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研究论文20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19232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8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理研究论文2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护理研究论文2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护理研究论文2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护理研究论文2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护理研究论文2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护理研究论文20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1页
护理研究论文20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1页
护理研究论文20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1页
护理研究论文20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1页
护理研究论文20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1页
护理研究论文20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1页
护理研究论文20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1页
护理研究论文20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1页
护理研究论文20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1页
护理研究论文20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1页
护理研究论文20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1页
护理研究论文20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1页
护理研究论文20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1页
护理研究论文20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1页
护理研究论文20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1页
亲,该文档总共8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护理研究论文20篇.docx

《护理研究论文2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研究论文20篇.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护理研究论文20篇.docx

护理研究论文20篇

护理研究论文20篇

护理研究论文

摘要:

护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艰巨任务。

如何办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特色,发挥中医护理优势,走出中西医结合护理之路,培养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是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

为此,我们启动了'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模块的研究'的研究,以期明确中西医结合的高等护理发展方向,建设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高等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关键词

护理研究论文护理研究护理论文护理

护理研究论文:

肾病综合症出血热的护理研究

 

肾综合征出血热;观察;护理。

 

流行性出血热是野鼠中流行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在我国东北地区12月至次年2月为流行高峰。

“。

目前,对本病尚无特殊治疗方法。

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护理体会。

流行性出血热治疗和护理的关键在于发热期进行恰当的液体疗法及免疫治疗:

低血压少尿期需积极扩容。

恢复有效血容量:

采取综合性利尿措施。

防止肺水肿。

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及时发现并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2006—2008年黑龙江省医院收治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48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39例,女9例,年龄范围为23~52岁。

 

1.2方法

 

1.2.1发热期的护理:

早期卧床休息,创造舒适、安静的环境。

减少噪声。

减少对病人的刺激。

予以高热量、高维牛素、易消化饮食。

随时观察体温的变化。

特别是高热的患者,体温过高时应及时采取物理降温。

由于此病有毛细血管中毒性损害。

故不宜用酒精擦浴。

尽鼋少用解热镇痛药,定期测量血压。

患者发热后期多汗、缸液浓缩。

应鼓励病人多口服补液。

必要时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等防止休克和保护肾脏。

 

1.2.2低血压期的护理:

严密观察血压的变化,每30min测血压、脉搏1次,并做好记录及时报告医生;注意补液速度,低血压早期应快速补液。

必要时加粗针头或多静脉通道。

但对老年体弱及心、肾功能不全者,速度应适当放慢,减少用量以防止肺水肿的发生:

准确记录24h尿量。

尽早发现少尿倾向;低血压期患者注意保暖,禁止搬动。

 

1.2.3少尿期的护理:

少尿期应注意尿量每日3000ml为依据。

此时鼓励患者食用营养丰富、易消化、含钾量较高的饮食,对严重贫血者可酌情输入新鲜血液。

尿量每日>3000m1.补钾时应以口服为主。

必要时可缓慢静脉滴人,同时注意钠、钙等电解质的补充。

对尿量每日>5000ml者。

可试用双氢克尿塞、去氧皮质酮、垂体后叶素、消炎痛等。

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应注意预防感染。

注意病室内空气消毒。

特别是加强口腔及皮肤的护理。

 

1.2.5恢复期的护理:

加强营养,高蛋白、高糖、多维生素饮食。

注意休息,一般需l一3个月左右,应逐渐增加活动量,重型病例可适当延长时间。

 

1.2.6并发症的护理:

①观察是否有鼻出血、咯血、呕血、便血:

是否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休克的表现。

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给予相应的护理,并按医嘱给予止血药。

②心衰、肺水肿患者,应减慢输液或停止补液。

半卧位。

注意保暖。

氧气吸人保持呼吸道通畅。

③脑水肿发生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时,应镇静、止痉脱水。

注意观察疗效。

④高血钾病人静注葡萄糖酸钙时宜慢。

输注胰岛素时应缓慢静滴,随时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必要时町血液透析治疗。

⑧进行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宣教,特别是宣传个人防护及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和方法。

