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试重点内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6071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考试重点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内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内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内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内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内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内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内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内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内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内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内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内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内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内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内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考试重点内容.docx

《教育学考试重点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考试重点内容.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考试重点内容.docx

教育学考试重点内容

一、填空题。

1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认识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和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科学。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

3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教育理论,解释教育问题,改造教育实践和提高教师素质。

4教育学的产生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独立形态和蓬勃发展三个基本阶段。

5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我国春秋战国后期的《学记》,而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当推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6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始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于1632年的《大教学论》。

7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的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他的代表著作是《普通教育学》。

8.在教育学蓬勃发展阶段,形成的主要的主要理论流派有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和批判教育学。

9.教育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教育观察法,教育实验法,教育调查法,教育文献法和行动研究法。

10现在教师应具备敬业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三种专业精神,其中敬业精神是核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相辅相成的两翼。

11.在学校教育工作种,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12.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和人的一切:

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唤醒真正的人性和使人彻悟人生。

13.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

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与教育资源

14.理想教育的实践追求是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学生和理想父母。

15理想教育对于实践的超越体现在:

一是关注生活,二是关注发展,三是关注生命。

16.教育的意义体现在社会意义,个人意义和文化意义三个方面。

17.对个人意义来说,通过教育,可以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辉人的力量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从而使人更好从事社会。

18.教育目的功能是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三个方面。

19.教育目的的体系结构有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四个层次。

20.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和生活本位论是关于教育目的观的不同理论流派。

21.本次课程改革核心理念和神圣使命是关注每个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2在学校教育工作中,要树立主体性的学生观。

23.对人性的认识有人性的自然属性,人性的社会属性和人性的精神属性三个不同的范畴。

宗教人、经济人、社会人和复杂人是关于人性的不同假设。

24教育与人性的关系表现在教育关注人性,教育引领人性,和教育成全人性。

25.美国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将智力区分为九个方面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

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

26.学生受教育的保障权是学习机会权,学习条件权,和学习成功权。

27.中国古代教育家的看法,学习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聪明才智过程,实质就是学、思、习、行的总称。

28.学生学习的组织性、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学生学习的间接性、和学生学习的基础性是学生学习的特点。

29.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品质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五个特点。

30.在学校教育工中,要树立专业化的教师观。

31.教师专业化的特殊性体现在教师职业的复杂性、双专业性、社会性、和社会性三个方面。

32.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道德、专业情意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内涵。

33.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是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和自我更新阶段阶段。

34.职前阶段的师范教育、入职培训、和在职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35.教师角色特征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36教师的专业行为的表现: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启发、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创新: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37.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对教师专业生活的要求是全心投入、用心创造、潜心研究、真诚合作和努力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38在学校教育工作中,要树立民主、科学、开放的课程观。

39.课程改革的开创性工作,在课程目标方面,确立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

方面整合的价值取向。

40.本次课程改革实行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41.课程结构类型可以从4个方面加以划分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

42.新课程结构特征,表现在课程结构的均衡性、课程结构的综合性、课程结构的选择性三个方面。

43.义务教育课程结构突出了整体和一贯两个特点。

44.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是高中课程结构的三个层次。

54.制定课程标准的核心依据是课程性质

55.若与传统的教学大纲比较,教学大纲着眼于学科,课程标准着眼于课程;教学大纲以教为本,课程标准以学为本;教学大纲强调刚性约束、课程标准强调弹性空间。

56.课程资源的特点:

多样化、价值潜在性、多质性。

57.根据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课程资源可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信息化资源。

58.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共享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和因地制宜原则。

58在学校教育工作中,要树立发展,交往和生成的教学观。

59教学规律是教学像像和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60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把握和遵循教学相长性规律和教学发展性规律和教学教育性规律的教学基本规律。

61.教书必然能育人,是因为书能育人,教书的人能育人,教书的活动能育人。

62.在教学中,教起主导作用,学居主体地位,教的主导和学的主体两者要有机结合。

63.对教师而言,教是输出,研是输入,研是最高层次的一种学习。

64贯砌教学充分开展思维过程原则的要求是,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展开和运用教师思维,教材思维和学生思维三者相互交叉,包含,融合一体,形成强烈活跃的教学思维场,更好的促进学生的知识接受和智力的发展。

65教师通过有声语言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和影响的原则要求是言传;教师以自己的形象和行为对学生进行教育,影响感染作用的原则要求是身教。

