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高中所有名著导读必修一至五导读梳理汇编48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09549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 高中所有名著导读必修一至五导读梳理汇编48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 高中所有名著导读必修一至五导读梳理汇编48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 高中所有名著导读必修一至五导读梳理汇编48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 高中所有名著导读必修一至五导读梳理汇编48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 高中所有名著导读必修一至五导读梳理汇编48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 高中所有名著导读必修一至五导读梳理汇编48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 高中所有名著导读必修一至五导读梳理汇编48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 高中所有名著导读必修一至五导读梳理汇编48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 高中所有名著导读必修一至五导读梳理汇编48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 高中所有名著导读必修一至五导读梳理汇编48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 高中所有名著导读必修一至五导读梳理汇编48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 高中所有名著导读必修一至五导读梳理汇编48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 高中所有名著导读必修一至五导读梳理汇编48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 高中所有名著导读必修一至五导读梳理汇编48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 高中所有名著导读必修一至五导读梳理汇编48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 高中所有名著导读必修一至五导读梳理汇编48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 高中所有名著导读必修一至五导读梳理汇编48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 高中所有名著导读必修一至五导读梳理汇编48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 高中所有名著导读必修一至五导读梳理汇编48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 高中所有名著导读必修一至五导读梳理汇编48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 高中所有名著导读必修一至五导读梳理汇编48页.docx

《高考语文 高中所有名著导读必修一至五导读梳理汇编48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 高中所有名著导读必修一至五导读梳理汇编48页.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 高中所有名著导读必修一至五导读梳理汇编48页.docx

高考语文高中所有名著导读必修一至五导读梳理汇编48页

高考语文高中所有名著导读必修一至五导读梳理汇编

《论语》导读

一.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

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

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

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二、《论语》

1、《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2、《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3、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4、《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有四种体式:

格言体、答问体、对话体、议事体

5、《论语》思想:

①“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②“礼”的思想“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三、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讲学的教育家。

教育对象:

他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目的:

孔子把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作为目的,认为“学而优则仕”。

教育内容:

“六经”(或“六艺”),以“文行忠信”作为施教的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重视体育教育,讲美育。

学习规律:

要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学”与“思”的关系。

教育方法:

注重启发、诱导,强调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注意切磋讨论,教学相长。

“当仁,不让于师”

《大卫·科波菲尔》导读

一、查尔斯·狄更斯的相关知识:

(1)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享有世界声誉的小说家。

(2)《大卫·科波菲尔》是他的“半自传体”小说。

(3)他的代表作还有《匹克威克外传》《艰难时世》《双城记》《远大前程》《老古玩店》《董贝父子》等。

二、重要人物形象

(1)大卫·科波菲尔:

善良,诚挚,聪明,勤奋好学,有自强不息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逆境中满怀信心,在顺境中加倍努力,终于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

(2)佩葛蒂:

大卫的保姆,对他忠心耿耿,关怀爱护他。

(3)密考伯夫妇:

大卫的房东,密考伯“债多不愁,乐天知命”的性格成为文学中的典型,被称作“密考伯主义”。

(4)大卫的姨婆脾气古怪,嫌恶如仇,她说出了做人的箴言:

“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

(5)摩德斯通:

大卫的继父,骗娶大卫的母亲是觊觎她的财产;

(6)安妮斯:

作者着力美化的理想的女性。

她既有外在的美貌,又有内心的美德,既坚韧不拔地保护着受希普欺凌的老父,又支持着饱受挫折之苦的大卫。

她最后与大卫结合

三、情节主题

《大卫·科波菲尔》写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资本主义社会寻求出路的故事。

大卫出生前,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八岁时改嫁,继父贪婪凶狠,继父的姐姐也一样的铁石心肠,他们姐弟二人把大卫母亲折磨致死,对大卫也是百般虐待。

在大卫母亲去世后,大卫被继父强迫去做童工,在此期间,大卫逃了出去,投奔了姨婆,好心的姨婆把他送进了一所很好的学校,他有幸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经过不屈不挠的奋斗,终于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就和家庭的幸福。

