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资料 11《窦娥冤》教学参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539262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 11《窦娥冤》教学参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 11《窦娥冤》教学参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 11《窦娥冤》教学参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 11《窦娥冤》教学参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 11《窦娥冤》教学参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 11《窦娥冤》教学参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 11《窦娥冤》教学参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 11《窦娥冤》教学参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 11《窦娥冤》教学参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 11《窦娥冤》教学参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 11《窦娥冤》教学参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 11《窦娥冤》教学参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 11《窦娥冤》教学参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 11《窦娥冤》教学参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 11《窦娥冤》教学参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 11《窦娥冤》教学参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 11《窦娥冤》教学参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 11《窦娥冤》教学参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学资料 11《窦娥冤》教学参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 11《窦娥冤》教学参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11《窦娥冤》教学参考新人教版必修4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教学资料1.1《窦娥冤》教学参考新人教版必修4

一、整体把握

 

1.主题及其进步意义

剧中的主要人物是窦娥,她善良,本分,相信天理和官府,她的含冤被斩,是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各种流氓犯罪行径,尤其是对官府草菅人命的控诉;她被斩前质疑、责骂天地,为申明自己的冤屈又许下三桩誓愿,则表现了她不屈的反抗精神。

剧作强调了官府的反动本质:

视人命如草芥,滥施淫威,不能替百姓伸张正义,反而成为流氓恶棍的帮凶,置无辜的百姓于死地。

剧中楚州太守桃杌是造成窦娥冤案的关键人物,他是地方官员的代表。

他说自己是“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并且一见到告状的就下跪,说什么“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他不分青红皂白地对窦娥动用大刑,因为他相信:

“人是贱虫,不打不招。

”贪图钱财,而百姓的性命在他眼里如虫豸一般,他哪愿意动心思查清楚案件呢!

窦娥在临刑前唱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就表现了对官吏们反动本质的深刻认识。

2.情节和结构

本剧是元杂剧中情节和结构最讲究的作品之一。

剧作里,窦娥和张驴儿、桃杌的冲突与斗争是主要情节,那些和主要情节没有太大关系、却是人物活动的重要背景的情节往往由人物台词交代出来,而没有直接加以描述。

比如楔子和第一折之间剧情的时间跨度是十三年,这期间在女主角窦娥身上发生了不少事情:

随蔡婆搬到山阳县住,十七岁时和丈夫圆房,两年后丈夫病逝,服孝将近三年。

在引入主要矛盾上,作者也显示出非凡的功力。

第一折里第一个出场的人物是赛卢医,他的说白告诉我们他欠蔡婆四十两银子,蔡婆马上要来讨账,他打算杀掉她。

这样从一开始人们就被带入紧张的戏剧氛围中。

3.人物形象

窦娥基本的性格特征是善良,安分守己,有主见,刚强,她的反抗精神是在外界迫害下激发出来并迅速高涨的,是人物性格合理的发展。

善良,安分守己:

对于自己凄苦的身世,年轻守寡的窦娥以为这是命中注定的,为了来世的幸福,她要侍养婆婆,为丈夫服孝,听婆婆使唤。

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的善良与安分。

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可是一听说要对婆婆动刑,她不忍心婆婆受苦,更担心婆婆屈打成招,于是赶紧阻拦衙役,招认是自己药死了“公公”。

被押赴法场的路上,她央求刽子手绕过前街从后街走,因为不愿让婆婆看见了伤心。

有主见,刚强:

窦娥冤窦娥坚决抵制蔡婆含糊应允的婚事。

蔡婆胆小、怕事、怯弱,她眼看难以将张驴儿父子打发走,又感念他们的救命之恩,就想干脆答应和他们成亲了事。

这样窦娥的处境就比较孤立,可是她毫不退让,反复劝告蔡婆,使蔡婆不能贸然行事。

张驴儿父子一时不能如愿。

张驴儿的父亲被药死后,张驴儿进行要挟,她毫不畏惧,情愿和张驴儿对簿公堂。

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血肉模糊,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仍辩白自己的冤屈。

反抗精神:

窦娥反抗精神之强烈,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

她誓死不放过张驴儿,被判处死刑的她唱道:

“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贼!

