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调整内容整理材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41771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调整内容整理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教材调整内容整理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教材调整内容整理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教材调整内容整理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教材调整内容整理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新教材调整内容整理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新教材调整内容整理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新教材调整内容整理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新教材调整内容整理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新教材调整内容整理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新教材调整内容整理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新教材调整内容整理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新教材调整内容整理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新教材调整内容整理材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新教材调整内容整理材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新教材调整内容整理材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新教材调整内容整理材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新教材调整内容整理材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新教材调整内容整理材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调整内容整理材料.docx

《新教材调整内容整理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调整内容整理材料.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教材调整内容整理材料.docx

新教材调整内容整理材料

国家心理咨询师

基础知识新教材调整内容整理材料

一、基础心理学

【新教材调整内容】

第一节绪论

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二、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认知;

(二)情绪、情感和意志;

(三)需要和动机;(四)能力和人格(由气质和性格组成)。

其中,

(一)

(二)属于心理过程,(三)(四)属于心理特性。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单细胞动物:

最原始的动物;具有趋利避害的能力,叫做感应性,不能叫做心理现象。

无脊椎动物:

从环节动物开始有了心理现象。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一单元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

神经系统包括两大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和外周(周围)神经系统。

一、神经元及其功能

髓鞘:

轴突外部一层白色的薄膜,起着绝缘的作用。

突触:

前后两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神经递质的变化将神经冲动进行传递。

反射:

有机体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弧:

实现反射的神经结构,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反馈:

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有效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

二、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一)从解剖上看:

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二)从功能上划分:

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

又叫植物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与情绪的表现密切有关。

四、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边缘叶-边缘系统:

内脏功能,情绪情感调节,动物本能活动,记忆活动。

【删除:

第三单元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第三节感觉和知觉

第四单元各种感觉

二、听觉

(三)听觉的特性

乐音:

周期性的声波;噪音:

无周期性的、不规则的声音

三、嗅觉

四、味觉

五、皮肤感觉

两点阈:

表示触觉灵敏度的指标,指的是在排除视觉条件下、用钝的针头刺激皮肤相邻的两个点,能够觉察出是两个点时的最小距离。

手指和面部的两点阈最小,脊背的两点阈最大。

八、内脏感觉

内脏感觉:

性质比较模糊,定位也不准确,痛觉还具有放射性质。

九、痛觉

第五单元知觉概述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一)整体性

知觉组织的最基本原则:

对象-背景

1.整体性原则;2.连续性原则;3.相似性原则;4.接近性原则

第六单元知觉概述

一、空间知觉

(四)距离知觉

距离的判断依据:

1.肌肉运动线索:

眼睛的调节作用、双眼视轴辐合

2.单眼线索:

对象的重叠、线条的透视作用、空气的透视作用、明暗和阴影、运动视差

3.双眼线索:

双眼视差

第四节记忆

第一单元记忆及记忆过程

二、记忆的种类

按内容分:

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和动作记忆

按是否意识到:

外显记忆(意识控制)、内隐记忆(自动的、无意识的)

按能否加以陈述:

陈述性记忆(可以语言传授、需要意识参与)、程序性记忆(不需要意识参与、如何做某件事)

第五节思维、言语及想象

第三单元概念形成与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

【删除:

三(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第四单元语言和言语

二、言语活动的形式

(一)外部言语及其种类

(二)内部言语及其特点

1.发音器官活动的隐蔽性;2.言语的减缩性;3.速度快

三、言语活动的中枢【中枢名称有些变化,其他未变】

(一)运动性言语中枢

(二)听觉性言语中枢

(三)视觉性言语中枢

(四)书写中枢

第六节意识与注意

第一单元意识概述

三、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一)睡眠

睡眠阶段:

第一阶段:

轻度睡眠

第二阶段:

出现睡眠锭(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深度睡眠阶段(所占比例越大,睡眠效率越高)

第八节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一单元情绪和情感概述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情绪指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具有情境性和易变性;情感代表的是感情的内容,描述的是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

联系:

情感通过情绪来表现,情感也能制约情绪的表现方式。

第九节能力和人格

第一单元能力

一、能力概述

(四)能力的分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液体能力:

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取决于个人的禀赋,20岁到达顶峰,30岁降低。

晶体智力:

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取决于后天的学习,一生发展,25岁后发展速度减缓。

3.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4.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二单元人格

三、人格的结构

人格:

气质+性格

第三单元气质

一、气质概述

二、气质类型学说

三.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一)基本特性

1.基本过程:

兴奋和抑制

2.基本特性:

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

(二)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无条件反射:

与生俱来的

2.条件反射:

学习而成;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桑代克和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或工具条件反射

(三)类型学说

四、气质的特性

五、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

六、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四)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

(五)气质类型影响对环境的适应和健康

 

三、社会心理学

【新教材调整内容】

P89

1、除心理学外,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乃至哲学等都与社会心理学有密切的关系

2、一般认为,这两本著作的问世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3、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工作者,特别是心理咨询师要好好学习的一门心理学基础课程。

第一单元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P90

1、删除“这个定义目前在学术界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可”

2、考虑到近十多年来社会心理学家们比较普遍的看法和社会心理学一般研究领域,我们认为:

“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3、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和反应系统。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

P92

作为柏拉图的学生,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却认为……

P98

自然观察是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其特点是对所观察的行为基本上没有干预。

P99

删除“

(2)分类有(3)访谈过程与技巧”

P100

删除“

(2)分类”

P103

奖赏是给予喜欢的刺激,属于正强化;取消惩罚,以引发所希望的行为属于负强化。

相应地,其过程是正强化过程与负强化过程。

P104

人语言的习得过程是通过模仿进行社会学习的典型例子。

P107

此外,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也为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P108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而现在学术界则主张终生社会化的观点

P110

五、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

全部社会化往往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

P112

按角色的功能,社会角色可以分为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前者是以追求实际利益为基本目标的角色…后者是以表现社会秩序、制度、价值观念、道德风尚为基本目标的角色…

角色扮演过程含有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阶段

P116

对孩子表现出慈爱、有兴趣、接受与卷入

P117

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加工和解释,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完整印象的过程。

P120

对他人的总体印象依据的不是简单平均分数,而是加权平均数。

P121

印象管理也称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

P122

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个体为了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需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期待。

P124

凯利(1967)指出,人们可通过检查三种特殊的信息来进行归因。

凯利的归因理论也因此被称作三维理论,协变原则被他认为是最全面的归因原则。

P127

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较低层次。

P128

沙赫特(1959)等人的研究发现,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妹们更明显。

P131

侵犯动机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以使自己获得平衡和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侵犯行为简称侵犯,也称攻击行为和暴力行为,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

P134

利他动机是个体不顾自身、增进他人的价值和利益的一种心理倾向。

利他行为是利他动机支配的行为,是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不期待回报的行为。

P137

第五节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第一单元态度概述

B(behaviortendency,行为倾向)

P141

此外,个体卷入较浅的态度,单一倾向的信息说服效果较好;个体卷入较深的态度,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信息,说服效果较好。

P143

新增图

P158

二、影响喜欢的因素

合并“相似与互补”

2.社会角色和职业的互补。

P165

三、社会懈怠

 

四、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新教材调整内容】

第三单元神经症(P280)

神经症(neurosis)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察觉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许又新,1992)

神经症具有如下五个特点:

第一,意识的心理冲突。

典型的体验是,感到不能控制自认为应该加以控制的心理活动,病人对症状的事实方面有自知力。

第二,精神痛苦:

神经症是一种痛苦的精神障碍,没有精神痛苦,根本就不是神经症。

因此,病人往往主动求医,或求助于心理咨询者。

喜欢诉苦是神经症病人普遍而突出的表现之一。

第三,持久性。

神经症是一种持久的精神障碍。

第四,神经症妨碍着病人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

第五,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

由于神经症具有上述特点,结合中国精神卫生现状,神经症不可避免地成为心理咨询实际临床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心理咨询师对于神经症或神经症性问题(存在一时的心理冲突,但没有达到神经症临床诊断标准的心理问题),应该慎重对待,根据求助者的现实状态,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如果求助者的问题超出自己的胜任范围,应该及时会诊或转诊。

许又新教授在《神经症》一书中,提出了神经症临床评定方法,该方法简洁、明快、实用。

作为学习的内容,承蒙许教授的同意,特介绍如下:

神经症的临床评定方法。

在神经科工作中,神经症与正常心理的分界线并不成为一个问题,因为到神经科就诊的病人,几乎是症状比较重且患病比较长的。

但是,在内科或基层保健室里,这个问题就会经常发生。

这里,关键在于深入了解病人的心理,弄清楚心理冲突的性质。

从现象或事实的角度来说,心理冲突有常行与变形之分。

心理冲突的常行有两个特点:

一是它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

例如,夫妻情感不和,病人长期想离婚又不想离婚,十分苦恼。

二是它有明显的道德性质,不论你持什么道德观点,你总可以将冲突的一方视为道德的,而另一方是不道德的,上述的例子便是如此。

心理冲突的变形也有相应的两个特点:

一是它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或者它涉及的是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一般人认为简直不值得为它操心,或者使不懂精神病学的人感到难以理解,很容易解决的问题为什么病人却解决不了。

例如,某病人每天晚饭后就陷于吃药还是不吃药的痛苦冲突之中:

吃药怕肝硬变和上瘾,不吃药怕睡不着。

这在不懂精神病学的局外人看来是不成问题的,想吃就吃,不想吃便拉倒,实在决定不了可以去问医生,医生叫你吃你就吃,医生叫你别吃就不吃。

二是它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

如上例,你不能说吃药和不吃药何者道德何者不道德。

心里冲突的变形时、是神经症性的,而心里冲突的常行是大家都有的经验。

显然,如果限于心里冲突的常行,甚至并没有什么痛苦的心理冲突,那么,充其量只是心里生理障碍,而不是神经症。

要注意的是,一旦出现头痛、失眠、记忆差或内脏功能障碍,原来不明显的心理冲突便会尖锐化,也很容易发生变形,例如明显的疑病症状。

心理冲突的揭示和分析需要精神病学知识和技巧,一般通科医生可以用比较简单而容易掌握的方法来进行评定。

这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病程。

不到3个月为短程,评分1;3个月到1年为中程,评分为2;1年以上为长程,评分为3.

第二,精神痛苦的程度。

轻度者病人自己可以主动设法摆脱,评分为1;中度者病人自己摆脱不了,需借别人的帮助或处境的改变才能摆脱,评分为2;重度者病人几乎完全无法摆脱,即使别人安慰开导他或陪他娱乐或易地休养也无济于事,评分为3。

第三,社会功能。

能照常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只有轻微妨碍者,评分为1;中度社会功能受损害者工作学习或人际交往效率显著下降,不得不减轻工作或改变工作,或只能部分工作,或某些社交场合不得不尽量避免,评分为2;重度社会功能受损害者完全不能工作学习,不得不休病假或退学,或某些必要的社会交往完全回避,评分为3。

如果总分为3,还不能诊断为神经症。

如果总分不小于6,神经症的诊断是可以成立的。

4-5分为可疑病例,需进一步观察确诊。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对精神痛苦和社会功能的评定,至少要考虑近三个月的情况才行,评定涉及的时间太短是不可靠的。

第七节关于健康心理学(新增内容)

第一单元概述

健康心理学是心理学借助“现代医学模式”,主动介入医学领域的结果。

健康心理学是“保健、就诊、防病和治病的心理学”。

在学科发展中,他的研究、教学和实践工作,大致也是围绕上述四个方面展开的。

这就是说,心理学确实全面地进入了医学领域。

然而,通过健康心理学这条途径,心理学介入医学之后,每向前迈出一步,都须格外小心。

特别是建立该学科的概念系统时,几乎不能带一丝一毫的随意性,因为这一新学科的各类基本概念,必须同时照顾医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的内容。

目前,健康心理学的工作领域大致有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

第二,促进和维护健康的心理学问题。

第三,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心理学问题。

第四,疾病患者的心理学问题。

第五,促进健康服务和健康服务政策的制定。

由于篇幅所限,本节只介绍“躯体疾病患者的心理问题”。

医学临床上的各种躯体疾病患者,既有共同的心理压力,如悲观、焦虑等,又有各自独特的心理压力,如高血压患者的性情急躁、癌症患者的绝望等。

疾病患者的心理压力可以严重影响着疾病转归和愈后,这些都已成为健康心理学的工作内容。

第二单元常见的躯体疾病患者的心理问题

一、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

(一)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

任何一个有经验的医生都知道,病人除了内部器官有器质或功能障碍外,他们的自我感觉和整个精神状态也会发生变化。

疾病可以使人改变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态度,也可以改变病人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态度。

这种主观态度的改变,可以使病人把自己置于人际关系中的特殊位置上(好像已经或将要被人群抛弃)

