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19138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1.默写古诗文的名句名篇。

(1)_____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2)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__________________,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

(4)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望岳》)

(5)__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6)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登飞来峰》)

(7)《已亥杂诗(其五)》中表达诗人辞官以后仍有作为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8)《游山西村》一诗中流传最广,景物描写中蕴含哲理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万里赴戎机独怆然而涕下无丝竹之乱耳决眦入归鸟烟笼寒水月笼沙自缘身在最高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析】

【分析】

【详解】

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

本题中应注意“戎”“怆”“涕”“眦”“缘”这几个字的写法。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六尺巷位于桐城西南一隅,往巷子里望去,青砖黛瓦卵石路,香樟树站立在墙外两旁,风吹树动,诉说着感人的故事。

两侧砖墙耸立,巷子甚是幽长,青石板路蜿yán曲折,有种史书般的厚重。

踩在巷子里的鹅卵石上,不免硌脚。

巷子外头,是暄闹的街市;巷子里头,是温馨的家。

它犹如一块遗落在都市近郊的pú玉,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走过小巷,从“懿德”到“礼让”,一段佳话就此流芳。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一隅(__________)蜿yán(__________)pú玉(____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

(3)文中“青砖黛瓦”的“黛”的意思是____________,“流芳”中“流”的意思是_______。

(4)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

(1)yú蜒璞

(2)暄闹喧闹(3)青黑色的流传,传播(4)比喻拟人

【解析】

【分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

一隅(yú),注意声调;蜿蜒:

比喻(山脉、河流、道路等)曲折延伸;璞玉:

包在石中而尚未雕琢之玉。

(2)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

暄闹——喧闹。

喧闹:

声音大而热闹。

(3)本题考查词语中的单字解释。

青砖黛瓦:

青灰色的砖,青黑色的瓦。

黛,青黑色的。

流芳:

好的名声流传下去。

流,流传,传播。

(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

作答时要了解常用的修辞,结合句子内容作出具体分析。

“香樟树站立在墙外两旁,风吹树动,诉说着感人的故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站”、“诉说”赋予香樟树以人的动作、行为;“它犹如一块遗落在都市近郊的璞玉,散发着迷人的光芒”,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六尺巷”比作“璞玉”。

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他没有受伤,站起来,走到那个可怜人身边,急急把缠着的绳索割断,才抱起这个可怜人,两脚使劲一蹬,浮出海面来。

我们三人跟着他上来。

意外得救的人,转瞬间都到了可怜人的小艇上,他首先关心的事是要救治这个可怜人。

我不知道他是否可以成功。

我希望他可以成功,因为这个可怜人浸在水中的时间并不很久。

(1)以上文段选自名著《》,作者是法国作家。

(2)结合原著回答:

①“他”是怎么救下可怜人的?

②救治可怜人的行为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答案】

(1)海底两万里,儒勒·凡尔纳

(2)①看到印度采珠人被鲨鱼袭击,“他”奋不顾身地站了起来,拿着匕首直朝大鲨鱼冲去,和鲨鱼进行肉搏。

②表现了“他”具有正义感和奉献精神的品质。

(意思对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语段中的“走到那个可怜人身边”“我们三人跟着他上来。

意外得救的人,转瞬间都到了可怜人的小艇上”等细节可知,选段出自《海底两万里》,作者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

选段描述的是在印度洋锡兰采珠场与鲨鱼搏斗,救下采珠人的故事情节,选段中的“他”指尼摩船长,“可怜人”是指采珠人。

(2)他抓住鲨鱼的一只鳍,用短刀乱刺鲨鱼的肚腹,但没有能刺到致命的地方,他被压在他身上的鲨鱼巨大躯体所翻倒,摔在水底地下。

他忽然手拿鱼叉,转念之间,迅速向鲨鱼冲去,他投出可怕的利叉,打中了鲨鱼。

从而救下了采球了。

他与印度采珠人并不相识,只是看他可怜,并且正遭遇危险,就挺身而出,勇敢地与可怕的鲨鱼搏斗,这体现了他强烈的正义感和奉献精神。

4.“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合肥某中学将举行“天下国家”主题实践活动,邀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1)任务一:

发布活动通知

下面是班长王军拟写的一则活动通知,其中有三处错误,请修改。

通知

各位同学:

对新时代学生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是人生当中必须系好的一粒“扣子”。

(A)为了更好地落实“爱国”思想教育,决定在5月22日下午3点在学校报告厅开展“天下国家”主题实践活动,届时将举行诗歌朗诵、爱国歌曲合唱等活动。

(B)请大家活跃参加。

学校学生会

2020年5月15日

①通知有一处格式错误,请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A)句成分残缺,应在“________”前加上“_________”。

③(B)句搭配不当,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2)任务二:

探究爱国情怀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仿照下面示例的形式,概括出材料一、二中所流露的爱国情怀。

材料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受到感召,加入志愿者的行列之中,守望相助,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有志愿者这样说,需要我的时候,我一定出现;不需要我的时候,我退隐江湖。

志愿者就是这么一群可爱的无名者,积极奉献,不求回报,甚至不求留下一个名字。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2月25日01版)

材料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材料三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材料一:

奉献自我材料二:

_______________材料三: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通知正文开头应该空两格(或:

“对新时代学生来说”前应该空两格)②决定学校③活跃踊跃

(2)材料二:

忧乐天下材料三:

渴盼统一

【解析】

【分析】

【详解】

(1)①拟写通知时,首行居中写“通知”二字,第二行顶格写称呼,第三行空两格写正文,最后右对齐写署名和日期,署名在上,日期在下。

本题正文开头应容两格,也就是“对新时代学生来说”前应该空两格。

②A句缺少主语,应在“决定”前加上“学校”。

③B句“活跃”与“参加”搭配不当,应改为“踊跃参加”。

(2)材料二意为“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从中可得“忧乐天下”的爱国情怀。

根据材料三中的“九州同”“北定中原”等,可得“渴盼统一”的爱国情怀。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儿时记乐

林海音

我的生活兴趣极广泛,也极平凡。

我喜欢热闹,怕寂寞,从小就爱往人群里钻。

记得小时在北平的夏天晚上,搬个小板凳挤在大人群里听鬼故事,越听越怕,越怕越要听。

猛一回头,看见黑黝黝的夹竹桃花盆里,小猫正在捉壁虎,不禁吓得呀呀乱叫。

但是把板凳往前挪概,仍是怂恿着大人讲下去。

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北平有一种穿街绕巷的“唱话匣子的”,给我很深刻的印象。

唱话匣子的人,把那大喇叭安在话匣子上,然后装上百代公司的唱片。

有时像猫叫,有时像破锣。

如果碰到新到的唱片,还要加价呢!

不过因为熟主顾,最后总会饶上一片“洋人大笑”,还没唱呢,大家就笑起来了,等到真正洋人大笑时,大伙儿更笑得凶,乱哄哄地演出了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

母亲时代的儿童教育和我们现代不同,比如妈妈那时候交给老妈子一块钱(多么有用的一块钱!

),叫她带我们小孩子到“城南游艺园”去,便可以消磨一整天和一整晚。

没有人说这是不合理的。

因为那时候的母亲并不注重“不要带儿童到公共场所”的教条。

那时候的老妈子也真够厉害,进了游艺园就得由她安排,她爱听张笑影的文明戏《锯碗丁》《春阿氏》,我就不能到大戏场里听雪艳琴的《梅玉配》……大戏总是最后散场,已经夜半,雇洋车回家,刚上车就睡着了。

我不明白那时候的大人是什么心理,已经十二点多了,还不许入睡,坐在她们(母亲或是老妈子)的身上,打着瞌睡,她们却时时摇动你说:

“别睡!

快到家了!

”后来我问母亲,为什么不许困得要命的小孩睡觉?

母亲说,一则怕着凉,再则怕睡得魂儿回不了家。

多少年后,城南游艺园改建了屠宰场,城南的繁华早已随着首都的南迁而没落了,偶然从那里经过,便不胜今昔之感。

这并非是眷恋昔日的热闹的生活,那时的社会习俗并不值得一提,只是因为那些事情都是在童年经历的。

那是真正的欢乐,无忧无虑,不折不扣的欢乐。

(节选自《林海音散文集》,有删改)

(乙)红围巾

肖复兴

人老之后,回忆起青春,即使当初苦涩,经过岁月的酿造,也成了一壶老酒,变得味道别具。

五十年前,我在北大荒。

夏天的一个下午,我们哥儿几个从富锦县城买完东西回大兴岛,客车跑到一半路,抛锚了,我们只好下车,徒步走。

天暗得很快,离大兴岛还有二十来公里,这么走下去,半夜也到不了家。

我们商量了一下,还得搭辆便车回去。

那时,从富锦县城通往大兴岛的那条沙石路上,来往的车辆不多。

好不容易有车过来,我们蜂拥而上,纷纷挥手,车却鸣着喇叭,扬长而去。

我意识到问题症结:

我们几个人一水儿都是男的,以前要是同伴中有女知青,一般让她们挥挥手,车都能停下来。

我对大家说:

看来,我们当中必须得有人男扮女装了,要不天黑也拦不到车。

大家纷纷说:

对。

谁来男扮女装呢?

