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1335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34 大小:22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4页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4页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4页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4页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4页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4页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4页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4页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4页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4页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4页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4页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4页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4页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4页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4页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4页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4页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4页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3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我班共有36名学生,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多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由于有一部分学生刚分到这个班级,对于这些学生在各方面不是很了解,但是我觉得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

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表内除法

(一),图形与变换,表内除法

(二)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找规律.

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时、分、秒的教学活动,认识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4、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5、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6、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

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

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

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五、课时安排:

一、解决问题(4课时)

二、表内除法

(一)(13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图形与变换(4课时)

剪一剪…………………………………………………1课时

四、表内除法

(二)(9课时)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3课时左右

解决问题…………………………………………………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

五、万以内数的认识(8课时)

六、克和千克(2课时)

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7课时)

有多重……………………………………………………1课时

八、统计(3课时)

九、找规律(4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六、教学进度表:

周次起讫月日教学内容教时执行情况

12.25-3.2开学教育解决问题5

23.3-3.9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5

33.10-3.16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一)5

43.17-3.23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

整理和复习5

53.24-3.30图形与变换;剪一剪5

63.31-4.6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5

74.7-4.13解决问题;整理和复习5

84.14-4.20千以内数的认识;

万以内数的认识;5

94.21-4.27期中检测5

104.28-5.4整十、整千的加减法5

115.5-5.11克与千克的认识;称一称;5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

125.12-5.18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笔算);5

整理和复习;有多重;

135.19-5.25统计5

145.26-6.1找规律5

156.2-6.8总复习5

166.9-6.15总复习5

176.16-6.22总复习5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在经过了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

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

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

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在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

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更多关注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让学生在思维中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

二、指导思想:

教学工作面向四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与时俱进。

教育学生爱祖国,爱人民,为社会培养一代新人。

教学内容力求丰富充实,形式灵活多样,培养学生开创思维,发挥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栋梁人才。

三、学期教学目标

1、结合分物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要遵循的运算顺序,能根据这些运算顺序计算有关问题,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结合实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并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了解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万以内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会用词语或符号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4、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途经的地方。

6、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1千米”“1分米”“1毫米”;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7、通过生活情境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8、经历简单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

9、会读统计表,会在方格纸上绘制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作出一些简单的预测。

10、通过一些相应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四、教学的具体措施

1、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

采取课前速算、听算、对手互考等形式。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和游戏。

3、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理解所学内容。

例如:

万以内数认识。

让学生收集超市的一些宣传单上一些物品的价格来加深对三、四位数的认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5、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6、结合本册的数学知识,加强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7、教学数的读、写,利用利用计数器和数位表,总结概括出法则。

  8、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解题时让学生寻求不同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备注

1

2.12—2.18

分苹果——分草莓

2

2.19—2.25

租船——小熊购物

3

2.26—3.4

花店买花——练习二

4

3.5—3.11

过河——认识路线

5

3.12—3.18

练习课——数一数

6

3.19—3.25

拨一拨——练习五

7

3.26—4.1

铅笔有多长—1千米有多长

8

4.2—4.8

练习六——走进乡村

9

4.9—4.15

买电器—回收废电池

10

4.16—4.22

小小图书馆——练习七

11

4.23—4.29

认识图形(角)——练习八

12

4.30—5.6

认识图形(角)——练习八

13

5.7—5.13

长方形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14

5.14—5.20

欣赏与计——运白菜

15

5.21—5.27

买洗衣机—整理与复习

(二)

16

5.28—6.3

美丽的植物园—统计图表

17

6.4—6.10

总复习

18

6.11—6.17

复习

19

6.18—6.24

复习

20

6.25—6.31

期末考试总结

 

教案设计

课题

登险峰

教时

1

教学目标

1.熟练计算表内乘除法。

2.正确计算两步混合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进一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

3.复习正方形、长方形。

4.迷宫。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两步混合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进一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两步混合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进一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师:

今天是开学第一天,我们帮助小胖、小丁、小巧和小亚他们去登数学高峰,好吗?

出示课题:

登险峰。

看课件

引起学生兴趣。

新授

第一道山门

1.复习表内乘法题。

师:

小胖他们四人来到山脚下第一道山门前,山门紧闭,只有正确解答上面的算式,山门才会打开。

山门上是些什么题目                     2.师:

它们的积有什么特点?

     8×8=

                5×5=

   4×4=

                  6×6=

                  7×7=

                  9×9=

第二道山门

1.复习有余数的除法。

(1)师:

做一做第二扇门上的除法题。

算一算,想一想它们的商和余数会有什么规律?

