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总复习寒假练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27022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49 大小:198.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寒假练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9页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寒假练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9页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寒假练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9页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寒假练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9页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寒假练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9页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寒假练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9页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寒假练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9页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寒假练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9页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寒假练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9页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寒假练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9页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寒假练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9页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寒假练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9页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寒假练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9页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寒假练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9页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寒假练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9页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寒假练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9页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寒假练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9页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寒假练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9页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寒假练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9页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寒假练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9页
亲,该文档总共1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寒假练题及答案.docx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寒假练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总复习寒假练题及答案.docx(1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寒假练题及答案.docx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寒假练题及答案

2018高考语文寒假练题

(1)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吹笙(shēnɡ)  野蛮(mán)  文绉绉(zōu)

B.摹画(mó)侮辱(rǔ)绰号(chuò)

C.庶祖母(zhē)舔去(tiǎn)眼翳(yì)

D.微菌(jùn)宽恕(shù)宽裕(yù)

【参考答案】

1.选B A项,“绉”读zhōu;C项,“庶”读shù;D项,“菌”读jū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麇先生 骄生惯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B.护身符 食不裹腹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C.发牢骚 秋毫无犯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D.闭门羹 一丘之貉 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参考答案】

2.选D A项,骄—娇;B项,裹—果;C项,予—与。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元旦前后,各省市“异地高考”方案纷纷出炉。

在北京和广东,考试资格将与外来人员管理制度和打工者的积分挂钩。

方案一出台,很多打工者大感失望。

随迁子女的高考资格需要与父母的居住证捆绑,不少网友认为这对于解决异地高考的核心问题不过是________。

相关专家表示,不同地域教育承载压力不同,改革自然不可能________,更不可能________,应允许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A.扬汤止沸 并驾齐驱 一蹴而就

B.抱薪救火 齐头并进 一挥而就

C.抱薪救火 并驾齐驱 一挥而就

D.扬汤止沸 齐头并进 一蹴而就

【参考答案】

1.D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扬汤止沸:

指把锅里烧的沸水舀起来再倒回去,想叫它不沸腾,比喻办法不对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抱薪救火:

比喻因为方法不对,虽然有心消灭祸患,结果反而使祸患扩大。

齐头并进:

不分先后地一齐前进或同时进行。

并驾齐驱:

比喻齐头并进,不分前后。

也比喻地位或程度相等,不分高下。

一蹴而就:

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一挥而就:

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丛书的作者大都是长期从事新闻研究的学者,他们以言简意深之笔,勾画出这些搏击风云的新闻名家的人生历程,使那些一生为他人作传的明星光彩照人,读后深受启迪。

B.中泰开展合作符合两国发展需要和共同利益,对促进地区互联互通具有重要意义,而当前最大的任务是,确保铁路合作项目顺利实施,为连接中国、老挝、泰国的“大动脉”早日贯通打下坚实基础。

C.对于聘任邓亚萍为兼职教授所引发的网民争议,昨天中国政法大学给出最新回应,称邓亚萍被聘任为该校体育教学部兼职教授,聘期为3年,不收取任何报酬,审批与聘任程序符合有关规定。

D.尽管农村和城市间还存在着数字鸿沟,技术创新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但作为正在发展中的网络大国,中国正沿着网络发展之路继续前行,并将尽力把网络空间打造成更加美好的地方。

【答案】B 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

A.成分残缺,“读后深受启迪”前可加上“令读者”。

C.语序不当,“审批与聘任程序”改为“聘任与审批程序”。

D.搭配不当,“提高”应改为“发展”,或将“技术创新”改为“技术创新能力”。

二、诗歌鉴赏

(2016·天水一中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1.杜甫在《蜀相》中写道“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晏殊在这首词中也写了黄鹂鸟的声音——“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阕写人物,请简要概括青年女子的形象,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这一形象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蜀相》中,作者写黄鹂鸟的叫声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用黄鹂鸟的叫声反衬出诸葛亮祠堂周围的寂寥冷清,寄托着作者对诸葛亮身后凄凉的哀叹和同情,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愤之情,同时也有物是人非、历史沧桑的感慨。

