。

(2分)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2分)

24.(2011年3月莆田市质检26题)(14分)“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概述“一五”计划强调“工业增速”、“超英赶美”的背景。

(3分)

(2)结合史实分析“大跃进”与“大倒退”之间的必然联系。

(4分)

(3)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

简述造成这一变化的体制性原因及其过程。

(5分)

(4)“十二五”规划与“一五”计划、“二五”计划相比,体现了中国政府的经济发展理念有何变化?

(2分)

 

25.(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顺治二年(1645年),清廷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强迫各族人民改满服。

……清政权还严厉禁止私藏明朝衣冠,不少人因为私藏“方巾”等明代服饰而被清政府扣上大逆罪名而遇害。

……就这样,“剃发易服”政策的执行与清王朝相始相终,一直延续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为止。

——摘自XX百科名片之《剃发易服》

材料二太平天国鄙视清代衣冠,开始起义时穿着传统服装打仗,而将清代官服“随地抛弃”,“往来践踏”。

……当时除天王可袍上绣龙以外,其他高级官员须根据场合而定,低级官员则绝对不着龙袍,但缀有龙纹的朝帽却是大多数官员的首服。

其他规定多来自《周礼》,以五行四神来确定背心图案、服装以及缘边的颜色。

——摘自庄华峰等著《中国社会生活史》

材料三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宋恕等人认为:

“盖欲化除文武满汉之域,必自更官制始;欲通君、臣、官、民之气,必自设议院始;欲兴兵、农、礼、乐之学,必自改试令始。

三始之前,尚有一始,则曰:

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其原由为:

“盖耳目不新,则精神不振,主持不彰,则趋慕不一”。

康有为有鉴于“今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故“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摘自刘力《衣冠之制的解体:

中国传统服饰的近代化》

材料四1912年1月12日,《大公报》上登文《易服以保存国货为要义》,它说:

“易服不易料。

……我国人民半恃丝绸以为生活存也,安可弃其料而不用哉?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

“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此为一定办法,可无疑虑。

但人民屈服于专制淫威之下,疾首痛心,故乘此时机,欲尽去其旧染之污习。

去辫之后,亟于易服,又急切不能得一适当之服式以需应之,于是争购呢绒,竟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极其流弊,诚有如来书所云者。

——摘自《论辛亥革命前后的服饰改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清初“剃发易服”政策的特点,并指出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

(9分)

(2)据材料二评价太平天国的服饰变化。

(6分)

(3)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改易服饰”的核心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8分)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的“易服”改革带来了什么影响?

(8分)

(5)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清初至民国初年“易服”的认识。

(6分)

6月3日:

高一每周精品试卷推送(必修二专题1—6综合检测)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解析:

资本主义萌芽重要特征是存在雇佣关系。

民间机户生产的丝织品由中间包揽人收购,再转手给织染局。

中间包揽人与民间机户存在雇佣关系,故D正确。

3.B      

解析:

《航海条例》的颁布是针对荷兰,注意题干中的“一切输入英国的货物”。

答案为B。

4.C      

解析:

本题考查新时期农村经济改革。

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分析,1976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改革开放,在农村中开展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取得巨大经济成果。

5.D      

解析:

考查分析理解、描述与阐释事物的能力。

抓住题干中所描述的特征:

18世纪至19世纪下半叶、物质进步和社会动荡结合。

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光荣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三者都与题干的特征不符,答案为D。

6.B      7.C      8.B      

解析:

图2反映的是曲辕犁的出现,是犁耕技术改进的表现。

9.D      

解析:

民主主义革命是反帝反封革命,A、B、C属于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是指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时期的革命,其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故D正确。

10.B      

解析:

本题考查了教材中有关“元代王祯所著《农书》中的水排鼓风冶铁图”,著作记载,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水力鼓风装置--------水排,提高了冶铁生产效率。

11.A      12.D      

解析:

考查分析理解、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通过生产工具的更新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

从题干中“辕有越”、“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横于辕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转也。

左右系,以乎轭也。

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

”等,所述是曲辕犁。

因此,答案为D。

13.B      

解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

根据题干信息“1550至1650年”分析,应是新航路的开辟后,15、16世纪欧洲掀起了新航路的开辟,之后在欧洲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为商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发生的,宗教改革是16世纪兴起,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发生的,三者属于思想领域的变革。

14.B      

解析:

材料反映“日番钱”是银,“来自海舶”,并在泉漳两地都能通用。

“日番钱”为何能在泉漳两州通用?

这就说明了福建地区海外贸易发达,B项正确。

ACD材料不能体现。

15.B      16.B      17.A      18.D      19.C      20.B      

解析:

从图表反映的信息来看,1992年流动农民工的人数大幅度增加,此时我国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A.农村自然灾害的影响不符合史实,排除A。

确实是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造成,但其也是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有关,故排除C。

农村人多地少确实也是原因之一,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

故正确答案为B。

二、非选择题

21.

(1)内容:

民主政治;人文精神。

(4分)A:

新航路开辟。

(2分)影响: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分)

(2)奴隶贸易和海外扩张提供了资金、原料和市场条件;(4分)现代议会制度(或代议制)确立奠定了政治基础。

(2分)

(3)B:

现代化里程碑。

(2分)C:

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2分)模式:

第一阶段: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2分)第二阶段:

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2分)第三阶段: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2分)

(4)不同:

英国:

属于原发内生型,其动力主要来自国内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起步早,率先实现现代化。

(4分)中国:

属于后发外生型,其动力首先来自欧美先进国家的影响;起步晚,现代化进程曲折艰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下进行,与追求民族独立相结合。

(6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联系:

初步实现现代化的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

受此影响,中国洋务运动兴起,现代化启动。

(3分)

22.

(1)变化:

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占据主导。

(或者:

私有制成份比例逐渐减少,资本主义成份消失,公有制比例逐渐增多并占主导地位)(2分)

原因: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2分)

(2)原因:

人民公社体制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文革”破坏了社会经济。

(2分)

关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2分)

说明:

生产关系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

(2分)

23.

(1)地位:

地位低下。

(1分)

主要原因:

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强化男权;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妇女在经济上没有主导地位;封建理学的影响。

(2分)

(2)要求:

女子有参政权。

(1分)

理由:

中华民国成立,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女子在革命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2分)

(3)妇女地位大大提高;男女平等;参政议政。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2分)

(4)人性解放;政治民主;社会开放。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2分)

24.

(1)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基础差,底子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借鉴苏联工业化的经验;美苏冷战。

(3分。

答出符合题意的三点即可。

(2)“大跃进”造成“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破坏;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4分。

答出符合题意的四点即可。

(3)原因: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分)

过程:

1956年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开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每点1分,共4分。

(4)从单纯重视经济增长到既重视经济增长又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重视发展方式、强调科学发展。

(2分)

25.

(1)特点:

以满人样式为基准;强制;残酷;时间长。

(6分)

    目的:

巩固满洲人对全国的统治;削弱被征服民族的反抗意识。

(3分)

(2)评价:

是反清斗争的一种形式,具有进步意义。

(3分)

    存在等级尊卑,具有落后性(封建性)。

(3分)

(3)思想:

“易西服”是政治改革的开端和关键。

(2分)

    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近代西方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改易服饰”对维新变法起推动作用;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6分)

(4)影响:

促迸中国服饰近代化;冲击传统习俗,促进观念变革。

(4分)

国货滞销,制约民族工业的发展。

(4分)

(5)认识:

“易服”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服饰从等级、尊卑走向大众化,具有进步性;“易服”与政府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关;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促进了“易服”;民族交往、中外交流是“易服”的重要因素之一;“易服”在与世界接轨的同时,要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