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的耳朵》教学设计8.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27354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6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象的耳朵》教学设计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大象的耳朵》教学设计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大象的耳朵》教学设计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大象的耳朵》教学设计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大象的耳朵》教学设计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大象的耳朵》教学设计8.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大象的耳朵》教学设计8.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大象的耳朵》教学设计8.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大象的耳朵》教学设计8.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大象的耳朵》教学设计8.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大象的耳朵》教学设计8.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大象的耳朵》教学设计8.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大象的耳朵》教学设计8.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大象的耳朵》教学设计8.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大象的耳朵》教学设计8.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大象的耳朵》教学设计8.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大象的耳朵》教学设计8.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大象的耳朵》教学设计8.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大象的耳朵》教学设计8.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大象的耳朵》教学设计8.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象的耳朵》教学设计8.docx

《《大象的耳朵》教学设计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象的耳朵》教学设计8.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象的耳朵》教学设计8.docx

《大象的耳朵》教学设计8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大象的耳朵人教部编版

《大象的耳朵》教案

一、教材分析:

    《大象的耳朵》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它主要讲了大象耷拉着一对耳朵,小兔子、小鹿子、小马、小老鼠都认为它的耳朵有问题。

见到别人都这么说,大象也开始动摇了,以为自己的耳朵真的有问题。

于是,它用竹竿把耳朵撑起来,结果总有小虫子钻进它的耳朵里,吵得它头痛又心烦,它又把耳朵放下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别人说的不一定正确,要学会思考的道理。

,它主要讲了大象耷拉着一对耳朵,小兔子、小鹿子、小马、小老鼠都认为它的耳朵有问题。

见到别人都这么说,大象也开始动摇了,以为自己的耳朵真的有问题。

于是,它用竹竿把耳朵撑起来,结果总有小虫子钻进它的耳朵里,吵得它头痛又心烦,它又把耳朵放下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别人说的不一定正确,要学会思考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掌握“似、扇”2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文中的问句。

3.知道大象的想法是怎样改变的,明白别人说的不一定正确,要学会思考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意义,懂得其中的道理。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词语,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意义,懂得其中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几个小动物,你们认识么?

他们的耳朵都是什么样的?

老师又带来一个动物------大象,大象的耳朵和兔其他动物的耳朵有什么不一样?

他们之间还发生一件故事,想不想知道?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大象的耳朵》。

板书:

大象的耳朵,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画出自然段,圈出课文中的生字,不认识的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自由读。

(着重指导读好“耷、撑”等字)

 3.指名让学生读课件中的生字及词语,齐读、互读。

 4.去拼音读词语,指读,排火车

5.大象过河的游戏

6.出示“我会写”中的生字。

(1)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征,想办法记住这些字,找出难点字和书写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2)教师范写兔,强调重点笔画。

(3)学生练写,共同评议。

优秀作业展示。

三精读感悟

1.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1)学生自由读课文,大象都遇到哪几个小动物,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他们都说了些什么?

 

(2)都有谁说了大象的耳朵?

(小兔子、小羊、小鹿、小马,还有小老鼠。

(3)指名回答发生一件什么事。

2.小兔子蹦蹦跳跳过来,遇到大象说了什么?

指名回答。

理解耷拉的意思

(松弛地向下垂着),通过动作演示让学生理解

师:

想一想,小兔子说这些话的时候表情是怎样的?

它的心理是怎样想的?

  学生讨论,总结出朗读的语气。

(吃惊、痛心)

  师:

谁愿意带着这样的语气来读一读。

小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

  学生自荐朗读,然后齐读,通过朗读重点句子,体会小兔子的心情。

  朗读指导:

朗读这一自然段的时候,我们要用重读、拉长语气等方式读出小兔子看到大象耳朵耷拉着的时候的那种惊奇以及痛心的情感。

 3.后来大象又遇到了哪些小动物?

  

(2)大家都提出了怎样的问题?

  (3)学生讨论交流,总结答案。

 4.这么多动物都说大象,大象也不安起来,他自言自语地说,齐读第八自然段

  师:

想一想,什么是自言自语?