晏殊的《破阵子》用黄鹂鸟的叫声衬托出周围环境的幽静,写出了春光的美好,抒发了作者对春光的热爱之情和欢快自在之情。

2.词的下阕刻画了活泼天真、纯洁无瑕的少女形象。

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刻画其形象:

①声音:

巧笑。

③动作和表情:

逢迎、笑从双脸生。

③观察者的心理:

疑怪昨宵春梦好。

三、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仁义礼智信”即儒家核心思想“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它最终聚合为一个核心的价值理念,是中国文化长期发展、传承和选择的结果。

在孔子之前,“仁”“义”“礼”“智”“信”这些术语已经广泛流行,是当时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

“仁”作为一种品德,最初的含义是“爱亲”,即爱自己的亲人。

孔子论“仁”,意蕴丰富,尤重视“爱人”和“忠恕”。

“仁者爱人”扩展了“爱亲”,使“仁”突破了氏族的界限,上升成为人类社会的一般原则。

“忠恕”是仁的具体化。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是“忠”,指主动的推及行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是“恕”,指出了“为仁由己”的底线。

论“仁”的同时,孔子也说“义”。

“义”即“宜”。

凡合乎道德义理的行为便是“义”。

反之便是“不义”。

而“礼”,起源于史前初民的宗教祭祀活动,历经数千年传承损益,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将其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

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同时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认为“礼”不仅仅是形式化的东西;“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强调“礼”应根植于“仁”。

孔子讲“礼”时轻其仪重其内的态度,为后来儒家的礼学思想奠定了基调。

“智”即聪明、有智慧。

孔子所言之“智”,并非一般所说的小聪明,而是一种道德境界。

孟子更是明确地将“智”与“仁”“义”“礼”相提并论,作为君子的“四德”之一。

“信”则是指诚实守约、言行一致的品德,孔子曾多次论及。

到西汉武帝时,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谓“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首次将这五者并而论之,称之为永恒不变之道。

至两汉之交,“五常”的提法就固定了下来。

尽管后世儒家对“五常”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孔子的观点一直是他们阐说的根基。

对“仁”“义”“礼”“智”“信”诸范畴的阐发,体现了儒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人不仅有自然性,更有道德性,而后者才是人不同于万物的根本。

孔子的“仁”、孟子的“四德”、董仲舒的“五常”正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

作为传统中国的一种核心价值观,“五常”摆脱了时空等具体条件的限制,具有普适性,起到了凝聚民族精神、维系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种学说、文化碰撞不断,比如延续两千多年的本土儒、法等学说的对立与斗争,元、清两代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冲突,佛教传入后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冲撞,等等。

但正是因为有了像“五常”这样的价值理念,中华文明才具有无比强固的凝聚力,能容纳不同的文化元素,将产生于不同生活习俗和社会环境乃至于文明背景差异极大的众多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其共聚交融于一个极富弹性的文化结构之中。

今天,我们讲“仁义礼智信”,不只是认识它曾经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还应将它作为宝贵的思想资源,为浇灌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提供养料。

(选自景海峰《什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的界定受孔子思想的影响最大。

B.“仁”“义”“礼”“智”“信”被合称为“五常”是在汉代,但早在孔子之前它们就已广泛流行,并获得了普遍的社会认同。

C.作为品德的“仁”,原意是“爱亲”,而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使“仁”突破了血缘关系的界限,上升为人类社会的一般原则。

D.在“礼”的发展历程中,周公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将史前留传下来的宗教祭祀活动,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对“仁”“义”“礼”“智”“信”的阐释可能不尽相同,但它们都体现了儒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揭示了人的道德属性。

