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资料安徽省宣城市三校郎溪中学宣城二中广德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17807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3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资料安徽省宣城市三校郎溪中学宣城二中广德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小学资料安徽省宣城市三校郎溪中学宣城二中广德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小学资料安徽省宣城市三校郎溪中学宣城二中广德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小学资料安徽省宣城市三校郎溪中学宣城二中广德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小学资料安徽省宣城市三校郎溪中学宣城二中广德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中小学资料安徽省宣城市三校郎溪中学宣城二中广德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中小学资料安徽省宣城市三校郎溪中学宣城二中广德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中小学资料安徽省宣城市三校郎溪中学宣城二中广德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中小学资料安徽省宣城市三校郎溪中学宣城二中广德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中小学资料安徽省宣城市三校郎溪中学宣城二中广德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中小学资料安徽省宣城市三校郎溪中学宣城二中广德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中小学资料安徽省宣城市三校郎溪中学宣城二中广德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中小学资料安徽省宣城市三校郎溪中学宣城二中广德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中小学资料安徽省宣城市三校郎溪中学宣城二中广德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中小学资料安徽省宣城市三校郎溪中学宣城二中广德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中小学资料安徽省宣城市三校郎溪中学宣城二中广德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中小学资料安徽省宣城市三校郎溪中学宣城二中广德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中小学资料安徽省宣城市三校郎溪中学宣城二中广德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中小学资料安徽省宣城市三校郎溪中学宣城二中广德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中小学资料安徽省宣城市三校郎溪中学宣城二中广德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资料安徽省宣城市三校郎溪中学宣城二中广德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docx

《中小学资料安徽省宣城市三校郎溪中学宣城二中广德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资料安徽省宣城市三校郎溪中学宣城二中广德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小学资料安徽省宣城市三校郎溪中学宣城二中广德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docx

中小学资料安徽省宣城市三校郎溪中学宣城二中广德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

安徽省宣城市三校(郎溪中学、宣城二中、广德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明清时代农业依然是社会经济的第一基础,农业人口依然是帝制国家统治的基本对象,所以“重农抑商”的言论与政策表现都依然存在,在某些特定语境下甚至表达得很激烈。

但是“农商皆本”的言论已经表达得很清晰,并且愈来愈成为朝野共识;“利商”、“惠商”而非“抑商”,成为国家政策的基调。

明朝初年,曾颁布一系列与商业相关的政策,其中有被误读为抑制商业政策者。

如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曾谕户部:

“朕思足食在于禁末作,足衣在于禁华靡。

尔宜申明天下庶民各守其业,不许游食。

”明代“游食”,并不等于经商,“庶民各守其业”包括商人继续经商,并非禁止人们经商。

其他如初入商业者需有一定规模的资本,坐贾需在营业地占籍等政策,都是从稳定社会成员职业、地域性征,从而稳定社会秩序角度出发的政策,具有抑制商业的实际作用,但并非以抑制商业为最终目标。

其次,明初商税并不沉重,大致三十税一,同时对军民婚丧嫁娶所用物品及舟车丝布之类免税。

明中期以后,商税名目增多,收税机构增设,税率也有所提高。

不过,万历中期矿监税使四出,盘剥商民现象,是出自皇权滥用,并不体现明代基本政策,所以遭到朝野一致反对,并在万历帝死去后立即终止,故在将万历皇帝派出矿监税使作为明朝抑商证据的时候,要注意其复杂性。

通明一代,商税趋于由轻到重,但商税总额与社会商业总规模相比,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而且,万历初将“一条鞭法”推行全国,赋税负担更大程度地落实在土地上面,使得一些富商大贾以“无田而免差”,规避大量赋税负担。

