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48102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一面…—面……、“只好”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

   4.结合讨论“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体会说话作必须做到言之有据。

  [教具准备]

  爱因斯坦画像。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人物,导人新课

  1.出示爱因斯坦画像,简介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物质粒子可以转变为巨大的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确证,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

  2.一个是世界上很有名气的科学家,一个是12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让我们来读读《爱因斯坦与小女孩》吧。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2.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要求掌握的:

蓄裹嘛呵啥

  二会字:

撮踱噢

  读准字音。

  联系上下文,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已经懂了?

  蓄:

留着而不剃掉;裹:

缠绕、包扎。

  字形分析重点:

蓄;裹;噢。

  “嘛、呵、啥”在阅读中理解掌握。

  2.理清层次。

  各自轻声读课文。

画出文中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三次交往的起止。

  最后两个自然段写的什么?

  填空练习。

  第一段是自然段,写

  第二段是自然段,写

  第三段是自然段,写

  第四段是自然段,写

  在课本上做段落划分记号。

  3.指名四人轮流读各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完成课后作业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读拼音,写词语。

  xǜ胡子guǒ被子péng

  2.课文分为哪几段?

说说各段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指名朗读第一段。

  画出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

  提问:

小女孩第一次遇到爱因斯坦,她怎么会想到“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

  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外貌和穿着的句子。

  体会爱因斯坦在外貌、穿着上很不讲究。

  什么叫“纳闷”?

“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是一个反问句。

你能把它换一个说法吗?

  分角色即兴表演这一段的情景。

  小结:

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

  2.阅读第二段。

  过渡:

上面一段写的是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第二天她巧遇上了。

  读课文中两个“仍是”的句子。

请用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具体描述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

“仍:

—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哪句话?

  体会“一边……一边……,,口头练习用“一面…一面……”造句。

  分角色读第二段,大家从这一段里读懂了什么?

  找出有关的语句进一步体会。

  小结:

这一段说的是小姑娘二遇爱因斯坦,教给爱因斯坦穿戴要领。

  3.理解第三段。

  默读全段,思考小姑娘三遇爱因斯坦的情况。

写了哪两点?

  从“小姑娘简直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年轻了20岁”等语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整整齐齐”。

  什么叫“一塌糊涂”?

工作室内:

样乱?

  4.以上三段,分别写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的几次交往?

说说这几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5.最后一段概写两人的交往。

  三、作业

  1.朗读全文,回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三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2.想一想:

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

为什么?

  (爱因斯坦、小女孩、父亲)

    第三课时

  一、听写

  蓬乱 纳闷 踱步 冷不丁 衣衫不整

  蓄着 温柔 穿戴 手把手 一塌糊涂

  结合听写情况,指导正确书写。

  二、讨论

  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

为什么?

   1.书面准备发言提纲。

   2.组织讨论。

  小结:

爱因斯坦是一个最伟大的人。

他不把时间花在穿戴、布置房间和收拾东西上,而是把精力完完全全地放在搞科学研究上。

  三、研究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用小黑板揭示下列句子:

  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这还不简单!

   L提问:

这些都是反问句,能换一个说法吗?

   学生回答后小结:

上述三句可分别改为:

①这个连衣服也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②穿衣服还不会呢,谈不上伟大。

③这很简单!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一般做法是:

   原句意思是肯定的,要改成否定;原句字面意思是否定的,要改成肯定。

学生如果对“肯定”、“否定”的意思不理解,可以先举例讲—讲“肯定”表示承认正面的;“否定”表示否认反面的。

  四、研究写对话的形式

   1.小黑板揭示下面的内容,提问:

这两段话都是写人物对话,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他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

“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这还不简单!

”女孩将平日妈妈教给她的穿戴要领一口气说了出来。

“能记住吗?

”她问。

“也许能。

  父亲说:

“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

“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

“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

“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

“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

这就是它的好处。

   2.讨论后小结:

这两段话都是写人物对话的。

在形式上的不同点是:

把两个人说的话连着写;各个人说的话独立成自然段。

  五、作业指导

   1.出示下面的句子,重点研究,用“只好”造句。

  他仍是衣冠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我呢,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教她做数学作业。

   读句子,理解“只好”的意思:

别的没有,这是惟一的,不得不这样做。

   口头造句。

   2.书面作业。

  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

  把课文中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一、教材分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学会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5、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了解宋庆龄的生平。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3、学会用重点突破的方法为课文分段。

  一、揭示课题

  、出示图片,学生交流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

2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解题。

  

(1)理解词语:

故居、樟树。

  

(2)讨论:

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

写什么地方的樟树?

