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三普图录文字资料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62792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昌江三普图录文字资料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昌江三普图录文字资料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昌江三普图录文字资料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昌江三普图录文字资料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昌江三普图录文字资料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昌江三普图录文字资料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昌江三普图录文字资料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昌江三普图录文字资料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昌江三普图录文字资料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昌江三普图录文字资料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昌江三普图录文字资料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昌江三普图录文字资料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昌江三普图录文字资料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昌江三普图录文字资料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昌江三普图录文字资料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昌江三普图录文字资料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昌江三普图录文字资料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昌江三普图录文字资料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昌江三普图录文字资料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昌江三普图录文字资料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昌江三普图录文字资料doc.docx

《昌江三普图录文字资料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昌江三普图录文字资料doc.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昌江三普图录文字资料doc.docx

昌江三普图录文字资料doc

《琼州记忆—海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图录丛书》

《昌江县分册》

 

编委会:

主任:

庞大海

业务顾问:

郝思德

主编:

黄兆雪

副主编:

方小玲

编委:

(以姓氏笔划为序)

方小玲文立标庞大海郝思德钟海娇符启平黄兆雪谢来龙谢良平

 

目录

昌江县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图

前言

一、古遗址

1、信冲洞动物化石地点

2、红林动物化石地点

3、燕窝岭旧石器地点

4、皇帝洞遗址

5、乌烈村遗址

6、老烈村遗址

7、棋子湾遗址

8、大仍遗址

9、内坑角遗址

10、唐村遗址

11、牙营遗址

12、下干沟遗址

13、纳凤遗址

14、大章村遗址

15、乙在遗址

16、大仍铜器遗物点

17、昌化故城

18、新城城址

19、的牙楼烽火台遗址

20、昌化—儋州古道遗址

21、旧县村窑址

22、海尾老港旧址

23、清代铁炮出土地点

24、新港清代瓷器水下遗物点

25、新港清代沉船地点

二、古墓葬

1、赵鼎衣冠墓

2、文翁周公墓

3、卢王公墓

4、南门园墓群

三、古建筑

1、峻灵王庙

2、沙地天后庙

3、沙渔塘神山庙

4、恩荣坊

5、马地村敬字亭

四、古碑刻

1、禁采石碌碑

2、治平寺碑

3、南天策马碑

4、金戈铁马碑

5、北黎图民事裁革碑

五、近现代重要史迹

1、里仁桥—海尾十三村农民抗捐起事旧址

2、昌化港侵琼日军兵舰沉埋地点

3、石碌日本碉堡

4、石八铁路

5、石碌火车站

6、国民党昌江县党部旧址

7、死难矿工纪念碑

8、道隆革命烈士纪念碑

9、保满村文革时期标语口号

10、叉河镇文革时期标语口号

11、海钢电影院毛主席塑像

12、石碌矿山

13、昌化铅锌矿旧址

14、海南石碌钢铁厂旧址

15、农垦石碌机械厂旧址

16、叉河水泥厂

17、昌化江铁路大桥

18、石碌水库

19、洪水村黎族金字形茅屋

后记

 

 

前言

昌江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西部,东与白沙黎族族自治县接壤,南连乐东黎族自治县,西隔昌化江与东方市相邻,东北与儋州市相连。

全县分布面积约1569平方公里,其下辖8个乡镇。

全县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东南部为山区,山势很陡峭;中部均为丘陵,坡度比较平缓;西北沿海为平原和沙丘,地势较为平坦。

主要河流有昌化江、珠碧江、石碌河等。

在河流近旁台地和较高的岗坡上以及一些洞穴分布有史前时期人类活动的古代文化遗址。

文物是国家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

2007年4月,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这是国务院部署的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当前我国最大规模、首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在海南省政府及昌江县政府的重视和省文体厅及省文物局的指导下,在昌江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的领导组织下,我县于2008年正式开始实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此次普查范围主要是分布在全县境内地上、地下、水下保存的不可移动文物,同时也对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