相对于商业规模,明代商业税率偏低而非偏高。

这种情况,一方面表示明朝政府财税观念仍然盘桓在农本经验之中,没有调整明白;另一方面表示明朝政府并无意于通过高税收压制商业,使之难以发展。

清朝人口大幅度增加,商业规模也较明代更为庞大,而且朝廷随着商业税收增加而日益看重商业税收在政府财政中的地位,相应管理制度也从涣散仅取其大意转向精细严格。

明清外贸政策,曾经多受诟病,被一些学者视为“闭关锁国”。

然而近年大量研究表明,此种认识,夸大了该时期的封闭性。

综合官方、民间、海路、陆路贸易趋势,并考虑到明清时代前所未有的全球贸易对中外经济往来的影响,应视为“有限开放”更为贴切。

(选自《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时代农业是社会经济的第一基础,但“重商”的呼声已高过“重农”。

B.明初的一些政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的发展,是落后不可取的错误规定。

C.明中期以后,商税加重,万历中期,盘剥商民现象更是抑制了商业的发展。

D.清朝商业管理变得精细严格,与商业规模扩大后其财政地位提高有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时间顺序,主要论述了从明到清,政府对商业发展的政策、态度。

B.文中引用朱元璋的话,表明抑商政策纯属误读及统治者对商业发展的重视。

C.文章先总领全文,然后具体评析明清商业政策,最后评价明清外贸政策。

D.文章末段提出的观点新颖:

明清并非“闭关锁国”,而是“有限开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利商、惠商成为国家政策的基调,是因为“农商皆本”越来越成为朝野共识。

B.明政府财税观念仍未摆脱农本经验,无意以重税压制商业,故商业税率偏低。

C.万历初,赋税负担主要落在土地上,说明农业人口仍为国家统治的基本对象。

D.闭关锁国忽略了明清外贸的开放性,实际上明清外贸在全球贸易中举足轻重。

【答案】1.D2.B3.D

【解析】

.....................

2.试题分析:

B项,“表明抑商政策纯属误读及统治者对商业发展的重视”错,无中生有,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原文不能看出统治者对商业发展的重视。

点睛: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

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

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本题B项就属于无中生有。

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

D项,“明清外贸在全球贸易中举足轻重”言过其实,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最后一段,由“综合官方、民间、海路、陆路贸易趋势,并考虑到明清时代前所未有的全球贸易对中外经济往来的影响,应视为‘有限开放’更为贴切”可知,明清外贸实际上是“有限开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雨中的猫

(美)海明威

旅店里只歇着一对美国夫妇。

他们的房间在二楼,面对着海。

海水在雨中涌起一道长线,退回到海滩,冲回来又在雨中涌起一道长线。

美国太太立在窗前往外观望。

外面,就在他们的窗下,有只猫蹲伏在一张滴水的绿色桌子下头。

猫紧紧缩成一团好不让雨水滴湿。

“我下去把那只猫咪带上来。

”美国太太说。

“我去吧。

”她丈夫在床上表示。

“不,还是我去。

可怜的猫咪想在外头一张桌子下头躲雨。

“别淋湿了。

”他说。

妻子来到楼下,她经过柜台时旅店老板起身向她鞠了一躬。

他的办公桌在柜台间的最里厢。

他是个老者,身材很高。

“下雨啦。

”美国太太说。

她喜欢这个旅店老板。

“是呵,夫人,天气真够坏的。

他站在昏暗的柜台间最里厢的桌子后面。

这美国太太很喜欢他。

她喜欢他接受抱怨时那副不苟言笑的认真态度,她喜欢他那份尊严,她喜欢他愿意为她服务的那番心意。

她开门往外看去,那只猫该就在右边什么所在吧,或许她可以沿着屋檐下走过去。

她站在店门口时,有只雨伞在她身后撑了开来。

是清理她房间的那名女侍。

“你可不要淋湿了呵。

”她微笑着说。

当然,准是旅店老板叫她送伞来的。

女侍为她撑着伞,她沿着碎石路走到他们房间窗户的下头。

桌子还在,被雨水冲洗得绿得发亮,但是猫已不知去向。

她突然感到非常失望。

女侍抬头望着她。

“丢了什么东西吗,夫人?

“刚才有只猫的。

”美国女郎说。

“猫?