  (3)质疑: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问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出示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

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读生字表中的字。

  2、分段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细读课文,了解樟树的特点。

  2、通过对樟树品质的了解,联系宋庆龄的生平,说说宋庆龄喜欢它们的原因,试着探究樟树的象征意义。

  一、复习检查

  、抽读词语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思考讨论:

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①出示课文插图一的投影片,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②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

(板书:

蓬蓬勃勃)

  ③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卅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

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④指导朗读。

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⑤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②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③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拇指、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本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永久保持”说明什么?

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

  (相机板书:

永久保持   拒虫香气)

  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

  c、指名说说,大家参与评点,相互补充。

  ⑤指导朗读。

  ⑥指导背诵。

  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

(崇敬、瞻仰)

  (3)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4)指导概括段意。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枝干粗壮

  蓬蓬勃勃

  四季常青

  

  崇敬怀念

  拒虫香气

  高贵之处

  永久保持

  23

  黄河的主人

  ★一、教材分析:

  《黄河的主人》一课,主要通过对羊皮筏子、艄公、乘客的描写,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被誉为"黄河的主人"。

  ★二、教学要求: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熟读成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掌握课文中的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提心吊胆"、"尝试"造句。

  3、在朗读中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和艄公的勇敢、沉着和智慧,进而体会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质力量。

  4、模仿最后一段的构段和表达的方式写出一位自己所敬仰和赞颂的人。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羊皮筏子的特点和功能。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合作讨论去感受、去发现、去体会艄公的形象内涵。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熟读成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掌握课文中的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提心吊胆"、"尝试"造句。

  一、导入课文,解题质疑

  、谈话引入,师: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与黄河有关的课文,(板书:

黄河)同学们,在你脑海中,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请谁来说一说。

  2、课文写到了黄河,作者面对黄河时,他的所见所感也是通过丰富的语言传达出来的,出示:

黄河滚滚万马奔腾浊浪排空波浪滔滔惊涛骇浪激流湍急汹涌胆战心惊提心吊胆如履平地

  

(1)指名读--集体读(要读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

  

(2)这些词语在下面的课文朗读中还要加深体会。

  2、师:

黄河之水日夜奔流,汹涌咆哮,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黄河的主人(板书:

的主人),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谁是黄河上的主人?

他为什么会成为黄河上的主人?

它有什么本领能成为主人?

)教师在课题的右侧打上几个?

  二、初读课文,感受语言

  、师:

同学们围绕课题就提出了这么多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你们说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读书和讨论)下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相信你能通过自己的读书和思考,来解决刚才的问题。

还要注意,读书要做到正确,流利,读不通顺的地方要反复读读。

  2、同桌互读,你喜欢读哪些段落就读哪些段落,并让同桌评价一下读的效果。

  3、个别朗读,把你最喜欢读的或读得最好的一段读给同学们听,如果一个同学读了以后,还有同学认为自己也喜欢读这一段或认为自己会读得更好,那就可以站起来再读。

  教师引导学生相机点拨、评价。

  4、交流初步的感受: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对课文有了哪些了解?

  5、黄河的主人是谁?

(板书:

艄公)(教师提醒"艄"字的写法)课文中的艄公在干一件什么事?

艄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板书:

黄河羊皮筏子乘客)(教师提醒"筏"字的注意点,不要少一撇)

  5、你见过黄河上的羊皮筏子吗?

