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511130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7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1页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1页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1页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1页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1页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1页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1页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1页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1页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1页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1页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1页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1页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1页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1页
亲,该文档总共8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docx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docx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

第六章溶解现象

6.1物质的溶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物质的溶解特点、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概念

认识溶解的现象,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

知道溶解过程常伴随放热、吸热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实验,学习观察、记录现象,分析实验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进对化学学科的情感,从物质溶解特点出发,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

1、重点:

溶液的基本特征,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

       水溶液与水性质的不同。

2、难点:

物质的溶解过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课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想

引入课题

提出问题:

1、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将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你知道哪些物质能分散到水中?

2、请根据布置的家庭小实验来谈一谈“物质在分散于水的过程中有哪些现象?

回答问题。

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着手,从家庭小实验着手引入新课,可调动学生的兴趣,也符合认知规律。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物质的溶解过程

教师演示[实验1]、[实验2]

观察、思考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

通过实验、课件创设情景,学生探究、讨论、分析得出两个概念,同时总结出溶液的基本特征。

由实验(课件)→学生分析讨论→结论,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学生较易理解。

提出问题:

1、哪些物质分散到水中形成均匀、透明的体系?

这此物质有什么共同性质?

2、泥土、食用油分散到水中能形成均匀、透明、稳定的体系吗?

这两种物质性质上有何共性?

3、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晶体在水中逐渐消失的原因?

4、怎样理解均匀、稳定?

看课件(溶解过程)、讨论、回答。

小结

总结学生回答,引出物质的溶解及溶液概念;能形成溶液的条件。

知识拓展(乳化作用)

展示课件,分析乳化作用的过程。

看课件,阅读书本内容,了解乳化作用的原理。

知识巩固

总结本节内容

完成习题。

要求分析原因,讲明理由。

通过配套练习,掌握本堂知识要点。

展示课件(本节课堂练习)

布置作业:

课本P156思考题1;练习与实践1、2、3、4。

第二课时

学习课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想

引入课题

提出问题:

1、生物的溶解、溶液概念?

溶液的基本特征?

2、水中溶解了其它物质后,水的性质是否要发生改变呢?

思考、回答问题。

由复习旧知着手,并提出新的问题,使知识体系具有连续性。

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溶解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及导电性变化

启示:

1、在严寒冬季,水结冰而盐水不结冰。

   2、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温度高。

   3、电解水时,水中要添加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思考。

通过联想与启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展示课件,介绍P153[实验1]、[实验2]的操作步骤。

动手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实验现象。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归纳能力。

提出问题:

1、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伴随有能量的变化吗?

2、物质溶解于水,水的导电性会发生变化吗?

回答问题。

小结

总结学生回答,得出溶解过程中导电性、能量的变化。

巩固知识

总结本节内容

完成习题。

要求分析原因,讲明理由。

通过配套练习,掌握本堂知识要点。

展示课件(本节课堂练习)

布置作业:

课本P156思考题2;练习与实践5、6。

板书设计:

[课时一]

第§6-1 物质的溶解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解

1、蔗糖、食盐、食用油、泥土在水中的分散:

蔗糖

食盐

食用油

泥土

溶解性

能溶

能溶

不溶

不溶

分散微粒

蔗糖分子

钠离子、氯离子

小液滴

(多分子聚合体)

固体小颗粒

(多分子聚合体)

基本特征

均一、稳定

均一、稳定

不均一、不稳定

不均一、不稳定

2、物质的溶解:

一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3、溶液:

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4、可溶性的固体、液体、气体分散到水中均能形成溶液;不溶性的固体分散到水中形成悬浊液;不溶性的液体分散到水中振荡后形成乳浊液。

5、物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的物质溶解时要放出热量,如:

氢氧化钠;有的物质溶解时要吸收热量,如硝酸铵。

 

[课时二]

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1、物质溶解于水中时,水的性质要发生改变:

固体物质溶于水时,水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

2、某些物质溶解于水中时,水的导电性会发生改变。

例如:

食盐水能导电,而水则不能导电。

――原因:

食盐水中存在能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

(金属导体能导电是金属中存在能自由移动的电子。

*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教学课题

6.2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第一课时)

学情与

教材分析

本节课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认识溶液的组成,是溶液知识的深化,帮助学生加深有关概念的理解和化学计算能力,将溶液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掌握溶剂、溶质、溶液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判断溶液的溶质与溶剂;

能力目标

能够利用所学的溶液质量关系,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情意目标

感受溶液组成的判定对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生活中离不开溶液

教学重点

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溶质、溶剂的判断

教学难点

溶液质量、体积、密度之间的计算

教学方法

分析讨论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溶液的组成

 

溶液

食盐水

稀盐酸

稀硫酸

碘酒

75%的酒精溶液

澄清石灰水

 

1、溶质:

固体、液体、气体

溶剂:

水、酒精、汽油

 

2、溶液的命名:

溶质的溶剂溶液

 

3、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关系:

 

(设问)你知道下列溶液分别是由哪些物质混合而成?