近四年来,在实地文物调查中,我县广大文物普查工作者顶烈日、冒酷暑,爬山涉水,走村入户,发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传统,深入到全县8个乡镇、79个村委会、186个自然村进行了田野实地调查和水下文物调查,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共调查登录不可移动文物114处,其中,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51处,复查63处,主要包括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碑刻和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类别,尤其是发现了部分工业和农业遗产等文物。

昌江黎族自治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所获得的丰硕成果,反映了我县历史文化十分悠久灿烂。

约40-60万年前的信冲洞、红林化石地点是海南岛发现最早的古动物化石地点,为探讨海南岛古环境、古地理变迁及寻找古人类化石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新发现的燕窝岭旧石器地点可能是海南较早的史前文化遗存。

我县登录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十分丰富,主要分布在江河台地和丘陵岗坡,其中乌烈村新石器时代遗址采集上百件遗物,为研究海南西部史前文化的基本面貌特征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

古墓葬、古建筑、古碑刻等文物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昌江古代历史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

保存下来的近现代重要史迹,主要有昌江地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革命斗争遗迹,这是同侵琼日军和国民党反动派军队进行了英勇斗争的历史见证。

其他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和水下遗物点也是具有一定历史文物价值。

为了充分反映我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所取得的成果,省文体厅决定推出《琼州记忆—海南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图录丛书》。

因此,我们编辑了《昌江县分册》文物普查图录,其内容是我们从全县已登记的114处不可移动文物中,选出较重要的58处文物,它们都是具有较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

本书基本上是依据不可移动文物的分类标准,将录入的文物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碑刻和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五大类别体例进行编排的。

其中,书中收录的不可移动文物既突出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同时也较关注近现代重要史迹、乡土建筑和工农业遗产等。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比较全面生动地反映和展示我县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书的编辑,既反映了我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取得的成果,也体现着全体文物普查工作人员的辛劳和智慧。

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能使人民群众了解我县比较悠久而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增强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物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县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同时,也希望其为昌江黎族自治县在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中,增加新的历史人文旅游景点,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古遗址

1、信冲洞动物化石地点

位于昌江县七叉镇西南昌化江支流南阳溪左岸的混雅岭信冲洞内。

该动物化石地点发现于1995年,1998年又复查了动物化石地点,2006年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昌江县博物馆三方业务人员对该化石地点进行了科学发掘。

洞口高出南阳溪水面约20米,洞口高约15米,内深约10米。

主要在洞穴内次生的裂隙堆积中出土了较为丰富的动物化石,包括灵长目、食肉目、奇蹄目、偶蹄目、啮齿目、长鼻目及爬行类、鸟类、鱼类等,重要的化石有巨猿、剑齿象、中国犀、鹿、牛、野猪等哺乳类动物化石,有的还属于灭绝种动物。

经过电子自旋共振法(ESR)测定,该动物群化石年代距今约40-60万年,地质年代相当于中更世中期。

这是海南岛发现最早的古动物化石地点,为探讨海南岛古气候、古环境、古地理变迁及第四纪地质学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尤其是巨猿化石的发现,为认识我国巨猿的分布、演化及在海南省寻找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现为海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红林动物化石地点

位于昌江县石碌镇鸡心村西南约3公里,分布在红林农场三队北近500米的石山岭上。

2003年村民采石时发现该化石地点,采集的化石多为哺乳类动物,主要有熊猫、猩猩、象、中国犀、貘、野猪、鹿、牛等遗骨残骸,有的属灭种动物,化石程度较高。

据初步分析,红林化石地点发现的动物化石与信冲洞地点出土的动物化石年代大致相当,其地质年代也当在中更世中期。

其中,熊猫化石是在海南岛的首次发现,为了解中更世时期熊猫的分布及迁徙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3、燕窝岭旧石器地点

