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新课导入设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37065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嘉兴市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新课导入设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浙江省嘉兴市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新课导入设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浙江省嘉兴市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新课导入设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浙江省嘉兴市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新课导入设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浙江省嘉兴市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新课导入设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浙江省嘉兴市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新课导入设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浙江省嘉兴市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新课导入设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浙江省嘉兴市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新课导入设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浙江省嘉兴市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新课导入设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浙江省嘉兴市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新课导入设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浙江省嘉兴市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新课导入设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浙江省嘉兴市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新课导入设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浙江省嘉兴市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新课导入设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浙江省嘉兴市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新课导入设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嘉兴市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新课导入设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

《浙江省嘉兴市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新课导入设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嘉兴市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新课导入设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嘉兴市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新课导入设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

浙江省嘉兴市初中数学教学论文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新课导入设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优化初中数学新课导入设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

新课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其作用是激发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起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新课导入环节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在新课导入过程中往往方法单调,枯燥无味;或洋洋万言,喧宾夺主;或离题万里,弄巧成拙;或缺乏准备,演示失误。

其做法没有真正体现出新课导入的教学功能,其实效性差。

本文试图分别以优化初中数学新课导入设计,从而营造氛围,激发兴趣,训练技能和开启思维等方面为切入点,就如何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关键词:

优化新课导入设计有效性

新课导入,就是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引出所要讲述的课题,把学生领进新知识学习的“大门”。

它是整个课堂教学中的开场白,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所谓优化初中数学新课导入设计就是教师在设计新课导入环节时充分考虑新课程理念、教材、教师、学生四者的关系,设计出各种各样、妙趣横生且具有数学学科特点的导入,激发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因此优化初中数学新课导入设计对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新课导入环节的设计还存在许多不足。

主要表现为有些教师对新课导入的作用认识不足,没有足够的重视,认为新课导入无足轻重。

在新课导入过程中往往方法单调,枯燥无味;或洋洋万言,喧宾夺主;或离题万里,弄巧成拙;或缺乏准备,演示失误。

他们的这些新课导入很难从内心深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达到启迪学生思维和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从而也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般无法达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目的。

因此,如何优化初中数学新课导入设计,直接关系到能否尽快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现实问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初中数学新课导入设计,本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初步探究,谈几点个人的体会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优化新课导入设计,营造氛围——导之以情。

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皮亚杰说:

“没有一个循环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

”智慧起源于动作,思维不过是内化了的动作。

在新课导入中教师要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注重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游戏激情法

游戏是青少年儿童酷爱的活动,利用游戏活动来进行新课导入,能使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受到感染,以饱满的热情和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学习当中。

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上册§4.2代数式时,考虑到课前的引例——“一隧道长

米,一列火车长180米。

如果该列火车穿过隧道所花的时间为

分,则该列火车的速度怎样表示?

”比较难。

因此,在新课导入时我和学生一起做了如下的游戏:

我首先邀请4名学生上讲台,模仿“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老师站在最前面,4名学生依次站在老师的后面,并且用双手拽着前面的人的衣服下摆,站在讲台的一侧。

(如图1)然后教师说明所做的游戏是“火车过隧道”,老师代表“火车头”,后面的4位同学代表火车的“车厢”,讲台代表“隧道”。

“火车”在“火车头”的牵引下开动起来。

当“火车头”进入“隧道”(如图2)的时候,教师提问下面的学生“火车进入隧道没有?

”学生答“没有!

“火车”继续前进。

当最后一节“车厢”进入“隧道”(如图3)的时候,教师提问下面的学生“火车进入隧道没有?

”学生答“进入了!

“火车”继续前进。

当“火车头”驶出“隧道”(如图4)的时候,教师提问下面的学生“火车出隧道没有?

”学生答“没有!

“火车”继续前进。

当最后一节“车厢”驶出“隧道”(如图5)的时候,教师提问下面的学生“火车出隧道没有?

”学生答“出来了!

 

通过这个“火车过隧道”的游戏,一方面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明确了火车过隧道时行驶的路程是等于隧道的长度加上火车的长度,轻而易举的化解了这一难点。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所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识设计一些游戏,能很好的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乐学,学得轻松。

(二)儿歌激情法

儿歌可以引起学生对童年的回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例如,我在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中,讲授“用字母表示数”这节内容时,考虑到借班上课,师生之间都很陌生,很有可能会出现冷场。

因此,在新课导入环节,我设计了教师和学生一起唱儿歌“数青蛙”: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一声“扑通”一声跳下水;

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两声“扑通”一声跳下水;

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三声“扑通”一声跳下水;

四只青蛙,四张嘴,八只眼睛,十六条腿,四声“扑通”一声跳下水;

……

接着提问:

如果这么一直数下去,那么你一辈子都数不完,有没有一种简便的方法来表示我们所数的数呢?