食盐水、糖水、稀硫酸、稀盐酸、碘酒、酒精溶液、汽水、硫酸铜溶液、澄清石灰水、氯化钙溶液

溶质溶剂

氯化钠(固)水

氯化氢(气)水

硫酸(液)水

碘(固)酒精

酒精水

氢氧化钙(固)水

 

将少量的生石灰放入水中,形成溶液的溶质是,溶剂是。

一定量的铁粉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形成溶液的溶质是,溶剂是。

一定量的石灰石(杂质不参与反应,也不溶于水)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形成溶液的溶质是,溶剂是。

引导学生分析:

溶质可以是哪些状态?

常见的溶剂有哪些?

引导学生正确区分溶质、溶剂

——一般,固体、气体溶解在液体中,固体、气体是溶质,而液体是溶剂。

——两种液体互溶,一般量多的为溶剂,但只要有水,水一定是溶剂。

 

——植物油分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可命名为:

植物油的汽油溶液

——白磷分散在二硫化碳中形成的溶液,可命名为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

一般水为溶剂,命名时就省略。

 

(设问)10克氯化钠完全溶解在100克水中。

形成溶液的质量是克。

3克硝酸钾和2克氯化钠完全溶解在100克水中,形成溶液的质量的是克。

m溶质+m溶剂=m溶液

(设问)

100毫升酒精和100毫升水混合后,所得溶液的体积200毫升。

V溶液<V溶质+V溶剂

(计算)

某食盐水的密度为1.04克/毫升,现取150毫升食盐水,则该溶液的质量为克。

m溶液=ρ溶液V溶液

 

 

学生分析、交流

在讨论中认识溶液一般由两部分组成:

溶质和溶剂

学生理解溶质、溶剂的概念

将常见溶液的溶质、溶剂填入表格

 

分析反应后形成溶液的组成

学生先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在加以引导

 

举例分析

 

学生试着给溶液命名:

硫酸铜(的水)溶液

氯化钠(的水)溶液

酒精(的水)溶液

碘的酒精溶液

 

交流讨论

 

教后记:

 

教学课题

6.2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第二课时)

学情与

教材分析

本节课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认识溶液的组成,是溶液知识的深化,帮助学生加深有关概念的理解和化学计算能力,将溶液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溶液质量、体积、密度、溶质质量分数之间的计算,溶液稀释的计算。

能力目标

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情意目标

感受溶液组成的判定对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生活中离不开溶液

教学重点

进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进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方法

分析、交流、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溶质质量分数

 

(一)计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100g,欲将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可采用的方法有()

A、加入固体氢氧化钠12.5g

B、将溶液中溶剂水蒸发一半

C、加入100g10%的氢氧化钠溶液

D、蒸发掉50g水

E、加入50g40%的氢氧化钠溶液

 

(二)溶液的配制:

 

引导学生计算:

1、将4克氢氧化钠固体溶解在46克水中,形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100克食盐水中含有2克实验,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3、生理盐水中氯化钠和水的质量比为1:

110,该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

4、100毫升稀硫酸中(密度为1.28克/毫升)中含硫酸45克,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5、一杯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为。

6、一定温度下,某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

4,则200克该溶液中的溶质为克。

练习:

1、将30g氯化钠溶于70g水中,制取氯化钠溶液,则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2、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中含H2SO4g,水g;

3、100毫升20%的硫酸溶液(密度1.14g/mL)的质量是,其中含溶质H2SO4g,含溶剂水g。

4、现有80g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钠溶液,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硝酸钠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为,溶剂的质量为。

(2)若向上述溶液中加入20g水,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3)若向上述溶液中加入20g硝酸钠,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4)若使上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20%,则应加入硝酸钠g;

(5)若使上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20%,则应蒸发水g;

(6)若使上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5%,则应加水g;

例:

要配制50克5%的氯化钠溶液,

需氯化钠克,水毫升。

(1)计算

(2)称量:

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等

称量时:

左物右码,并垫一张白纸(有腐蚀性的物质需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量取时:

(选用略大于液体体积的量筒),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液体要沿着烧杯壁倒入

(3)溶解:

烧杯、玻璃棒

配制500毫升10%的氢氧化钠溶液(密度为1.1克/毫升),需氢氧化钠固体克,水毫升。

 

用30克氯化钠能配成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克,需水毫升。

实验与探究:

填写书上的表格,认识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

讨论:

——溶液质量分数是表示溶液的一种方法,其数学意义是之比。

——现有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20%表示的含义就是每g氯化钠溶液中含有g氯化钠。

 

学生计算

 

教师分析

 

思考:

如配制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5%,可能是什么原因?

