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读书笔记15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18830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富论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国富论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国富论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国富论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国富论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国富论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国富论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国富论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国富论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国富论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国富论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国富论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国富论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国富论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国富论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国富论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国富论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国富论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国富论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国富论读书笔记15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富论读书笔记15篇.docx

《国富论读书笔记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富论读书笔记15篇.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富论读书笔记15篇.docx

国富论读书笔记15篇

国富论读书笔记(15篇)

国富论读书笔记1

斯密《对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富国论读后感。

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由于《国富论》蕴涵了诸多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分析方法,并提出了经济学原理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政策实施意义,本文仅对自身感兴趣或自认为有特别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部分理论进行表述和评点。

为避免打破原书的逻辑思维结构和思想脉络,本文以《国富论》(谢祖钧、孟晋、盛之译,国富论----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20xx年3月第一版)所列章节目录为序作以择要。

斯密认为,对工资劳动者的需求必须随每一个国家的收入和资本的增加而增长。

而没有后者的增加,就不可能有前者的增长。

而收入和资本的增长就是国家财富的增长。

没有国家财富的增长,也就不可能有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

在那个以农业为主导的时代,资本的增加引起社会资本总量的增加这一过程中,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得以不断提高,使得整个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在整体上大为增加。

然而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这种国家财富增长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甚至还有减小的趋势。

同时,在我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

在国民经济持续高涨的同时(这里仅从数字可以说明,至于这个数字的准确性和可靠度则另当别论,但还是能够得出经济快速发展的结论的,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尽管有劳动力需求的大量增加,但国内的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失业人数逐年增加。

当然,这其中有人口的增长快于经济的增量、劳动力素质与就业岗位不匹配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至少也说明斯密的这一理论没有考虑到诸多的外生变量,需作进一步的改进,以使其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

斯密认为,资本在农村的利率总要比城市的高,这是由于农村金融市场规模不经济、借贷成本高、资金市场供不应求等因素引起的,资本在农业方面虽然对社会贡献最大(现在已不能绝对地说是最大,用比较大的说法也许更合适),但利润比较小,因此对农业方面的资金投入总是不能得到满足。

因此,也就出现了农村发展的两难:

问题:

一方面是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缺口趋于扩大,一方面却是各种金融机构不愿意在农村从事放贷业务。

以斯密的思维,可以通过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限制来发展农村业务,通过围绕时常利率进行自由浮动的适度高利率来弥补各种借贷成本,最后通过竞争者对市场的争夺逐渐回归到利率的正常水平,这不失为当前解决建设新农村资金筹集困难的有效途径,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利率的适度高的水平,不然可能会因为高的利率带来新的高风险,就适得其反了。

另外,也可通过引导和规范而不是限制和取缔各种非正规民间金融、加大政府的财政支农力度等措施来解决农村市场的金融抑制。

斯密认为,当一个人的资财,只能维持他几天或几个星期的生活时,他会很少考虑从这笔资材中获取收入。

他会尽可能地节约消费,希望依靠自身的劳动,能获得一些收入来增补这笔资财。

他的资财完全来自他的劳动收入。

各国的穷苦劳动者大多过的这种生活。

斯密通过分析资财的额度和可支配期限将其界定为生产性和生活性支出两部分,又将生活性支出按来源和用途细划为三种类型。

这样,使我们对收入的认识逐步深化,更利于支配和使用不同类型的资财,为后来人们树立了理财观念和收支计划提供了依据。

斯密认为,一个为了消费而借贷的人很快就会破产,而借钱给他的人通常也会后悔自己的愚蠢。

因此,为了这样一个目的不论是借款还是贷款不管什么场合高利盘剥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双方均将不利。

既然借贷的人多为穷人,放贷的人会提高利率来弥补这部分风险,但利率提高的同时又增加了还贷的风险。

这样就存在了一个悖论:

不管是借贷者还是放贷者,双方都存在利益的流失和各种风险,高利息的贷款却依然能够生存下来。

我认为原因是高利息的贷款的存在包含了诸多不正当的经济和社会行为,比如洗黑钱、黑势力介入、借款者被迫从事违法犯罪现象等。

国富论读书笔记2

感悟:

打开《国富论》的时候,我的心中是一片茫然,看着那么多密密麻麻的字,总感觉读起来会使我变得晕头转向。

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读了下来,也深有感触。

亚当斯密是18世纪的经济学家,因此在看他的国富论时当然要从他的时代出发。

无论他说的是对还是从谁的角度出发,对于今天的我看来,了解到当时的很多经济因素和状况,使我看待今天的经济时联想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历史。

