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标点与翻译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34452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文标点与翻译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古文标点与翻译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古文标点与翻译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古文标点与翻译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古文标点与翻译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古文标点与翻译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古文标点与翻译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古文标点与翻译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古文标点与翻译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古文标点与翻译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古文标点与翻译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古文标点与翻译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古文标点与翻译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古文标点与翻译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古文标点与翻译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古文标点与翻译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古文标点与翻译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古文标点与翻译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古文标点与翻译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古文标点与翻译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文标点与翻译笔记.docx

《古文标点与翻译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文标点与翻译笔记.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文标点与翻译笔记.docx

古文标点与翻译笔记

古文标点与古文翻译(要求)

古文标点

古书一般不断句,前人读书时需要自己断句。

断句时,用“、”或“o”作标记,句中停顿标于字下,句末停顿标于字旁,此即句读。

《说文》:

“、,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礼记·学记》:

一年视离经辨志。

古人给古书作注,虽然不管断句,但注文一般都是在应该断句的地方。

有注之处多为断句之处。

现存古籍,经过标点的只是一小部分,且未必都正确。

一.古籍不标点断句的原因

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

①简略②和口语一致

2.与早期古籍成书与流传方式有关

①口头流传成书(如《易》)

②口耳相授流传(如《诗》)

3.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

①对称性②多虚词③节奏鲜明④押韵

4.与古时的学术风气有关

①崇古之风②训诂之风

二.文言语言的形式特点

①对称性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淮南子·览冥篇》)

②多虚词

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与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孟子·滕文公上》)

③节奏鲜明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易经·系辞上》)

④押韵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三.断句不等于标点

断句正确不等于文义理解无误

兴元中·有僧曰法钦·以其道高·居径山·时人谓之径山长者(《唐语林》卷一)

A兴元中,有僧曰法钦,以其道高,居径山。

时人谓之径山长者。

B兴元中,有僧曰法钦。

以其道高,居径山,时人谓之径山长者。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诸葛亮《出师表》)

A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B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子产不毁乡校(《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教材中P277】

鄭人游于鄉校以論執政然明謂子產曰毀鄉校何如子產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後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實不才若果行此其鄭國實賴之豈唯二三臣仲尼聞是語也曰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

四.古文标点的要求

1.字句必须能讲得通

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3.语句必须符合文言语法

4.押韵的文字必须符合古韵

1.字句必须能讲得通

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

“请寓乘。

”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

“请寓乘,从左右。

”皆肘之,使立于后。

(王伯祥《春秋左传读本》)

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左传·成公二年》)

洪于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

洪于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

(《资治通鉴》卷61)

(臧)洪于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

臧洪守东郡,粮尽援绝,让部下将士和百姓弃城逃命。

无事:

无须;没有必要。

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资治通鉴》卷146,中华1956)

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

郦生至,入谒。

沛公方居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

(《资治通鉴》,中华1956)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

郦生至,入谒。

沛公方居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居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

3.语句必须符合文言语法

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

(《老子》,朱谦之《老子校译》)

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史记·项羽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

学剑,又不成。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4.押韵的文字必须符合古韵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

愿足下详察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华1962《中华活页文选》合订本)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

”愿足下详察之。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

五.标点古文的方法步骤

1.识字辨义是标点古文的前提

2.要熟悉文言的词法句法

3.要掌握足够的古代文化知识

4.充分利用文言虚词

5.充分考虑行文特点

1.识字辨义是标点古文的前提

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

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者。

(《三国志·华佗传》,中华1959)

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者。

(华佗)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者

去-弆[jǔ]:

收藏;密藏。

《左传·昭19》:

“紡焉以度而去之。

”孔颖达疏:

“去,即藏也。

字書去作‘弆’,羌莒反。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

不自贵重。

顾藉谓功业可立就。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商务印书馆《韩昌黎集》下)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

2.要熟悉文言的词法句法

厩焚。

子退朝。

曰:

“伤人乎不?

”问马。

厩焚。

子退朝。

曰:

“伤人乎?

”不问马。

厩焚。

子退朝。

曰:

“伤人乎?