以降低本病的发病率。

向病人及家属说明。

本病恢复后,肾功能恢复还需较长时间,应定期复查肾功能、血压、垂体功能,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2、结果

 

针对流行性出血热各期的特点。

运用护理程序。

实施整体护理。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明显地提高了治疗效果,有效地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

共治愈患者46例。

2例危重型患者死亡。

 

3、讨论

 

流行性出血热因各期治疗原则截然不同。

且各期也有交叉重叠。

并发症严重等而成为流行性出血热护理的难点。

对流行性出血热的病人实施整体护理,通过护士严密观察病情。

能及早发现病情变化。

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危重病人抢救及护理。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治疗效果。

 

护理研究论文:

新生儿疾病筛查现状分析和护理研究进展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指对每个出生的宝宝,通过先进的实验室检测发现某些危害严重的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从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避免宝宝因脑、肝、肾等损害导致智力、体力发育障碍甚至死亡。

这些疾病有些是由于单纯的遗传因素所引起,有些是由基因异常及染色体异常引起,另一些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诊疗技术的提高,新生儿死亡率逐渐降低,而死亡原因中占最大比例的就是先天缺陷[1]。

2009年《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开始实施,对新生儿疾病筛查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其护理研究新进展进行探讨以期更好的进行筛查和进行相关护理。

 

1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发展

 

1.1筛查技术:

1961年美国Guthrie医生建立了新生儿苯丙酮尿症(PKU)筛查方法,他通过细菌抑制法,对滤纸干血样中的苯丙氨酸进行半定量测定。

此后欧美一些国家相继利用相同方法对同型胱氨酸尿症、糖尿症等疾病进行了筛查。

1973年加拿大Dussault等采用干滤纸血片法测量T4筛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1975年日本Irie等采用同样方法测定TSH筛查CH[2-3]。

在1998年以前,我国CH筛查以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法)为主,1998年以后,CH筛查主要采用灵敏度较高的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DELFIA),少数地区采用ELISA法和EFIA法,RIA法已基本不再采用[4]。

1985年我国开始使用细菌抑制法筛查PKU,截止目前荧光定量法已经被大部分地区采用,但还有少数地区采用定量酶法来测定血苯丙氨酸(Phe)水平[5-6]。

筛查技术方法向着简单易行、结果精确、费用低廉方向发展。

 

1.2筛查疾病种类:

我国主要对新生儿血标本筛查CH和PKU这两种疾病。

由于地理位置不同,高发疾病种类也有差异,也由于技术水平和经济水平的差异导致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病种也不同。

例如:

广西广东地区增加了G6PD缺乏症筛查,江苏和上海部分地区增加了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筛查[7-8]。

 

1.3新生儿筛查比率:

全国各地(除西藏)均建立了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每年筛查290万人次新生儿,依据国家统计局数字按照每年出生1500万人计算,我国平均筛查率只有19.3%左右。

按照卫生部《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规划》2012年中部地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率达到50%,以省为单位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

2015年中部地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率达到80%,以省为单位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

 

1.4我国发展情况:

我国的新生儿疾病筛查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

1981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和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开始对新生儿筛查3种疾病(CH、PKU和半乳糖血症),1982年3月成立了全国11省市PKU筛查协作组,首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新生儿PKU筛查。

随着随着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普及,新的筛查实验室不断增加,至2009年,全国已建立了179家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负责对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进行质量控制[8]。

1994年《母婴保健法》颁布,新生儿疾病筛查有了法律保障。

 

1.5筛查情况:

徐艳华等1985年~2006年间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和苯丙酮尿症筛查情况进行了回顾,期间共对13666750例新生儿进行了苯丙酮尿症(PKU)筛查,检出患儿1170例,患病率为8.6/10万(111681),同时对13666750例新生儿进行了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CH)筛查,6505例,患病率为49.2/10万(1:

1063)[9]。

全国按地区分析,西部地区CH发病率高于东、中部地区,可能是由于西部多山区、高原,较易导致碘缺乏,或西部地区筛查覆盖率较小和筛查切值不同所致。

PKU发病率南方低于北方,以广州最低。

1998年之后发病率明显提高,这可能与检测方法的改进与可疑患儿召回率增加等有关[10-12]。

 

1.6护理进展:

护理方法的改进有利于提高筛查率,由于新生儿年龄小,许多家长因为心疼小孩而放弃筛查,所以首先应该安排专门人员对需筛查人员家属进行宣教,做好采血前解释工作,签订知情同意书,确保每位新生儿得到筛查。

其次改善采血方法也有利于家属更容易接受筛查。

采血必须在婴儿出生满72h后,充分哺乳后进行,暂时不宜进行筛查者在1个月内采血筛查。

控制采血室温度,温度宜在22~25℃之间,采血时间可以安排在每天上午新生儿沐浴后进行;选取采血部位:

宜采用常用的脚根内外两侧,采血前保证新生儿足部足够温暖,下肢发冷者或寒冷季节可用温暖的湿毛巾(≤42℃),热敷足根,充分按摩局部皮肤,让足根周围皮肤充血变红,以保证血液顺利流出。

采血方法:

按摩新生儿足根,常规使用75%的乙醇消毒皮肤待干后,一手用大拇指和食指包绕新生儿足根部并绷紧皮肤,另一手用无菌采血针穿刺。

刺入深度2~3mm,使血液自行流出。

轻轻用无菌干棉签弃去第一滴血,通过轻微挤压交替放松,以形成较大的血滴(约1cm),不得局部用力挤压,如挤压超过3次,穿刺点仍未有血液滴出时应重新穿刺部位,以免造成皮下淤血,影响采血效果和质量,每个新生儿取3个血斑,每个血斑≥8mm,多血斑取血滴入滤纸,血样必须透过采血卡滤纸背面,取血后用消毒棉球压迫止血3~5min,必要时用胶布加压止血。

血标本充分凉干,不能互相重叠或竖立放置,避免标本堆积引起交叉污染。

取血后妥善保存血样,避免紫外线照射和液体污染,血样保存于4℃冰箱,可长期保存以备复查[13-15]。

 

2新生儿疾病筛查存在的问题

 

由于新生儿疾病筛查对先天性疾病预防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因此新生儿疾病筛查在世界各地得到了重视并且获得了广泛开展。

在新生儿疾病筛查过程中筛查技术不断革新,筛查疾病病种不断增加,但是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16]。

 

2.1新生儿筛查率低:

虽然新生儿疾病筛查得到了较快的推广,但是筛查中心数量相对于我国每年1500人的出生率来说较少,到目前为止部门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没有设置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

新生儿疾病筛查相关知识普及不足,大部分地区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属于收费项目,患者依从性差,另外国家投入资金相对较少等导致新生儿筛查覆盖率相对较低。

 

2.2筛查病种需要增加:

目前常规筛查疾病为PKU和CH,而实际存在的新生儿疾病包括异染性脑蛋白质营养不良、戈谢氏病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检测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些遗传代谢病(Inheritedmetabolicdiseases,IMD)逐渐引起社会重视,这种疾病由人体内某些酶、膜及受体等的生物合成遗传缺陷导致,大多数在婴儿期起病,涉及机体各系统组织器官。

IMD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育,如早期发现可调整饮食和补充相应缺乏物质控制治疗疾病,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目前己发现的遗传代谢病达600多种,常见的即有30余

 

种。

总发病率约占出生人口的1%。

可导致小儿智力发育异常和身体发育障碍。

2.3筛查技术有待创新:

由于传统的检测方法需要每检查一种疾病就需要采血一次,另外检测时间长,结果不稳定等导致筛查者和家属都较难接受。

1966年Tanaka等首先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应用于诊断遗传代谢性疾病,之后通过不断改进[17]。

它可同时检测有机酸、氨基酸、糖类和核酸的碱基,可有效筛查遗传代谢病。

该技术一次能筛查多种IMD,灵敏度及准确度均高。

我国于20世纪末引进了GC-MS技术,应用于高危儿童的筛查,并陆续在全国推广应用,该技术稳定,各地阳性检出率相似,为8.26%~10.4%。

虽然该技术应用范围广,但存在着分析成本高、耗时长等缺点。

目前最新的串联质谱分析技术(Tandemmassspectrometry,MS/MS)正逐渐成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的有力手段。

该技术有筛查病种多(一次能筛查出氨基酸代谢异常、脂肪酸代谢异常及有机酸血症等30余种遗传代谢病)、分析时间短(每次分析只需2min)等特点。

该技术灵敏性高、特异性强。

从2005年后,全国各地相继开始应用串联质谱技术用于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群体筛查。

 

2.4筛查质量有待提高:

新生儿疾病筛查缺少监督,大部分省市区没有制定督导方案,也没有专门针对新生儿疾病筛查的专项监督指导工作,缺乏统一管理和统一的技术规范,筛查质量不能保证。

随访制度和评估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对于阳性或疑似阳性患儿由于经费或其他原因导致不能及时随访,特别是对流动人口的新生儿实行早期筛查及对病例的随访与评估均有待加强。

 

2.5护理水平有待不断提高:

护理水平是新生儿疾病筛查中提高筛查率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新生儿疾病筛查阳性患者的发现与及时治疗与否,由于筛查技术不断更新,筛查病种不断增加,护理人员需要及时更新知识适应新技术新病种,尽可能的提高筛查率。

 

3新生儿疾病筛查展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一定会被社会家庭所重视。

国家会进一步加大投入建立和完善筛查质量控制系统,实行网络化管理,建立有效的评估督导机制,推广新技术,提高护理水平,提高新生儿筛查覆盖率、召回率和治疗率,使新生儿筛查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

 

护理研究论文: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护理管理思考与研究

 

三级甲等医院护理管理在整个护理管理中体现着领先和话语权。

但是,我国医疗机构系统化护理管理质量和水平和日益增长的护理需求还有距离,和世界先进护理管理比较,还有待从硬件和软件方面,特别是人本管理方面,进行不断地改革和完善。

研究、分析,进而深入思考护理管理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从而使护理管理经过改革得到质的提升。

 

随着护理工作科学化的不断提升,在护理管理方面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

如何尽快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当前护理管理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1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系统化护理管理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系统化整体护理”先进理念和实践在我国的逐步推广,我国的护理状况和护理管理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理念、实践、管理等多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特别是医院分级管理的施行,更让护理管理迈出了一大步。

 

1.1科室、床位和护理人员的激增,倒逼护理管理上水平、提质量。

上世纪80年代末,我院仅有科室26个,护理人员280名,护理管理人员28名,住院床位800张。

2011年初新门诊住院大楼启动运行后,科室增加到60个,护理人员猛增到近1159名,床位增加到2166张,仅护士长就增加了85名。

护士长和护士一次就分别增加了近3倍。

医院护理管理质控组织由原来两级护理管理改为三级护理管理,采取护理部总体抓、科护士长分片抓、病区护士长具体抓的组织形式,各级质控组织做到年有计划、月有安排、周有重点的检查落实,采取随机抽查和定期检查,科室自评与质控组织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使护理工作质量得到及时反馈、及时改进,并施行了护士长轮流每天24小时全院巡查制度。

人员和硬件设施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护理差错率逐年降低,护理管理提升了档次。

 