应当说亚当斯密是伟大的,他提出的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和社会分工,使我们直观的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史。

就这一点我们不能用批判的眼光看亚当斯密。

应当说每一个观点的提出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知识之上,亚当斯密的观点也不例外。

然而让我想到了今天的有些学者,不是为了提出观点而是为了整理观点而努力,一点点成果没有经过考证便自认为水平高就急不可待的发表。

我佩服亚当斯密的精神。

亚当斯密一生中为什麽只有这一个成果,并不是亚当斯密写完这本书之后就没有精力了,而是他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肃,当亚当斯密处于弥留之际时让别人将除《国富伦》其外的其他手稿一概毁掉,为了不让半生不熟的观点公布于世。

整篇文章通读下来,使我不由得对作者独特的见解和高深的学问敬佩不已,正是因为有了许多像斯密这样的伟人,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传承和发扬下去呢?

摘抄:

1、交换倾向出于自利的动机,并且引发了分工。

2、我们不能借着肉贩,啤酒商或面包师的善行而获得晚餐,而是源于他们对自身利益的看重。

3、世界各国的君主都是贪婪而偏私的,他们欺骗臣民,次第消减货币最初所含金属的真实分量。

4、财富是交换劳动的权力。

5、我们会经常发现,在世界上具有伟大人性但是却缺乏自我控制的人,在追求最高荣誉时,一旦碰到困难和危险,就懒惰,犹豫,容易沮丧;相反,我们也常常发现能够完善地进行自我控制的人,没有任何困难可以吓到倒他们的勇气,没有任何危险能够惊骇他们,但同时,他们对有关正义或人性的全部感觉似乎无动于衷。

6、劳动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原因。

7、人天生,并且永远,是自私的动物。

8、每个人都不断努力为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

当然,他所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

但是,他对自身利益的关注自然会,或者说,必然会使他青睐最利于社会的用途。

这就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尽力达到一个他并不想要达到的目的。

9、科学是解狂热和迷信之毒的良药。

10、劳动技能的影响要大于有用劳动占比的影响,文明社会里产品的数量更多可以表明这一点。

11、我们所需的食物不是出自屠宰业者、酿酒业者、面包业者的恩惠,而仅仅是出自他们自己的利益的顾虑,我们不要求于他们的爱他心,只要求助于他们的自爱心。

我们不要向他们说我们必需,只说他们有利。

国富论读书笔记3

在20xx年东南大学图书馆人文社会科学类图书借阅量经济学类著作的排名上,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稳稳排在第一,而充斥了这个排行榜的书几乎清一色的全是各个学科的辅导书,在这个应试教育横行的年代,亚当斯密大人在300多年前为市场经济留下的财富直到今天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亚当99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书初版于1776年,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99勒纳评论说:

"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

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

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

亚当·斯密于1759年和1776年分别出版了《道德情操论》和《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两部闻名于世的著作。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详细阐述了人的行为的优缺点、责任心、同情心、高尚道德,建立了以人的利他心为出发点的道德价值体系;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中构建了一个以人的利己心为出发点的经济学价值体系。

后来,德国的斯卡尔钦茨基在《斯密的道德哲学及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一文中指出了“斯密难题”,即《道德情操论》中的利他与《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中的利己很难在商品经济领域中实现统一。

这样,关于“斯密难题”的争论至今众说纷纭,观点不尽相同。

虽然这本书被说成是经济学的著作,但经济永远是和政治密不可分的。

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正处于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时刻,作者提出的方法如果能够得以实现,也许今日世界的版图会大不相同,而英国政府恰恰选择了目光短浅的作法,致使美国独立。

亚当斯密认为:

英国作为一个国家,完全没有必要把国都局限于英格兰本土,而应该对帝国版图内一切地区平等看待,哪里交的税多,哪里的议员数量就应该多,最后整个国家的首都都可以迁到交税最多的地区,如果这一理想实现,恐怕现在的美国就会是一个大的英国。

另外,关于殖民地管理,也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到了西方政府的立场。

据亚当所述,东印度公司这样的殖民地公司与政府的关系并非象我们所想象那样。

实际上,这样的公司是欺上瞒下,一方面骗取政府信任,获得巨额贷款及贸易独占权,另一方面又在印度欺压当地人民,结果是:

英国政府一点都没有从这样的殖民政策中得到任何好处,而印度人民更是损失惨重。

那么,钱财到哪里去了?