燕窝岭旧石器地点位于昌江县七叉镇保由村西南约2公里,坐落在南阳溪较高的台地上。

其北临南阳溪,南近燕窝岭。

河漫滩上可见到有部分文化层堆积分布,在河旁台地断层中采集有多刃石质砍砸器1件,另在地表上采集到一些灰砂红褐粗陶片等。

2007年对该旧石器地点进行了考古试掘,仅出土了部分灰砂粗褐陶片。

据对采集的砍砸器器形、制作特征进行初步分析,可能为海南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制品。

而在试掘中出土的灰砂粗褐陶片,则当表明这里也应有海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4、皇帝洞遗址

皇帝洞位于昌江县王下乡牙迫村五勤岭下,坐落在南尧河南面约200米。

皇帝洞为石灰岩溶洞,内深约50米,高约25米,面积约570平方米。

洞顶近呈穹状,洞的前半部分地面较平坦,洞的后半部分地表近呈斜坡状,为原来的岩石堆积。

在洞内采集到一些磨制双肩石锛和米字纹、网形纹的泥质印纹陶片等遗物,经初步分析,当为海南新石器时代及汉时代的文物。

现为昌江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5、乌烈村遗址

位于昌江县乌烈镇乌烈村东约7公里处,坐落在较平缓的山岗坡地上,分布面积约15000平方米。

在我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进行实地调查时被发现,地表上采集到147件文化遗物,其中大都为石器,加工方法多为磨制,有的通身磨光,主要有石拍、梯形石斧、有肩石锛、梯形石锛、小石锛、石凿、石壁等,其中又以石锛为多。

这些石器主要为砍伐、切割等生产工具,反映了遗址的居民主要从事渔猎和采集生产经济。

另有少量夹砂粗褐陶片,全为手制,器型以罐为主。

经初步分析,这处岗坡遗址的文化内涵较为丰富,应为海南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

它的发现,为认识和研究海南西部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布及其基本特征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

6、老烈村遗址

遗址位于昌江县叉河镇老烈村东南约1.5公里,坐落在昌化江右岸高台地上,距江边约200米。

遗址地表散布有一些石器、陶片等遗物,采集有磨制的梯形石斧、梯形石锛、有肩石锛及残石器等生产工具。

另采集有夹砂黄褐陶片,多为罐口沿,均为手制。

经初步分析,这是一处台地遗址,从采集文物来考察,它应为海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这不仅丰富了对该地区史前文化的认识,也从一个侧面表明,早在三、四千年前古代先民就已劳动生活在昌江大地上。

7、棋子湾遗址

遗址位于昌江县昌化镇棋子湾东南近100米的海边沙地上,是由鹅岭、草岭等三个遗物点组成。

其中,鹅岭遗物点分布面积约2000平方米,暴露在地表的遗物有夹砂粗褐陶片、泥质硬陶片及三角灶石、贝壳等。

草岭Ⅰ号遗物点位于鹅岭东南约300米,分布范围长约3000平方米。

草岭Ⅱ号遗物点位于鹅岭东南约100米,草岭东北约1公里,分布面积约1800平方米。

草岭Ⅰ、Ⅱ号遗物点与鹅岭遗物点的文化面貌特征基本相同。

据对这三个遗物点采集文物进行初步分析,棋子湾遗址应为海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现为昌江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8、大仍遗址

位于昌江县七叉镇大仍村西南约4公里,坐落在昌化江东岸的二级台地上。

2006年由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昌江县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大仍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约600平方米。

出土遗物主要有石器、陶器、瓷器和铁器等。

石器主要有石棒、石球、石饼等,仅为一般加工后直接使用。

陶器可分为夹砂陶和泥质陶,器型有罐、盆、碗、钵等,除素面外,还有少量水波纹、弦纹等。

瓷器仅有少量青釉瓷片。

另有几件铁削、铁镖等。

据初步分析,大仍遗址时代当为唐宋时期,这为探讨海南西部地区古代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9、内坑角遗址