从而导入新课。

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能马上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可以使学生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在愉快中学到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二、优化新课导入设计,激发兴趣——导之以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前提,是探索、创造的原动力。

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说过:

“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能量的调节器,它能支配内在的动力,促成目标的实现。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说,兴趣是兴奋剂,是学习的动力。

因此教师在一堂课的开始安排一些与本节课所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的趣味活动,这样既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又能为学生增添乐趣、愉快地学习,从而获得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其做法有:

(一)悬念激趣法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设置悬念的导入手法,在影视剧和故事当中经常被应用,我们对此并不陌生。

而我们所任教的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难免有缺乏趣味的内容。

针对初中学生好奇的心理,教师能有意识的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产生探求问题奥妙所在的心理,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体会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欢乐,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如在上七年级上册§4.6整式的加减时,我设计了如下的一个悬念导入新课。

请你把自己的出生月份数乘2,加10,再把和乘5,再加上你家的人口数(小于10),将这样所得的结果告诉老师,老师就能很快地猜出你的出生年月以及你家有几口人。

你相信吗?

学生的兴趣很浓,很快就有几位学生按要求把所得的结果告诉我,我都能既快又准确的说出他(她)的出生年月以及他(她)家的人口数,令学生感到很是惊讶和佩服。

从而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这一问题的缘由,在我适时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很快就解决了这一“悬念”,并顺利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运用悬念激趣导入,应注意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恰当适度。

不“悬”,学生不思其解,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太“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也会降低学习兴趣。

因此要求教师在设置悬念时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底”。

所设悬念,要围绕教学中的重、难点,相近知识的易混点,研究问题的关键点等等。

同时设问要新颖,学生闻所未闻,始料不及,这样才能造成悬念,从而使学生产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二)故事激趣法

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是智力开发的阶段,他们年纪小,涉世不深,见不多识不广。

在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故事时,学生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听课的积极性往往都很高。

因此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课堂上适当穿插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故事或实例,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吸导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

例如,我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这一内容时,采用了以下的故事导入:

古时候,某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并献给了国王。

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要奖励这位大臣,大臣不好推托,就说:

“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米、16粒米、32粒米,……一直放满第64格!

“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

”国王哈哈大笑。

大臣说:

“我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那么多米粒!

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认为国王能满足大臣的要求吗?

实际上要满足大臣的要求,国库里应有2的64次方减1粒米。

以100粒/克计算,约为1844.67亿吨!

这是怎样算出来的呢?

学习“有理数的乘方”就明白了。

有趣的故事能够吸导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而数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多姿多彩的故事史,有数学家呕心沥血孜孜求索的故事;有闪耀广大劳动人民聪明与智慧的故事;有我国古代的数学家为人类做出不朽贡献的故事……这些故事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智慧、拓宽视野,又是很好的导入素材。

因此我们要合理地加以利用,为我们的新课导入服务。

三、优化新课导入设计,训练技能——导之以知。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对学生“双基”的训练与落实。

那么,在新课导入环节如何做到既要训练“双基”,又要导入新课呢?

我认为以下两种方法是比较常用且实用的方法。

(一)复习铺垫法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低级向高级这一客观规律的,学生学习也是这样,是循序渐进的。

因此,我们在新课导入时,可以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联系,在复习旧知识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联想,分析,逐步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拓展。

这样不仅使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同时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新知识的学习,消除了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恐惧和陌生心理,及时准确地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温故而知新”效果。

例如八年级上册§5.3.1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设计如下的复习铺垫导入:

解下列方程:

(1)

(2)

先让学生说一说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然后让学生按照步骤解上述两个方程,由两名学生板演,并请学生说出每一步的依据,最后提出问题:

如果有不等式

(1)

(2)

又该如何解?

通过这样的复习导入,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及依据,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新知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及依据做出了有效的铺垫,从而更有利于新课的教学。

运用复习铺垫法首先要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而结合点的确定又要建立在对教材认真分析和对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其次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同时在复习的过程中又要通过各种巧妙的方式设置难点和疑问,使学生思维暂时出现困惑或受到阻碍,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教授新知识的契机。

(二)练习铺垫法

练习铺垫法导入新课,就是根据新课教学的内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简单、容易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为新课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2.3.2有理数的乘法这节内容时,我设计了以下的一组练习来导入新课。

计算下列各题,并比较他们的结果:

(1)

(2)

(3)

你发现了什么?

再换一些数试一试。

通过这一组练习,使学生明确了小学里学过的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率和乘法分配律在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中依然适用,从而导入新课。

运用练习铺垫法导入新课应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将切合教材与课程标准,与新授课的重点、难点有密切联系的练习精选出来,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知识迁移的准备。

练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有笔答题,也可有口答题,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编写将会对新知识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

四、优化新课导入设计,开启思维——导之以智。

《数学新课程标准》同时也明确指出: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包括新课导入环节),我们除了要注意加强学生“双基”的训练,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也不能放松。

在新课导入环节如何开启学生的思维,可以尝试以下两种方法。

(一)提问质疑法

古人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确实,学习需要思维,而思维始于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因此,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设置疑问,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八年级上册§3.2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可以做如下的导入设计:

(1)如图,有一个由铁丝折成的立方体框,立方体的边长为2cm,在框的A处有一只蚂蚁,在B处有一粒糖,蚂蚁想吃到糖,所走的最短路程是多少cm?