前往法场受刑时,她埋怨天地、质疑天地、责骂天地。

对于窦娥这样的封建社会里没有什么见识的妇女来说,“天地”包含有王法、官府、天理、公道等意思。

因此表面上看,窦娥是在斥骂天地,实际上是对一整套用以维护人心、统治百姓的封建秩序的怀疑和斥骂。

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向世人申明自己的冤屈。

剧中其余的重要人物各有其突出的性格特征,如张驴儿的无赖、狠毒,桃杌的贪财、愚妄、凶暴,蔡婆的胆小、糊涂。

4.曲词的特点

第一,抒情性强,反复渲染人物的感情。

元杂剧中的曲词普遍具有抒情性强的特点,并且对人物的感情反复渲染,务尽务透,这一点和诗词作品强调含蓄蕴藉、点到为止大不相同。

如本剧第一折里的“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等几段曲词,是表现窦娥对自己的命运的悲叹的。

她先说自己“满腹闲愁”,老天知道了都会伤感;再尽情倾诉自己愁苦的情状:

每日寝食不安,日夜受煎熬,看到烂漫的花枝、圆圆的月亮,也只能加倍觉得伤心断肠,心里是说不出的焦虑、烦闷,眉头总是紧锁着;接着她感叹自己的愁苦没有尽头,随即简略回顾了她不幸的人生遭遇;最后她无可奈何地宽慰自己,把自己的不幸命运归因于前世注定,为了来世的幸福,此生她要好好积德。

这几段曲词将窦娥内心的痛苦、愁闷表现得淋漓尽致,动人心弦。

又如发三桩誓愿的场面,窦娥都是先用说白提出誓愿,然后用“曲”抒发感情,曲词里相应使用了三个典故,将皇天能够体察冤情、自己的冤屈定能感天动地的意思说足说透,增添了感染力。

第二,朴素本色,贴合人物的性格和处境。

本剧是由窦娥一人主唱的,她的唱词朴素通俗,多用当时流行的俗语,大量引用民间故事、历史故事,因此,她的唱词明白好懂,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很有表现力。

此外,作者对人物在特定时候的心理把握得很到位,设计的唱词非常贴切,剧中的人物因此而显得活生生的,好像就在我们眼前一样。

如第三折“快活三”“鲍老儿”两支曲词,这是窦娥临刑前和婆婆诀别时的唱词。

她一面为自己的身世伤心,一面向婆婆“交代后事”。

她反复唱“念窦娥”,表现了她在生命即将结束时回想起自己的不幸身世悲不自胜的心情。

她向婆婆“交代后事”:

“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这几句唱词看起来平平淡淡,实则意蕴无穷,极为动人。

它让人感受到窦娥这位生命无端被戕害的青年妇女对生命的留恋,而她临死前对婆婆提出的要求之低,又表现了她在婆婆面前一贯的善良与温顺。

剧作中的说白同样生活化、口语化,切合人物的性格和处境。

二、问题探究

1.窦娥是被昏聩的官吏屈判成杀人死罪的,却在第三折“滚绣球”一曲里责骂天地,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窦娥原本善良、本分,认为自己之所以屡遭不幸,很可能是因为前世做错了什么,此生只有好好奉养婆婆,才能修得来世的幸福。

她的心愿很卑微,可是先有流氓张驴儿破坏在前,接着有昏官桃杌毁灭在后,他们联手剥夺了窦娥的生存权,将她逼上了绝路。

原本坚信官府能辨明她的冤屈的窦娥怎能不万般委屈、愤慨呢?

