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检测第5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22267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检测第5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检测第5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检测第5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检测第5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检测第5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检测第5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检测第5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检测第5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检测第5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检测第5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检测第5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检测第5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检测第5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检测第5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检测第5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人教版.docx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检测第5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检测第5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人教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检测第5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人教版.docx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检测第5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人教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一、注音

筼筜谷(yúndānɡ)  蜩腹蛇蚹(tiáofù)

兔起鹘落(hú)庖丁解牛(páo)

斫轮者也(zhuó)持缣素(jiān)

相蹑(niè)箨龙(tuò)

曝书画(pù)畴昔(chóu)

亲厚无间(jiàn)子由为《墨竹赋》(wéi)

遗予(wèi)偃竹(yǎn)

笔砚(yàn)荟萃(huìcuì)

二、通假字

1.与可没于陈州  “没”通“殁”,死亡

2.少纵即逝矣“少”通“稍”,稍微

三、解释词义

1.遗

2.发

3.少

4.诸

5

.与

四、古今异义

1.初不自贵重

古义:

看重

今义:

价值高

2.月落庭空影许长

古义:

这样的

今义:

也许

3.废卷而哭失声

古义:

放下

今义:

废弃

4.吾将以为袜

古义:

把……当作

今义:

认为

5.发函得诗

古义:

打开

今义:

发送

6.而读书者与之

古义:

赞成

今义:

7.以书遗余曰

古义:

赠送

今义:

遗失

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近语士大夫名词作动词,告诉

2.子由未尝画也名词作动词,作画

3.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名词作状语,像剑出鞘一样

4.而节叶具焉形容词作动词,具备

5.初不自贵重形容词作动词,看得贵重

6.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形容词作动词,养老

7.余因而实之形容词作动词,证实

六、分析句式类型

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

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2.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生而有之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3.庖丁,解牛者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4.轮扁,斫轮者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5.子由为《黑竹赋》以遗与可曰省略句(省略宾语“之”)

6.吾将以为袜省略句(省略宾语“之”)

7.士大夫传之

,以为口实省略句(省略宾语“之”)

8.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9.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10.故

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11.足相蹑于其门

一、基础达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袜材当萃于子矣      萃:

聚集。

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    略:

简略,与“详”相对。

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妄:

荒谬。

D.苏子辩矣          辩:

能说会道。

解析:

B项,略:

大概,大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B)

A.①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②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B.①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②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

C.①与可无以答,则曰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①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②窥父不在,窃发盆

解析:

B项,“蹑”①“踩”,②“跟踪,追随”;A项,“与”都是“赞同,同意”的意思;C项,“无以”都是“没有用来”的意思;D项,“发”都是“打开”的意思。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A)

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⑤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⑥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A.①②⑤B.③④⑥

C.③⑤⑥D.①②④

解析:

①是“胸有成竹”;②是“心手相应”;⑤是“尺幅千里”。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再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

B.本文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以及与作者亲厚无间的情谊。

C.“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

的悲慨,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D.作者与子由皆从文与可学画竹,但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作者意与法兼得。

解析:

子由没有跟文与可学画竹,原文中有“子由未尝画也”为依据。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5~8题。

超然台记

苏 轼

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美恶之辨战于中,则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

是谓求祸而辞福。

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

物有以盖之矣!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

而其东则卢山,秦有卢敖②之所从遁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威公③之遗烈,犹有存者。

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④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

曰:

乐哉游乎!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

①糟啜醨:

食酒糟、饮淡酒。

②卢敖:

燕国隐士。

③师尚父、齐威公:

分别指姜太公和齐桓公。

④淮阴:

指韩信,曾封淮阴侯。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苟:

如果

B.余自钱塘移守胶西守:

把守

C.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服:

承受

D.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登:

丰收

解析:

B项,守:

任职。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C)

A.

B.

C.

D.

解析:

A项,介词,因为/连词,用来。

B项,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不译。

C项,均为连词,表转折。

D项,与“者”构成“所”字结构,表原因/“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译为“……的东西”。

7.下列各句中,全都能体现作者“超然物外”思想的一组是(D)

①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②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③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④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⑤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⑥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A.①②④⑥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④⑤⑥

解析:

①总说有超然物外的思想就能随遇而安。

②是说明条件的艰苦,是客观事实。

③是“超然物外”的结果。

④⑤⑥句是“超然物外”思想指导下的具体行动。

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

(2)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3)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答案:

(1)追寻祸事却躲避福气,难道是人本心愿意的吗?

