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答题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3717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小说答题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小说答题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小说答题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小说答题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小说答题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考小说答题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考小说答题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考小说答题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考小说答题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考小说答题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考小说答题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考小说答题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考小说答题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考小说答题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考小说答题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考小说答题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考小说答题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考小说答题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考小说答题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考小说答题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小说答题资料.docx

《高考小说答题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小说答题资料.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小说答题资料.docx

高考小说答题资料

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

考查特点

问题设计侧重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和主题。

往往在以下题型中选择4个考查:

①把握故事情节(含“探究情节的合理性”);②揣摩人物形象;③赏析环境描写;④概括(或探究)主题(意蕴);⑤品味赏析语言;⑥赏析艺术技巧;⑦理解小说的标题。

第1讲情节

题型一 情节概括

[常见设问方式]

2013重庆卷

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2011安徽卷

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2010广东卷

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其他设问方式: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

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解题方略] 概括小说情节题

熟悉情节运行模式

这是梳理概括情节的前提。

分析小说情节必须注意小说情节的常见模式。

情节运行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

1.遵循基本模式:

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2.摇摆式,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

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3.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题型二 情节手法

[常见设问方式]

2011浙江卷

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

有什么效果?

2009四川卷

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请概括回答。

其他设问方式:

(1)×××部分在人称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有何效果?

(2)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

请赏析。

(3)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4)本文在构思上别具特色,请赏析。

[解题方略] “情节手法”类题目解题必备知识

一、情节叙述手法

1.叙述人称

小说中叙述的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即叙述者以当事人口吻来进行叙述。

叙述者叙述的事件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

解题时要注意,小说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一个角色。

这个角色有时指作品中的主人公,如鲁迅的《一件小事》中的“我”;有时指所叙述事件的见证人、次要人物,如鲁迅的《孔乙己》的“我”——酒店里的小伙计;有时指全文的线索人物,如鲁迅《祝福》中的“我”。

第一人称叙述的优点是,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情感,有如袒露胸怀,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叙述,即叙述者站在第三者的旁观角度,把“他”或“他们”的经历或事件的发展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

采用这种人称叙述,叙述者无所不知,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的内心秘密等,叙述者都了如指掌。

因为这两种叙述方法各有长短,为了发挥各自的优势,文章常常交叉采用两种不同的叙述人称。

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进人物的独白、对话等,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2.叙述方法: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1)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富)。

(4)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5)平叙——指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可以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但要注意交代事件起讫的时间)。

平叙的方式:

①“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说甲的事,再说乙的事,两边的事都交代清楚。

②时而说甲,时而说乙,按照情节发展轮番叙述。

明确了叙述的顺序后,抓住主要事件进行总结,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方面,能迅速理清结构层次,从而理清情节。

二、情节结构手法

1.线索

小说线索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

小说线索分为单线和双线两种。

要求分析的“小说线索”,一般都是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

明线是指在小说中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

暗线是指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暗线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但需注意的是明暗交织的双线必须是由一个共同点来联接的。

如鲁迅小说《药》中“华家故事”和“夏家故事”的联接点就是“药”。

一般来说,寻找线索应重点关注小说标题和小说中的中心词。

2.悬念

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就文章的内容或人物的反常情况设置疑团,吸引读者寻根问底,步步深入,最后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从而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给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撼和情感满足。

3.铺垫

铺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

通俗地说,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作准备、打基础、作陪衬和烘托,为主要情节酝酿气势。

一般是起铺垫作用的这段文字交代完之后,下面主要内容马上就紧承前一段文字而来,且是上一段文字刻意强调的。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山神庙一节就是最好的例证。

判断一篇文章是否运用了铺垫手法,首先要弄清文章的主旨,再根据主旨判断文中哪些是主要材料,哪些是次要材料,用在前面的次要材料往往是铺垫,比如那些交代缘由、描写环境、陪衬烘托、铺陈渲染的文字。

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回答“用来作铺垫”,而应具体地答出“用什么内容作铺垫”。

4.伏笔

伏笔指的是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其作用是帮助文章实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表达效果。