小说的主题:

民主思想;善有善报,而有恶报。

《家》导读

一、作家作品

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

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

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2、艺术成就

《家》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从1931年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长篇小说《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

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

作品在揭露这个封建家庭罪恶的同时,还侧重表现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和迫害。

同时还表现了以觉慧为代表的一代觉醒了的青年同这个罪恶家族的斗争。

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最后,他们真正敲响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丧钟。

《家》是一部思想相当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品通过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与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势力的激烈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控诉和揭示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以及吃人本质,并且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同时,作品还以极大的激情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罪恶的封建家庭的决裂。

三、人物鉴赏

1.觉新觉新是以巴金刚刚辞世的大哥为生活原型的一个人物,他的身上凝聚着作者对自己最亲爱的人的深切痛惜,对他的刻画涓滴无遗地流露出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情感,因而从艺术角度而言,这个人物堪称是全书中最成功的人物——最真实的往往也是最动人的。

觉新是一个新旧掺半的人物,他接受了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但也对封建家庭的腐败不满,性格上具有较突出的两重性:

在旧家庭中是个暮气沉沉的大少爷;在与觉慧、觉民等年轻人在一起时,又是一个渴望新生活的青年。

由于他承受着太重的旧文化的因袭重担,在封建意识的压迫和自我思想矛盾的痛苦中,无力自拔。

他在梅林里的憧憬,他在洞房外月下的独叹,他在面对梅前来避难时借酒抒怀,点点滴滴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懂风情,有学养,会思考,有灵气的觉新形象。

而正是这样一个人物做出了许多令人难以理解的选择。

这选择恰恰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这种悲剧的意味更加耐人寻味。

2.觉慧觉慧,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

“五四”新思潮掀起了青年一代的热情和理想,给了他们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

觉慧便是被五四新思潮唤醒的新生的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

他讨厌别人说自己坐轿子,是因为他不想让别人把他当作有钱人的纨绔子弟。

他大胆地跟鸣凤示爱,希望可以选择自己爱的人;他积极参加“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渴望推翻这腐朽的封建制度;他公开支持觉民抗婚,主张青年人主宰自己的命运;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热心办刊物(《黎明周报》),宣传进步思想。

在家中,他有正义感,同情下层人物,勇于反对封建束缚。

他敢于怒斥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反对把瑞珏搬到城外分娩。

他坚决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他的信念很单纯,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

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

3.高老太爷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

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的性格特征。

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

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

他逼觉新和瑞珏结婚,制造了觉新和瑞珏、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

他对家中男女仆人视同牲畜,硬是把只有17岁的鸣凤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

鸣凤死后,他又把婉儿抬到冯家受煎熬。

在高老太爷的生命中,维护大家庭的秩序、兴盛,是他意志的全部。

4.觉民一个积极进步,逐渐上进的新青年,他的性格介于觉新和觉慧之间,他比觉新少了思想上的落后,又比觉慧多了遇事、抉择时的沉着和稳重。

他温和稳健,不好激动,不爱参加社会活动,对学生运动缺乏应有的关注。

但作为五四新思潮唤醒的年轻一代,他向往民主自由。

当祖父为他一手包办婚姻的时候,他毅然离家出走,公开反抗,表现了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和琴成为小说中唯一的一对胜利者。

像觉慧一样,他也不是一个完美的斗士,也跨不过阶级的鸿沟,忘不了主人与奴才的差距,在年初九舞龙人的惨叫,求饶声中,他表现出麻木的神情:

“太平淡了,小时候看起来倒有趣味,现在却不然”。

在他的心目中,下人们的痛苦,算不了什么。

四、重点情节梳理:

1.鸣凤投湖(第26节)鸣凤与觉慧真诚相爱,然而高老太爷却把鸣凤许给60多岁的孔教会头面人物冯乐山,鸣凤怀着绝望的心情与觉慧诀别,然后投湖了。

一个美丽的女性就这样被封建礼制吞噬了。

书中描写哀婉欲绝、催人泪下。

觉慧从此认清了这个社会的本来面目,坚定了与它决裂的决心。

2.“克定受罚”(第33节)觉新的五叔克定打着高老太爷的招牌借债、嫖妓,高老太爷愤怒地责罚了他,然后一病不起。

封建礼教的虚伪和必然消亡在这里得到最精彩的展示。

3.“捉鬼风波”(第34节)陈姨太请巫师捉鬼,为高老太爷驱病,闹得家宅不宁。

觉慧挺身而出痛骂陈姨太和众人。

表现了青年人敢于斗争的无畏勇气,使人痛快淋漓。

4.“血光之灾”(第36,37节)为了避讳高老太爷的灵柩,高家长辈把临产的瑞珏送到城外。

瑞珏因难产在惨叫声中死去。

觉新突然明白了,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夺去了他所希冀的一切。

小说笔调沉重、感人肺腑,揭示了“不抵抗主义”的破产。

《巴黎圣母院》导读

一、作家作品

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

其代表作是:

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即《钟楼怪人》)、《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义小说。

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紧张生动,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

小说表现了雨果对封建政府和教会的强烈憎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二、主要情节:

故事发生在中世纪。

“愚人节”那天,流浪的吉卜赛艺人在广场上表演歌舞,有个叫埃斯梅拉达的吉卜赛姑娘吸引了来往的行人,她长得美丽动人舞姿也非常优美。

  这时,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罗德·弗罗洛一下子对美丽的梅拉达着了迷,他内心燃烧着情欲之火,疯狂地爱上了她。

于是他命令教堂敲钟人,相貌奇丑无比的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抢来。

结果法国国王的弓箭队长弗比斯救下了埃斯梅拉达,抓住了卡西莫多。

他把敲钟人带到广场上鞭笞,善良的吉卜赛姑娘不计前仇,反而送水给卡西莫多喝。

  敲钟人虽然外貌丑陋,内心却纯洁高尚,他非常感激埃斯梅拉达,也爱上了她。

天真的埃斯梅拉达对弗比斯一见钟情,两人约会时,弗罗洛悄悄在后面跟着,出于嫉妒,他用刀刺伤了弗比斯,然后逃跑了。

埃梅斯拉达却因谋杀罪被判死刑。

  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从绞刑架下抢了出来,藏在巴黎圣母院内,弗罗洛趁机威胁吉卜赛姑娘,让她满足他的情欲,遭到拒绝后,把她交给了国王的军队,无辜的姑娘被绞死了。

卡西莫多愤怒地把弗罗洛推下教堂摔死,他拥抱着埃斯梅拉达的尸体也死去了。

三、人物形象:

1、爱斯梅拉达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真善美的化身,无论是从外表到内心,爱斯梅拉达的形象都是美的。

在雨果的笔下,爱斯梅拉达的形象就像是照射在灰暗、阴沉画面上的一束灿烂的阳光。

所有见到他的人都为她的美晕眩着、震撼着,她成为整个巴黎圣母院故事中最光彩照人的形象。

诗人甘果瓦、敲钟人卡西莫多、骑兵队长弗比斯,甚至供职于宗教的副主教弗罗洛都被她的美弄得意动神摇,几近疯狂。

除了外在的魅力,内心的善良也是她美丽动人的另一方面,给劫持自己的加西莫多送水,让加西莫多干枯的眼睛里第一次流出了泪水。

与流浪诗人甘果瓦假结婚,免除了甘果瓦的杀身之祸等,都无不体现着爱斯梅拉达的纯真善良,甚至面对副主教弗罗洛的威逼,宁愿选择十字架也不屈服于副主教弗罗洛,以死捍卫自己的纯洁。

2、卡西莫多外表无比丑陋,内心却又十分善良的敲钟人。

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揭示了被压迫、受蒙蔽的下层人民的高尚情操,揭示了当时社会条件下容不得一颗善良纯洁的心灵,宣扬了“爱情”和“仁慈”可以创造奇迹、改变人的精神面貌的人道主义思想。