“是啊,一只猫咪。

“一只猫?

”女侍笑出声来。

“雨里有猫?

“是的,”她说,“曾在桌子下头。

”之后她又说,“呵,我好想要呵,我要一只猫咪。

“走吧,夫人,”她说,“我们得进去了,你会被淋湿的。

“我看也是,”美国女郎说。

她们沿着碎石路折回,进入旅店内。

美国女郎走过柜台间时,老板自他桌后向她欠了欠身。

老板令她感到很显要。

她有一股无比尊耀的短暂感觉。

她走上了楼梯,她打开房门。

乔治在床上,看书。

“猫弄来了吗?

”他问,把书放了下来。

“不见了。

“会到哪里去了呢?

”他说,暂且将眼睛移开了书本。

她在床边坐了下来。

“我好想要呵,”她说,“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么想要。

我要那只可怜的猫咪。

可怜的猫咪在雨地里多不好玩。

乔治又拿起了书本。

她走过去坐在梳妆台的镜子前头,举起手用镜子照看自己。

她端详她的侧脸,一侧看罢又看另一侧。

之后端详后脑勺与脖颈。

“你看我把头发留长起来,好不好?

”她问,又照看自己的侧脸。

乔治抬起眼来看到她的颈部,发尾剪得像个男孩子。

“我喜欢你现在这个样子。

“我可烦了,”她说,“我讨厌死像个男孩子了。

“你看起来好帅呵。

”他说。

她将镜子放在梳妆台上,走到窗前往外看。

天要黑了。

“我要把头发往后梳,扎得紧紧光滑的,在脑后打个大结我可以抚摸。

”她说,“我要只猫咪抱在膝上,我摸它,它会咕噜噜地叫。

“喔?

”乔治在床上说。

“我还想用自己的银器用餐,而且要有蜡烛。

我还想一年四季如春,我可以在镜子前梳我的头发,猫和新衣服我也想要。

“哦,别说了,还是去读点什么吧。

”乔治说着,又继续读他的书。

女士在向窗外看去。

天色已黑,仍在下雨。

“不管怎样,我想要只猫,”她说道,“我想要只猫,我现在就想要只猫。

如果我不能留起长发或者有其他的快乐,我总可以有只猫吧。

乔治没有注意听,他在读自己的书。

有人敲门。

“请进。

”乔治说着,从书中抬起头来。

门口处站着女侍,她抱着一只龟壳花纹的大猫,那猫紧紧地缩在她的怀里,尾巴还在摇摆。

“打扰一下,”她说,“店主叫我把这个带给太太。

(有删改)

【注】这篇小说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在传统的美国家庭中,男性地位高于女性,丈夫决定着妻子的一切。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和人物,其中下雨的环境描写为猫的活动提供了特殊场景,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小说中有多处人物对话,贴合人物性格和情感,用语简洁明了,极富口语特点,体现了海明威小说“电报式”的语言特色与风格。

C.雨中的猫是本文的线索,小说围绕这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寻猫——寻猫不得——店主送猫。

结构严谨,情节完整而又引人思考。

D.作者采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腻地表现了美国太太在回到旅店后因寻找不到自己的爱猫而产生的烦闷、压抑和失望之情。

5.旅店老板对美国太太的态度和美国丈夫对太太的态度有何不同?

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6.请在理解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根据第一段中“紧紧”一词,分析“雨中的猫”的象征意义。

【答案】4.D5.态度不同:

旅店老板对美国太太尊重、帮助和关心;美国丈夫对她的态度是漠视、冷淡、虚伪、置之不理。

用意:

①两种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丈夫对妻子的冷漠、虚伪;②暗示女主人公苦闷、压抑的真正原因,表达了对美国丈夫行为的不满,从而突出了主题。

6.①“紧紧”一词写出猫在雨中头尾贴在一起的状态,表现了她无助、孤独、可怜的处境,需要人呵护;②猫的处境和美国太太在家中的处境相似,猫象征着美国太太,她在家中得不到丈夫真正的爱护和尊重,内心孤独;③她对雨中猫的帮助暗示着她渴望得到关心、爱护和尊重,同时也表现了女权意识的觉醒,渴望获得自主,掌握自己的命运。