”“不。

”问马。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夫拜谒,礼仪之效,非益身之实也。

夫拜谒礼仪之效,非益身之实也。

(《诸子集成》本)

夫拜谒礼仪之效非益身之实也(《论衡·非韩》)

3.要掌握足够的古代文化知识

史记天官书云。

牵牛为牺牲。

其北河鼓。

河鼓大星。

上将左右。

左右将。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商务《万有文库》)

史记天官书云:

“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

河鼓大星上将左右。

”左右将,…(同上,人民文学1962)

张守节《正义》:

“河鼓三星,在牵牛北,主军鼓。

盖天子三将军:

中央大星,大将军;其南左星,左将军;其北右星,右将军。

所以备关梁而拒难也。

《史记·天官书》云:

“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

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资治通鉴》标点本)

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

夏太后死。

彗星复见西方。

十六日,夏太后死。

(《史记会注考证》)

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记·秦始皇本纪》)

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

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

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

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枚《黄生借书说》)

通籍:

指初作官,意谓朝中已有了名籍。

4.充分利用文言虚词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

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曹植《与杨修书》,中华1977《文选》本)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

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

唯善,故能举其类。

(《左传·襄3》,中华1957《春秋左传读本》)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

夫唯善,故能举其类。

六.常见虚词举例

例一:

子谓子贡曰:

“女与回也(,)孰愈?

”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

”(《论语·公冶长》)

例二: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史记·项羽本纪》)

也:

通常位于句中(表停顿)或句末(表判断。

有时与疑问代词配合使用,表疑问的判断)。

使用逗号(,)或句号(。

)。

例一:

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荀子·天论》)

例二: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例外:

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智;…”(《左传·僖三十年》)

夫:

通常位于句首(句首语气词)或句末(句末感叹语气词)。

应在其前后断句。

但因“夫”还有其他义项,例如“丈夫”、“大夫”、“夫人”、“啬夫”等,还可以做指示代词,所以应特别留意。

例一:

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史记·留侯世家》)

例二:

汤之问棘也是已。

(《庄子·逍遥游》)

例三:

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

(《孟子·告子下》)

例四: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史记·项羽本纪》)

矣:

位于句末,表陈述语气,有已然的时态意味。

已(而已、耳):

表限止性陈述语气。

均应用句号(。

)。

“已”可作副词,应留意它是否位于动词前;“耳”有实词用法,也应注意。

例一: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庄子·秋水》)

例二: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庄子·逍遥游》)//所为立王者,为社稷耶?

为王立王耶?

(《战国策·齐策六》)

例三:

曰:

“是鲁孔丘与?

”(《论语·微子》)//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

(《史记·甘茂传》)

例四:

是之不忧,而何以田为?

(《左传·襄十七年》)

乎、邪(耶)、与(欤)、为:

位于句末,表疑问语气。

使用问号(?

)。

这几个句末疑问语气词都有其他的用法,应留意。

例一:

是谓全德之人哉!

(《庄子·天地》)//岂人主之子孙必不善哉!

(《战国策·赵策》)

例二: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屈原《离骚》)

哉、兮:

位于句末,表感叹语气。

可使用感叹号(!

)。

“兮”作叹词比较特殊,多位于分句末尾,则应用逗号。

例一: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例二:

子曰:

“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唯何甚?

”(《论语·述而》)//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

(《书·召诰》)//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诗经·郑风·狡童》)

“盖”、“唯(惟、维)”等句首语气词。

应在其前面断句。

例一:

可谓好学也已矣。

(《论语·子张》)

例二: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论语·阳货》)

例三: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例四: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

例五: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庄子·逍遥游》)

例六: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例七: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应注意语气词或连词等与语气词的连用,切勿在其间断句。

例一: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礼记·大同》)

例二: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左传·隐元》)

例三:

求之与?

抑与之与?

(《论语·学而》)//知不足邪?

意知而不能行邪?

(《庄子·盗跖》)

例四:

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

将游大人以成名乎?

(《卜居》)

例五:

人之情,宁朝人乎?

宁朝于人乎?

(《战国策·赵策四》)

“而”、“且”等连接分句的连词。

应在其前面断句。

不过,这些连词也可能可以连接词或词组,则可能位于主句或分句当中。

另外,它们可能还有实词的用法,断句时须灵活处理。

5.充分考虑行文特点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江淹《别赋》)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

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

七.标点步骤:

1.统揽原文,了解大意

快速扫描,在统揽原文的基础上掌握大意。

2.铅笔点断,不计符号

充分利用尾句的语气词;韵文的韵尾;对句和古人的注疏等。

3.细查文意,选择符号

对疑难之处要仔细分析,根据文意选择符号。

4.通览全文,最后确定

《孟子·梁惠王下》【教材P283】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猶以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猶以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於境問國之大禁然後敢入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方四十里為阱於國中民以為大不亦宜乎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教材中P287】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

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

“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

“不然。

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

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古文翻译

一、古文翻译的历史

二、古文翻译的标准

信、达、雅

三、古文翻译的原则

直译与意译

四、古文翻译的方法

对、换、调、留、增、删

一、古文翻译的历史

《诗·魏风·硕鼠》: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郑笺:

我事女三岁矣,曾无赦令恩德来顾眷我。

《尚书·尧典》:

帝曰:

“咨,四岳!