(“辞”“岂……哉”是翻译重点)

(2)略微修补从而使它面貌变新,时常和宾客一起登台游览,舒展情怀。

(“葺”“新”“时”“放意肆志”是翻译重点)

(3)怀想淮阴侯韩信的功业,但伤悼他的悲惨结局。

(“吊”“终”是翻译重点)

参考译文:

大凡事物都有可以欣赏的地方。

如果有可以欣赏的地方,就都有可以使人快乐的地方,不一定是奇异、雄伟、壮丽的东西。

食酒糟、饮淡酒,都可以醉;瓜果、蔬菜、草木一类的东西,都可以填饱肚子。

由这类事物进行类推,我到哪里能不快乐呢?

大概人们为了追求福气而躲避祸事的原因,是福气可以叫人欢喜,而祸事可以让人伤心。

人们的欲望没有穷尽,但世界上可以满足我们欲望的财物是有穷尽的。

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恶的,这样的思辨在心中忽上忽下疑惑不决,好似打仗一般,而且取舍的选择摆在眼前,那么可以叫人欢乐的东西常常是少的,但叫人伤心的东西常常就多了。

这个便叫追寻祸事却躲避福气。

追寻祸事却躲避福气,难道是人本心愿意的吗?

只因为人心被物引诱着,遮住了他的真性情罢了。

我从浙江钱塘调任胶西(指密州),放弃了舟楫畅通的安逸却承受车马颠簸的劳苦,离开了华丽的建筑,却来住这简陋的房屋,远离了湖山的胜景,却行走在种植桑麻的田野上。

刚来的时候,连年歉收,盗贼遍野,案件很多;而厨房里很寒酸,每天只是吃枸杞、菊花之类,别人当然要疑心我不快乐啊。

但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却是面容比以前丰满,白头发也一天天地返黑了。

我已经喜欢这里的质朴风俗,而这里的官吏和百姓,也习惯了我的笨拙呢。

于是我整理园林,清扫庭院,砍伐安丘、高密县的木材,来修补破败的地方,作为暂时保全自己的打算。

园林的北面,靠着城墙所筑的台阁已经很旧了,略微修补从而使它面貌变新,时常和宾客一起登台游览,舒展情怀。

向南面望去,只见马耳山和常山,时隐时现,像很近又像很远,也许那里住有隐士?

它的东面就是卢山,秦时燕国隐士卢敖隐居的地方。

向西面望去,只见穆陵关隐隐约约宛如城郭一般,姜太公、齐桓公盛大事业的遗迹,还有存在着的呢。

向北面俯视潍河,感慨

叹息,怀想淮阴侯韩信的功业,但伤悼他的悲惨结局。

这个台高大而安稳,深广而明亮,夏天凉爽,冬天温暖。

下雨落雪的早晨,刮风有月的夜晚,我都在台上,宾客也总是跟随着。

采摘园里的蔬菜,捕捞塘里的鲜鱼,酿了高粱美酒,煮了糙米饭,大家一起来吃,说:

“这游览多快乐啊!

三、语言运用

9.阅读下面这则资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墨菲定理”、“帕金森定理”和“彼德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

“墨菲定理”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墨菲定理可以解读为:

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

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墨菲定理的原句已经派生出各种版本:

“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往往等公车太久没来,刚走开公车就来了”;“关键时刻掉链子”;“你看好五只股,买进其中的一只,结果除了你手中的那只外,其他四只涨得都很好”;“就只有一次违纪,恰好就被老板抓到”等等。

请根据“墨菲定理”的内涵,写出两条人生忠告。

答案:

(示例)①面对人类的自身缺陷,我们最好还是想得更周到、全面一些,采取多种保险措施,防止偶然发生的人为失误导致的灾难和损失。

②不要心存侥幸,认为小概率事件不会引发大的事故。

③你越是害怕的事物,就越有可能会出现在你的生活中。

④不要妄自尊大,要承认自己的局限,严谨细致总是能规避更多风险。

⑤正确对待错误,不要害怕失败,在纠错中成长,从失败中找到成功方法。

⑥良好的心态很重要。

(答出两点即可)

10.下面是某大学生求职时考官的话,请说出他的言外之意,并用简明

得体的语言应对。

你成绩优秀,直率单纯,将会很有前途,可我们的工作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言外之意:

________

应对:

________

答案:

(示例)(言外之意)你不适合本单位的工作,我们不能聘用你。

(应对)单纯也是一种美德,如果我有幸加盟贵公司,我将会很快成为社会经验丰富的人。

我希望自己有这样一段经历。

竹韵浅释

当我们散步在公园小径,或是路过江岸渡口,或是游览在名山大川幽深之处,我们也许正怡然陶醉于秀丽景色,也许正不堪跋涉而深感疲惫。

突然间,有几株劲节挺拔的植物映入眼帘:

它们站得笔直端庄,却好似有些害羞地将头垂下,正向我们颔首作揖;当微风轻轻地吹过,那自然上下摇晃的神态,又好似向我们鞠躬致敬。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竹子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对人类来说,竹子几乎全身是宝。