【解析】

4.试题分析:

D项,“自己的爱猫”错误,由原文可知,这只猫是美国太太在旅店中透过窗户偶然见到的。

点睛:

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细节鉴赏。

其中A项,分析小说开头段的作用,B项鉴赏小说中语言风格,C项分析小说的线索,D项鉴赏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手法和人物心理。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

通读全文,关注细节。

第一步: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把握小说刻画人物的个性特点与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分析主人公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

明确主旨,关注手法。

结合小说主旨和细节做出准确判断。

5.试题分析:

本题解答时可通读原文,分别找出能体现旅店老板和美国丈夫态度的细节,然后分析归纳,再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就可以。

旅店老板见美国太太出门就派女侍送来了伞,听说美国太太想要一只猫,就让女侍送来了一只,可见旅店老板的态度是尊重、关心;美国丈夫听见妻子提出的种种要求,要么表示不同意,要么敷衍,要么干脆不去听,表现出漠视、虚伪、冷淡的态度。

旅店老板的态度和丈夫的态度对比鲜明,而丈夫是与美国太太共同生活的人,这就反映出女主人公苦恼的真正原因,这一安排起到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6.试题分析:

本题解答时可先结合相关语句解释“紧紧”一词在文中的含意,然后结合写作背景分析“猫”的象征意义。

“紧紧”在小说中是写猫在雨中的样子的,反映出这只猫的无助和可怜。

由注释可知,这篇小说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在传统的美国家庭中,男性地位高于女性,丈夫决定着妻子的一切,妻子没有权力决定自己的命运,妻子看到猫而心生怜悯,也正是由猫的处境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她要救猫,正反映出她想改变自己的命运,由此可知猫是美国妻子的象征。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7年3月,由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王兆鹏与搜韵网站共同打造的《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正式上线,仅两天,网络点击量就达220万次。

登陆平台,点击诗人名字,侈可看见他一生行迹的文字版和路线图,点击路线图中的任一个地点,能看到他在这里的生活轨迹,留下的作品,该平台利用大数据打造了一张“文化版”中国地图。

这之前,文学研究几乎没有利用过大数据,该地图第一次通了历史的时空隔阂,将唐宋诗人请出了“格子间”。

这并非王兆鹏第一次将大数据和文学连接在一起。

上世纪90年代,他就利用大数据给唐诗宋词排名次,结果遭到一片骂,但王兆鹏却还是选择相信数据,他觉得在将来的文史研究中,作品的好坏评价“必须要有数据作支撑。

”该地图还引起了海外研究者的关注,哈佛大学相关项目组也发来邮件,希望合作共享数据。

(摘编自翁佳妍《用一张地图,将唐宋诗人请出“格子间”》)

材料二:

我们生活在一个任何人都无法摆脱数据的大数据时代。

数据越多,人们做出的分析就越多;人们分析得越多,制造的烟幕弹也就越多.因此不能单看数据的表象,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以美国交通部关于对阿拉斯加航空公司和美国西部航空公司的飞机晚点率统计分析为例:

自1987年起,美国交通部就要求航空公司上报每个月的晚点记录。

在最近的报告中,美国西部航空公司是表现最好的一家,晚点率最低。

在竞争对手纷纷倒闭的情况下,形势一片大好。

但1991年的夏天,美国西部航空公司却宣布破产,这与分析人员统计分析有关。

分析人员统计分析时只关注四个对象:

客机、到达机场、客机数量和晚点频率,而忽视了天气条件、载客率等,又加之在统计平均数时,对某些指标进行过度加权后,两个公司的平均晚点率就完全走向了反面。

(摘编自美国冯启思《对“伪大数据”说不:

走出大数据分析与解读的误区》)