B.孔子将“仁”视为做人的原则,把“忠恕”当作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方式。

“忠”和“恕”虽然有异,但都强调将心比心,为人着想。

C.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但又认为不能像周代那样只注重玉帛之类形式化的东西,而应让礼根植于仁,这种轻仪式重内涵的态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D.因为有以“五常”为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存在,所以中华文明不但没有在与不同文化的冲撞中崩解或变质,反而能将众多文化融汇其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常”观念的聚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从其具体构成来看,孟子的“四德”观应该对董仲舒“五常”观的提出有重要的影响。

B.“五常”的“常”是“恒常不变”的意思。

儒家学者将“仁义礼智信”视为恒常不变之道,这五个范畴所体现的人的本质属性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性。

C.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充满着不同学说与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其中,以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碰撞最为激烈,也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弹性与包容性。

D.“五常”作为传统中国的一种核心价值观,对构建当代中国的价值体系也有实际意义,比如,能启示我们要以人为本、传播爱心、恪守底线、重视诚信等。

【参考答案】

1.D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偷换概念。

原文中说“将其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这里的“其”不是指“史前留传下来的宗教祭祀活动”,而是指留传到周公时代的“礼”。

“礼”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损益”后,到周公时,不只是“史前初民的宗教祭祀活动”了。

2.C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曲解文意。

“像周代那样只注重玉帛之类形式化的东西”错误,文中并没有提及。

孔子反对把“礼”仅仅看作形式化的东西不是针对周礼而言的,也不意味着周代的礼“只注重玉帛之类形式化的东西”。

3.C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以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碰撞最为激烈,也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弹性与包容性”无中生有。

原文只是列举了学说或文化发生冲突的几种情况,并未表明哪种冲突最激烈,哪种冲突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弹性与包容性。

2018高考语文寒假练题

(2)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________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

________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

②十一二岁时,我稍活泼一点,________和一群同学组织了一个戏剧班,做了一些木刀竹枪,借得了几副假胡须,就在村口田里做戏。

③三十年来,我不曾拿过乐器,也全不懂音乐;________我有没有一点学音乐的天资,我至今还不知道。

A.无论  所以  居然  究竟

B.即使  因而  居然  究竟

C.无论  所以  竟然  毕竟

D.即使  因而  竟然  毕竟

【参考答案】选A “无论”与“总是”搭配;“所以”用在下半句表结果;“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有赞许意味;“究竟”与“有没有”搭配,表疑问。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著名词作家乔羽创作的《难忘今宵》中“青山在,人未老”虽不洋气也不文绉绉,但足够亲切。

B.这个俄罗斯人,这个具有矢志不渝的意志的人能经受一切。

C.最新调查显示,性格外向型的人,对新生事物充满兴趣,人生哲学是讲究实际,待人接物直截了当,注重效率。

D.房地产和电子商务之间的每一个故事中都充斥着各式各样的“绯闻”,要是时光倒转20年,我们难以想象众人围着一个虚拟的平台争得面红耳热,只需动动鼠标,便可成就家的梦想。

【参考答案】选B B项,应为“不屈不挠”。

“矢志不渝”指发誓改变,表示永远不变心。

不能修饰“意志”。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发展家庭农场,________。

很多家庭农场由于面积太大,人力、管理跟不上,导致土地产出率下降。

因此,各地必须综合考虑发展水平、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农地资源禀赋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规模,切不可贪大求全、盲目扩张。

A.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效益,适度规模经营是“底线”,因为实践证明,家庭农场的规划并非越大越好

B.适度规模经营是“底线”,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效益,但实践也证明,家庭农场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

C.适度规模经营是“底线”,家庭农场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但实践也证明,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效益

D.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效益,家庭农场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因为实践证明,适度规模经营是“底线”

【参考答案】

1.B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语段的中心词是“适度规模”,“但实践也证明”后强调的应是“规模并非越大越好”。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科幻在中国,基本上还处于小圈子自娱自乐的状态中,在西方发达国家,①________________,但它在文学领域仍一直处于边缘,从未成为主流;若与科学相比,当然更是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

在这种情形下,《自然》杂志开设科幻小说专栏,②________________,他们很愿意向外界传达这样一个信息:

③________________,却得到了科学界的接纳。

【答案】

示例:

①科幻的受众群可能更广 ②对于科幻文学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③科幻虽然在文学领域郁郁不得志(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

第①空前面说“科幻在中国”,然后说“在西方发达国家”,两者形成对比,科幻在中国是小圈子里的自娱自乐,在西方发达国家则是“科幻的受众群可能更广”。

第②空前有“在这种情形下,《自然》杂志开设科幻小说专栏”,“这种情形”指的是“它在文学领域……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故第②空该是说“对科幻文学是一件好事”;第③空后有一“却”字,可知第③空内容应与后面内容相对,结合语段“它在文学领域……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故第③空为“科幻虽然在文学领域郁郁不得志”。

二、诗歌鉴赏

浣溪沙

朱敦儒①

雨湿清明香火残。

碧溪桥外燕泥寒。

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②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

江南春好与谁看。

【注】 ①朱敦儒(1081~1159),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

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

②箨:

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

1.从“日长独自倚阑干”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认为,“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词句塑造了一个内心悲凉凄苦、落寞怅惘的词人形象。

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

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地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如此缓慢,天寒人心更寒。

词人遭遇离乱,故国已亡,其流落江南,内心的悲愤凄凉,由“倚阑干”这一动作可见。

2.①借景抒情:

上片一、二句写景,早春时节,细雨纷纷,香火残留;桥下溪水碧绿,桥外春燕衔泥,寒气逼人。

一“残”一“寒”,既写实景,也抒写词人内心的悲苦。

为映衬。

②乐景衬哀情:

下片一、二句也是写景,刚脱去皮的修竹,正显出嫩绿之色;刚褪去花瓣的新杏,酸味未成。

如此的江南美景给谁赏看呢?

词人以江南景色的美好来抒写故国(北宋)灭亡之悲情。

为反衬。

三、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童蒙教育与前朝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突破了门阀士族严格的等级制度,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

其原因主要在于:

宋代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强化,促进了庶族地主阶级与小农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社会阶级基础;宋代最高统治者提倡的“兴文教,用文人”,改革科举制度的文教政策和神童举的设置,为宋代童蒙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开辟了现实途径。

宋代童蒙教育对象,除了赵宋宗室子孙和一般官僚地主家庭的子弟以外,相当一部分是出身于平民的农家子弟。

此外,历来位居四民之末的商人也非常重视对其子弟的教育。

“农工商各教子读书”成为宋代社会的一道独特风景。

宋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童蒙教育目的多元化趋向的形成。

宋代童蒙教育除了以理学为核心的道德教化目的进一步彰显,以及为科举之预备目的进一步强化以外,为生计和职业准备的目的初步显现。

由于科举考试竞争十分激烈,能及第者毕竟是少数,当人数众多的农工商子弟的科举之梦在屡试屡败中破灭时,其读书目的往往也随之发生变化。

袁采在《袁氏世范》中明确指出:

“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

宋代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促使童蒙教育重心下移至民间,出现了事实上的双轨制,即一是包括专为皇室、贵族子弟设立的宗学、诸王公学等在内的官学教育系统,二是包括专门为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子弟设立的私塾、义学、家塾以及其他民间教化形式在内的私学教育系统。

私学教育系统中接受教育的主要是人数众多的田夫牧子和工商小民,他们的天职无非“辟土殖谷”“作巧成器”“通财鬻货”,因此,他们所读之书系“杂字”、《百家姓》之类。

广大中下层平民及其子弟在“常读熟记”中了解五谷杂粮、农什器具、日用家什以及生产、生活方面的基本技能,进而达到“上账不难”等基本技能的掌握的目的。

此外,宋代许多著名学者如朱熹、吕祖谦等,在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蒙童进行一些自然、科学常识的教育,以培养博学、广闻的儿童。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宋代童蒙教育内容中不仅有“云维何兴,以水之升。