(二)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

病人一旦知道自己有病以后,注意会变得狭窄。

他们会立刻把注意力由外部世界转向自己的体验和感觉。

这时,他们往往只关心自己身体的机能状态。

由于注意力的转移和兴趣的缩小,病人心理的各个方面,会相应地发生一时性的改变。

(三)情绪低落

情绪低落,是大多数患者的共同特点,由于情绪低落,运动必然减少,语言也平淡无趣。

(四)时间感觉发生变化

当一个人感到生命受到威胁时,他对时间的感觉也会发生变化。

不是感到时间过得很快,就是感到过得很慢,他们会陷入一连串的往事回忆之中。

疾病所引起的各种心态,都会成为回忆的诱发因素,这些回忆有时很强烈,它可以抑制对未来的信心。

(五)精神偏离日常状态

严格地说,病人的精神状态从疾病开始就可能发生变化。

由于疾病明显地破坏了正常生活节律,使人的日常劳动、休息和睡眠节奏受到很大的影响。

生活节律的破坏成为一种极为强烈的信号,冲击着病人的内心世界。

再加上对疾病症状的体验,病人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都可以发生某些改变。

二、心理学对躯体疾病治疗的意义

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理解躯体疾病患者的上述心理特点,那么,作为一名医生,就不单是治疗躯体疾病,而且还应该给予心理辅导。

科学地解释疾病的同时,还应该指出光明的前景,从而使患者消除精神压力。

一个真正的好医生,在他和病人的第一次接触中,就应该与患者建立起心理治疗关系。

躯体疾病的恢复过程是很复杂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让病人的某些躯体功能得到康复,而且还要帮助病人逐步地适应疾病带给自己的痛苦和不便。

为此,我们对疾病治愈的理解,必须从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这三个层面着眼,使患者在这三方面同时好转。

大量的事实证明,只有考虑到病人的精神状态与疾病之间的复杂关系,才能完整地了解疾病的实质,如果医生能在这种基础上对待病人,就可以消除精神紧张和关系冲突给治疗造成的负面影响。

患躯体疾病时,某些器官的器质或功能的破坏,不但在能量代谢方面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而且病变的器官向大脑皮层发放的信息也是恶性的。

所以,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病程的长短,往往会产生某些精神障碍或综合症。

这时需要精神科医生给予治疗。

精神科医生可以对疾病进行明确的分类,并且做出评估。

对于一个有心理学知识的精神科医生来说,除完成上述任务之外,还应该当充分利用心理学知识,采取恰当的心理治疗措施。

按一般经验,躯体疾病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影响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功能,所以,某些躯体疾病同时伴有神经症的症状,某些躯体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都会导致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失调。

病人会产生疲劳、易怒、委屈、焦虑、抑郁、记忆力减退、劳动效率低下等症状。

这时,采取必要的心理治疗措施是绝对有益的。

长期住院治疗时,由于医院的特殊生活环境,可使患者的人格发生暂时改变。

如过度依赖、抑郁状态、自卑、孤僻、性情急躁,等等。

病人的这些性格特征,有时会阻挠治疗的顺利进行,有时还会与治疗单位发生冲突。

医生,特别是护理人员,应当善于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变化,善于认清这些心理的病态变化,及时通过心理疏导,减轻病人的痛苦,扭转病人的人格或性情的变化,使治疗顺利进行。

重病患者或情绪不稳定的患者,在住院的开始阶段,由于疾病和环境的改变,往往产生睡眠失调、食欲下降、易激动和委屈感。

这些病人的、睡眠很浅,易惊醒。

细微的响声、微弱的光线、轻声的谈话,甚至衣服碰到病人的身体都会成为破坏睡眠的因素。

失眠时,往日的回忆会浮现在眼前,而多为不愉快和恐惧的回忆。

病人有时变得惊慌、恐惧,甚至因害怕黑暗而要求夜间不要关灯,或者要求护士坐在旁边。

任何一位细心的、有临床心理学经验的护理人员,都会从人道主义出发,主动地给患者以帮助,甚至自觉地守护患者,直到他入睡。

有一种所谓的“虚弱症”,是在十分焦虑的情况下发生的。

这时,患者对自己健康的担心,可以达到恐惧的程度。

此时,可以产生歇斯底里反应。

医生应当清醒地理解这种病态表现,不应简单地认为患者娇气。

某些所谓的身心疾病往往伴随着抑郁症状,如溃疡性结肠炎和痉挛性结肠炎患者,总是灰心丧气,愁眉不展。

另外,有一类患者,他们对疾病有夸大的倾向,被夸大了的疾病体验像恶魔一样控制自己,不能自行摆脱。

这时,患者需要得到安慰。

如果医生说他们病不重、没有危险,他们会立刻变得轻松。

这类病人带有歇斯底里和神经官能症的倾向,易接受暗示。

如果医生在他们面前言谈不慎,就会破坏他们的“心理防御”能力,从而产生医源性身心疾病。

在某些患者身上,躯体疾病同时伴有急性精神症状,如幻觉、谵妄、耳聋等。

这可能是意识模糊的先兆,必须请精神科医生会诊。

患躯体疾病时,引起心理变化的因素很多。

首先,它取决于病情本身的特点,也就是疾病本身是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大脑的活动。