朕在位七十载,汝能用命,巽朕位?

”岳曰:

“否德忝帝位。

”曰:

“明明扬侧陋。

”师锡帝曰:

“有鳏在下,曰虞舜。

”帝曰:

“俞,予闻,如何?

《史记·五帝本纪》:

尧曰:

“嗟,四岳!

朕在位七十载,汝能用命,践朕位?

”岳应曰:

“鄙德忝帝位。

”尧曰:

“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

”众皆言于尧曰:

“有矜在民间,曰虞舜。

”尧曰:

“然,朕闻之,其如何?

二、古文翻译的标准

严复:

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天演论·译例言》)

信:

译文要忠实于原文

达:

译文要通畅明白

雅:

译文要典雅优美

1.信(译文要忠实于原文)

原文:

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

听到它们的叫声,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

因此仁慈的人总是远离厨房。

(1)忠实于原著,前提是完全理解原文。

人始入官,如入晦室,久而愈明,明乃治,治乃行。

(刘向《说苑》)

译:

A、人刚踏上仕途,就好像进入黑房子,时间长了才越明亮……

B、人进入官场,就好像进入黑色的房子,时间长了眼睛才越明亮……

C、人刚刚当官,就好像走进黑暗的房子,时间长了才能看得更清楚……

 

常见错误:

不了解字词含义

通假字、古今字、词的本义、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问题,造成误译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译:

齐国虽然是一个狭窄的小国,我怎么会去疼爱一头牛?

(2)尽可能保持原貌:

用词、句型、句式、修辞手法等。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

(《资治通鉴》)

译:

A、孙权祖孙三代都在江东地区割据。

B、孙权割据江东地区,已经经历了三代。

魏文侯使西门豹往治于邺。

(刘向《说苑》)

译:

A、魏文侯派使西门豹前去治理邺地。

B、魏文侯差使西门豹前去邺地管治。

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

(戴名世《鸟说》)

译:

A、我读书的房子,它的旁边有一棵桂树。

B、我读书的房子旁边有一棵桂树。

常见错误:

不了解古汉语的语法修辞。

少时,一狼径去,一狼犬坐于前。

译:

……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

(3)注意代词指代的对象,补足确切的省略成分。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庄子·养生主》)

译:

A、我听到庖丁的话,获得了养生的道理啊!

B、我听到庖丁的话,从中获得了养生的道理啊!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译:

债款全部收齐后,用(它)买些什么回来?

(4)典籍中的专有名词、术语等,不能也不必翻译,只须保持原貌。

孔子问漆雕马人曰:

“子事臧文仲、武仲、孺子容,三大夫孰为贤?

”漆雕马人对曰:

……(《说苑·权谋》卷十三,章三十八)

译:

孔子询问给马上漆、雕刻的人:

“你侍奉臧文仲、武仲、孺子容,三位大夫谁更有贤才呢?

”给马上漆、雕刻的人回答说:

……

贞元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

译:

唐德宗李适年号十九年,柳宗元由蓝田县尉升任御史台的属官,掌管监察百官,巡按郡县狱讼、军戒等事。

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

(《水经注·江水》)

译:

这座山在公元100年发生崩塌,公元377年又发生崩塌。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列子·汤问》)

译:

太行、王屋两座山,占地七百里见方,高达八万尺。

2.达(译文要通畅明白)

姜氏何厌之有?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译文一:

姜氏什么满足的有?

译文二:

姜氏有什么满足?

译文三:

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

(1)通顺畅达,没有语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合乎逻辑

爱憎之间,所宜详慎。

(《新唐书·魏徵传》)

译:

A、喜爱与厌恶之间,是应该仔细慎重的。

B、对于人的爱憎,是应该仔细慎重的。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论语·子路从而后》)

译:

(老丈)留子路住宿,杀了鸡烧了黄米饭给他吃,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来拜见子路。

吾以子为異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论语·先进》)

译:

A、我以为你是别人的问题,想不到是仲由和冉求的问题。

B、我以为你是问别人(的情况),想不到是问仲由和冉求(的情况)。

(2)贯通文化背景。

哀公问于有若曰:

“年饑,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

“盍彻乎?

”(《论语·颜渊》)

译:

鲁哀公问有若:

“年成不好,国家的财用不够,怎么办?

”有若回答说:

“为什么不实行税率为十分之一的彻法呢?