(自己一个人低声嘀咕)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学生自由读,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总结出朗读的语气。

(不安、犹豫)

5.自由读9--12自然段,思考:

大象为了把自己的耳朵竖起来,想了什么办法?

结果怎样?

大象最后是怎么做的呢?

请你从文中找出来。

  学习最后一段,齐读:

大象说:

“我还是让耳朵耷拉着吧。

人家是人家,我是我。

  预设:

大象又心痛又心烦,最后把耳朵放了下来,他觉得人家是人家,自己是自己

 

 四总结收获

学完本课,你知道了什么?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

别人说好的也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只有自己舒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五板书设计

大象的耳朵

耷拉竖着耷拉

人家是人家,我是我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课文(六)19大象的耳朵人教(部编版)

《大象的耳朵》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大象的耳朵》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

  课文有13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直接写大象的耳朵“像扇子似的耷拉着”,并围绕“耷拉着”这个话题推进故事。

第2至7自然段写小兔子、小羊、小鹿、小马和小老鼠见到大象“耷拉着”的耳朵后,都说他的耳朵有毛病,这6个自然段是故事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大象做出改变的缘由。

第8至11自然段写大象开始不安并让自己的耳朵竖起来以及竖起来的后果。

大象的想法变了,由开始的“我生来就是这样啊”,变为“他们都这么说,是不是我的耳朵真的有毛病啦”。

想法一变,行为就跟着变,他“就用两根竹竿把耳朵撑起来”。

结果呢?

“吵得他又头痛,又心烦”。

第12至13自然段,写大象的再一次改变:

“我还是让耳朵耷拉着吧”。

大象在经历耷拉—竖起—耷拉的过程中,“与别人不一样”让他一度不安,直至怀疑自己,甚至改变自己。

可当大象真的竖起耳朵后,他才真正体会到与众不同的耳朵的巨大作用,最后他决定让自己的耳朵继续耷拉着。

  故事的结尾以大象的耳朵耷拉着结束,这也体现了本文的价值导向——听取别人的建议是对的,但是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顺从别人的意见,放弃自己的长处,往往会让事情变得糟糕。

了解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接受自己的与众不同才是最重要的。

  第七单元以“改变”为主题。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借助提示讲故事”,与“讲故事”相关的训练,出现了三次。

一个是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引导学生先按顺序把图片连起来,再借助这些图片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第二个是《玲玲的画》引导学生用上“得意”“伤心”和“满意”这3个词语,讲讲这个故事。

第三个是《大禹治水》引导学生借助相关句子,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本单元教学要依托已有的基础,指导学生借助提示,梳理故事的内容,按顺序讲述故事。

本课课后习题第二题“画出课文中大象的话,说说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变的。

”既是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在提示我们可以借助相关句子有顺序地讲故事,不遗漏重要的内容。

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借助大象说的三句话讲故事,并借此提示了解大象的想法改变的过程。

  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故事情节简单明了,语言浅白易懂,生动活泼的对话与妙趣横生的叙述交错推动情节发展,充满童趣,容易让学生走人文本,理解文本。

  从能力上来看,由于低年段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讲故事的时候容易出现遗漏的现象。

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借助提示,就故事内容进行梳理,理清故事的顺序,搭建讲故事的支架,使学生在提示的作用下能够完整地把故事讲述下来。

关于“改变”的话题,对二年级学生而言,理解较难。

教学时,不要空泛地讲道理,要让学生走进这些具体的故事,从中领会蕴含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耷、咦”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似、扇”,会写“扇、慢”等8个字,会写“耳朵、扇子”等11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问句。

  3.能借助大象的话,说说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变的。

  4.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意思。

  教学重点:

  1.正确识字、写字。

  2.借助提示讲故事,了解大象的想法改变的过程。

  教学难点:

  1.借助提示讲故事,了解大象的想法改变的过程。

  2.明白“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意思。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耳朵猜动物,游戏揭题

  

(一)游戏:

看耳朵找动物

  课件播放音乐。

今天,我们要走进森林,和森林里的动物朋友们一起讲故事,做游戏!

  课件出示:

森林图片。

  瞧,森林里的动物朋友跟我们玩起了捉迷藏,你能找到他们吗?