[注]统计学认为,在统计中计算平均数等指标时,为了考虑到每个数量在总量中所具有的重要性不同可以给予不同的权数,这样的做法就叫加权,即对各评价因子在总体评价中的作用进行区别对待,事实上,没有重点的评价就不算是客观的评价。

材料三:

近日,《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印发。

据介绍,《方案》旨在运用大数据概念和技术创新农业监测统计工作的思路和办法,推动大数据在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等环节的应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

试点省份包括:

天津、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青海、新疆,当前由于农业数据的共享开放不足,导致信息孤岛、数据壁垒、数据碎片化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大量存在。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副司长王小兵认为,充分利用大数据对农业生产要素实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摘编自《<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方案>公布:

打破信息孤岛共享涉农数据》)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图数据支持以下结论:

整体上,美国西部航空公司正点到达的表现要胜过阿拉斯加航空公司。

B.如图数据支持以下结论:

美国西部航空公司在每个机场的正点到达率均低于阿拉斯加航空公司。

C.美国西部航空公司最终走向了破产,这与分析人员所关注的评价对象不够全面有着一定的关系。

D.为了统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我们不能够在加权后进行平均数的统计,否则统计结果会有偏差。

8.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利用大数据打造了一张“文化版”中国地图,这是国内文学研究领域首次利用大数据的个案。

B.王兆鹏的研究引起了哈佛大学相关项目组的关注,这说明海内外的文学研究者对于大数据的利用还是有一些共识和期待的。

C.冯启思认为数据越多,人们的分析就越多,烟幕弹也就会更多,所以不能只关注数据的表象,要敢于对“伪大数据”说不。

D.从《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方案》的试点省份分布来看,说明我国当下利用大数据推进农业发展的侧重点应该放在西部地区。

E.大数据的使用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持,使得一些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因此利用大数据是行业发展的前提。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在信息化的当下我们该怎么对待大数据研究。

【答案】7.D8.BC

9.①依托大数据,对社会各行业进行更科学、有效的研究,合作共享,争取更大的发展。

②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大数据隐藏的烟幕弹仔细辨别,不能盲目相信“伪大数据”。

【解析】7.D“我们不能够在加权后进行平均数的统计”错,原文的意思是不能过度加权.

8.A.“首次使用”错,上个世界90年代王兆鹏就用数据给唐诗宋词排名次D.“侧重点应该放在西部地区”于原文无据E.“利用大数据是行业发展的前提”过于绝对。

7.试题分析:

D.为了统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我们不能够在加权后进行平均数的统计,否则统计结果会有偏差。

“我们不能够在加权后进行平均数的统计”错,原文的意思是不能过度加权。

.

8.试题分析:

A.“首次使用”错,上个世界90年代王兆鹏就用数据给唐诗宋词排名次D.“侧重点应该放在西部地区”于原文无据E.“利用大数据是行业发展的前提”过于绝对。

点睛:

新闻材料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

9.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理解和概括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理解文意,本题可以作答为,依托大数据,对社会各行业进行更科学、有效的研究,合作共享,争取更大的发展。

‚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大数据隐藏的烟幕弹仔细辨别,不能盲目相信“伪大数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

文言文阅读

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东莞莒人。

少好《书》《传》,博览多通。

及高祖克京城,问何无忌曰:

“急须一府主簿,何由得之?

”无忌曰:

“无过刘道民。

”即驰信召焉。

高祖谓之曰:

“我始举大义,方造艰难,须一军吏甚急,卿谓谁堪其选?

”穆之曰:

“贵府始建,军吏实须其才,仓卒之际,当略无见逾者。

”高祖笑曰:

“卿能自屈,吾事济矣。

”即于坐受署。

时晋纲宽弛,威禁不行,小民穷蹙,自无立所。

重以司马元显政令违舛,桓玄科条繁密。

穆之斟酌时宜,随方矫正,不盈旬日,风俗顿改。

从征广固,还拒卢循,常居幕中画策,决断众事。

刘毅等疾穆之见亲,每从容言其权重,高祖愈信仗之。

高祖举止施为,穆之皆下节度。

凡所荐达,不进不止。

常云:

“我虽不及荀令君之举善,然不举不善。

”高祖西讨刘毅,以诸葛长民监留府,总摄后事。

高祖疑长民难独任,留穆之以辅之。

长民果有异谋,而犹豫不能发,乃屏人谓穆之曰:

“悠悠之言,皆云太尉与我不平,何以至此?