教后记: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性的概念,理解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2)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3)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与溶液的“浓”与“稀”的关系。

(4)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5)溶解度曲线的定义及其应用;

(6)掌握有关溶解度的基本计算;

(7)了解结晶现象及常用的结晶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的思考模式来领悟原理知识;

(2)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注意对概念的理解,在给制和识别溶解度曲线中培养能力。

(3)在认识到溶液有关知识后,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学习自然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平淡的溶液中得到丰富多彩的道理,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树立从“量”的角度认识事物的观念,认识到事物“量”的重要性及定量思维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意义。

(3)用辨证的思想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重点难点:

1.影响溶解性的几个因素;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解度的定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

3.溶解度的基本计算;结晶方法的应用。

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联系生活经验,填空:

⑴面粉在水中溶解,食盐、糖在水中溶解。

(填“易”“不易”)

⑵衣服上的油渍用水洗去,而用汽油洗去。

(填“难”“容易”)

溶解性的定义:

阅读书P166第二节,填空:

的能力称为溶解性,它是该物质的性质。

(填“物理”“化学”)

【活动探究】

活动1:

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⑴分组做P166的活动与探究,后填空:

实验1该实验中所用溶剂(填“相同”“不同”),溶质,根据溶解情况得出的结论是。

实验2该实验中所用溶剂(填“相同”“不同”),溶质,实验现象是食用油溶解于中,不能溶解于中,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实验3该实验中现象:

第一次加的硝酸钾溶解(填“全部”“部分”),第二次加的硝酸钾溶解,两次实验中不同点是,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⑵应用:

从生活中举例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同时也受温度的影响。

活动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⑴看P167的活动与探究,填空:

实验1的现象,

实验2增加了的量,现象是,

实验3升高了,现象是。

这些实验说明:

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可溶解的量是有

⑵阅读P168第二节,填空:

饱和溶液是指

不饱和溶液是指

思考:

在上述定义中:

①为何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②为何说“饱和溶液”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加另一种溶质还能溶解吗?

③饱和与不饱和溶液能否相互转化?

怎样实现转化?

(联系上面实验思考)

④怎样识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活动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与溶液的“浓”与“稀”的关系:

⑴观看演示实验:

a2克氯化钠与10毫升水混合

b0.1克氢氧化钙与10毫升水混合

⑵填空:

现象:

a氯化钠溶解;b氢氧化钙溶解(填“全部”“部分”)

结论:

a所得溶液是;b所得溶液是(填“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和“浓”“稀”)。

即溶液饱和与不饱和与溶液的浓稀(填“有”“无”)必然联系)。

但在同一溶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稀)

课堂小结:

1.溶解性是指,与、

及等因素有关。

其中被称为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外部因素;而和被称为影响溶解性的内部因素。

2.饱和溶液是指,

不饱和溶液是指

可通过改变、、来实现相互转化。

根据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多少,又可把溶液分为和。

3.判断

1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2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如果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3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4一定温度下,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溶解硝酸钾。

5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

【反思与小结】

 

第二课时

【复习】

⑴溶解性是指,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有

⑵饱和溶液是指,不饱和溶液是指,区别的方法是,转化可通过变来实现。

【活动探究】

活动1:

溶解度的概念

⑴阅读P168末二节,填空:

溶解性只能笼统地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为了定量地描述物质的溶解性的强弱,我们用来表示。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该定义中强调出溶解度的条件,标准,状态,单位。

⑵阅读P168表6-9,填空:

由表中内容可知,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同一溶剂中的溶解度(填“相同”“不同”),溶解度最小的物质是。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的含义是,如果该温度下,溶剂量为50克,则最多可溶解氯化钠克,配成饱和溶液克;如果该温度下,某氯化钠饱和溶液272克,则含有溶剂克,氯化钠克。

⑶练习:

判断下列说法对错:

①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

②硝酸钾溶液在20℃时的溶解度是31.6克。

③硝酸钾在20℃时的溶解度是31.6。

④硝酸钾在20℃时的溶解度是31.6克。

⑤在20℃时,100克水中溶解了10克氯化钠,则氯化钠的溶解度为10克。

⑥在20℃时,100克饱和溶液中有氯化钠10克,则氯化钠的溶解度为10克。

⑦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即100克溶液中含有31.6克硝酸钾。

⑧20℃时,136克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有36克氯化钠,则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