这毕竟不是梅兰芳扮个青衣登台唱戏,你推我,我推你,谁也不肯,都不好意思。

没办法,最后我说,那我来试试吧。

朦朦胧胧的暮霭里,一辆大解放卡车亮着明晃晃的车灯,远远开了过来。

我豁出去了,把一条红围巾围在头上跑到路中央,使劲地挥动着另一条红围巾。

那位司机在我前面几米的地方,一脚踩住剥车,把车停了下来。

我还没来得及上车,藏在白杨树后的几个人已如炸了窝的黄蜂一样,早都飞上了卡车的后车斗里。

不过,我是坐在司机旁边的副驾驶位置上——不用受风吹了。

司机是位四十多岁的大叔。

他看了我一眼,又看看我摘下的红围巾,没说什么,只是弯着嘴角笑了笑。

后面车斗里,一片欢呼声,撒豆粒儿似的飘荡在得意的风中。

前几年的夏天,我和几个当年的伙伴一起重返北大荒。

我和他们一起把身子探出车窗外,想找到挥舞红围巾的地方,兴奋异常的劲儿,像是寻找安徒生藏在树后面的童话,像是寻找遗失的一个梦。

可我们都找不到了。

车子飞驰,将白杨树和路都甩在了后面。

(选自《今晚报》2019年6月25日,有删改)

5.通读(甲)文,作者依次写了儿时的哪些事情?

6.简述(甲)文中最后一段的表达作用。

7.赏析(乙)文加点词“弯着嘴角”的表达效果。

8.结合(乙)文情节说说“我”是一个怎样的知青形象?

9.(甲)(乙)两文都是回忆抒怀的佳作,请说说两文作者在文章中寄寓了哪些共同的情感。

【答案】

5.听鬼故事;听“唱话匣子”;游“游艺园”;晚上坐车禁忌。

6.

(1)呼应前文游“游艺园”等内容;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通过对儿时快乐往事的追忆,表达了作者对今昔变迁的喟叹和对童年生活的向往、眷念之情。

(意思对即可)

7.“弯着嘴角”是对司机的神态描写,写出了司机的憨厚淳朴,也间接表现出“我”男扮女装的狼狈和滑稽。

(意思对即可)

8.【乙】文中的“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知青的典型形象,通过“我”分析拦不到车的原因和提出“男扮女装”拦车的方法可看出“我”头脑灵活的特点,由“我”主动男扮女装招揽车的举动可看出“我”有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

(意思对即可)

9.对今昔变迁的喟叹和对往昔时光的追忆、怀念。

(意思对即可)

【解析】

【分析】

5.

本题考查概括能力。

概括的要求是准确、简洁。

概括时要通读全文,抓住人物、事件和事件的结果这些关键信息,从第二段中“搬个小板凳挤在大人群里听鬼故事”概括出听鬼故事;从第三段中“北平有一种穿街绕巷的‘唱话匣子的’,给我很深刻的印象”可提取出听“唱话匣子”;从第四段中“叫她带我们小孩子到‘城南游艺园’”概括出去游“游艺园”;从第五段中“一则怕着凉,再则怕睡得魂儿回不了家”交代晚上坐车不让睡觉的原因,可概括出晚上坐车禁忌。

6.

本题考查对句段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

分析句段作用一般要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考虑。

文章最后一段写“城南游艺园改建”“繁华没落”“不胜今昔之感”,作者通过对儿时快乐往事的追忆,表达了作者对今昔变迁的喟叹。

“那是真正的欢乐,无忧无虑,不折不扣的欢乐”,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向往、眷念之情。

点明主旨。

结构上,“城南游艺园改建了屠宰场,城南的繁华早已随着首都的南迁而没落了”,呼应前文游“游艺园”等内容,总结全文,照应文题,深化中心。

7.

本题考查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用通畅连贯的语言表述。

司机“看了我一眼,又看看我摘下的红围巾”“弯着嘴角笑了笑”。

“弯着嘴角”是对司机的神态描写,是“我”男扮女装的滑稽引人发笑,表现了司机的憨厚淳朴。

8.