四.主题(思想意蕴):

《巴黎圣母院》通过以15世纪巴黎社会生活为背景的历史陈迹的再现和三个主要人物的悲剧,暴露了邪恶的宗教势力的黑暗、封建专制司法制度的残酷,揭示了禁欲主义压抑下人性的扭曲和堕落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宣扬了博爱、仁慈的人道主义思想。

《红楼梦》导读

一、作者简介:

曹雪芹(1724—1764),清代小说家。

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

祖籍河北省丰润县。

清初,入满洲正白旗籍。

他本人生于南京。

曹雪芹生活在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达60年之久。

祖父曹寅当过康熙的“侍读”,曾祖母又是康熙的乳母,曹家与皇室的关系非常密切。

少年时代,他“锦衣纨绔”、“饫甘餍肥”,过了一段豪门公子的奢侈生活。

雍正五年(1727),他父亲曹頫因事受到株连,被革职抄家。

从此,家族的权势和财产都丧失殆尽。

他的家庭居处屡迁,生活极不安定,有时甚至不得不投亲靠友,以维持生活,还常常受到歧视和凌辱。

经历了由锦衣玉食到“举家食粥”的巨大反差,对贫民百姓的命运有了切身感受,对社会上的黑暗和罪恶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乾隆十五年左右,他离京迁居西郊农村。

曹雪芹晚年的生活更凄凉、悲惨,“举家食粥酒常赊”,贫病无医,又加上幼子夭折,所著长篇小说《红楼梦》一书尚未完成,他便与世长辞,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遗憾。

曹雪芹从小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他的祖父曹寅工诗词、善书法,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家。

曹雪芹深受其祖父的影响,工诗善画,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迁居北京西郊后,他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不朽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

今传本《红楼梦》共120回,后40回为高鹗续成。

二、重点情节梳理

1、宝玉挨打

出自《红楼梦》120回本中第33回和第34回,即“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先是宝玉与王夫人的丫头金钏儿调笑,结果金钏儿被王夫人赶出去含羞自尽,再是宝玉因结交一个叫琪官伶人,忠顺王府借故刁难,宝玉的弟弟贾环趁机在贾政面前造谣中伤,贾政盛怒之下将宝玉打得气弱声嘶,亏得王夫人赶到才停止。

后来贾母也到了,贾政才下跪赔罪。

宝玉被打后,宝钗和黛玉在安慰宝玉时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道。

2、黛玉葬花、作《葬花词》

大观园繁花似锦,暮春时节,花瓣随风飘落,黛玉每每带着扫把、篮子、花锄,扫起落花,埋在土里,称为花冢。

一天,薛蟠假托贾政的名义将宝玉叫走,去了一天,黛玉不放心,晚上来看他,正好晴雯和碧痕拌嘴,不给她开门。

黛玉想到自己寄人篱下的处境,伤心落泪。

次日,宝玉信步走到花冢,听到黛玉边哭边吟《葬花词》,内心十分悲痛。

3、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黛玉知道了宝玉和宝钗即将成婚,急痛之下,一病不起。

一天,贾府的人都没来问候,便挣扎着唤紫鹊扶她坐起,要过有宝玉题诗的旧帕。

她见物生情,百感交集,狠命地撕扯起来。

哪知病弱之身无法如愿。

黛玉闭目喘息片刻,命笼上火盆,欠身将手帕投进火中。

随后拿过前日整理的诗稿,撂在火上。

紫鹊、雪雁赶忙抢救,却来不及了。

此后病越发沉重,终于含恨离开人世。

4、诉肺腑宝玉痴情

一日,黛玉独自拭泪,宝玉瞅了半天,说道“你放心”三个字。

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

“我有什么不放心的?

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

”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

“你果不明白这话?

那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

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

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

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说道:

“有什么可说的。

你的话我早知道了!