位于昌江县昌化镇东北约500米的青岭脚下,遗址平面随青岭山势大致呈等腰三角形分布,南北长约200米。

暴露在地表的遗物有陶碗底、水波纹和菱形纹几何印纹硬陶片等。

这当是一处唐代遗址。

10、唐村遗址

位于昌江县叉河镇唐村西约500米的昌化江右岸台地上,遗址地势比较平坦。

在唐村遗址地表采集到部分陶片和青釉瓷片、青花瓷片等遗物,器形主要有碗、罐、钵、盆等,多为器物的口沿和足底。

从地表采集的遗物来分析,初步认为当是唐代和清代遗址。

11、牙营遗址

位于昌江县石碌镇牙营村西约2公里的布盖岗上。

遗址为南北走向,分布面积不大。

1996年当地村民在挖土方时,于距地表深近0.5米处发现了一些磨制的石器,其中,有梯形石锛、有肩石锛、有肩石斧、石凿等,另有打制的砍砸器。

经对发现石器的制作、器形特点考察,这应是一处海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12、下干沟遗址

位于昌江县乌烈镇乌烈村东北,坐落在山丘下一干沟旁的台地上,分布面积约15000平方米。

1996年,当地村民在开垦荒地挖土时发现一些遗物,主要为石斧、石凿等石器工具。

从出土遗物的制作、器形特点来分析,这当是一处海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2009年县文物普查队又在遗址地表采集到少量夹砂粗褐陶片。

13、纳凤遗址

位于昌江县乌烈镇纳凤村东,坐落在昌化江右岸的台地上,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分布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

在遗址地表面散布有较多的夹砂粗褐陶片和几何印纹硬陶片,器形仅有罐、盆等,且多为口沿和足底。

据初步分析,当为汉代遗址。

14、大章村遗址

位于昌江县七叉镇大章村内,为一处岗坡遗址。

遗址呈东西走向,分布面积较大,约13500平方米。

在地表采集有梯形石锛、双肩石斧、双肩石锛、双肩石铲和夹砂粗褐陶片等遗物。

据对采集遗物的文化特征初步分析,应属海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15、乙在遗址

位于昌江县七叉镇乙在村北,为一处岗坡遗址。

其地势不平,呈丘坡状,西南面有一条小河沟。

遗址呈南北走向,分布面积不大,近2800平方米。

在遗址地表采集到少量有肩石锛、双肩石斧和夹砂粗褐陶片等遗物,经对采集文物的初步分析,应属海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16、大仍铜器出土点

位于昌江县七叉镇大仍村西南的山岗坡地上,西临昌化江。

在该地点出土青铜绹纹环形器9件,这些绹纹环形器器体有大小不同,直径最大者11.4厘米,最小者7—8厘米,厚近0.3—2厘米。

器体内圈稍厚,外圈为一周齿状纹饰,齿长0.6厘米。

环体上的正背两面各饰有5条连续绹纹。

据对出土文物的器形特征分析,当为战国时期的青铜制品,对其具体用途目前尚无法判断。

17、昌化故城

位于昌江县昌化镇昌城村内,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为一座千户所治所城。

从明正统十年(1445年)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在长达近500年的时间里,它一直为昌化县县治所在地。

故城平面近呈正方形,周长约1950米,面积约近25000平方米。

城墙为夯筑而成,墙外壁包砖,城墙残高约2米,宽约5米,原有雉堞555个。

故城四面各设城门一座,东曰启晨,南曰宁和,西曰镇海,北曰宁武。

城外建有护城河,现壕沟宽约5米,深近1.7米。

因时代久远,,经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等原因,故城遗址大部分已毁,仅保留部分北城墙的夯土堆,城内散落有大量的城砖、瓦件、柱础石等遗物,现保存有较为完好的拴马石和莲花古井、下水道等设施。