(2)师:

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你算得是正确的?

(3)小结:

1)被除数逐次增加10,除数逐次增加1,商相同,余数逐次增加1。

2)从1)通过逆运算得到2),等式右边逐次增加10就等于等式左边逐次增加1个9与1个1。

3)可以运用2)的形式来检验

(1)的答案。

第三道山门

复习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5×8+15=

81÷9+46=

7×8-11=

10×5+5=

37+18-0=

24÷8+52=

师: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学生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第四道山门

复习几个几加减几个几。

出示:

4×9+2×9=

师:

等于几?

有些小朋友怎么算得那么快,有什么窍门吗?

师:

说得真好。

如果把中间的“+”改成“-”呢?

师:

完成第四扇门上的题。

3×9+4×9=

7×7-2×7=

4×8+6×8=

9×6-3×6=

13×5-3×5=

⒌走迷宫。

(第五道山门)

先让学生试一试,再请他们来交流经验:

从迷宫出口开始往里找寻道路,最后取到钥匙。

最后一道山门

数一数有几个正方形。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角度来考虑。

生独立完成,汇报。

 

全班交流。

(积都是平方数。

 

全班交流规律。

独立完成,抽生上黑板做。

全班交流,集体纠错。

自由交流。

 

生独立完成。

抽生上黑板做,集体纠错。

 

生:

4个9加2个9就是6个9,六九五十四。

 

生:

等于18。

4个9减2个9等于2个9。

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复习平方数。

巩固两个相同因数相乘所得的积是平方数。

 

复习有余数除法,乘除法可以逆运算。

 

知道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功固正方形知识。

巩固

利用教具,改变山门上的题,再次练习达到复习的目的。

生独立完成,小组纠错。

巩固练习。

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生自由交流。

教案设计

课题

植树

教时

1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解答乘除法的应用题,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探究乘法不等式中形如“□×5<40”的题目,找到合适的解和最大的解。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解答乘除法的应用题,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解答乘除法的应用题,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1.师:

(出示主题图)瞧,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你们知道植树节是几月几日吗?

2.师:

今天我们来帮助小朋友们在植树中遇到的问题。

板书课题:

植树

生:

3月12日。

引起学生兴趣。

新授

例一:

分析、理解题意

(1)出示例1:

二年级

(2)班有42名同学,平均分成6组。

师:

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出示问题:

①每个小组有几人?

②每个小组配3把铁锹,另加2把铁锹作为全班备用,一共需要多少把铁锹?

③如果分给每组2只水桶,全班还缺3只水桶,一共有多少只水桶?

④每组种8棵树,50棵树苗够不够?

例二:

乘法不等式。

(1)出示:

()×6<20

师:

这个算式和刚才写的这些算式有什么不同?

(2)师:

在数学里像这样的算式我们就称它为不等式。

()里可以填几?

你是怎么想的?

师:

那么()里最大能填几呢?

(3)师:

那么()里最大能填几呢?

小结:

从0、1、2、3这四个数都可以填,所以它的答案是多个的。

这是不等式的一个特点。

但最大的数只有一个。

抽生回答。

 

1.小组讨论,解决这些问题要知道哪些已知条件?

2.集体交流。

3.独立解题,根据刚才的分析,学生独立解题。

4.分别请四位学生板演。

 

生:

左右两边不是用等号连接的。

 

两人说说悄悄话。

集体汇报、交流。

 

生齐说。

学生先交流思路,可以给困难的学生有个提示。

巩固

 

1.书P3/2

2.改编例题:

()×6>20

师:

动动小脑筋,()里可以填几?

3.师:

可以填那么多答案。

填得完吗?

只要填4或4以上的数都可以,所以它的答案有无数个。

这是不等式的另一个特点。

学生指名回答。

巩固练习。

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生自由交流。

教案设计

课题

分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

教时

1

教学目标

1、能将14×6这类表内乘法题拆成两个表内乘法题来完成。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3、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分拆的方法有很多种,能力强的孩子能从组合的角度按数的分拆的策略系统地列出所有分拆。

教学难点

能将7×12(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分拆成两个表内乘法题来完成。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课件、学具方格纸(14×6)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1.多媒体出示:

海南运来一卡车无籽大西瓜。

14箱,每箱6个,一共有多少个西瓜?

2.出示小胖的话:

“14箱,每箱6个,14×6,没有口诀,这怎么算呢?

看课件

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多媒体动画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小胖的话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新授

1.动手操作:

一共有多少方格?

也可以用14×6来计算,你能用剪刀把它剪成两部分,把14×6拆成两个表内乘法题来做吗?