本题考查概括人物精神品质的能力。

要通读全文,结合具体情节概括。

从全文看,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上世纪六十年代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知青生活,文中的“我”是“知青”,“我”意识到拦不到车的症结,提出“男扮女装”拦车的方法,可以看出“我”的头脑灵活,由“我”主动男扮女装拦车可看出“我”有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

可见,我是一个头脑灵活、有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的知青。

9.

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

甲文中“只是因为那些事情都是在童年经历的。

那是真正的欢乐,无忧无虑,不折不扣的欢乐”,乙文中“我和几个当年的伙伴一起重返北大荒”“像是寻找遗失的一个梦”,都抒发了对往昔时光的追忆、怀念和对时代变迁的感叹。

一棵树的姿势

张玉萍

①童年记忆里,奶奶家的后院种了几棵桃树。

②早春时节,桃花结露而绽,细小枝丫间一片喜悦的嫣红。

风过处,是淡淡不留痕的清香。

小小的我内心充溢着满满当当的兴奋,在树下钻来钻去,嘴角划开大大的弧度,心亦如同花儿般摇曳。

桃树上总是流出一些暗黄浓稠的胶状物,当时不懂这是什么,心里一直很好奇,听奶奶说这是树脂,好像还可以当作胶水来使用。

③再后来过了几年,突然有一天,爷爷说想把桃树砍掉。

据说是桃树生虫了,枝干里面全朽掉了。

我想起那些桃树的样子,枝干的外表皲裂开来,夹杂着土灰色斑痕,坑坑洼洼。

内里黑乎乎,洞眼处留下了虫蚁蛀蚀的痕迹,面目略显狰狞可怖。

当时我的心里空落落的,一种说不出的怅然,第一次感受到生命摧枯拉朽的无奈。

④可是,来年春天。

桃树竟再一次绽放出喜悦的嫣红,虬枝倔强地伸展向上。

(甲)

⑤在很多时候,人其实和树是一样的。

在某个命运的转角,遭遇到一些变故,整个身心都被悲伤笼罩,让人无处可逃。

好像蹬开了地狱里已经伸出的幽灵之手,大汗淋漓接近虚脱。

但又或许在下一个瞬间,又会在黑暗中发现一丝光亮。

希望,在此时此刻就像最饥饿的骆驼嘴里的谷草一般不可掠夺。

(乙)于是你慢慢地循着出口,一点点去接近光亮的起源。

而所有在黑暗中泅渡,以及摸爬滚打留下的疮疤在结痂、蜕皮后,终会成为一枚闪亮的勋章。

⑥树亦如人,人应如树。

⑦在一些不被人理解的时刻,或许你会觉得自己就像一群白色鸽子中唯一一只浑身落满灰尘的异类。

你须知,你永远无法博得所有人的喜欢和认同。

此时我们应当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

坚持自己的梦想,不要轻易动摇。

像一棵树一样,不论风吹雨打,我自安然若素。

(丙)不管你称赞抑或批判,树只是坚定地静默矗立在泥土里。

它有着心怀空谷般的沉静,不会因为旁人的流言蜚语而离开泥土,自取灭亡。

⑧树从不向天空献媚,更不会向世俗低头。

我们做人也应如此。

虽不要求你一身正气、大义凛然。

但至少应该做到不与品质不好的人同流合污、狼狈为奸。

要时刻保持自己正确的是非价值观,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和一种独立的人格。

⑨三毛曾说: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诚然,树,欣欣然来到这世上,也欣欣然离开这个世界。

(丁)生命的深处,不必同情,无须悲欢。

在干净而温暖的阳光下,我们既可以像松柏那样坚硬而常青,也能像柳树那样在和风中招摇着柔软的枝条。

⑩人生于世,活成一棵树的姿势,挺好。

(有删改)

10.阅读文章第③段,当爷爷想要把桃树砍掉时,“我”为什么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怅然?