  揭示课题,师生交流找出动物。

  

(二)揭示课题

  1.根据交流,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认字解词,初识耳朵“不一样”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过渡: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完后把课后双横线里的生字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分类整合识字学词

  1.学习第一组“扇”和“似”两个多音字

  

(1)出示词语:

像扇子似的

  大象有一对大耳朵,像什么呢?

  课件出示词语:

扇子

  指名学生读,教师评价正确读音。

  

(2)出示多音字:

  指名学生读。

  (3)出示词语:

大耳朵一扇

  大象的大耳朵还会扇呢!

  指名读、齐读。

  (4)再次出示词语:

像扇子似的

  词语变长了——学生读:

像扇子似的。

  指名读。

指导读好“似”翘舌音。

  出示“似”第一个读音及词语:

相似

  学生齐读。

  (5)对比读词语:

像扇子似的、大耳朵一扇。

  引读:

大象的耳朵像什么——学生齐读:

像扇子似的。

  引读:

大象的大耳朵可以扇呢!

——学生齐读:

大耳朵一扇。

  2.学习第二组生字:

咦、兔

  课件配乐出示“捉迷藏”的画面,画面中只出现兔耳朵。

  

(1)结合画面读好“咦”字

  出示字卡:

“咦”。

咦,森林里的动物们都不见了?

谁来读?

  指名读,学生齐读。

  

(2)追溯字理认读“兔”字

  ①课件出示动图:

兔子跳出来。

  咦?

谁还藏在这儿呢?

原来是小兔子啊!

  ②课件出示小兔子图片和“兔”字甲骨文。

  瞧,“兔”这个字最初是这样写的。

观察“兔”这个字和小兔子,哪里很像?

  指名学生上台讲述小兔子和“兔”字相似之处。

  ③教师课件演示“兔”字变化过程

  (3)教师范写,提示写法

  撇刀头像头部,扁扁口像身子,撇、竖弯钩像兔腿,站得稳稳的,一点小尾巴。

  学生练写“兔”字

  3.学习第三组短语:

竖着的、耷拉着

  

(1)提问对话读词语

  教师出示词卡:

竖着的。

  教师问:

兔子的耳朵什么样?

  指名读,评读。

  教师出示词卡:

耷拉着

  教师问:

大象的耳朵什么样?

  指名读,评读。

  

(2)对比读词语

  教师问:

兔子的耳朵是——

  学生读:

竖着的。

  教师问:

大象的耳朵是——

  学生读:

耷拉着。

  (3)引发生活经验,拓展读词语

  ①还有什么东西是耷拉着的?

  学生反馈:

狗的耳朵、马尾辫等。

  ②还有什么东西是竖着的呢?

  学生反馈:

小马的耳朵、铅笔、电线杆等。

  (4)师生合作动作读词:

耷拉着、竖着、竖着、耷拉着。

  教师说词语,学生做相应动作。

  4.学习第四组词语:

竹竿

  

(1)看图猜词

  课件出示:

竹竿图片和词语“竹竿”。

  指名读。

  

(2)借偏旁解意

  看,竹字头,竹竿是用竹子做的。

  指名读,纠正读好前鼻音。

  (3)读好短语:

两根竹竿

  看图,这里有几根竹竿?

谁来读?

  指名学生读,学生齐读。

  5.学习第五组词语:

跳舞、头痛、心烦

  

(1)出示词语:

跳舞。

  指名学生读。

  

(2)借助动作认读

  教师作头疼状,学生读词语:

头痛。

  教师捂心口状,学生读词语:

心烦。

  (3)读好短语

  出示短语:

又心痛,又心烦。

  教师提示注意中间有个逗号。

  指名学生读,教师评读。

  (三)学生自由读全文,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四)提取信息,了解内容

  情境引入:

午后的森林,大象晃着长长的鼻子出了家门,他扇着大大的耳朵悠然地散着步,享受着温暖而舒适的阳光,他一会儿卷起一根香蕉塞进嘴里,一会儿吸上一鼻子水给路边的花草洗洗澡……在森林里,大象遇到了很多小动物。

  1.提取文中信息

  他都遇到了谁呢?