哪位同学在预习课文时已经找到了介绍羊皮筏子的材料,如有图片就更好。

请你上台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的羊皮筏子。

(让学生上台介绍,而后,教师可以出示黄河上的羊皮筏子的并加以简要说明)

  三、小结课文

  、指导完整的朗读课文(教师逐节朗读课文)

  2、质疑问难:

初步学习了课文,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学习词语

  、出示词语

  筏子艄公竹篙沉着波浪滔滔惊涛骇浪如履平地

  激流险恶赞颂尝试提心吊胆胆战心惊浊浪排空

  

(1)指名读

  

(2)领读

  (3)找出上述词语中表示"害怕"的词语,你还能说出那些近义词。

  2、完成课后的练习2

  五、课堂作业

  、抄写词语

  六、课外作业

  、熟读课文

  2、在人与外界的各类挑战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羊皮筏子上的艄公以外,你最敬佩哪一种人,请你收集一些介绍他们的有关资料,准备在下一堂课上交流。

  (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些人在征服自然、挑战自我过程中的一些图片,并作必要的提示。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在朗读中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和艄公的勇敢、沉着和智慧,进而体会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质力量。

  一、复习导入,唤起记忆

  、课前板书:

黄河的主人

  2、师:

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初步学习,你了解了些什么?

(板书:

艄公)(课文介绍了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上,一位艄公撑篙驾着羊皮筏子送五位乘客渡黄河的事。

  二、学习第一部分,体会黄河上羊皮筏子的惊与险

  、同学们,课文一开始,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奔腾不息、汹涌咆哮的黄河边,请大家看画面,不仅要仔细观察,而且要用心感受。

演示多媒体:

(远景)汹涌激荡的黄河水、震耳欲聋的波涛声。

  2、师:

看了这幅画面,假如让你给画面配音的话,你该诵读课文的那一部分,又该怎样诵读读?

先自己练读,然后交流。

  3、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指名读--评价:

是否感受到"胆战心惊"--再指名读--集体读

  4、多媒体出示:

在汹涌的激流里的一叶筏子。

  

(1)师:

请你练读下一个自然段,然后给这一幅画面配音。

(指名读)

  

(2)在原来的画面上出示第二自然段的文字,让学生再仔细读一读,然后谈谈读后的感受。

  (3)(多媒体去除配音,只保留画面。

)交流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并让学生说一说重点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教师随机点拨评价,并指导学生朗读相关句子。

  (从下列词语中可以让人着重体会到黄河的汹涌险恶?

quot;汹涌的激流"、"整个儿吞没";那东西的渺小无助:

"小"、"轻"、"浮"、"小小";作者为那东西的强烈担忧:

"突然"、"强磁力"、"吸引")上列引号中的词语点击时多媒体设计成另一种颜色。

  (4)指导集体有感情的朗读,要让人感受到黄河的凶险无情,那小东西的渺小危险和作者的深切担忧。

  5、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

  

(1)师过渡:

同学们,作者远望时,看到的仅仅是一样东西,即使如此,作者已经为这样东西而担心害怕,那么,当他定睛细看时,发现这东西上面坐着的竟然是人,这时,作者的感情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请你找出相关的文字读一读,再谈谈体会。

  

(2)指名朗读--评价--再指名朗读(教师可随机点拨)(1、3句带感叹号的句子重点指导朗读)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感情:

那小东西上坐着的竟是人,而且有六个人,黄河的水那么湍急,人就像贴在水面上漂流。

作者既觉得不可思议,又为他们担惊受怕。

(必要时教师可以范读)

  (3)师:

此时作者的心情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提心吊胆、担惊受怕、十分担心、异常震惊、惊恐不已、胆战心惊……)

  (4)指导集体有感情的朗读,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三、学习第二部分,体会艄公的大智大勇

  、过渡:

同学们,在作者这样的心境下,你再读读下面这个自然段,你是否能够发现什么问题?

  

(1)出示:

(第6自然段)"我不禁提心吊胆,……浏览窗外的景色。

  

(2)学生边读边思,然后引导提问。

学生可能会问:

  ①在如此危险(危急四伏)的黄河上,乘客为什么还在谈笑风生?

(核心问题)

  ②用"小心"和"大胆"来同时形容艄公的行为,是否矛盾?