1.2“整体护理”先进模式在我国的逐步推广,促进了护理管理迈上新台阶。

随着“整体护理”在我国的推广,护理工作由被动执行医嘱变为对病人生物、心理、生理、生活全身心的主动整体护理,护理管理发生了相应的重大变化。

就兰大二院来说,虽然整体护理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没有达到所认知的目标,但在护理管理的理念、制度、监督、检查、目标任务的实施等方面,已经有了十分明晰的实践和工作要求边际,在报酬、奖惩、层级分类管理等方面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制度约束,信息化、制度化、人本化、系统化护理管理完全取代了过去单纯抓人的护理管理,主要实行了在院长领导下,设护理副院长——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垂直管理的护理管理机制,较好地推行了“系统化整体护理”,减少了管理中的漏洞,护理投诉逐年降低。

 

1.3护理人员学历的普遍提高,保证了护理系统化管理的向前推进。

目前我国护理教育仍以中专教育为主,大专、本科及研究生教育仅占一小部分。

三级甲等医院较全国平均水平而言,学历程度较高。

以兰大二院为例,从上世纪90年代后招聘录用的护士几乎都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都接受过正规护理专业教育。

护理人员学历的普遍提高,奠定了整体护理的实践基础,增强了对整体护理的理解和认知程度,大大降低了护理工作中的差错率,整体护理成为了可能。

 

2对在推进整体护理的中凸显的矛盾、问题的认识和分析

 

毋庸置疑,我国的护理管理事业较从前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还明显底气不足。

诸如护理人员数量偏低,每千人口平均护士(师)数偏低,护理教育层次偏低,护理管理仍受硬软件条件的制约,护理科研有待走向前台,整体护理还没有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普及等等。

 

2.1一些医院领导对护理及护理管理工作的认识存在偏见,思想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据《健康报》报道,宁夏某医院党委书记在阐述医护关系时说,“病人到医院来是找大夫的,不是找护士做护理的,做护理还不如去桑拿,那里有小姐按摩,多舒服。

”此番讲话极大地损坏了护士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导致该医院护理工作几乎陷于瘫痪。

虽然这是一个对护理工作存有偏见的特例,但反应了一个不重视护理工作的事实。

这种行政式管理偏见,虽然反映在个别地方,但对护理工作重视不够,就往往扼杀护理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导致护理管理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和实施。

 

2.2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床护比例失调的矛盾加剧,难以适应医学科学及新医学模式发展的需要。

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护理人员的数量长期处于缺乏状态,护理人员长期以来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在新的医学模式的推进中,心理护理,生理护理,生活护理一股脑儿对护理工作提出较高要求,但床护之比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落实。

在近年对医院体制的改革中,这种状况并未得到有效缓解,在部分地区或医院,甚至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护士待遇低,收入少,工作苦,责任重,职称低,晋升难,理解少等原因,护理人员“转行”现象较为严重,其中受到当前市场经济副作用的影响,使护理专业的吸引力下降。

 

2.3护理服务价格体系缺乏市场调节机制,致使护理管理处于尴尬的境地。

长期以来,我国护理服务价格体系一直处于与实际价值相背离的状态。

许多基础护理服务收费低廉,甚至不收费。

如床上洗头擦浴.洗脸洗脚,口腔护理,翻身,更换床单,观测生命体征,陪送重病人作特殊检查以及心理护理等,均是耗时多却无费收或收费甚微的护理劳动。

如像我们眼科,不管轻重病人,由于蒙住眼睛,事事都需要护理和帮助,可这种护理往往是免费的,在这种情况下,基础护理质量就难以保证。

护理管理面对这种无费收或少费收或高收费的情

 

况,追查起来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使护管质量受到影响。

 

2.4护理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低,继续培训教育落实不到位,影响护理管理任务的落实。

一是护理管理人员绝大多数是从护士中选拔而来,缺乏科学的专业护理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缺乏创新基础和自身动力。