大家看看课文,用方框画出小动物的名字。

  指名学生说,老师相机把5种动物图片贴在黑板上。

  2.学习整体表达

  大象遇到了哪些小动物?

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说一说。

  学生反馈。

  教师引导学生用“和”及“有……有……有……有……还有……”这样的句式进行表达。

  指名学生反馈。

  三、角色体验,读好问句,学习1-5自然段,体会大象的不以为然

  

(一)品读对话,感受大象的不以为然

  课件出示兔子与大象的对话:

 

 

  情境过渡:

阳光温暖极了,照在身上暖烘烘的,大象慢悠悠地散着步,他第一个遇到了谁啊?

  指名说:

小兔。

  1.提取对话,找到问句

  默读3-5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小兔子的话,用波浪线画出大象的话。

  2.角色代入,读好问句

  

(1)角色代入读

  大象遇到了小兔子,小兔子仰着头瞧着高高的大象,他在说什么呢?

你就是小兔子,你来读!

  指名读兔子的话。

  引导学生自我评读:

你为什么这样读呀?

学生反馈

  

(2)观察问号,读好问句,学生自由练读

  课件显示:

句中的问号标红变大

  教师问:

这问句该怎么读呢?

  自由练读,指名读,根据反馈相机指导。

  男女生读,齐读。

  3.指导读好大象的话

  

(1)指名读大象的话

  小兔子这样问,大象是怎么答的呢?

谁当大象来回答小兔?

  学生再次自由练读,指名读。

  

(2)换词体会读句子

  课件出示:

我____就是这样的。

  “我生来就是这样的。

”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指多名学生反馈。

  小结:

大象的耳朵一出生就是这样的,一直都这样,始终是这样耷拉着的。

  (3)引导体会“这样”的意思

  那“这样”是怎样啊?

  ①学生反馈,教师强调“这样”就是耷拉着。

  再次指名学生读句子。

  ②深入体会“这样”的意思

  教师引读:

我从妈妈肚子里出来就是这样。

——

  学生读:

我生来就是这样。

  教师引读:

我的爸爸妈妈是这样。

——

  学生读:

我生来就是这样。

  教师引读:

我的爷爷奶奶也是这样的。

——

  学生读:

我生来就是这样。

  教师引读:

我周围的大象,耳朵都耷拉着啊!

——

  学生齐读:

学生读:

我生来就是这样。

  小结:

是呀,小兔问大象的时候,大象不以为然,一点也没在意。

  4.指导读好兔子第二句话

  听大象这样回答,小兔又会怎么说?

  指多名学生读,指导读好“我的、竖着的、你的、一定”。

  学生齐读。

  

(二)分角色表演,回顾1至5自然段

  过渡:

小兔子认为大象耷拉的耳朵有问题,大象一点没放在心上,没有问题啊!

从我生下来,我的耳朵就是耷拉着的呀。

同学们,我们一起把这部分的故事演一演吧。

试着同桌之间演一演,一个当小兔子,一个当大象,待会请你们上来演。

  同桌表演。

  指名上台表演。

  四、观察字形,指导书写

  1.情境过渡:

小兔子认为大象的耳朵有问题,大象觉得没什么大不了,他扇着大耳朵,慢慢地往前走,他又遇到了谁呢?

我们下节课接着读故事。

  教师相机出示生字:

扇、慢、遇。

  指名读三个生字。

  2.了解字的结构、比例

  

(1)引导观察

  学生反馈:

“慢”是左右结构,“扇”和“遇”是半包围结构。

  

(2)观察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寻找不同

  这两个字都是半包围结构。

你发现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反馈:

“扇”是左上包围,“遇”是左下包围。

  教师小结:

“扇”字是左上包围,应先写外再写内。

“遇”字是左下包围,要先写里再写外。

  (3)学生书空练习

  3.教师范写

  我来写一个“遇”字。

“遇”字,先写里面,上略窄下略宽,横折钩的横压横中线,一竖穿下来平行竖中线,先提再来点,走之托起来。

  4.学生练写生字,描一个写两个。

  5.同屏投影,点评写字作品

  小结:

同学们的字都写得很好,下节课我们接着读故事!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回顾前文

  1.情境导入:

大象到森林里散步,他遇到了小兔子,小兔子问——

  学生齐读:

咦,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耷拉下来了?