”穆之曰:

“公溯流远伐,而以老母稚子委节下,若一毫不尽,岂容如此邪?

”意乃小安。

高祖还,长民伏诛。

穆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壅滞。

性奢豪,食必方丈,旦辄为十人馔。

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十三年,疾笃,诏遣正直黄门郎问疾。

十一月卒,时年五十八。

高祖受禅,思佐命元勋,谥穆之曰文宣公。

太祖元嘉九年,配食高祖庙庭。

(节选自《宋书·刘穆之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

B.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

C.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

D.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字,乳名,小名,父母给吃奶时期的孩子起的昵称,与表字不同,并不正式。

B.高祖,南朝宋首位皇帝的庙号;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C.方丈,原文中指的是一丈见方的屋子,刘穆之在吃饭时一定要选择宽敞的房间。

D.配食,附祭,配享,指让亡灵在同一祠庙里共享祭品,让后死者附于先灵合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穆之少年有才,恰逢其会。

他年轻时喜好《书》《传》,博览精通群书,高祖攻克京城时,急需一位府主簿,经何无忌举荐来到高祖身边而被任命。

B.刘穆之依据形势,立改颓政。

当时晋朝朝纲松弛,司马元显政令有错,桓玄所定的法令繁密,因此民不聊生,穆之相机改正,不到十五天,已见效果。

C.刘穆之忠于君主,巧化时艰。

对高祖的行为举止,他都加以规范,并积极荐举良臣,巧妙劝慰有反叛之心的诸葛长民,为高祖返回除逆赢得了时间。

D.刘穆之性格豪奢,受君恩宠。

他一个人吃饭,常需做出十人吃的饭;他自认为除用度稍大之外,没有其他对不起君主的地方;他生前死后极见恩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始举大义,方造艰难,须一军吏甚急,卿谓谁堪其选?

(2)刘毅等疾穆之见亲,每从容言其权重,高祖愈信仗之。

【答案】10.A11.C12.B

13.

(1)我刚刚举起大义之旗(发动起义),正到了艰难的时候,很是急需一名军吏,您说谁能担当此任?

(“始”“造”“须”“堪”)

(2)刘毅等人嫉恨刘穆之被高祖亲近,常常怂恿说刘穆之手中权力太大,高祖反而更加信任依仗他。

(“疾”“见”“从容”“仗”)

【解析】

10.试题分析:

画线句子是刘穆之与高祖的对话,由上文可知刘穆之性情豪放奢侈饮食不知节俭,画线句子中“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正是对上文的概括,由此可知“虽每存约损”后应断开,可排除BC两项。

比较AD两个选项,“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意思是“除此之外,我没有一丝一毫对不起您的地方”,与人物性格相符,也与前后文语境相合;而“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意思可以理解为“除此以外一点点,不会辜负您”,语意不够通顺。

故答案应为A项。

1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

C项,“指的是一丈见方的屋子,刘穆之在吃饭时一定要选择宽敞的房间”不当。

原文为“性奢豪,食必方丈”,“方丈”在这里是古今异义词,指吃饭时面前一丈见方的桌上摆满了食物,形容吃得阔气。

点睛:

本题将古今异义词与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起来考查,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

选文是人物传记,一般主要考查的文化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选拔、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古代重要地名、官场的一些理解、朝廷的官职、礼仪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解答这类题目,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将相关知识记牢,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

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

12.试题分析:

B项,“不到十五天”错,原文是“不盈旬日”,“旬日”是十天,“不盈旬日”即不到十天。

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

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13.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1)“始”,刚刚;“举”,发动;“造”,到;“须”,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