(2)其他条件不变,把B处的糖换成C处,又该如何?

(3)那将立方体铁丝框改成立方体纸盒,上述两题结论又该如何?

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对于初中生来讲是比较难学习的知识,教师通过一个趣味化的问题背景,将学习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地揭示出来,再按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序地逐步解疑释难,然后老师便顺势导入新课。

运用提问质疑法,应注意问题的设计应由浅入深,一环紧扣一环,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这样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动机就能被激发,思维也能被激活。

当问题解决之后,他们的心理得到满足,产生了成就感和自豪感,增加了学习的自信心。

(二)类比推理法

类比是人们认识事物、理解客观规律的一种手段。

波利亚认为“类比就是一种相似”。

从数学的角度说,类比,又称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把一个数学对象已知的特殊属性迁移到另一个数学对象上去。

在新课导入过程中,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紧扣新课与旧知识的联系,适时运用类比推理法导入新课,将会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

例如八年级上册§5.3.1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设计如下的类比导入方法:

观察下列式子:

(1)

(2)

>4

(3)

(4)

>30

(5)

(6)

(7)

(8)

左边的式子与右边的式子相比较,你能找出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你能把它们归类吗?

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两个数学概念本身就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如两边都是整式,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都为一次。

所不同的就是方程是用等号连接起来的式子,而不等式是用不等号连接起来的式子。

因此,用类比推理法导入本节新课,能够促使知识的迁移,比旧出新,自然过渡。

当然,运用类比推理法应注意类比要贴切、恰当,两种知识之间要有很强的可类比性,才能使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刻理解并掌握知识。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的优化设计值得探讨和研究。

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因此,只要我们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每一次新课的导入都能精心的设计,并尽心组织好每一次新课的导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定能被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能增强,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也一定能提高。

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也一定能够获益非浅,更加喜欢数学,数学学习的能力和水平也定能提高。

 

参考文献

1叶尧城向鹤梅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范火良等《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郭成主编《课堂教学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雷玲主编《好课是这样炼成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文学荣编著《做智慧的教师——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应关注的55个问题》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第十三章:

干燥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熟练掌握表示湿空气性质的参数,正确应用空气的H–I图确定空气的状态点及其性质参数;熟练应用物料衡算及热量衡算解决干燥过程中的计算问题;了解干燥过程的平衡关系和速率特征及干燥时间的计算;了解干燥器的类型及强化干燥操作的基本方法。

二、本章思考题

1、工业上常用的去湿方法有哪几种?

态参数?

11、当湿空气的总压变化时,湿空气H–I图上的各线将如何变化?

在t、H相同的条件下,提高压力对干燥操作是否有利?

为什么?

12、作为干燥介质的湿空气为什么要先经预热后再送入干燥器?

13、采用一定湿度的热空气干燥湿物料,被除去的水分是结合水还是非结合水?

为什么?

14、干燥过程分哪几种阶段?

它们有什么特征?

15、什么叫临界含水量和平衡含水量?

16、干燥时间包括几个部分?

怎样计算?

17、干燥哪一类物料用部分废气循环?

废气的作用是什么?

18、影响干燥操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调节、控制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三、例题

例题13-1:

已知湿空气的总压为101.3kN/m2,相对湿度为50%,干球温度为20oC。

试用I-H图求解:

(a)水蒸汽分压p;

(b)湿度H;

(c)热焓I;

(d)露点td;

(e)湿球温度tw;

(f)如将含500kg/h干空气的湿空气预热至117oC,求所需热量Q。

解:

由已知条件:

P=101.3kN/m2,Ψ0=50%,t0=20oC在I-H图上定出湿空气的状态点A点。

(a)水蒸汽分压p

过预热器气所获得的热量为

每小时含500kg干空气的湿空气通过预热所获得的热量为

例题13-2:

在一连续干燥器中干燥盐类结晶,每小时处理湿物料为1000kg,经干燥后物料的含水量由40%减至5%(均为湿基),以热空气为干燥介质,初始湿度H1为0.009kg水•kg-1绝干气,离开干燥器时湿度H2为0.039kg水•kg-1绝干气,假定干燥过程中无物料损失,试求:

(1)水分蒸发是qm,W(kg水•h-1);

(2)空气消耗qm,L(kg绝干气•h-1);

原湿空气消耗量qm,L’(kg原空气•h-1);

(3)干燥产品量qm,G2(kg•h-1)。

解:

qmG1=1000kg/h,w1=40℃,w2=5%

H1=0.009,H2=0.039

qmGC=qmG1(1-w1)=1000(1-0.4)=600kg/h

x1=0.4/0.6=0.67,x2=5/95=0.053

qmw=qmGC(x1-x2)=600(0.67-0.053)=368.6kg/h

qmL(H2-H1)=qmw

qmL’=qmL(1+H1)=12286.7(1+0.009)=12397.3kg/h

qmGC=qmG2(1-w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