使读者在看到后面情节后恍然明白前面写一些看似闲笔的内容原来是为此服务的。

题型三 情节作用

[常见设问方式]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

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

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12江西卷

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2012新课标全国卷

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文中写了××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段写的某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3)小说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结合相关情节作简要分析。

[解题方略] 解答情节作用题“两步走”

第一步:

从五个角度考虑(简称“五从法”)

1.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

对这一方面又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如《祝福》中祥林嫂的改嫁这一情节就有此作用。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结构严谨完整。

(3)就开头来说:

①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如《祝福》,采用了倒叙的结构形式,从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写起,再回顾祥林嫂初来鲁镇的情景,再次到鲁镇的经过等,设置了悬念。

②引起下文式,往往起到铺垫作用。

(4)就结尾来说:

①出人意料的结局

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②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③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④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

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5)就中间行文来说有伏笔铺垫式,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

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

常用答题术语:

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如《祝福》“祥林嫂反复讲述阿毛被狼吃”这一情节,就刻画了一位想念儿子而又希望获得别人同情的祥林嫂形象。

3.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

常用答题术语:

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4.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

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揭示主旨。

常用答题术语:

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考虑

就是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

常用答题术语: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第二步:

用答题模板组织答案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模式一般为:

作用点+体现点。

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常用答题模式:

×××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第2讲人物

高考在人物这方面往往从四方面设题:

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人物形象的作用、探究人物形象的多元化。

“探究人物形象的多元化”将放到第4讲中讲解。

题型一 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

[常见设问方式]

2013山东卷

小说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

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

小说主人公马里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

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说明。

其他常见的设问方式:

(1)×××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2)×××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请结合文本分析。

(3)文中某人的性格特征怎样?

请简要概括。

[解题方略]

解答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题“两步走”

步骤一,寻找概括分析的切入点,从五个方面思考

(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

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形象(性格)。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

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

这是概括分析人物性格时最需关注的一点。

(3)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

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因此引起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

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

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节论人。

—————

——————————————————————————

根据故事情节,概括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全面、恰当、实事求是。

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从情节中引出的结论,反过来可以解释情节。

只有全面而恰当的结论才能正确解释全部情节。

第二,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

第三,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

第四,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

(4)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形象(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

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

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

人物都是一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每个人的身上都鲜明地体现着时代的烙印。

(5)从人物间的关系、作者的议论(评价)、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作者的评论或其他人物的评价,更是人物性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对王熙凤的评价“泼皮破落户”“凤辣子”,就揭示了王熙凤心狠手辣的性格特点。

从具体做法上来看,首先要从小说中圈画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步骤二,运用答题模式,规范组织答案

题干若问“某某是一位怎样的人”,常用的一般模式为“××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

题干若问某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就需“××的性格特点:

①……②……”。

(分条作答)人物形象题要针对试题设题的角度具体灵活作答,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

总之,在分析人物的性格形象时,应该注意两个方面:

一要扣住故事的情节和文章中对人物具体生动的语言描写,进行客观分析,既不要架空,也不要以偏概全,要具体、全面;

二要注意通过对作品语言的把握和体味,理解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的感情倾向。

如果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是正面的,一般用褒义词来概括其特点;如果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反面的,一般用贬义词来概括其特点;如果作品中人物形象丰满,既有优点又有缺点,那就从两方面作客观评价。

题型二 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包括肖像、心理、行动、语言、细节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常见设问方式]

2013重庆卷

作者主要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塑造贝尔蒂这一形象?

请简要分析。

2013山东卷

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2011安徽卷

(1)对小说中画线①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

(2)指出小说中画线②处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其他设问方式:

(1)请赏析文中画线处人物语言。

(2)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有怎样的作用?