雨维何降,以云之烝”等自然常识,也出现了以欧阳修的《州名急就章》、方逢辰的《名物蒙求》等为代表的专讲名物制度、自然常识及科技知识的童蒙教材。

宋代童蒙教育凭借其大众化的特点,不仅促进了整个宋代社会文化的相对普及和下层民众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上层精英文化向下层大众文化的传播和转变,对维护封建宗法社会的稳固和延续封建统治发挥了独有的文化效应。

同时,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也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童蒙教育社会化普及化发展的先河。

(摘自郭娅《试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童蒙教育呈现出大众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宋代教育突破了门阀士族严格的等级制度,普通百姓有了更多的受教育的机会。

B.宋代童蒙教育的目的渐渐地发生变化,其原因之一是科举考试竞争激烈,大多数农工商子弟根本无法实现一举成名的梦想。

C.宋代童蒙教育体系包括为皇室和贵族子弟等设立的官学教育系统,及面向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普通百姓子弟设立的私学教育系统。

D.宋代许多著名学者对童蒙教育做出过贡献,如袁采、朱熹、欧阳修等人,他们或提出过童蒙教育的理论主张,或编写过相关教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统治者对教育的大力提倡,激发了宋代人教育子女的热情,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形成了宋代童蒙教育办学形式的多样化。

B.“农工商各教子读书”反映了宋代童蒙教育对象非常广,除了赵宋宗室子孙、一般官僚地主家庭的子弟外,还有众多的田夫牧子和工商小民的子弟。

C.宋代童蒙教育的目的虽然仍包括道德教化和为科举考试做准备,但是更加重视自然、科学常识教育,注重传授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D.宋代以《百家姓》《州名急就章》《名物蒙求》之类的书为童蒙教育的教材,帮助孩子们识字、认识名物,并且普及自然常识和科技知识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宋代童蒙教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系统,教育目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逐渐由单一走向多样。

B.宋代的童蒙教育不仅保障了官僚贵族子弟能够读书,而且为平民百姓子弟提供了上学读书的机会,客观上推动了教育的大众化。

C.宋代童蒙教育在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为宋代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宋代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D.宋代童蒙教育促进了下层民众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因而上层精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向下层大众传播,维护了封建统治的稳固。

【参考答案】

1.A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表述错误,原文中有“宋代童蒙教育与前朝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突破了门阀士族严格的等级制度”,突破门阀士族等级制度的是“宋代童蒙教育”而不是“宋代教育”;且原文有“其原因主要……途径”。

2.C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更加重视自然、科学常识教育,注重传授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基本技能”错误,原文第四段介绍了童蒙教育的双轨制问题,官学教育还是以道德教化和科举为主要目的,而私学教育才注重常识教育和传授基本技能等。

3.D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强加因果。

“促进了下层民众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因而上层精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向下层大众传播”错误,原文是“不仅促进了整个宋代社会文化的相对普及和下层民众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上层精英文化向下层大众文化的传播和转变”。

 

2018高考语文寒假练题(3)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现在很多大学生的阅读是以考试为目的的,脱离了阅读本身的目的。

人们更多的开始进入读图的时代,快速的信息流转让人们丢失了阅读的习惯。

B.公安部交管局正在建立健全查处“买分卖分”行为的工作任务,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将进一步完善核查程序。

C.由于采用网络在线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所以样本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本次调查数据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小学生的阅读。

D.二氧化碳被视为全球变暖的“元凶”,但德国研究人员发现,通过一种金属催化剂的帮助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可在较温和的条件下生成有工业用途的甲醇。

【参考答案】选A B项,动宾搭配不当,“建立健全”与“任务”不搭配,可将“任务”改为“机制”。

C项,“反映”缺少宾语中心词,可在“我国小学生的阅读”后面加上“状况”。

D项,句式杂糅,可将“通过”改为“在”或删去“下”。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

A.玉箸(zhù)  鼾声(hān)  突兀(wù)

B.油渍(zé)踱着(duó)矫健(jiǎo)

C.斑斓(lán)蕴藏(yùn)怅惘(wǎnɡ)

D.淘汰(tài)宣泄(xiè)愕然(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