二是新上岗的管理者没有机会进行系统的、规范的培训;三是院内护理管理新理论、新知识培训的深度、广度不够。

因此,势必造成管理上的缺陷和误差,进而影响护理质量的控制管理。

 

3在应对策略上的几点建议

 

在医院这个随时随地都可能存在风险的特殊环境里,如果不能正视护理及护理管理工作在整个医疗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不能正视护理人员的正当诉求和护理工作必备的软硬件条件,不能正视医院的系统化整体管理,整个医疗事业都会受到影响。

 

3.1医院各级领导解决护理问题和矛盾的先决条件,是转变自身对护理工作认识的思想和观念。

要真正解决护理工作、护管工作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减少或者杜绝医患矛盾,首要的问题是要转变各级领导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医院一盘棋思想,真正把医疗和护理的作用等同起来,真正树立起“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观念,把护理工作始终放在议事日程中。

 

3.2以改革的精神着力逐步解决护理工作的一些问题,是推进护理工作发展的必备要件。

要以改革的精神去正视这些矛盾和问题,以改革的办法着力去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要不断克服困难,逐步创造一个宽松的护理环境。

 

3.3推进以人为本的内涵管理和人性化制度管理相结合的护理系统化管理,是科学化护理管理的真正体现。

在推进以患者为上的人本理念的过程中,要非常重视护理工作的要素配置,在制定制度、计划时,要自下而上进行讨论,广泛征求一线护士的意见。

在确定福利奖金时医院要确定统一的奖金分配系数,适度考虑护理人员的利益,以免造成利益分配上的过度倾斜。

 

3.4不断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是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的关键。

当前一方面护理人员教育层次较低,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不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亟待进一步在岗继续教育培训;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培训教育机制不够完善,护理人员培训财力投入有限,培训教育计划得不到很好落实。

要真正解决好医患关系,要推进医院的整体发展,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非抓紧不可。

 

3.5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护理管理队伍,将为整个医疗事业的发展带来活力和动力。

《又具备科学管理知识、能力的护理管理队伍,到2010年底,100%二级以上医院护理管理人员取得岗位培训证书。

为了达到《纲要》要求,全面落实护理管理任务,院本部、护理部和各科室都要重视护管人员的培训,要有计划选派管理人员外出学习,参观学习其他医院成功的管理模式,拓宽视野、激发管理思维。

同时开展院内培训和岗位指导,如轮岗多科室或到护理部参与全院宏观质量管理和工作规划的制定。

要加强医护沟通,建议建立每周一次医护沟通会,以加强治疗和护理的信息舆情和讨论,促进每个人对整体治疗计划的理解和服从,从而确立护理管理的针对性、目的性和有效性。

 

护理研究论文:

综合医院新生儿监护室配奶感染控制和护理方法研究

 

近年来,新生儿感染是造成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一个主要原因,特别是在一些综合医院,由于医院患者众多,病情多样性,而新生儿正处在生长阶段,自身的免疫力较差,很容易发生感染,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关于配奶的护理方法[1],我院在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之间对120新生儿中的60例采用配奶感染控制与护理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就有关内容报道如下:

 

一、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期间出生的120例新生儿,采用随机分配,将这些新生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新生儿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出生时间最短的3天,最长的25天,平均出生时间为(14.5±10.9)岁,体重最轻的为2600g,最重的为3900g,平均体重为(3250±550)克;对照组新生儿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出生时间最短的3天,最长的28天,平均出生时间为(15.5±11.2)岁,体重最轻的为2500g,最重的为4000g,平均体重为(3260±560)克。

所有新生儿的母体没有出现宫内感染,新生儿在出生后身体健康,两组新生儿在性别、出生时间、体重等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配奶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配奶感染控制与护理方法。

所有新生儿使用的无菌物品管理、保温箱、呼吸机管道、监护室空气、护理人员的清洁工作等均是一致的;常规的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