其次,取决于疾病的发展过程和严重程度。

在疾病严重和迅速发展时,或者有中毒现象存在时,会出现意识模糊之类的精神障碍,而神经官能症类的症状,多在疾病慢慢发展和逐渐严重的情况下产生。

身体有病时,各类有害因素会加倍影响心理活动,如含酒精饮料,通常可能只改变人的情绪,而在身体有病时,它可以加重情绪的变化,甚至出现意识障碍。

六、咨询心理学

【新教材调整内容】

1、(P395,第一单元末尾增加内容)

随着科技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心理咨询在我国已发展成为一门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及明确职业准则的专业学科,同时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

越来越多的人在面临职业规划、恋爱交友、夫妻关系、亲子教育等困惑和压力时,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以期解决心中的疑惑,获得内心的自由和更好的发展。

可以说,咨询心理学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极具潜力的一门学科。

2、P396,“威尔森”等改成“威廉森等”;

3、P402,二、心理咨询师应有的心理素质:

(一)品格

……它只用一句话表达:

做一个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人,做一个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人。

这就是心理咨询师应有的品格。

(二)自我修复和觉察能力

4、P432,精神分析理论观点(第三小节调整为)

阿帕波特(R.Apaport)是一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他对弗洛伊德的学说有精深的研究,按照他总结的去理解弗洛伊德,大致不会有原则上的失误。

他认为,精神分析学说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观点,即分区观点、结构观点、动力观点、发展观点和适应观点。

阿帕波特的概括分类是合理的,所以,我们将按这种分类,介绍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分区观点(原教材讲的“关于心理结构”)

二、结构观点(原教材讲的“关于人格结构”)

三、动力学观点(原教材讲的“关于心理动力”)

四、发展观点(原教材讲的“关于心理发展”)

五、适应观点(原教材讲的“关于适应问题”)

新增专栏6—1

时至今日,自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已经超过一个世纪。

后继学者们在传承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融入自己的理解,发展出多种学派,如古典精神分析、克莱恩学派、英国的客体关系学派、人际学派、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法国的拉康学派与自我心理学等等。

当然,这些流派之间各具特色,论争不断,同时却也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精神分析理论与技术。

其中客体关系理论很具有代表性,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大心理咨询师的认同,并迅速成为主导观点之一。

这一理论强调早期婴幼儿阶段心理发展的重要性,早年与抚养着的互动会内化为孩子人生体验,进而影响其成人后的各种表现与人际交往。

在治疗的过程中,咨询师关注“此时此地”,并利用“此时此地”的关系理解和帮助求助者。

该理论认为,求助者一定会把儿童期内射的“自我—对象客体”关系投射成自己与咨询师的关系,而一名敏锐的咨询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反移情)来觉察求助者在童年和日常人际生活中形成的“自我—对象客体”,随后通过阐释、理解、分析或者抵御其存在不良问题的“自我—对象客体”关系,来帮助求助者获得领悟,实现发展。

当然,客体关系理论不是简短的论述便可以解释清楚,许多客体关系学家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如梅兰妮·玛勒、海因兹·科胡特等,这些代表人物,他们的工作奠定了这一学派的理论基础。

 

5、P413,行为治疗一般包括如下七个步骤:

第一,对靶行为进行功能性分析。

进行这类分析时,特别注意靶行为经常发生和很少发生的情境。

第二,对靶行为严重程度的标定。

第三,靶行为矫正目标的制定。

第四,制定并实施干预计划,增加积极行为,减少消极行为。

第五,监测干预计划的实施并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第六,结束阶段。

一旦达到目标,即可逐步结束干预计划。

第七,检验阶段。

如有靶行为复发,可给予辅助性处理。

行为治疗的主要方法有系统脱敏法、模仿学习、自我管理技术、角色扮演、自信心训练、厌恶疗法、强化法、认知—行为疗法等。

行为治疗技术,一般都具有如下六个特点:

第一,注重形成靶行为的现实原因、而不是它的历史原因;

第二,以可以观察的行为作为评价治疗效果的标准,这种行为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隐的。

第三,依据实验研究,从中引申出假设和治疗技术。

第四,用尽量客观的、操作的术语描述治疗程序,以便使治疗过程能够被重复。

第五,精心发现靶行为,并认真选择测量行为改变的方法。

第六,对于每个求助者,咨询师根据其问题和本人的有关情况,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