11.文章引用了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请选择它应放在文中的正确位置()。

A.(甲)B.(乙)C.(丙)D.(丁)

12.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文章第⑥段的作用

13.阅读文章第⑨段,谈谈“诚然,树,欣欣然来到这世上,也欣欣然离开这个世界”一句中两个“欣欣然”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14.“人生于世,活成一棵树的姿势,挺好。

”请结合文章及你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0.幼小的“我”对桃花的嫣红、清香充满喜爱,但当桃树生虫,爷爷想把它砍掉时,让“我”感受到了生命摧枯拉朽的无奈,所以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怅然。

(意思对即可)

11.C

12.内容上,写出了树的生长与人的成长的相似性,突出人应拥有树一样的品质;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桃树生命荣枯的思考,引出下文对人要活成一棵树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意思对即可)

13.欣欣然,本义是欢欢喜喜的样子,形容心情好。

“欣欣然来到这世上”指树热爱生命,热爱生活,高高兴兴地开启人生篇章。

“欣欣然离开这个世界”是指当树面对生命向自然返归,不感到悲衰和恐惧,高高兴兴地,平静坦然地面对生命的逝去。

14.人生在世,在变故中坚持就有可能获得新的希望;要找准人生的定位,坚持梦想,保持正确的价值观,不同流合污;在学习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应坚持梦想,坦然面对,勇往直前,这样才能谱写人生华章。

(意思对即可)

【解析】

【分析】

10.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第二段中的“早春时节,桃花结露而绽,细小枝丫间一片喜悦的嫣红。

风过处,是淡淡不留痕的清香。

小小的我内心充溢着满满当当的兴奋”可得:

幼小的“我”对桃花的嫣红、清香充满喜爱。

根据第三段中的“当时我的心里空落落的,一种说不出的怅然,第一次感受到生命摧枯拉朽的无奈”可得:

当桃树生虫,爷爷想把它砍掉时,让“我”感受到了生命摧枯拉朽的无奈。

所以我才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怅然。

11.

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是不因为处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联系丙处前文“像一棵树一样,不论风吹雨打,我自安然若素。

”后文“不管你称赞抑或批判,树只是坚定地静默矗立在泥土里”可知表现的是一种淡然的人生态度,不管外界环境如何,这一句放在丙处最为合适。

12.

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

从内容上来看,本段“人应如树”点明了树与人的相似性,表明人应和树一样,有着相同的品性。

从结构上来看,本段“树亦如此”总结上文对树生死枯荣的描述,“人应如树”引出下文作者对于人生的深度思考,所以起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3.

本题考查赏析词语含义。

“欣欣然”是高兴的样子,形容人心情极好。

前一个“欣欣然”表示树来到这个世界上,获得了生命的喜悦,表现了树对生命的热爱,对即将开始的新的人生篇章的向往与喜悦之情。

后一个“欣欣然”是当树遭遇了病害,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坦然,它没有丝毫的不舍与悲伤,面对着生命的逝去,平静而安宁,等待着生命的终结。

两个“欣欣然”表现了树的无悲无喜,宁静喜乐的人生态度,也表现了作者对树的赞美之情。

14.

本题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如:

人生在世,总会像树一样遭遇一些磨难,遇到了些变故。

在人生低谷的时候,应保持坦然淡定,找准自己的定位,等待新生的开始。

在学习中同样如此,面对困难,应坦然积极地面对,解决问题,从而走向成功。

【点睛】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

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①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

“如此尚可仕乎!

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注)①委:

抛弃,扔弃。

②手版:

笏(hù)版,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5.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晋陶渊明独爱菊独:

(2)亭亭净植亭亭:

(3)陶后鲜有闻鲜:

(4)有囚法不当死当:

(5)乃委手版归乃:

16.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

17.(甲)文末尾“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8.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说说周敦颐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

15.

(1)只

(2)耸立的样子(3)少(4)应当(5)于是,就

16.

(1)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有谁敢和他争辩。

17.抒发了作者对当时士大夫中一些人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事态度的鄙夷和嘲讽,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意思对即可)

18.示例:

从【甲】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以看出周敦颐是个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人;从【乙】文“如此尚可仕乎!

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可以看出周敦颐是个刚正不阿,敢于据理力争的人。

(意思对即可)

【解析】

【分析】

15.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

独,一词多义,只。

亭亭,本义,耸立的样子。

鲜,一词多义,少。

当,一词多义,应当。

乃,一词多义,于是,就。

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16.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要求:

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

(1)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何,什么。

(2)……也,表判断。

莫,没有。

17.

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意为: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喜爱牡丹的人,就是爱慕富贵的人。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上追名逐利,贪恋权势之人的鄙夷与讽刺。

与之相对,作者并不喜欢牡丹,喜欢的是莲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对牡丹的不以为意,表现了作者对君子风度的追求,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种人生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18.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甲文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可知作者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