  ……

  2、自主合作探究

  

(1)师:

同学们,你想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读书、结合上下文、独立思考、跟同学讨论……)

  

(2)下面就用你喜欢的方式去解决这几个问题。

教师鼓励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同时自由地寻找自己的交流伙伴。

  3、集体交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1)组织大家交流讨论,合作小组推荐一名代表来汇总小组的意见。

比一比哪个小组交流得最好。

  

(2)交流中可能学生会得出如下结论:

(教师还要让学生说说是从哪些文字中得出如下结论的。

  ①乘客不是第一次坐羊皮筏子,已经有了一定经验。

  ②乘客们都非常的勇敢,他们不惧怕黄河的险恶。

  ③他们知道艄公很有驾筏经验,不会出任何危险。

  ④因为艄公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他一定会战胜惊涛骇浪。

……

  (3)重点指导朗读描写艄公的句子。

  4、重点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加深领悟

  

(1)师:

同学们,此时你想对羊皮筏子上的艄公说些什么话?

(多媒体出示羊皮筏子上的艄公画面)(在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最好能抓住课题阐述)

  

(2)作者是怎么赞颂艄公的呢?

多媒体出示:

(在原有画面的基础上出示):

"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成为黄河上的主人。

"

  (3)谁能替作者来赞一赞羊皮筏子上的艄公。

  ①指名朗读--学生相互评价--在指名读

  ②集体朗读这段话(愿意赞一赞这位艄公的同学一起站起来赞一赞)

  ③出示填空题

  "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更值得敬仰和赞颂。

他站在__________________,面对着_____________,身系着_________________,手里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凭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战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______________。

"

  (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熟读--指名说)

  板书:

惊涛骇浪如履平地

  师:

黄河上惊涛骇浪,可我们的艄公却如履平地,他真不愧为黄河的主人。

  四、小结全文,深化主旨

  、师:

同学们,学到这儿,王老师想起了一句格言(板书: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人在跟险恶的自然环境的搏斗中才能显示出自己的英雄气概。

同学们,从黄河的艄公身上你还能想到哪些人?

口头交流一下。

  2、师小节:

同学们,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黄河的主人(集体读)。

奔流不息的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不仅孕育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生命,而且更塑造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聪明智慧和精神品格。

黄河上的艄公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愿艄公的形象能给我们永远的启迪,愿艄公的智慧和精神能在我们中华大地上代代相传,就像黄河水一样奔腾不息。

  3、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话想说或者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五、课外作业

  下列两道题目中任选一道:

  、在人与外界的各中挑战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羊皮筏子上的艄公以外,你最敬佩哪一种人,请你收集一些介绍他们的有关资料,在了解的基础上仿照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写法赞一赞他。

  2、在当今现代交通工具异常多样和不断涌现的时代,原始落后的羊皮筏子是否可以退出历史的舞台?

围绕这个论题去收集资料,分析整理,得出相应的结论。

  ★六、板书设计:

  黄河的主人?

  艄公

  羊皮筏子

  黄河

  惊涛骇浪沧海横流

  乘客

  主人

  如履平地方显英雄本色

  练习七

  ★一、教材分析:

  《练习七》安排了如下的内容:

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等五项内容。

处处留心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象棋术语;读读背背,安排学生积累八个成语及《古今贤文》;写好钢笔字,要求学生正确、美观的书写左右结构的字;口语交际,烦恼热线;学写毛笔字,安排了书字“国”、“区”。

  ★二、教学要求:

  、将象棋和语文学习融为一体,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2、熟记八个成语及《古今贤文》。

  3、写好钢笔字。

  4、练习口语交际,小烦恼热线。

  5、学写毛笔字。

  ★三、教学重难点:

  处处留心、口语交际

  ★四、教学时间:

四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将象棋和语文学习融为一体,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处处留心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下象棋吗?

出示棋盘、棋子。

  2你对象棋了有什么了解?

  二、教学第一部分

  

(1)自己读读第一部分垢内容。

  

(2)小组讨论“马后炮”、“过河卒子”、“棋逢对手”、“举棋不定”、“棋输一着”的意思,可以借助工具书。

  (3)指名说,其他学生补充或纠正。

  (4)你可以选一个词来说一句话吗?

  三、教学第二部分

  

(1)你们想象象棋吗?

这儿有一首歌诀,告诉我们了一些下棋规则。

  

(2)自己读一读,读后在自己做的棋盘中试一试。

  (3)同桌一边背诵,一边演练歌诀所提示的下棋规则。

  (4)可以跟自己好朋友演练演练,师巡视指导。

  四、教学第三部分

  

(1)胡荣华就是著名的象棋大师,看看下面这段语是怎样写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