⑨20℃时,5克A放入50克水中溶解达到饱和,0℃时,5克B放入100克水中溶解达到了饱和,则A比B的溶解能力强。

【拓展】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溶解度/g

>10

1-10

0.01-1

<0.01

活动2:

溶解度曲线:

⑴阅读P168末节,填空:

由影响物质溶关解性的因素,你认为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有,溶解度曲线表示_______________变化而变化的关系。

⑵P169活动与探究:

以P169表6-10为依据,绘制硝酸钾溶解度曲线:

(在书P169画)

⑶阅读P169末节,填空:

利用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查出,比较,还可以看出不同物质随温度变化情况不同:

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如;少数固物质的溶解度体随温度升高不明显,如;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如。

⑷练习:

根据书P169图6-17,完成下列填空:

①图中温度对溶解度影响最大的物质是,影响最小的物质是;

②在0℃时,图中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③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约为克;80℃时140克硝酸钠溶于100克水中形成的溶液是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④0℃时,用100克水配制氢氧化钙饱和溶液。

若把溶液加热到70℃(不考虑水的蒸发),从溶液中可析出氢氧化钙约克。

【视野拓展】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⑴阅读P170拓展视野,填空:

①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不仅与性质有关,还跟和有关。

②当温度不变,随压强的增大,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少,气体的溶解度;当压强不变,随温度的升高,气体的溶解度。

⑵应用:

①生产汽水时,人们常二氧化碳气体的压强,使它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当打开汽水瓶盖时,压强,会有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逸出。

②夏天来临,同学们又可以畅饮汽水了。

在购买和贮存玻璃瓶汽水时,要注意如下问题:

不要在阳光下曝晒;不要长时间贮藏在冰箱的冷冻室里。

请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加以解释。

【课堂小结】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该物质在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时所溶解溶质的。

它主要随的改变而改变,这种变化关系通常可以用来表示。

2.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知道。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如;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如;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如。

 

【反思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有关溶解度的基本计算:

计算依据:

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三者的质量比是一个定值。

例1:

把50克2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干,得到12克硝酸钾,求此温度下的溶解度。

例2:

已知氯化铵在20℃时的溶解度是37.2g,实验室配制1000克氯化铵饱和溶液需氯化铵和水各多少克?

例3:

硝酸钠在10℃时溶解度为80克,现有4克硝酸钠加入80克水中形成的不饱和溶液,要使其饱和,还需加溶质多少或蒸发溶剂多少克?

例4:

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你能算出在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练习:

①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在20℃要把40克氯化钠配成饱和溶液,需要多少克水?

②已知某温度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为40%,求此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

③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在20℃时,136g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若再加5g氯化钠,是多少?

注意:

①溶液的组成是指在溶解度范围内溶质和溶剂的关系。

某物质的质量分数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才能有意义。

W≤S/(100+S)×100%饱和溶液取等号。

②温度不变,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不管溶液的质量有多少,其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为S/(100+S)。

【活动探究】结晶:

⑴P170活动与探究:

演示实验,填空:

实验1:

运用法,能使溶解的氯化钠形成固体析出;

实验2:

运用法,能使溶解的硝酸钾形成固体析出。

结晶是指,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⑵阅读P172第一、二两节,填空:

常用的结晶方法有①,②。

溶解度受温度变化较大的固态物质用方法,原因是。

海水晒盐是用方法得到食盐晶体。

思考:

如何从混有少量食盐的硝酸钾中提纯硝酸钾?

【拓展】结晶的原理

【课堂小结】

1.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有

2.人们通常把的过程叫做结晶。

结晶的方法主要有和法。

法是适用于一切把可溶于水的物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的方法;法则特别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等。

3.当晶体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后,剩余的液体被称为,它通常是

(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4.我国青海高原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食盐与纯碱,而纯碱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大,因此,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试说明道理。

【反思与小结】

 

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合物的分类。

(2)知道pH值的范围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3)初步学会石蕊、酚酞、pH试纸的测试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溶液酸碱性在生活中的意义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溶液酸碱性的测试方法

教学难点:

pH范围和溶液酸碱性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主题的引入

[引言]我们能用什么方法知道橙子是酸性物质?

[提问]实验室的一些溶液,我们不能用嘴尝,那么应该用什么试剂来测试呢?

学生回答:

用嘴尝。

学生回答:

用石蕊、酚酞。

引导学生创设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溶液的酸碱性和pH

[板书]7.1溶液的酸碱性

一、溶液的酸碱性和pH

1.酸碱指示剂:

1)石蕊、酚酞

实验1:

用石蕊测试盐酸、澄清石灰水、蒸馏水的酸碱性。

[实验步骤]取3支试管,各加入10%的盐酸溶液、澄清石灰水、蒸馏水3ml,分别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

[板书]

试液

现象

盐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