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389808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声慢》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声声慢》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声声慢》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声声慢》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声声慢》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声声慢》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声声慢》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声声慢》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声声慢》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声声慢》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声声慢》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声声慢》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声声慢》教学设计.docx

《《声声慢》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声慢》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声声慢》教学设计.docx

《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声声慢》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教材中第四册的第七课。

这个单元选用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分别代表了两大词派。

其中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而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则是柳永和李清照。

李清照的词秉承了婉约派的创作格调和手法      ,又有所展开和创造,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她的词婉约清新,情意真切,韵律优美,景物平实,自成一体,被称为“易安体”。

课文选择了她前期和后期的词作各一首,《声声慢》是其晚期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

这首词全词以“愁”为中心,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铺染愁绪,展现作者心灵的孤寂与戚戚。

因此本课的教学主要抓住因愁所选的景物来分析,挖掘这些景物中所蕴含的意蕴,引导学生听说读写,以自主学习、协作探索的形式激起学生的学习趣味,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李清照的前期代表作《如梦令》、刚刚学过的《醉花阴》,也是其前期代表作,也接触过其它抒发忧愁的作品,学习词作已奠定一定的基础,但也主要限于背诵和感悟情感,而且因学生底子薄弱,文学的熏染又不是一蹴而就的,虽能初步体会文本的情感,但要深入体会诗词的内在意蕴并进入诗词的艺术境界却有一定难度。

   三、   设计思想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成为不主动的接受者,未能真正与词人产生共鸣,而新课标要求不能片面提升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强调语文的人文性。

本词虽是一篇略读课文,所选意象却是古诗中的典型意象,为此教学中主要以诵读带动感知、体验、鉴赏,并通过个人的充分阅读和合作探究式阅读相结合来解读意象,品味意境,体悟情思,陶冶学生情操。

      四、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词人后期的人生经历对其后期作品不同于前期的风格特点的影响。

      2、屡次吟诵,感悟内容,赏析意象,领悟意境,掌握情感。

      技能目标:

1、学习作者是怎么抒发忧愁的,学会通过掌握诗歌意象去赏析诗歌情感。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情感目标:

逐渐深刻解析作品“愁”的丰厚意蕴,领会李清照微妙的心境变换,感悟李清照坚韧的精神和孤高的品格。

    五、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知人论世和写作的密切关系,体会其前期和后期词作的不一样愁绪。

   2、了解本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3、研读诗歌,抓住意象,通过典型意象的赏析,引导学生领会意境,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忧国伤时情怀。

教学难点:

1、挖掘词作意象的丰富意义。

      2、解析词人愁情的丰富意蕴。

     

 六、教学方法

      1、探究学习法。

为了使学生在交流中协作,在思想碰撞的火花中互学,采取自由讨论、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等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以期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

      2、.诵读品悟法。

学生经过反复朗诵培养朗读兴味,激起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接受美的陶冶。

    

      七、教学时数一课时

      八、教学资源及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九、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听视频朗读,播放本单元刚学过的苏东坡的《赤壁怀古》和本课李清照的第一首词的朗读。

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李清照的另一首婉约名篇——《声声慢》。

      设计意图:

将苏轼的词和李清照的词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听读中领会豪放派与婉约派词风的差异,比老师直接讲解两者的不同更直观,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也能使学生很快进入不被动学习、踊跃思考的意识活动中,运用学过的诗词激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探究兴味。

同时也能在课前营造一种李清照的婉约词之美的氛围,让学生进入课堂情境。

以此引出本节课要赏析的婉约词作《声声慢》。

(板书:

《声声慢》,李清照(幻灯片))

      

(二)说一说,了解作者。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当补充。

      李清照(1084年1156年),宋代词人。

自号易安居士。

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

以词最擅长。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婚后与丈夫赵明诚志趣相同,研究书画金石,编成《金石录》。

金兵入据中原,清照举家南逃。

后明诚病故,作者孤苦伶仃,漂泊无定所,境遇悲苦。

其一生可概括为:

少时幸福、中年离乱、晚境凄惨。

(幻灯片展示关键词)

      创作因其生活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特点,以南渡为界,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

(幻灯片)前期:

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抒写对自然的热爱和别思离愁。

语意隽秀,清丽明快。

后期:

凄凉沉痛,哀婉凄苦。

表达情感或伤时念旧、怀乡悼亡,或孤苦浓愁。

      设计意图:

考虑学生以前对作者已有一定了解,为了调动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迁移,让学生回顾李清照其人其事其词。

知人论世有助于学生对作品内涵的更好领悟。

同时让学生意识到本词是经典之作,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三)读一读,领悟诗情。

      1听读

      听视频示范朗读,听时注意字音,把握好节奏、语调、语速和情感基调,可以做点标记,为比读做准备。

      2比读(课件展示)

      请同学个别读,比一比,评一评,谁读得更好。

      在读与评中做朗读指导:

本首词抒发作者晚年漂泊独居时凄苦的忧愁,韵律感很强。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读时要舒缓、低沉,要读得深沉忧郁,读出叠字的鲜明节奏。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要读出哀痛,读出苦淡中的欣慰。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要读出无奈与无助,读出凄清!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读时语速不要放慢,语调上扬,“愁”要重读,而后稍作停留,“了得”二字,语速不要快,轻声读出,如在呜咽。

      3自由悟读

      读罢此词,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愁”)(幻灯片)

而“愁”恰好概括了此时词人的情绪。

      设计意图: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以诵读为起始,在与视频朗诵的比照中寻找需要改善之处。

“比”“评”应尽量让全体学生参与,老师相机点拨。

通过听视频朗诵、单人朗诵、自由读等形式,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和整体性的掌握,初步领会情感。

引导学生注意朗读的停顿之处和情感的抒发,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四)品一品,赏析词作。

      A、想一想,探究诗情。

      师:

作者为什么这么“愁”?

整首词的“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愁的内涵)?

词人又是如何抒发忧愁的呢?

(幻灯片)

      教师连续抛出三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再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读这首词。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相机点拨,再师生共同总结。

      

明确问题一:

为何而生愁?

(幻灯片)

      从“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句话可知是“次第”让作者愁绪满怀的。

“次第”文中的解释是“光景、状况”。

照此可以看出,是词中涉及的意象。

因为意象是烙上了作者的主观情感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缘愁选景),所以也应该包括作者写作此词的人生经历。

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弄清词人发愁的原因。

      (幻灯片:

李清照的坎坷人生:

      1103-1126年:

与赵明诚结婚,安定幸福,志趣相投。

      1126年:

北宋末期,金兵入侵,风雨飘摇。

      1127年:

金灭北宋,金石书画大多被焚毁。

      1129年:

丈夫病逝,作者此时46岁。

      1130年:

流落于越州、台州、黄岩、温州。

      1131年:

居于会稽,遇盗贼,又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

再婚不幸,后又离婚。

服刑两年。

      1134年:

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

无子嗣,孑然一身,悲苦离世。

      了解作者的这些经历后,同学们应该能更深刻地明白李清照的愁了吧,那么《声声慢》中的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

(生:

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孤寂流浪之苦。

      

明确问题二:

愁的内涵?

(幻灯片)

      愁之一:

悲山河破碎叹家园荒芜难回(亡国之恨)

      愁之二:

痛夫妻永诀恨美满姻缘难全(丧夫之痛)

      愁之三:

苦孤寂飘零愁漫漫余生难捱(孤寂漂泊之苦)

      

明确问题三:

如何抒发愁?

(幻灯片)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意象)

      设计意图:

整体把握全词的情感,联系作者人生经历理解愁的内涵,掌握抒发情感的方式,为下面具体赏析词作做准备。

    

  B、议一议,领悟意境。

      

(1)师:

词中不是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幻灯片)

      生: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分析叠字,到底奇妙在哪里?

      寻觅什么?

结果如何?

为何要寻找?

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回想往昔生活?

      位置能够互换吗?

不可以,感情逐层深入,表达出三种境界:

“寻寻觅觅”,写人的举措、情态,若有所失;“冷冷清清”,写环境的冷清,也写心坎的寂寞悲凉;“凄凄惨惨戚戚”,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极大痛楚,凄凉惨淡。

可以改成寻觅,冷清,凄惨吗?

      叠字加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使情感更浓厚,烘托出强烈的哀怨悲愁气氛,开篇就为全词定下了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2)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幻灯片)

     ——明确: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3)作者为抒发愁运用了哪些经典意象?

(幻灯片)

      ——明确:

酒、风、雁、黄花、梧桐细雨等。

      (4)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全班学生分成三组,每组讨论一个意象的内涵,并努力找出一个学过的例句来说明。

      探究题:

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探讨作者是怎样运用意象抒发哀愁的?

(幻灯片)

      教师布置要求:

(幻灯片)A独立思考,要求动笔;B有疑问向组内同窗求教;C把本人思索的结果与组内同学交流;D每组选一代表上讲台展示成果时,其他组的成员可以补充、反驳,提出自己的见解;E各组之间互相点评,评出最佳组。

      范例:

(幻灯片)“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这句词中运用了“雁”这一意象。

请同学们想想还有哪些诗词中也出现过同一意象?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相思离愁)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欧阳修《戏答元珍》 

(相思之情)     

      “雁”有何象征意义?