”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

5.王熙凤的故事

(1)弄权铁槛寺

凤姐为秦可卿送葬住宿铁槛寺,寺里老尼告诉她:

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看中张财主的女儿金哥,但金哥已许配给一个守备的儿子,两家相争,打起了司。

老尼姑求她摆平这件事。

凤姐要了三千两银子,送信给主审官。

守备不得已,接受了张家的退礼,但金哥却自缢了,守备之子也投水殉情。

(2)借刀杀人

凤姐知道贾琏在外偷娶了尤二姐,大发雷霆,设计将尤二姐赚入大观园。

先是挑唆尤二姐的元配(未婚)张华告状,借机大闹宁国府,后又利用贾琏的侍妾秋桐折磨尤二姐。

尤二姐流产后吞金自尽,凤姐假惺惺地痛哭。

三、人物鉴赏:

1.贾宝玉

作为贯穿全书始终的人物,作者曹雪芹在其身上着力最多,寄托也最深,使他成为中国小说史上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甚至有人还说这一形象所影射的就是曹雪芹本人。

当然,这一典型形象绝非作者的实灵自作,而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同类型的人物加以概括,并揉合了自己的想象,经过艺术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完美艺术形象。

在封建统治阶级眼里,贾宝玉是一个“混世魔王”、“孽根祸胎”,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一个形象。

在第三回中有两首《西江月》是从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出发,所反映的是封建家长对宝玉盼着他中举,扬名以继承封建家族事业的“良苦用心”。

而作者正是借《西江月》寓褒于贬,充分概括了在宝玉身上最突出的闪亮点——叛逆性格。

贾玉玉的叛逆精神不仅表现在他坚决不肯走封建主义人生道路,还表现在他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大胆地提出了挑战。

当然,在他的性格当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也就是对于世俗男性的憎恶轻蔑以及与之相反的对于女孩子的特殊亲爱和尊重。

在第二回中,他发表了自己离经逆道的独到见解:

“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为骨肉。

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

再有,样宝玉极其轻视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

就连宝玉追求的爱情婚姻也是建立在这种反叛思想的基础上的。

他早已将追求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昭然明世,他在梦中叫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

什么‘金玉良缘’?

我偏说‘木石姻缘’”。

2.林黛玉

她用她的敏感多疑,用她的反抗,她的痛苦和眼泪,甚至用她的爱情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

林黛玉的性格与她所生长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由于她出身在贵族世家,自幼受父母的痛爱,因此养成了她贵族小姐的性格也就不足为怪了。

不过,在她性格中最突出的一点也就是她对封建礼教的叛逆。

林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

由于生活在思想最先到达的,思想环境比较开放的南方,加之父母钟爱,把她当作男孩来培养教育,使得她的思想比较开放,才华横溢。

后由父母早丧,她寄居到每日每时都发生仇恨、倾轧、争夺、欺诈的“本也难站”的贾府内。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象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环境下,黛玉得不到一点欢乐幸福。

但同时,险恶的环境也培育了她的叛逆性格。

她永远也学不会薛宝钗的处事圆滑,也学不会讨好封建统治大家长。

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心里装不下尖埃。

无视“温柔郭厚”的封建规范的存在。

她用她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对贵族家庭中种种黑暗和丑行揭露和嘲讽。

我们常说,黛玉是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的。

但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她正是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

除此之外,林黛玉还直接反抗封建礼教。

薜宝钗曾经一本正经地向她宣扬: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条,她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她才华横溢,写诗做赋不让须眉。

而且她还和宝玉有着同样的爱好,最爱看诸如《西厢记》、《牡丹亭》这类“移人心性”的“杂书”。

她蔑视封建礼教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从来不用“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去劝说宝玉,因而深得宝玉敬重,被宝玉视为“知已”。