而呼天抢地,这是人们在遭受巨大打击时近于本能的一种反应,所谓“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所以说,窦娥将一腔怒火烧向天地,是很自然的情绪反应。

不过,从深层意义上来看,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为了便于统治人民,往往以青天白日自喻,官府的公正、清明和天地的公正、清明一样,是不容怀疑的。

表面上看,窦娥是在斥骂天地,实际上暗含着对一整套用以维护人心、统治百姓的封建秩序的怀疑和斥骂。

因为窦娥已认识到,自己的冤案不只是由桃杌造成的,她原以为上级会复勘案件,完全没有料到自己马上就被押赴法场受刑。

另外,窦娥的唱词里对不合理的黑暗社会现实的抨击,超出了一己遭遇的性质,具有广泛概括的意义,因此有着鲜明的社会批判的性质,这一点更多体现了剧作者的思想高度。

不过,掌握不了自己命运的窦娥还是无法摆脱对天地鬼神的信任和仰赖的,她也相信自己的冤屈一定能感动天地,所以在临刑发誓愿时,她满心期盼天地能主持公道:

“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

咒骂、指责天地,最终却又不能不依靠天地申明自己的冤屈,这是窦娥的命运的可悲之处,也是封建社会里普通百姓哀呼无告的普遍状况。

2.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并且这三桩誓愿都实现了(第四折里交代楚州大旱三年),怎样看待这样的超现实情节?

这一超现实的情节首先是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需要。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窦娥是无力辩白自己的冤屈的,她的故事到她被斩就结束了。

这样,她强烈的反抗精神便不能充分体现出来,为了突出窦娥的反抗精神及其巨大力量,作者安排了这样的超现实情节。

其次,这种安排也符合普通百姓的审美心理。

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被毁灭的主人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强大的力量的例子屡见不鲜,这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的、进步的事物的肯定和支持,也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

再次,超现实的情节使作品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于奇异的浪漫色彩。

“六月雪”后来成为冤狱冤案冤情的代名词,可见这一剧情设计的成功。

关于练习

一 试根据以下的提示,探讨本剧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的来源

1.窦娥的不幸命运

2.窦娥的美好品质和她含冤被斩之间形成的对比

3.窦娥强烈的抗争精神

设题意图:

意在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本剧的悲剧效果,并对本剧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参考答案:

剧作中窦娥可以说是苦命的化身,她三岁丧母,七岁时父亲用她抵债,给蔡婆做童养媳,十七岁和丈夫完婚,还不到两年丈夫就去世了,最后更被流氓恶棍纠缠、陷害,惹上人命官司,终于含冤被斩。

剧作者把一连串的不幸遭遇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产生浓厚的悲剧效果,极大地引起人们的同情。

窦娥又是一位在道德上近于完美的青年女性,善良、安分原本是她的性格中的主要方面,在和越来越强大的敌对面的斗争中,她的性格中的清醒、有主见、刚强才突出了出来,可是这些不但不能够让她摆脱厄运,由于社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反而把她推向死亡。

如她任官府怎样严刑拷打,都不肯含冤认罪,可为了避免官府对婆婆用刑,她主动屈招。

她的善良、刚强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她的死期也定了。

又如,她很清醒,有主见,坚决不肯嫁给张驴儿,即使在张驴儿用人命官司要挟她时,她也不为所动,情愿和张驴儿“见官”。

应该说,她的这种做法是正确、果敢的。

可是官府并不清正廉明,却是流氓恶棍的帮凶,不分青红皂白将她送上法场。

这种个人的道德完美和社会黑暗现实之间存在的尖锐矛盾冲突,是这出悲剧具有浓厚悲剧效果的又一个因素。

此外,剧作结构精巧,使情节紧凑集中,主要矛盾冲突突出,以及对主人公窦娥抗争精神的强调,都是这出悲剧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的部分因素。

二 关汉卿的剧作中的人物语言朴素而富于表现力,不管是唱词或道白,都很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仔细阅读课文里的第三折,挑选一些精彩语句进行赏析。

设题意图:

让学生学习品味戏剧里人物的语言。

参考答案:

比如“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词。

这两支曲词是窦娥被押赴刑场时唱的。

在和张驴儿、桃杌的斗争中,窦娥的有主见、刚强,逐渐表现了出来。

在被押赴法场的路上,她的委屈和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

在曲词里,她质疑、责骂天地,既是向天地辩白自己的冤屈,又是对天地没有主持公道的抗争,表现了她遭受巨大冤屈时的痛苦不平和满腔怒火。

窦娥不屈的、强烈的斗争精神得到进一步表现。

又如窦娥临刑前和婆婆诀别时的一段说白:

“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这一段说白完全是年轻媳妇对婆婆的口吻,明白如话,自然真实,历来为人们称道。

再如“快活三”“鲍老儿”两支曲词。

具体分析见“课文研讨”。

三 根据文意,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当骂呵,则处分几句。

2.你敢是不肯,故意将钱钞哄我?

3.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4.你老人家放精细着,你挣扎着些儿。

设题意图:

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意判断词语的意义的能力。

参考答案:

1.数落、责备的意思。

2.大概是,莫不是。

3.连,介词。

4.“清醒”的意思。

四 根据关汉卿的《窦娥冤》改编的戏曲作品有不少,其中有的剧作在情节上和原剧相比有较大改动。

下面是程砚秋改编的京剧《六月雪》的主要剧情(有两种结尾),试和原作进行比较,说说你认为哪一种最好,并谈谈理由。

秀才蔡昌宗进京赶考,佣户张氏之子驴儿随往。

驴儿垂涎昌宗之妻窦娥,途中将昌宗推入河中,回家假说昌宗失足落水而死。

蔡母悲痛成病,想吃羊肚汤,驴儿又在汤内暗放毒药,不想被驴儿的母亲吃下,当即身亡。

驴儿于是诬告说蔡母杀害了他母亲,县官动用严刑逼供。

窦娥不忍婆婆受苦,挺身含冤代罪,被判斩刑。

行刑正值六月,忽然天降大雪,县官惊恐异常。

窦娥的父亲窦天章,时任八府巡按,前来楚州巡查,解救了窦娥,同时,蔡昌宗也并没有死,窦娥一家团圆。

(另一种结尾是:

窦天章来楚州一带巡查时,乡民替窦娥喊冤,于是将张驴儿抓获。

但当他赶去搭救窦娥时,窦娥已屈死于刑刀之下。

设题意图:

让学生注意关汉卿原作是怎样用人物身世之苦来加重剧作悲剧气氛的,并加深对原作中窦娥强烈斗争精神的体会。

参考答案:

两剧情节上的主要不同之处:

《六月雪》里窦娥是秀才蔡昌宗的妻子,《窦娥冤》里窦娥先做童养媳,成婚后不到两年丈夫就去世;《六月雪》里张驴儿在官府上诬告的是蔡母,《窦娥冤》里张驴儿诬告的是窦娥;《六月雪》里,窦娥在临刑前没有发三桩誓愿,天降大雪并不是应了她的誓愿。

结尾部分两剧差别更大:

以“大团圆”结尾的《六月雪》,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及时赶到,将她解救了,窦娥夫妻、父女团圆;以窦娥被斩结尾的《六月雪》,乡民为窦娥喊冤,窦天章抓获张驴儿,却没能来得及搭救窦娥,窦娥屈死。

《六月雪》的两种结尾,窦娥的冤屈都很快被查明,没有了窦娥鬼魂伸冤报仇的情节。

让学生注意到这些不同,然后让他们谈自己的意见。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教学资料1.2《雷雨》教学参考新人教版必修4

一、整体把握

1.主要情节和场面

课文所节选的部分可分为两个场面,地点都是在周家客厅里。

第一个场面写周朴园和侍萍三十年后意外重逢并相认,第二个场面写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激烈冲突。

这两个场面给人的感觉是前者静而后者动,前者慢而后者快,前者内心动作多,后者外部动作多,这种前后很明显的不同既是由具体内容决定的,也非常符合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周朴园、侍萍相认的情节是剧情很重要的发展。