(3)本文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

请赏析。

[解题方略]

掌握塑造人物的各类手法,形成知识网络

塑造人物常用手法为人物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这里重点掌握人物描写手法:

1.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风度和服饰等。

成功的肖像描写能使人物形神兼备。

小说人物肖像描写有相对静止的整体显示,如同电影中的人物特写镜头一样,从正面刻画人物肖像,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的肖像描写;也可以是某一局部的重点刻画,鲁迅在《祝福》里对祥林嫂的三次眼神描写。

2.语言描写

小说的语言描写包括对话和独白。

个性化的对话,可以显示人物的不同性格。

鲁迅笔下人物的语言,都极有性格特征,孔乙己的迂腐斯文,杨二嫂的尖刻利己,阿Q的精神胜利,无不绘形绘色,跃然纸上。

富有特征的内心独白,也是透视人物内心隐秘、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一种重要手段。

如《守财奴》中葛朗台的一句独白:

“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

”它直接揭示了人物对金钱赤裸裸的占有欲。

3.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是指作家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动作所作的生动、具体的描绘和刻画。

人的行为动作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外在显现,是人物性格的具体展露。

如《林黛玉进贾府》中“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就表现了林黛玉的小心谨慎。

4.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可以使人物“深刻化”,在人物描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5.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对“读书”问题的两次不同的回答,就展现了林黛玉小心谨慎的性格。

6.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题型三 人物形象的作用

[常见设问方式]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

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

请简要分析。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

“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2008浙江卷

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者,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

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1.“主要人物的作用”其他设问方式:

(1)小说中塑造某某人物对小说主题有何作用?

(2)你认为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3)请简要分析某一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

2.“次要人物的作用”其他设问方式:

(1)本文的主人公为×××,那么另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2)小说中哪一个是主要人物?

哪一个是次要人物?

为什么?

(3)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和主要人物是什么关系?

对塑造主要人物有什么作用?

主要人物的作用

[解题方略] 从三个方面考虑主要人物的作用

1.考虑对情节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作用。

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

2.考虑对主题的作用

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考虑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也就是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

反映社会现实和寄托情感。

3.考虑对社会的作用

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次要人物的作用

[解题方略] 从四个方面考虑次要人物的作用

1.牵线搭桥,推动情节

在一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

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

他们的出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

如《祝福》中的“我”就有此作用。

2.侧面衬托,个性鲜明

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

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

也就是说,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很多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

4.揭示主题,增添魅力

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不只和主要人物息息相关,也和作品的主题思想血肉相连。

也就是说,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

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如《祝福》中的“我”就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具有现代意识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种种精神上的矛盾。

物象的作用

[解题方略] “物象”作用归纳

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其基本作用不外乎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等。

有时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第3讲环境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

在考查时,又往往以自然环境作为重点,命题的重心有三:

一是环境描写的特点,二是环境描写的方法,三是环境描写的作用。

这三个命题重心往往以两种形式呈现:

一是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用相结合。

题型一 概括分析环境特点

[常见设问方式]

2012江苏卷

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

其他设问方式:

(1)概括某某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分析。

(2)小说中几次写到某一景物?

请概括分析。

(3)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其特点。

(4)某一社会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解题方略] 概括环境特点题“四步走”

第一步,根据题干要求,分清环境描写的种类,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

第二步,找出环境描写的句段。

自然环境语句很好找,在找社会环境语句时需要关注人物活动的场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对话、情节发展过程以及写作时间等。

第三步,根据句段,重新组合画面并在脑海中再现画面,想象、品味画面的整体特色。

第四步,具体分析所写环境的特点,用几个形容词概括环境的特点。

另外,注意题干用语“景物(环境)特点”与“景物(环境)描写特点”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景物(环境)描写特点”是要答描写技巧的。

题型二 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用看似无心之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时是为了烘云托月,塑造人物形象;有时是映射或暗示主旨。

当然,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不同的。

[常见设问方式]

2013山东卷

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2011江西卷

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2010安徽卷

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其他设问方式:

(1)阅读文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

(2)概括××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3)请分析小说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解题方略] 环境描写作用题“三步走”

一、自然环境描写

通过以上研究,要解答“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需要“三步走”:

第一步,找到环境描写的具体语句,分析环境的特点。

因为环境的特点与作者写此环境的作用是一致的。

第二步,找到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思维角度。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以及环境本身等多个角度去考虑。

具体地讲,环境描写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环境方面: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

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如[例二]《晚秋》一文就反衬了人物烦躁的心情。

(3)情节方面: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了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的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与结尾相呼应;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

(4)主题方面:

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模式一: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模式二:

××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的思想感情;为下文……的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二、社会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也需要“三步走”:

第一步,找出具体体现社会环境的语句。

第二步,明确分析社会环境作用的思维角度。

(1)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