3.雅(译文要典雅优美)

郑卫之女不充后宫。

(李斯《谏逐客书》)

译文一:

郑、卫两国好看的大姑娘不会住满后宫。

译文二:

郑、卫两国的美女不会住满后宫。

雅即“典雅”,典,典范;雅,文采。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刘开《问说》)

A、君子学习务必喜欢询问,询问和学习是互相辅助而进行的。

不学就不能通过学习来提出疑问,不问就不能通过询问来扩充知识。

喜欢学习却不勤快地询问,不是真正能学习的人。

道理明白了,有时候却达不到行动的境界;认识事情的大体,有时却不了解其中的细节,放弃询问可怎么解决呢?

比自己有才能的人,向他询问以便破除疑惑,就叫做接近有道的人来纠正错误;比不上自己的人,向他询问以便求取一个心得,就叫做通过有能力去问没有能力,通过多去问少;和自己才能相当的人,向他询问以便互相切磋,这就叫做互相反复质问、辩论,以致能够审察问题而且明智地加以分辨。

B、君子学习一定好问,问和学是相互辅助进行的。

除学以外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得出疑问,除问以外没有什么可以使知识增长。

爱好学而不勤于问,不是真正善于学习的人。

明白了道理但可能不能通达于实践;知道事物的大概,但可能不知道事物的细节,除了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

问于比自己贤能的人,以解决自己的疑问,这就叫做通过接近有道之士而使自己得到更正;问于才识不如自己的人,以求得他的一个心得,这就叫做凭知道的东西问不知道的东西,凭多知识的问于少知识的。

问于才识与自己相若的人,用来切磋,这就叫做相互问难,认真严谨地问并且明白地分辨道理。

C、君子致学必然好问,问和学习相辅相成进行。

不学就不能提出问题,不问就不能见识广博。

好学但是不勤于发问的人不是真的好学。

懂得事理但不能用于实践,知道皮毛而不知道内涵。

除了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问题呢?

问比自己强的人,搞懂原本不懂的东西,所谓选择有道之人来规范自己。

问不如自己的人,只求有所获,所谓问别人不能的东西,以多问寡。

问和自己差不多的人,为了切磋,所谓互相问难,审查疑问而达到明辩的效果。

三、古文翻译的原则(类型)

直译和意译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于在春《国风普通话翻译》:

采来采去的苍耳子,斜口筐子可还没有装满。

可怜我惦记那远行的人,把篮子搁在那大路边。

郭沫若《卷耳集》:

一片碧绿的原野,原中有卷耳蔓草开着白色的花。

有位青年妇女左边肘上挂着一只浅浅的提篮,她时时弓下背去摘取卷耳,又时时昂起头来凝视着远方的山丘。

她的爱人不久才出了远门,是骑着一匹黑马,携着一个童仆去的。

她在家中思念着他坐立不安,所以才提着篮儿走出郊外来摘取卷耳。

但是她在卷耳的青白的叶上,看见她爱人的英姿;她在卷耳的银白色的花中,也看见她爱人在向她微笑。

的山丘上也看见她爱人在立马踌躇。

带着个愁惨的面容,又好像在向她诉说别离羁旅的痛苦。

所以她终究没有心肠采取卷耳了,她终竟把她的提篮丢在路旁,尽在草茵上思索。

(1)直译:

就是按照原文的语序和语法结构进行翻译。

直译重视译文中词语与原文中词语间的对应关系,要求译文和原文尽量做到词词相关联,句句相对应。

直译对原文的忠实,甚至要求译文的语言单位和原文的语言单位之间,要构成等值的关系。

是最接近于原文的一种译法。

(2)意译:

就是按照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去翻译。

意译的侧重点是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

为了更好地、更清楚地将原文的思想内容表达出来,意译时可增删、调换词语,可以重新安排句子的结构,甚至可以在深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从原文词句的束缚中争脱出来,只统摄原文大意进行翻译。

不拘泥于原文的具体字句,侧重于从整体上传达原文的意韵的一种译法。

直译的优与劣:

忠实于原文的语言,古今词语基本对应,可以帮助读者对应理解原文的语言结构,能有效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

但往往显得语句拘谨,有时会表达不清。

意译的优与劣:

不拘泥原文字句,对原作的思想情感可细致挖掘,便于读者理解原作的思想内容。

但不利于读者理解原文的字句,有时会丧失原文的语言风格。

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古文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

译文一:

希望再捡到碰死的兔子,结果当然不能再得到兔子,这件事却成了宋国的一个笑话。

译文二:

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会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嘲笑。

尔何知?

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译文一:

你知道什么?

六七十岁,你墓上的树木两手合抱了!

译文二:

你知道什么?

(如果你只活到)六七十岁,你墓上的树木(现在也该长到)两手合抱了!

四、古文翻译的方法:

对换调留增删

1.对(对译)

即将文言语句中的字词,逐个对译成字面意思与之完全相同的现代的词语。

(字字落实,一一转换成现代汉语。

)如:

余幼时即嗜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