当春风解冻,万物复苏,竹林里就萌发了雨后春笋,它们在清新的泥土里被拔出来,奉献给人类的餐桌,成了美味佳肴。

有的竹笋存活下来了,经过几个寒暑春秋,身体长得粗壮结实了,便又奉献给了人类的生活。

粗大的可以做建材,修筑成竹楼以便人们安居,做成竹床以便人们安睡,做成竹椅以便于人们休憩;细小的又可以晾衣服,适用的还能做成乐器。

若是将竹子进行加工,还能编凉席,做竹筷,织菜篮等,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

新鲜的竹叶,被采摘下来,老妈妈包出了清香扑鼻的粽子;而枯落的竹叶,又被勤劳的农家人拾回家,晒干了,用来做柴火。

而竹根呢,也是不能废弃的,经过心灵手巧的艺术家的加工,成了美观雅致的竹雕,也许是一个龙头拐杖,也许是一个精美的笔筒……

竹子无怨无悔,奉献给人类所有的一切,不能不让我们敬佩。

什么是大公无私?

当我们为一点小名小利,在那里尔虞我诈,你争我夺的时候,面对竹子的奉献,我们真是自惭形秽了。

古人爱竹,许多的文人墨客都为之挥毫吟咏,绘画抒怀,因此也形成了独有的竹文化。

人们对竹的嗜好和爱慕,并不完全是因

为竹的便利,而是竹子本身所具有的品质。

司马迁说:

“竹外有节礼,中直虚空”,正道出了竹之所以为人们喜爱的原因。

竹中直,我们想到立身行事应该不偏不倚,端正廉直,不昧

自己的良心而不自欺,不贪求身外的利益而不欺人。

竹虚空,让我们想到修身进学应该要虚心受教,虚己待人,才能得到贵人的指点,四处逢源。

虚空也是一种超脱,心底清净,便能宁静致远。

所以白居易有“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吾师”的真心话语。

竹身劲节挺拔,其实才是它真正魅力之所在

它告诉我们

,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知礼节,在威逼利诱面前应该有气节,在仁义忠信面前应该不污名节,而于伦常大道之间应该守其贞节。

古今的仁人志士倾慕竹之有节,发自内心赞叹道:

“竹死不改节,花落有余香。

古人认为竹本是草的一种,也许是因为它的中直、虚空、有节,才使它超然挺拔于其他草类之间,而且凌冬不凋,叫做冬生草。

司马光曾感慨竹子顽强的生命力,作《种竹斋》,诗云:

“雪霜徒自白,柯叶不改绿。

也正如此,翠竹就与松柏、梅花合称为“岁寒三友”。

我们生为人,秉承天地合气,与大自然同体枯荣,为人而不如竹乎?

“竹”之意蕴,正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有删改)

写作及应用

1.技法总结

(1)形散神聚,行云流水。

作者像文同画墨竹“振笔直遂”那样信手挥写,没有丝毫的做作与刻意推敲,而浓烈沉挚的感情由肺腑中奔泻,真实自然,亲切动人。

同时,所记述的与文同的“戏笑之言”,却又经过精心的选择、剪裁,一是以当初的诙谐笑乐反衬今日追怀、悼念的沉痛与悲哀;一是由此以见出逝者在绘画艺术上的杰出的成就与创造。

因此,文章写来看似漫不经意,而实际上形散神凝,所有议论、诗文赠答的“戏笑之言”,始终环绕着追怀、悼念诗人兼书画家的朋友、亲戚这一中心。

充分体现了“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的特点。

(2)结构流畅,自然完整。

通观整篇结构,极为自然、流畅。

从竹的本性写起,到最后才点出对亡友的思念并以此作结。

前半部分侧重于说理,后半部分侧重于叙事,全文是以画竹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的。

语言也很朴素自然,叙述往事,娓娓如道家常;抒发感情又都出自肺腑,无矫揉造作之态,而真实动人。

在记叙人物语言的时候,仅仅三言两语,就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十分生动。

整篇文章生活气息浓厚,感情色彩强烈,成功地抒发了悼念之情。

2.写作连线

【角度】以“胸有成竹”这个成语为基点进行延伸思考,写一篇感悟类文章。

要求:

①解释成语本身。

②阐释成语的思想内涵。

③运用事例论证。

【示例】

胸有成竹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

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

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

“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

晁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

“与可画竹时,胸中有

成竹。

“胸有成竹”的典故启示我们:

凡事做好准备,打好基础,做好蓄势,做好铺垫,做足积累,做好计划,那无论干什么都可以手到擒来,轻松取胜。

一切成败的关键都在事前的准备。

达·芬奇为《最后的晚餐》准备了3年,歌德为《浮士德》准备了59年,李时珍为《本草纲目》几乎准备了一生。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成功都是充分准备后的必然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