      ——“雁”象征离愁。

      设计意图:

通过范例引领学生找出并学着赏析词中其余的意象,为学生合作探究提供一个范本。

      生发表完毕,师逐一一点评后作小结。

      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含“酒”的诗句有: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相思之愁)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羁旅愁,忧国伤时)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离愁)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离愁)   

        ——  酒:

愁情的象征。

表达相思之意。

      “秋风”意象

      含“风”的诗句有:

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陶澹人《秋暮遣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王》

     ——秋风:

惹人愁思,渲染愁情。

     

 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有“黄花”的诗句: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苏轼《南乡子》   

 ——黄花:

憔悴的容颜,孤苦伶仃的晚境。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含“梧桐”的诗句有:

      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温庭均《更漏子》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含“雨”的诗句有: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壮志难酬之愁)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急。

 ——李煜《相见欢》(亡国之愁)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离愁)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春愁)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

赖此北窗琴。

——白居易《阴雨》(乡愁)

    ——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探究结果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幻灯片)

意象

意义

例句

飞雁

离愁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淡酒

愁情相思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秋风

愁情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黄花

憔悴的容颜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梧桐

凄凉悲伤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细雨

哀伤愁丝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师:

这些景物,营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

营造了凄苦哀愁的气氛,传递出孤寂愁苦的心情。

     小结:

本词利用了生活中的意象,写出了一个个生活场景,借助于景的描写来抒发情感。

通过典型的愁苦意象来寄寓愁情,将作者的愁苦心境渲染得淋漓尽致。

      设计意图:

通过解读不同意象的意义,并联系同一意象的诗句,让学生逐步体会作者“愁”的丰富意蕴,把握李清照变化的情感,从而完整地鉴赏诗歌。

也让学生明白鉴赏诗词的一般步骤——由“意象”到“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心境、情感。

同时加强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五)想一想:

加深理解,凸显个性。

(闭上眼睛,想象画面,置身诗境)用你个性化的表达(如散文、现代诗歌等),把你对《声声慢》这首词的理解描述出来。

(幻灯片)

 设计意图:

鉴赏诗词时往往需要读者对诗歌进行再造想象,以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置身诗境,将诗中描绘的场景进行还原,提高审美享受。

同时也为了了解学生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把握情况,培养学生个性化解读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

   

   (六) 课堂小结:

      《声声慢》是词人晚年辗转江南遭遇悲苦凄凉生活的写照。

这首词主要通过描写酒、雁、风、黄花、梧桐、细雨等这些风物来抒发词人的孤苦哀愁之情。

“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一句象最后的冲刺,将词人的愁情推向了绝望的顶点。

抒写离愁和孤寂,李清照的《声声慢》可谓冠绝古今。

词中借景抒情中又夹以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式丝丝融合,也是情感发展所需。

     

(七)方法总结:

      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方法:

(幻灯片)

      

(1)直抒胸臆(抓情语)

(2)借景抒情(抓景语)

      (3)知人论世(4)反复诵读(5)想象画面,置身其境

      设计意图:

系统总结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使学生能从点到面,类比迁移,熟练鉴赏其他诗词。

      (八)布置作业,拓展感悟。

(幻灯片)

   1、   我们在生活中碰到不如意之事时该如何面对呢?

请同学们结合自身经历谈谈感悟。

(写到小作文本上)

     2、课外查找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加深对词人的精神世界的了解。

 设计意图:

现在的学生受挫能力差,内心脆弱,屡见不少学生因一点小事就轻生。

希望学生能从作者身上学习面对挫折的坚韧品格,不向运命低头的顽强不屈的精神。

用感悟到的东西完善自己的情志、融入自己的灵魂,使学生的学习得以延续。

      十、结束语:

      李清照,一个在平凡中受难,在不平凡中抗争的女子。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是悲惨的;但作为一个诗人,她又是崇高的。

在生活中受到的伤害,却在艺术里得到了丰厚的收获。

苦难越重,作者的艺术灵魂飞得越高。

这首词让我们又一次更深刻地认识了李清照。

      最后配乐让学生齐声朗诵全词,在诵读中结束对本词的赏析。

      十一、板书设计:

(幻灯片)

      《声声慢》

      李清照

      亡国之恨直抒胸臆

     丧夫之痛愁

      孤寂漂泊之苦借景抒情(酒风雁黄花梧桐雨)

 十二、齐声朗诵全词,结束对本词的学习。

(幻灯片展示全词)

十三、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学是不断生成的。

课程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的过程。

因此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放在首位,尽量让学生自在施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再相机点拨,采用“听一听、说一说、读一读、比一比、议一议、评一评、想一想、写一写”等步骤,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增长他们听说读写的才干。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重难点问题进行了合作探究,通过赏析意象来感悟情感,领会意境,归纳鉴赏诗歌的规律,让学生以后能举一反三,懂得如何去鉴赏诗歌,让学生鉴赏诗歌的水平有进步,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

学生在探讨过程中,因思想上的互相碰撞,也不是静态生成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让教学进程在某种程度上调整了。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需要改进之处。

由于学生多数来自于农村,平时学习习惯于被动接受,不善于主动积极探索,所以在讨论时有少数学生参与的不积极,讨论不热烈,更不愿意大胆主动表现自己,自信心明显不足,这也和平时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激励不够和师生间缺乏真诚的交流息息相关。

老师对学生诚挚而常常的鼓励,以及学生对老师的鼓舞都是十分重要的,这照样能表现出新课标倡导的人文精神。

在这方面,自身还有待进一步修炼。

此外按照课堂实际状况,感得留给学生探讨的功夫还是少了,假如多给点时间,学生的组内讨论就会绝对要足些,探求的深度广度也会加大,展现的学习成效也会更多,并且也能促成学生的自信心和良好心理的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