他们的这种共通点也成了他们爱情的共同基础。

但可悲的是宝黛玉之间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

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充许他们之间的爱情存在的。

于是嫌弃她的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儿为由,一次次地向她们的爱情发出警告。

从“金玉良缘”到“慧紫鹃情辞试莽玉”再到“晴雯之死。

”最终在“抄检大观园”时达到了爱情的毁灭阶段。

从此黛玉的状况每日愈下,就连重病将死也乏人问津。

美好的理想最终是毁灭了,黛玉赢得了爱情却无法得到美满的婚姻。

3.薛宝钗

对宝钗的评价,长期以来褒贬不一。

对于这个人物,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虽然她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守护者,是封建势力的帮凶,但同时,她也是受封建势力压迫,毒害的千万个人物的其中一个。

因此,作者在描绘这个人物时,是同情与批判兼而有之。

在《红楼梦》中,宝钗很少直接宣扬和维护封建礼教,而是通过她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反映她的真实个性。

在生活中,宝钗并不是像黛玉一样真情流露,而是常常深隐心机。

她表面上“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罕言寡语”,一举一动显得“端庄贤淑”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

但实际上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温柔敦厚的仪范中掩盖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

她熟谙世故,诚府极深。

“来了贾府这几年”虽然表面不言不语,安分守已,实则“留心观察”因此即使是在荣国府这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环境里,也生活得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甚至就连那个几乎忌恨一切的赵姨娘也赞她:

“很大方”,“会做人”。

宝钗另一个主要性格特点就是虚伪,以“敦厚温柔”的“淑女”身分为掩盖,用她深隐的心机暗示和讨好贾府的家长们。

不过就其社会会地位和得到在人们心中的好评来说,宝钗“做人”是成功的。

但她苦心争取到的“金玉良缘”并没有给她带来她所渴望的幸福。

在一场由封建家长亲手导演的婚姻轰轰烈烈的上演中,不仅结束了黛玉年轻而脆弱的生命,也开启了宝钗后半生的悲酸。

在这场闹剧中,当事人木偶般被动地被操纵着,宝钗只能噙着泪,一任家长将骗婚者的嫁衣披在自己身上,无奈的同演着“掉包计”。

骗局之中,三个当事人,宝痴黛亡,惟有宝钗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角色的尴尬,清醒的品味着痛,这对这位才貌双全的淑媛的尊严与骄傲是怎样的一种摧残?

一进洞房,就被宝玉哭闹着质问为什么把林妹妹“赶了出去”而“霸占住在这里”;“自过了门没过过一天舒服日子(108回)”……面对着这个疯傻而且心系另一个女子的丈夫,宝钗非但不能“怒”,反而要“劝”,要“开解”(109回)。

她虽有“停机德”,却不免遭冷落:

做到了“举案齐眉,却仍让人意难平”;成就了金玉良缘,仍以冷漠空虚为伴侣。

金玉良缘终悲苦琴边衾里总无缘--------薛宝钗也是悲剧的结局,她恪守封建礼教的信条,却仍难免是礼教供桌上的牺牲品。

4.王熙凤

在《红楼梦》中,作者为大家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反面形象,那就是凤姐。

在她的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凶婪、凶残、狠毒、阴险狡诈的阶级本质。

可以说通过作者成功的描写,使读者在看到王熙凤的同时也就看到了统治阶级本身。

(四)主题思想: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表现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堕落,塑造了一系列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的悲剧形象,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环境,曲折地反映了那个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

作品还歌颂了贵族的叛逆者和违背封建礼教的爱情,体现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并深刻而全面地揭示了贾、林、薛之间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

《高老头》导读

一、作家简介

巴尔扎克,法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成就最高者之一。

他创作的《人间喜剧》共91部小说,写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充分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是人类文学史上罕见的文学丰碑,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二、主要人物

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写了20余人。

小说的主要人物有四个:

拉斯蒂涅、高老头、伏脱冷和鲍赛昂夫人。

他们的经历构成了这个小说的主要情节。

1、拉斯蒂涅

拉斯蒂涅是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中的人物。

他出身没落贵族,为了改变自己的贫困境地,早日实现飞黄腾达的梦想,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