在当时,它也是一座防卫海盗侵扰的重要军事城池。

昌化故城保存至今已有近600多年历史,它对研究明、清以来昌江的历史发展及海南西部海防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现为海南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8、新城城址

位于昌江县昌化镇昌城村东南约1公里的新城村。

城址平面近呈椭圆形,大径约240米,小径约225米,周长近2000米。

城墙主要由花岗岩石块加土砌筑而成,东西两侧城墙基本上呈直线,南北两侧城墙近似弧形。

现南、北、西三面城墙残缺不完整,仅东城墙的北段保存较完整,城墙内外两壁砌有批挡,城墙现宽2.3米,残高1.85米。

古城原设有四门,解放前已被堵死,西城门在解放初因村民建房又遭拆毁。

据县志记载东城门附近原建有多座砖窑,专门烧制城砖供建昌化城使用,后因昌化县城迁到新城,砖窑又被废弃,现东城门近旁还残存有烧制城砖的土窑遗迹。

村中现遗存有一些石柱,其中大石柱长2.7米。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因饮水问题,知县裴然将县治由昌城村迁往新城村重新兴建。

19、的牙楼烽火台遗址

位于昌江县海尾镇海农村委会西南约4公里。

明代时设置营寨,

始建烽火台,的牙楼烽火台为6座烽火台之一,其余已无存。

目前仅存的牙楼烽火台平面近呈圆形,其基底是由珊瑚石块垒筑而成,直径约20米,残高近2—3米。

在遗址地采集到夹砂粗褐陶片、泥质硬陶片及永乐通宝钱币等遗物。

明代修建烽火台,是为了用于军事守卫和防卫海盗侵扰袭击,这为研究古代昌江的海防建设提供了较重要的实物资料。

20、昌化—儋州古道遗址

位于昌江县海尾镇双塘村西北约1.5公里。

该古道当是明清时期从昌化县通往儋州州署的一条主要道路,全长近60公里,路面现已被沙土所掩埋。

现存古道的南罗村至海尾路段还可辩认出基本面貌,长约12公里,宽约10米。

在部分路段曾发现过一些珊瑚碎石块、青灰砖瓦片及贝壳等遗物,在沿途有新港烽火台、海尾烽火台等遗迹。

海尾至昌化路段已无法辩认。

因在那时这条古道经常有官人路过,与路旁农夫借宿攀谈,现双塘村村民还把这片田地称为“官路田”。

21、旧县村窑址

位于昌江县昌化镇旧县村西近100米,南面约500米临昌化江,坐落在昌化江的一级台地上。

窑址分布范围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近20米,面积约36000平方米。

窑炉已全部毁平,其形制结构不清,在地表可见大量的砖瓦和陶瓷片等。

根据窑址地表采集的遗物特征初步分析,应属于唐、宋时期。

此窑址为了解海南西部地区古代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

22、海尾老港

位于昌江县海尾镇海渔社区居委会西南约2公里处,近旁海湾。

目前,在海尾老港出海口还保存有两段珊瑚石筑成的堤坝,长约800米,宽近10米。

海尾老港系清代当地渔船避风和集市贸易较重要的地方。

清末,因海尾老港是一个流沙港,遇大旱必堵,遇大涝则通,港道水浅,船也不能入港而废弃,集市贸易也随之衰落。

因此,商货贸易逐渐转移到现在的海尾村,渔船避风大都转移到海尾新港一带。

23、清代铁炮出土地点

位于昌江县海尾镇新港村北约0.5公里的北部湾海域,出土地点距海岸仅0.5海里,水深约5米。

1985年,从水下打捞出一门清代铁炮,出水时铁炮上粘有珊瑚礁胶结物和布满了铁锈。

铁炮于1989年被调拨到五指山市海南省民族博物馆。

24、新港清代瓷器水下遗物点

位于昌江县海尾镇新港居委会西南约800米处的“电船湾”,西邻北部湾,东为海湾沙滩。