因为他们的对话揭示出两人年轻时曾经有过婚恋纠葛并生有两个儿子这个秘密,而这个秘密是全剧的关键情节。

没有了这个情节,周、鲁两家的关系不至于纠缠不清,周萍、四凤之间的人伦惨剧也不会发生。

周、鲁相认后,已经基本洞悉剧中人物之间血缘关系的读者(或观众)对此后事情的发展怀着紧张、担忧的心情。

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矛盾冲突则让周、鲁两家中的五个人之间初次发生联系。

周朴园已经知道鲁大海是他的亲生儿子,可是在与鲁大海的交锋中,他表现得傲慢,从容,老辣,毫不手软,一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资本家的样子。

鲁大海作为工人代表──周朴园的对立面,对他咄咄逼人,毫不退让,直至揭露出他曾经做过的“绝子绝孙”的事。

这是父子之间的对抗,却让人体会不到一点父子亲情。

周萍是旁观者,在听到鲁大海对他父亲刺耳的斥骂后,忍无可忍,首先冲上去打了他。

他们其实是兄弟,不过当事人一点也不知道。

目睹着这一切、对人物之间的关系心知肚明的侍萍内心充满痛苦、愤怒、失望、无奈,只能跟大海尽快离开周家。

就这样,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弟关系因为激烈的阶级利益冲突,被完全忽略、消解了。

2.情节的显在部分与潜在部分的处理

课文里显在部分的情节是午饭后一段时间里发生在周家客厅里的事情,即周朴园、侍萍相认,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冲突。

潜在部分的情节主要是周朴园、侍萍年轻时的婚恋纠葛,发生于三十多年前无锡周公馆里,这是从周朴园、侍萍的对话中逐步透露出来的,没有在舞台上表演出来。

这种处理是很巧妙的,因为可以使剧作的时间、地点高度集中,剧中的矛盾冲突集中、紧张,戏剧效果很强。

3.人物形象

关于周朴园

周朴园出身于封建大家庭,年轻时留过洋,在剧中是一家工矿的董事长。

课文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刻画了他的虚伪、自私、冷酷、强硬、老谋深算。

当年,为了迎娶富家小姐,他和他母亲在年三十夜里将侍萍和她刚生下三天的第二个孩子赶出家门,于此可见他的冷酷;他一直用当年侍萍用过的家具,摆着侍萍的旧照片,保留着侍萍喜欢关着窗子的小习惯,据他自己说,是出于对侍萍的怀念。

可是这种怀念是很有限度的,因为他在和鲁侍萍谈话中,得知侍萍还活着时,并不想见她,而在得知眼前的人就是侍萍后,他的第一反应是他没有躲过去,侍萍要来敲诈他了。

可见,他怀念的是当年温柔、聪慧且早已死去,不会对自己有任何威胁的侍萍,并且这种怀念恐怕也更多是出于他自己要寻求良心上的安慰的需求,以及装模作样给别人看,于此可见他的虚伪、自私。

雷雨在处理工人罢工事件时,他一方面进行血腥镇压,一方面采取分化收买政策,并开除闹罢工闹得最凶的工人鲁大海。

在和鲁大海的正面交锋中,他稳操胜券,不急不躁,对于鲁大海的责骂,他不轻易动怒,保持着冷静,说话简洁,打击性却很强。

这些都表现了他的强硬和老谋深算。

从鲁大海所揭露的他的罪恶发家史来看,他冷酷无情,丧失人性,是为获取最大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反动资本家形象。

关于鲁侍萍

鲁侍萍是一位善良、刚强、自尊、清醒的下层妇女形象。

她年轻时和周朴园曾有过一段甜蜜的婚恋生活,可是好景不长,她和她的第二个儿子被赶出周家,走投无路之下,她投河自尽,却被人救活了。

为了孩子,她嫁过两次人,但都不如意。

她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里伺候人”。

坎坷不幸的遭遇,没有消磨掉她的美好的品质,只是让她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

对于她和周朴园过去的恋情,她虽然愤恨于当年周朴园的无情无义,不过由于部分责任在周朴园的母亲身上,因此她难免对往事有一些怀念,对周朴园也残留有一些感情。

比如,当她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中,不想再隐瞒自己身份的时候,周朴园却想逃避,打算中断对话,她接连两次追问:

“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

”“老爷想帮一帮她么?