都被东印度公司的人贪腐化浪费掉了。

简单地说,就是整个世界并没有从这样的殖民政策中得到利益最大化,并且这样的政策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使世界变得贫穷。

所以,战后的反殖民运动有其天然合理性,纵使对英国这样的老牌殖民主义国家来说,反殖民运动不但不是一件坏事,而且是一件好事。

再有,就是关于中国的表述,当时,正是中国的所谓康乾盛世,确切地说,是乾隆朝最富裕时期,而亚当并没有来过中国,却已能从两国的经济政策当中看到中国的“虚胖”,他说中国总体虽然似乎很富,但是论及单个国民的工作生存条件以及个体收入,已经远远比不上英国,而且这样的政策必定会压抑个体的积极进取精神,而英国的政策是当时最好的政策,每个国民都在政策中看到对未来的希望,所以迟早有一天,中国一定会被英国打败,中国一点都不可怕。

果然不出所料,几十年之后,1840年的害人的物品战争,英国就给了中国以教训,直至此后的几十年,是一连串的战败与耻辱。

这就是历史的宿命。

国富论读书笔记4

英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书初版于1776年,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

"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

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

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

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

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

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

国人对《国富论》并不陌生,但多将它看作有二百多年历史的经济学说而束之高阁,除了高校经管类学生被导师要求阅读之外,普罗大众看过这本书的估计不多。

《国富论》全书共分五篇,囊括了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财政学,可以说既是一部经济学的百科全书,也是经济学的一部奠基之作。

虽然它体系庞大,内容广泛,但首尾一贯,结构严密。

全书始终围绕的一个主题,就是如何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

财富的源泉是什么?

斯密在序言中开门见山地说:

“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

”既然“劳动是财富之父”,那么,要增加财富,就得提高劳动效率,或者是增加劳动数量。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很详细的论述了分工的重要性。

不管是对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是管理的时效性或者生产设备的创新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他举了一个制针的例子。

一枚小小的针的制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

如果让一个人从头做到尾,一天恐怕连一枚也完成不了。

但是,如果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却可以做4800枚。

分工何来如此神力?

其实,道理很简单分工可以使劳动专业化,可以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

不仅如此,分工还有一个妙处,就是它能为发明和改进机械提供契机。

最初的蒸汽机比较笨,活塞的升降,需要一个儿童来开启和关闭汽锅。

有一次,有一个按活塞的小孩,因为干得久了,就“懒”中生智,把开闭汽锅的舌门把手,用一条绳索系在机器的另一端,让舌门随机器的运动而自动开闭。

这个笑话,成了蒸汽机改良史上的一大趣谈。

再观现代工厂的生产不就用事实证明了分工理论的重要性。

汽车生产厂商福特公司的创始人福特先生因为改变传统的汽车生产车间生产模式为流水线生产,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而在竞争中击败对手而占据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

而流水线作业不正是分工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吗?

斯密认为,交换是人与生俱来的倾向,欲将取之,必先予之,由于交换而产生了分工。

那么,商品的交换价值如何确定呢?

斯密明确地指出:

“劳动是衡量一切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这就等于说,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

但是斯密同时声称,这个理论只适应人类社会的野蛮时代。

一旦资本积累起来,投入到企业,或是土地变为私有,情况就要另当别论了。

因为此时的劳动产品,不再全部归劳动者所有,其中一部分作为利润和地租,被雇主和地主收入囊中。

由此,斯密又得出了一条结论:

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发生之后,决定商品价值的就不光是劳动了,利润和地租也得算上一份。

这样一来,工资、利润和地租,就不仅是一切收入的来源,而且还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

”如此,斯密就不知不觉地由劳动价值论,转到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上去了。

马克思把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叫做的“斯密的教条”,后来的西方经济学的不少理论,如生产费用论、节欲论等,都可以从它那里找到思想源头。

斯密揭开了商品价值的神秘面纱,的确功不可没,但另一方面,在价值问题上他又含糊其辞,举棋不定,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模棱两可的答案。

后来的经济学家各取所需,斯密的哪一种解释对他们的胃口,便采纳哪一种。

甚至连那些势不两立的学派,也能同时从斯密那儿,找到本派发端的痕迹。

《国富论》篇章众多,除了上面浓墨重彩的价值理论外,斯密还谈到了货币、分配、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社会再生产以及自由贸易等学说。