  小兔子认为,大象的耳朵一定是出毛病了。

大象却不以为然,他觉得自己——

  学生齐读:

我生来就是这样啊。

  大象摇着尾巴,扇扇他的大耳朵,继续散步去了。

  二、提供语言支架,拓展对话,学习6——8自然段,感受大象的不安

  课件出示其他小动物与大象的对话:

 

 

  

(一)提取对话,找到问句

  1.课件出示6-8自然段

  大象又遇到了哪些小动物呢?

  指名回答。

  2.提取信息

  他们之间又说了什么呢?

请同学们默读6-8自然段,像上节课那样,用波浪线画出大象的话,用横线画出其他动物说的话。

  学生默读勾画。

  课件出示相应对话,学生反馈。

  

(二)读好对话,感受疑惑

  1.角色代入体会读

  课件出示第6自然段:

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着的呢?

  大象遇到了小羊,小羊怎么说的呀?

我是大象,你就是小羊,你来说。

学生转换角色读。

  2.联系前文,感受动物们看法一致

  咦,这小羊和小兔子说的话是怎样的?

  指名反馈:

一样的。

  3.抓关键词语体会

  难怪这里用了一个词——“也说”。

你也是小羊,你来问。

  指名读句子,全班读句子。

  (三)提供语言支架,拓展对话

  1.课件出示第7自然段

  引读:

不仅是小羊这么说,小鹿、小马,还有小老鼠见到大象,都要说他的耳朵。

猜猜,他们都会怎么说?

  课件出示:

 

 

  小鹿会说什么?

小马怎么说的?

小老鼠说了什么呀?

  2.学生猜,借助支架自由表达,拓展说话

  3.再次联系前文,感知小动物们看法一致

  小兔、小羊、小鹿、小马和小老鼠,他们说的意思怎么样呀?

  学生反馈:

他们说的意思都是一样的。

  4.引发思考,感受耳朵的不一样

  大象遇到的每一个动物都这么说。

他们为什么都问大象这个问题啊?

  学生反馈:

因为大象的耳朵跟他们的不同,不一样,觉得很奇怪。

  小结:

哦,是啊,他们的耳朵不一样!

  (四)看图想象,感受大象心理的变化

  1.观察插图,对比感知

  课件出示整幅图,老师指动物们的耳朵

  他们的耳朵是什么样的?

我们来看看图!

  教师问:

小兔的耳朵是——学生读:

竖着的。

  教师问:

小羊的耳朵是——学生读:

竖着的。

  教师问:

小鹿的耳朵是——学生读:

竖着的。

  教师问:

小马的耳朵是——学生读:

竖着的。

  教师问:

小老鼠的耳朵是——学生读:

竖着的。

  教师问:

他们的耳朵都是——学生读:

竖着的。

  小结:

只有大象的耳朵是——学生说:

耷拉着的。

大象的耳朵和他们的耳朵——学生回答:

不一样!

  2.观察画面说表情

  瞧瞧图上小动物们脸上的表情,谁来说说?

  指名说

  小结:

他们各个都瞪大了眼睛,万分惊讶!

  3.引导思考大象心理变化

  看着大家惊奇的样子,听到大家都这么说,大象还会说:

我生来就是这样的吗?

  指名反馈,体会大象的“不安”。

  4.课件出示大象说的话

  这句话该怎么读?

自己先练读一下。

  学生练读,老师评读。

  5.课件显示:

“得”字标红,大象耳朵上的词语“耷拉着”变成“竖起来”。

  于是,大象作了一个决定:

我得让我的耳朵竖起来!

我要让我的耳朵跟别人一样!

  (五)对比朗读,情节回顾

  故事读到这,我们一起把这一部分回顾一下吧!

请一名女生来读小羊的话,一名男生读大象的话,其他同学读旁白。

  男女生配乐读。

  三、想象入境,换位感悟大象竖起耳朵后的矛盾心理

  1.教师过渡引读:

大象没有心思散步了,他开始思考起来。

  学生齐读第9自然段。

  2.课件出示第10自然段

  怎么才能让耳朵竖起来呢?