”她希望能得到肯定的回答,因为这样就表明周朴园对“侍萍”怀着真诚的想念,对她而言就是一种安慰。

又如,她的身份刚一点明,周朴园的几句让她觉得受到莫大侮辱的话深深刺痛了她,她内心积聚的愤恨、痛苦化作一段段话倾泻出来,局面一时超出周朴园的控制,可是在她稍微平静一些之后,周朴园的几句表白就让她基本相信了他的“真情”。

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侍萍对周朴园恨得不够彻底。

这是她善良、温柔性格的表现。

她要马上带着四凤走;她将周朴园签好的支票随手撕掉;她肯定地说鲁大海不会认周朴园做父亲。

这些突出表现了她性格中刚强自尊的一面。

她只想见见她的大儿子周萍一面,却没想到要认他;后来眼看着兄弟相斗,她感情激动,心绪混乱,差点向周萍明说自己的身份,可还是立即控制住自己。

从这些可以看出她的清醒。

4.人物的语言

性格化

周朴园是一位实力雄厚、掌握公司大权的资本家,在家庭里,他同样有着至高无上的威严,他的话就是命令。

课文里,在确知侍萍的身份以后,他的口气变得冰冷、严厉,中间除了他为了软化侍萍而表白自己的那两段话语气明显温和下来以外,别的话都较短,口气干脆。

他还反复追问鲁侍萍“想要什么”,觉得危险基本解除后他如释重负地说“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这些都让人觉得他是在居高临下地和生意对手谈判,而这是和他的身份、地位、性格,也是和他当前的处境相符合的。

在和鲁大海的正面交锋中,他端着架子,派头十足,明知道鲁大海是谁,还一本正经地问他:

“你叫什么名字?

”这句话马上在他和鲁大海之间确立下董事长和普通工人的关系。

在让鲁大海相信工人代表们已经签下了复工合同时,周朴园因为胜券在握,心理上占优势,对他显得很有耐心,“好人物”的姿态十足。

即便鲁大海骂他“卑鄙无赖”“不要脸”,他也没有动怒,只是说:

“你以为你们那些代表们,那些领袖们都可靠么?

”“你就这样相信你那同来的几个代表么?

”“对了,傻小子,没有经验只会胡喊是不成的。

”这些语言很符合周朴园这样的很有手段、经验老到、不轻易动感情的资本家形象。

鲁侍萍是一位曾遭受过生活巨大打击,长期辗转于底层的旧式妇女,对于似乎无法逃避的生活怪圈,她无力追究,只能简单地将它们归因于“天”、“命”和因果,如她说:

“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

”这是典型的鲁侍萍的语言。

动作性

所谓动作性,是指人物的语言要有力地表现其欲望、意志、内心的冲突,并使其内心状态通过语言转化为外部动作,而且要有一种推动剧情向前发展的张力。

(《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xx年版)课文中,不少的人物台词动作性很强。

比如,周朴园说起“早已死去”的侍萍的情况时,说: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

……”这里“年轻小姐”“很规矩”的说法都不符合事实,周朴园之所以这样说,是出于这样的顾虑:

他这样身份的人,如果打听一个使女,别人很可能会觉得奇怪。

而强调这位小姐“很规矩”,意在避免别人猜疑他和这位小姐有什么见不得人的瓜葛。

鲁侍萍对他的心理了如指掌,她忍受不了他这样虚伪,想起受过的苦,她满腔悲愤,因此她语带嘲讽说: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听了她的话,周朴园心里慌了一下,不过还保持镇定,说:

“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进一步点明事实,指出“梅姑娘”跳河的时候还抱着一个婴儿。