2.师:

看多媒体演示:

看看小丁丁和小巧是怎样分拆的?

哪一组的方法和小丁丁的一样,哪一组的方法和小巧一样?

3.指导写法:

A14×6

=10×6+4×6

=60+24

=60+24

B14×6

=7×6+7×6

=42+42=84

你能将其余几种按这样的方法书写出来吗?

4.整理提高

把14×6拆成两个表内乘法题有几种方法?

14×6=84

104

95

86

77

68

59

410

5.你能计算5×17吗?

你是怎么想的?

 

6.试一试书上第4页第二题。

学生动手剪,全班交流.

生1:

可以将14个6拆成10个6和4个6,10个6是60,4个6是24,加起来是64,所以14×6=84

生2:

可以将14个6拆成9个6加5个6,9个6是54,5个6是30,加起来也是84

 

生小组讨论。

 

讨论:

可以把14拆成12和2吗?

 

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可以先交换,变成17×5=10×5+7×5=85,

也可以直接处理5×17=5×10+5×7=85

(2)、可以先交换,变成17×5=9×5+8×5=85,

也可以直接处理5×17=5×9+5×8=85

……

生独立完成。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动手操作,对14×6分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有了感性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师运用多媒体演示起到了指导作用。

 

通过上面的整理,让学生知道分拆的方法有很多种,引导孩子能从组合的角度按数的分拆的策略系统地列出所有分拆。

又要学会选择最佳的方法,达到思维的优化。

巩固

 

练习册第一页

(1)14×6可以有多少种分拆?

(2)按你喜欢的方式来分拆、做题。

生独立完成。

通过做练习,以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加深理解和学会运用,从而形成技能技巧,以及发展智力与数学能力。

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生自由交流。

反思

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了乘法分配律的初步认识,“5个3加3个3等于8个3”、“5个3减3个3等于2个3”,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在探究与练习中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分拆方法,主要是把一个两位数分拆成10和几。

因此,本课要研究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多种分拆方法。

同时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有所提高,尤其是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案设计

课题

相差多少

教时

1

教学目标

1.会在算线上做加、减法

2.会在算线的帮助下,通过补充和减去求差

3.在多种算法中,能选择最优的方法,计算“相差”

教学重点

在算线上,用“加”或“减”来计算相差

教学难点

理解“补充”和“减去”求差的含义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1师:

小朋友,我们过完了愉快的寒假,我们都长大一岁了,你们的个子是否也长高了呢?

小组里的小朋友可以两个两个站起来比一比,说说谁比谁高,或谁比谁矮?

2小朋友真的都长高了,那么同桌两个小朋友的身高究竟相差多少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新本领(出示课题,相差多少)

生活动,汇报。

引起学生兴趣。

自主学习,认识“算线”

1认识“算线”

1)师:

小丁丁他们在寒假里发明了一条“算线”,在算线上做加减法可清楚了,你们想学吗?

2)画出一条算线,并在算线上标出20、50、60、70、95

 

3)仔细观察一下

①算线和我们以前学的数射线有什么不一样?

②我们怎样把数字在算线上标出?

 

2请小朋友自己画一条算线,并在算线上粗略地标出

50、55、60、70、75、81、85、100

并请小朋友说一说,画算线要注意一些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全班汇报:

算线和数射线很像,但算线没有箭头,没有数射线那样有精确的刻度,在标出数字时,小的数字在前,大的数字在后,只是精略地标出位置就可以了,数字之间的间隔距离要看数字之间相差多少,相差大,间隔距离大一些,相差小,间隔距离小一些。

生独立看书完成,全班交流。

(两数相差5的距离比相差15的要小一些)

可以通过自己观察,得出算线的知识,培养自主探究。

探究新知,计算“相差”

(一)观察图意,理解“相差”

1师:

刚才小朋友比了高矮,东东和丽丽也在比身高,我们来看看比的结果。

出示两幅图

2师:

说说你看懂了什么?

那么丽丽和东东相差多少呢?

小是怎样想的,小巧又是怎样想的?

怎样来列式呢?

3.师小结:

通过比较,丽丽比冬冬矮,也可以说冬冬比丽丽高或丽丽和冬冬相差多少。

(二)在算线上计算

1师:

小朋友仔细观察了图,知道了丽丽和冬冬比身高的结果,但是100和78相差多少呢?

说说你怎样算?

加法

78+22=78+2+20=100

78+22=78+20+2=100

78+22=78+30-8=100

2我们把计算过程用算线来表示。

3小结:

78再添上22就是100,求78和100相差多少我们可以想78再加上几得100?

4用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