这些都有深远的影响,但其中对世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18世纪,西欧的孟德维尔写过一则寓言,讲述的是一群蜜蜂由盛及衰的故事。

开始,蜜蜂自私自利,爱慕虚荣,追逐荣华富贵,这时,整个社会欣欣向荣,人人安居乐业。

但是,当蜜蜂变得善良节俭,放弃了奢侈挥霍的生活时,经济却反而一片萧条,民生凋敝。

最后有敌来犯时,无力抵挡,只好逃之夭夭。

这则寓言,在当时被视作妖言惑众的异端邪说。

但一位意大利哲学家却说得好:

“谁要想发现真理,最好是成为异端。

”在斯密的《国富论》中,孟德维尔的“异端邪说”,贯穿始终,成为构造其理论大厦的一根支柱。

斯密娓娓道来:

人的本性中最重要的是利己主义,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受“利己心”支配,社会利益往往被抛在脑后。

但是,不期而然的是,这种行为的结果,不但利己,而且比一个人殚精竭虑、刻意追求公众利益时,更有利于社会。

斯密把这种机制,称作“看不见的手”。

因此,斯密主张完全的自由竞争,认为与其让政府干预经济,还不如听任市场调节来得有效。

政府的职能,只是保家卫国,抵御外侮;建立严明的司法机构;适当兴办公共工程和公众事业,其他,则尽可无为而治之。

斯密一生性情平淡,可他对任何来自制度上的垄断,都深恶痛绝。

他极力主张清除关税壁垒,实行贸易自由,撤消行会制度和专卖公司。

“在将近一百年后,斯密依然是经济思想史上的巨人。

”《大英百科全书》如是说。

的确,《国富论》从面世到现在,已经两百多年了,但是,岁月未能将它尘封,它的光亮依然一如从前,熠熠生辉。

比如,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西方国家陷入“滞胀”,凯恩斯主义者对此一筹莫展。

不少经济学家就转而求助于斯密的经济学,梦想回到自由竞争的“黄金时代”,希望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重整旗鼓,再创辉煌。

今天的经济学理论大厦,经过二百多年的精心构建,已经巍峨耸立,金碧辉煌,但如果没有斯密的《国富论》奠基,那也不过是一座美丽的空中楼阁。

作为“经济学之父”,斯密对政治经济学的影响之大,是怎么评价都不为过的。

甚至有人做过这样的评论:

“两百年来经济学家所作的工作,都不过是在为斯密的理论打打补丁,抹抹油而已”。

作文

国富论读书笔记5

《国富论》刚一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好厚的书。

打开一看,看不懂呀,怎么都是中国字,那么的难懂。

静下心来,一页一页的翻看。

想起了写毕业论文的时候:

查找资料,写笔记,分析,思考。

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学到的,想到的,如何让自己写的文章能让别人读懂。

慢慢的看了一章,两章......一个一个的例证,一段一段的分析。

眼前打开了一扇大门,一扇从来没有想过要去推开的门-——经济学。

第一卷论劳动生产力改善的原因,并论劳动产出自然而然在各社会阶级间的分配次序。

第一章论分工;第二章论促成分工的原理;第三章分工受限于市场范围;第四章论金钱的起源和应用;第五章论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商品的劳动价格与金钱价格);第六章论商品价格的构成部分;第七章论商品的自然与市场价格;第八章论劳动工资;第九章论资本利润;第十章论劳动与资本在不同行业的工资与利润;第十一章论地租。

第一卷读完。

对照着亚当.斯密提供的表格。

看到了论文的严谨认真。

资本主义的形成,如何从农业的自给自足到资本的积累运用。

资本是如何形成的。

一个一个的问题,一一给你答案。

第二卷论物品积累的性质、累计与运用。

第一章论物品积累的种类;第二章论货币作为社会全部积蓄中的一个特殊种类和论国家资本的维持费用;第三章论资本累积,兼论生产性与非生产性劳动;第四章论贷出取息的积累;第五章论资本的各种用途。

这卷说了各种不同的积累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资本。

资本形成后如何的运作。

资本运作方式的不同,劳动数量,土地,劳动产出量等等,不同的因素会造成了不同的影响。

第三卷论不同国家财富增加的过程。

第一章论国家财富增加的自然过程;第二章论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古代国家农业发展的阻碍;第三章论罗马帝国崩溃后城市的兴起及其进步;第四章论城镇商业活动如何促进乡村改良。