该遗物点在涨潮时则被淹没,退潮时则可见许多礁。

在沿着礁石地带近200米的海边上,采集到一些清代青花瓷片,器形有碗、盘、罐等,另有少量近现代陶瓷器残片。

25、新港清代沉船地点

位于昌江县海尾镇新港社区居委会东北。

据新港渔民说,他们的祖辈是从广东、安徽等地迁移来的,至今已有8代人的历史。

在捕渔作业时,于当地珠碧江入海口的右岸河床上看到埋有一艘木船,渔民在修堤抽沙时还发现有木船的遗迹,并见到木船上有一些青花瓷碗遗物,估计这是一艘货船。

据渔民发现青花瓷碗的特征初步分析,应属清代沉船地点。

二、古墓葬

1、赵鼎衣冠墓

位于昌江县昌城乡旧县村村北50米的路边,周围为农田,系土墓,墓坐东北朝西南。

1993年,村民用水泥、石头重新修固。

赵鼎,宋代山西解州闻喜人,南宋时任宰相,后被秦桧诬害,于绍兴十三年(1143年)被贬至海南吉阳军任编管,因为抗议朝廷奸雄遂绝食而死,葬于昌化县。

次年,得旨迁遗骨归葬于浙江石门,此地则以衣冠留葬在原坟墓,即为衣冠墓。

据村内老人介绍,墓前原有“赵太公之墓”石墓碑,还有香案,今墓碑已不知去向。

现为昌江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文翁周公墓

位于昌江县海尾镇大安村西南约5公里的氧塘岗上,地势较高。

墓坐北朝南,为土墓,墓前有一主碑,阴刻:

“清特授雷州府海康学训导教溢周公之墓道光十七年十月吉日建立”,墓左前方还有一块副碑,上刻:

“显祖周大公之墓道光十七年十月吉日立”。

墓前设有石供台、石香炉及方形石烛台等祭祀供器。

周公,即为周国明,昌化县抱驿都人,清乾隆岁贡生,因在当地业绩卓著,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朝廷颁赐皇帝敕命,对其父母教子有方予以嘉奖。

其父周世德被封为“修职佐郞”,母钟氏受封为“八品孺人”。

现其后人家中还保存有“乾隆敕命”书和“周国明寿幛”等物品。

3、卢王公墓

位于昌江县海尾镇大安村。

墓封土堆高约1.3米,直径约5米,墓前立碑一通,碑高100、宽57、厚14厘米,另置有石供台、石烛台、石香炉等。

墓碑上直书阴刻楷体:

“显宋朝护驾将军卢王大公墓”,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年重立。

据村民收藏的《赠冠带土官王子抚黎序》记载,“卢王公始祖姓卢,一讳浩,一讳高明,俱为宋朝护驾将军,以万户候称。

宋主南渡,浩文子与张,陆诸公随驾到广海岸门。

宋主晏驾,诸臣之沦落者多,浩之文子遂流之儋之大村,以元兵之穷追,变姓为王,……”。

现为昌江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4、南门园墓群

位于昌江县昌城村南约300米。

墓群中分为土坑墓、瓮棺墓、砖石墓等三种形制。

据当地村民介绍,砖石墓形制近为长方形,长近2、宽0.8、深0.9米。

1985年,昌江县文物普查队曾在墓地收集到瓮棺葬具一件,墓砖二块。

瓮棺葬具为泥质陶罐,罐身饰有几何印纹。

墓砖上有榫口,可互相套接。

初步分析,墓葬年代可能为汉及明清时期。

三、古建筑

1、峻灵王庙

位于昌江县昌城乡昌城村东北约800米。

整个庙宇坐东南朝西北,占地面积近1200平方米。

庙宇建筑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其前为门庭,中为六角祭亭,后为殿堂。

殿堂为一幢三间的建筑,系砖木结构,硬山顶,明间供奉峻灵王神像,左右耳房悬挂匾额。

峻灵王庙缘说于昌化大岭南坡有一巨石,形似人立状,顶端盖一薄石如冠,雄姿独尊,令人称畏,村民称神山爷爷。

据《昌化县志》载:

汉封山神为镇海广德王,宋元丰五年封峻灵王并建峻灵祠,清光绪十二年八月十八日加封昭德王。

后因庙宇毁于飓风,1984年临高、儋县、昌江等地渔民捐资在原址重建峻灵王庙,1992年又重修。

庙内现存有苏东坡撰文的一块断碑,碑文内容《昌化县志》有载。

从碑文内容分析,系为苏东坡亲临峻灵王庙后所题写。

另有一块“万古流芳”碑记载了清光绪年间求雨三事。

现为昌江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沙地天后庙

位于昌江县海尾镇沙地村西近100米处。

庙宇坐北朝南,为砖木结构,硬山顶,正厅内摆放天后娘娘和“老邓公塑像”,前方两旁放有守士两个。

据《昌化县志》记载,天后庙建于元末明初,据说庙内原存有元代铁鞭2条和银鞭1条。

现天后庙系为沙地村村民于2005年在原址上重建。

3、沙渔塘神山庙

位于昌江县海尾镇沙渔塘居委会门口。

神山庙坐东南朝西北,为砖木结构,硬山顶,由正厅和侧厅组成。

庙门前有阶梯,梯前设供台一座,门前还有一座香炉,为清代遗物。

正厅供神山爷爷塑像,现庙内还保存有铁钟一口,高80里米,钟面上刻有“神山爷爷”和“宣统贰年冬月吉旦昌信......”等文字。

现神山庙为沙渔塘村渔民于1981年在原址上重建。

4、恩荣坊

位于昌化县海尾镇大安村委会大村东南。

石坊朝西北方向,为玄

武岩石修建,呈二柱一间式,卯榫结构,坊柱高2.5米,两柱相距2.2米,坊额长2.8米。

坊额两面楷体阴刻“恩荣”二字,落款已模糊不清。

恩荣坊系表彰护驾将军王贤佑抚黎有功而建。

现据当地村民保存的《赠冠带土官王子抚黎序》序文载:

“舍之第宅恩荣勒石,镇夷铭牌,亦庶几有伏波之休,舍其闻而兴起者乎!

”现为昌江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5、马地村敬字亭

位于昌化县海尾镇三联村委会马地村东南近70米。

敬字亭坐北朝南,为青砖、珊瑚石砌筑而成。

由塔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顶刹无存,现残高3.8米。

塔座平面呈八字形,周长8.15米。

塔身三层,内中空,一、二层平面呈八边形,二层塔身有四个小方孔。

三层塔身平面呈方形,东、西两面各开一小长方孔。

一层塔身南开一门,门上部刻有“敬字亭”三字。

塔身彩绘花草纹图案。

该敬字塔与当地在清代重视教育的社会习俗有一定的关联。

四、古碑刻

1、禁采石碌碑

位于昌江县石碌镇水头村委会老村内。

碑已断裂,残高110、宽40、厚3厘米。

碑额横书,正文为直书,阴刻楷字,碑文共7行120字。

字体清秀,刻工精细。

该碑系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地方官府为严禁开采西玉山(今石碌岭)铜矿而立。

是现存有关石碌岭早期矿业开发史比较重要的实物资料。

现为昌江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治平寺碑

位于昌江县昌化镇新城村西北约500米处。

碑原立于治平寺内,康熙三十年(1691年)昌化县令陶元淳撰写碑文。

后因寺毁碑存,治平寺碑被移至新城村土地庙旁。

碑高200、宽80、厚10厘米,碑额横书题“治平寺碑”,楷体字大12×10厘米。

碑文直书楷体阴刻,共15行724字,其内容是记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