对此,猝不及防被迫面对事实真相的周朴园的直接反应是发出一声痛苦的喟叹。

不容他喘过气来,已经被往事激愤起来的鲁侍萍清楚明白地将“梅姑娘”的遭遇统统说了出来,周朴园的反应是“汗涔涔地”,无意识地应了一声“哦”,这表明他既为他的昧心行为感到痛苦不安,又因为觉得他的罪恶好像已大白于天下,不禁有些惊恐。

最后鲁侍萍干脆将所谓“梅姑娘”的真实身份和名字都说了出来,紧张、慌乱到极点的周朴园孤注一掷地逼问出:

“你姓什么?

”而其实之前他已经问过鲁侍萍这个问题了。

在这一部分里,鲁侍萍急于揭露、控诉,步步紧逼,反复强调“梅姑娘”“不规矩”,是要无情地撕开周朴园虚伪的面纱;没有心理准备的周朴园狼狈不堪,近于缴械。

二、问题探究

1.周朴园一直用着侍萍用过的旧家具,记着她的生日,甚至保留着她喜欢关着窗子这样的生活小习惯,怎样看待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

首先,周朴园并非认识不到自己当年对侍萍所犯下的罪恶,比如在鲁侍萍讲述往事的时候,他“苦痛”“汗涔涔地”,因此为了求得良心上的安宁,为了表示自己赎罪之心,他有些刻意地表达自己对侍萍的怀念,从这个角度看,他的怀念是刻意、虚伪的。

其次,当年他和侍萍确实感情深厚,侍萍还为他生了两个孩子,他难免会留恋过去他和侍萍的感情生活。

这种留念之情是真实的,也是如今他的感情中让人觉得最有“人性”的部分。

不过,它是属于过去的,因为如今他的感情已经被严重扭曲了,因此,当他得知侍萍没有死,而且就是眼前的鲁妈时,现实的利害关系占了上风,他的温情一下子消失了,于是发出了冷酷无情、带有侮辱意味的质问。

至于他向鲁侍萍表白的他是如何“纪念”她的话,基本上是为了软化她罢了。

2.剧作题名为“雷雨”,第二幕的幕前提示里说:

“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

”这对于剧情发展有什么作用?

“雷雨”是来势凶猛、冲决一切的事物的象征,“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湿潮的空气”是雷雨将至的征兆,它暗示了剧中沉闷压抑的气氛,剧中主要人物烦躁不安的心理状态,更让读者产生“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感,意识到将会有大的事件发生。

这一提示语起到了铺垫情节、渲染气氛的作用。

关于练习

一 仔细阅读课文,把握周朴园、侍萍的性格,回答下列问题。

1.在鲁侍萍讲述往事的过程中,周朴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2.周朴园是怎样看待鲁侍萍突然出现在面前这件事的?

他先后做出了怎样的反应?

3.从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中,可以看出周朴园哪些性格特征?

4.课文结尾处写周萍动手打鲁大海,目睹这个场面,侍萍有什么样的反应?

她由“只要见见我的萍儿”到此时对周萍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设题意图:

由剧中最让人感兴趣的人物形象入手,全面而细致地理解、欣赏课文。

参考答案:

1.周朴园主动和鲁侍萍攀谈,是想打听当年的“侍萍”的坟在哪里。

他心里认定侍萍已死,对他没有任何威胁,因此想借给她修坟,寄托自己怀念、忏悔等心情。

开始时,他语调沉稳,心里平静,尽量拐弯抹角,含糊其辞。

可是等鲁侍萍把话头接过去,一下子说出所谓“梅小姐”的“丫头”身份及“不光彩”的行为、不幸的命运时,周朴园突然被迫面对他过去犯下的罪恶,三十多年来这恐怕是第一次,因此他非常痛苦、紧张(舞台提示语里有“苦痛”“汗涔涔地”)。

对于周朴园来说,侍萍被赶出家门、被逼得跳河这一段往事,是他最不敢面对的。

这一段往事被揭开后,他的内心逐渐平静了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