我们一起来回答!

  学生齐读。

  3.追问思考:

用两根竹竿撑,这个办法真有效!

大象的耳朵竖起来了!

大象的耳朵终于跟大家一样了!

从此,大象应该安心了吧?

  指名说反馈。

  4.想象入境,体会“又心痛,又心烦”

  

(1)课件播放音乐,学生入境体会大象睡得香

  请闭上眼睛,我们大家都是大象!

天黑了,我们都睡着了,呼呼呼,大家睡得好香啊——

  

(2)课件播放蚊虫嗡嗡声

  教师出示词卡:

又头痛,又心烦。

  教师引导学生说感受

  教师问:

大象,你舒服吗?

学生回答:

一点也不舒服

  教师问:

大象,你怎么醒了啊?

学生回答:

早就被吵醒了。

  教师问:

大象,你做美梦了吗?

学生回答:

蚊虫不停叫,我被闹晕了。

  教师相机指导读词:

又头痛,又心烦

  小结:

大象的耳朵是竖起来了,但小虫子飞进飞出,唱歌跳舞!

吵得他——学生齐读短语:

又头痛,又心烦。

  5.引导感受大象矛盾的心理变化

  日子一天又一天过去,大象每天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

……这天晚上,大象刚想睡觉,虫子又来跳舞了,怎么办?

  学生反馈:

还是让耳朵耷拉着吧,可以把虫子赶跑。

  引导讨论:

那就耷拉着吧,没有蚊虫打扰,这样舒服!

你们都同意吗?

  学生可以自由表示同意或不同意。

  6.师生共同讨论:

大象到底是把耳朵竖起来好,还是让耳朵耷拉着好呢?

  指名反馈。

  男女生合作对比读11、12自然段。

  7.小结:

经过几番纠结,大象最后决定,还是把他的耳朵放下来。

还是让耳朵耷拉着。

  学生齐读13自然段。

  四、借助提示讲故事,明白道理

  

(一)提取信息,根据提示讲述故事

  课件出示大象说的三句话:

 

 

  我们来看看大象前后说过的三次话

  教师引读:

起初,大象说——学生齐读第一句。

  教师引读:

后来,大象说——学生齐读第二句。

  教师引读:

最后,大象说——学生齐读第三句。

  读了大象说的三次话,你发现了大象的想法是一样的吗?

  学生反馈

  借助大象的话,说一说大象的想法改变的过程。

  指名反馈,教师评价指导:

借助了这三个句子的提示,我们就能理清故事的顺序,把大象想法改变的过程说清楚。

  

(二)借助资源包,深入体会大象话的含义

  1.出示句子:

人家是人家,我是我。

  大象最后还是让耳朵耷拉下来,他说,一起读——

  学生齐读句子。

  2.引导抓关键词体会第一层意思

  课件显示:

“我”字标红。

这里的“我”是指谁?

  学生反馈:

我是大象。

  课件显示:

“人家”标红。

那“人家”是谁呢?

  学生反馈:

是指小动物们,小兔、小羊……

  大象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教师——你们的耳朵竖着就竖着吧。

  学生——我的耳朵改耷拉着就耷拉着吧。

  3.学生借助资源包思考

  大象的耳朵耷拉着,可以赶跑虫子。

那人家的耳朵竖着,又有什么作用呢?

  请大家拿出抽屉里的平板,打开资源包去看一看。

  学生打开资源包自学。

  指名反馈。

  小结:

原来,人家的耳朵竖着,各有各的作用啊。

我们再来读读大象的这句话,一起读——生:

“人家是人家,我是我。

  4.大象的这句话给了你什么启发呢?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体会“人家是人家,我是我。

”的意思是:

每个人都有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要正确对待别人的看法,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要为了迎合别人而盲目地改变自己。

  学生齐读这句话。

  五、讲演故事,回顾全文

  1.演读故事:

故事学完了,我们把这个故事演演吧!

  指名学生分别扮演大象、小兔、小马、小鹿、小老鼠

  学生贴胸牌上台,师生共演

  2.总结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