此卷说明了不同国家,不同的方法,如何使国家财富增加,罗马灭亡后如何恢复经济。

商业改变了乡村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第四卷论政治经济学的思想体系。

第一章论重商业主义;第二章论限制从外国进口国内能够生产的产品;第三章论特别限制贸易差额于我不利的国家商品进口;第四章论退税;第五章论奖励金;第六章论通商条约;第七章论殖民地;第八章关于重商主义之结论;第九章论重农主义,或论那些主张土地的产出是各国收入或财富的唯一来源的政治经济思想体系。

如何在实际例证中总结出成熟的理论,形成一门学科是大家所为。

我辈只有敬佩之情可以言表。

第五卷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第一章论君主或国家的经费;第二章论社会一般或公共收入的来源;第三章论公共债务。

维持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稳固要支付各种费用,公共收入,公共债务。

无论使用何种手段,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转能够牵扯到一个国家种种,有了这些标准,理论。

“看不见的手”是否能让国家如愿的运转那?

国富论读书笔记6

《对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的作者亚当?

斯密,在经济学界有近乎神的地位。

按约翰?

梅纳德?

凯恩斯的说法,至少300年内,人们都将在市场经济中生活,不会有人像阿尔伯特?

爱因斯坦推翻牛顿力学那样推翻亚当?

斯密的《国富论》;亚当?

斯密不仅是一位经济理论学家,他也为这种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与准确的数字,确实做到了“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的治学态度,而这种治学态度正是大多数中国经济学家所缺少的态度。

所以,熊彼得说亚当?

斯密注重实际,将各种不同的数字与因素一并考虑,对以后作为抽象的理论奠立了基础。

斯密《国富论》一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

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分工的理论,分析了劳动分工的决定因素,并进一步结合新兴古典分工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分析了不同经济实力的欠发达区域在不同的阶段如何选择最优分工网络,并借此分析了我国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缓慢的内在原因。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开篇就谈到了劳动分工。

他认为劳动分工和市场竞争是国民财富增加的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但经济学发展的一百多年间,市场竞争理论得到了极大丰富,而劳动分工理论却相对显得苍白。

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利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复苏了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重要思想。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分工理论认为,劳动分工是通过制度安排而与交易费用相互决定的,即:

由交易费用决定的制度安排决定劳动分工,而劳动分工通过分工经济提高制度收益,并进而降低交易费用。

作者给出了两个理论模型及其修正。

接着,作者证明了劳动分工理论中的三个重要命题。

命题1:

劳动分工产生递增的规模报酬,是经济进步的源泉。

命题2:

劳动分工依赖于劳动分工,没有任何外生优势的单纯分工也能实现经济进步。

命题3:

经济发展依赖于一定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制度,在地理上表现为一个波浪式的推动过程。

另外,新兴古典分工理论证明,不同区域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应于不同的分工水平,产生不同的增长效果。

因此,欠发达区域面对不同的人口规模、制度供给、交通条件,应选择不同的分工模式。

作者据此将欠发达区域分成三类,并分析了各自的分工抉择。

区域模式1:

人口较多、居住密集的欠发达区域

根据命题2,此类区域即便没有任何优越的资源禀赋或比较优势,依靠自身的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分工模式,也能实现经济进步。

作者认为,应将此类区域细分为若干个子区域,将相关产业分类聚集,发展“园区经济”,以节约交易费用,提高专业化水平,进而产生产业簇群。

区域模式2:

人口较多、居住分散的欠发达区域

此类区域以中国中西部的农业大省为典型代表。

因为多数居民都分布于广大农村,交通不便,相互之间贸易的交易费用很高,制度创新的成本更高,制度供给水平低下。

当务之急是提高专业化水平,以便与高水平的分工网络对接。

提高市场分工水平有两种途径。

一是大力发展中小城镇,提高城市化水平,使人口更加集中,从而减少交易费用和制度创新成本。

政府工作的重点是鼓励专业化的生产和服务,为个体私营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服务。

根据命题1,政府即便是有意扶持某些产业,也应该是在专业化的基础上选择以农产品为核心的分工网络。

二是融入临近区域的分工网络,即给发达区域“打工”。

因为在经济发展初期或工业化前期,没有足够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来支付交易费用和学习成本,也难以承受为集中人口而进行的城市化所需耗费。

而此类区域劳力成本相对低廉,因此可选择有资源禀赋或内生比较优势的临近区域,为其提供配套生产或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有必要鼓励企业向专业化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