66教书育人对教师人格的要求,集中体现在真,爱,严三方面。

67属于接受学习的教学方法,依层次高低可分为讲授法,读书指导法和自学法。

67属于发现学习的教学方法,依层次高低可分为发现法,独立探究法和研究法。

68在直接型教学法运用中,教学内容以定论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教学以呈现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语言为载体。

68.间接型教学法运用中,教学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是顺应,教学以呈现问题为中心,以问题为载体。

69发现教学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发现学习,独立探究法的核心是学生的独立探索。

70讲授法的两个特殊优点是通俗化和直接性。

讲授法还具有其他方法无法取代的简捷和高效两大优点。

71讲授法的具体方式分为讲述,讲解,讲读和讲课四种。

72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是发现法在教学过程的要求。

73发现学习的主要类型有归纳发现,类比发现,试错发现,直觉发现。

74传统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现代教学以人为本位,旨在通过教学促进人的发展。

75新课程把发展的内涵界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整合。

76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

77以交往和互动为特征的教学,常常要借助对话来实现,它强调的是双方的敞开与接纳。

78在学校教育工作中,要树立促进发展的评价观。

二、名词解释

1.教育学:

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认识教育象现,揭示教育规律和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科学。

2.教育:

广义的教育是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活动。

3.教育目的:

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有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4.理想教育:

是指“良好的教育”,包括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

5.学习:

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聪明才智的过程,实质就是学.思.习.行的总称

6.接受学习:

学习内容以现成的定论形式直接呈现与学习者已形成的认识结构联系起来,一实现对这些学习材料的掌握的学习方式。

7.发现学习:

在教师不加讲述的情况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得新知识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

8.教师专业化:

指教师职业争取成为专业而持续不断努力的过程。

包括教师的个体专业化和教师群体专业化。

9.教师专业发展:

指教师由非专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的成长过程

10.课程:

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11.课程结构:

指在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

12.课程标准: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教育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文件。

13.课程资源:

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

(课程资源与课程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可言,有课程就一定有课程资源作为前提)。

14.教学:

广义的教学是指通过某种传授形式获得知识和发展的一种活动。

狭义的教学指学校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教材、掌握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制,形成科学世界观和良好个性的教育活动。

15.教学规律:

教学现象和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16.教学原则:

是根据教育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要求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17.讲授法:

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直接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知识的方法

18.发现法:

即发现教学法,包括教师教学指导和学生发现学习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19.教育评价:

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理论,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教育活动现象,过程及结果进行客观价值判断,以促进教育增值的实践活动。

20.价值判断:

是教育评价的本质属性,是在客观描述的基础上,根据评价者的需要和愿望对客观事物作出评价。

21.行动研究是为行为而进行的研究,是在行动中的研究,是对行动的研究。

22.校本研究:

在学校自身条件为基础,以学校校长,教师为主力军,针对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开展的有计

划的研究活动。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学研究走向的新特征?

答:

(1)教育学研究问题领域急剧地广大

(2)学科研究基础与研究模式多样化

(3)学科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教育学学科体系

(4)教育学科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2.学习教育学对师范生有什么意义?

答:

(1)学习研究和掌握教育学,有助于师范生形成教育思想

(2)有助于师范生提升教育智慧

(3)有助于师范生朔造专业精神

(4)有助师范生形成专业人格。

3.教育内涵的特点体现在那些方面?

答:

(1)教育具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2)教师较之学生有明显的文化优势

(3)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

(4)受教育者具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

4.简述教育使命的内容?

答:

(1)教育要引导人热爱生命,使热爱生命成为生活意义的不竭的源泉

(2)教育要引导人寻找自我理解生活

(3)教育要引导人努力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为冲盈个人生活的意义垫定了精神的基础

(4)教育要引导人与环境积极对话建构与世界的新型关系拓宽生活空间践行充实富有的意义的人生。

5.理想教育对实践超越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理想教育对于实践的超越可以从其具备的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三个基本特征加一理解:

一是关注生活,体现教育对现实的关怀;二是关注发展,体现教育对未来的关怀;三是关注生命,体现教育对人的发展的终极关怀。

6.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有那些方面的体现?

答;

(1)教育的民主化——要求教育具有平等.民主.合作能调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积极性等特点,体现为追求教育机会平等,教育管理民主和教学过程民主三个方面。

(2)教育的终身化——强调人们在一生中都要不断学习和接受教育,终身教育体现在从胎儿到坟墓的人生全程教育的终身性,没有对象限制的全民性,超越校园围墙的开放性,自我导向学习的自主性和完善自我的实用性五个方面。

(3)教育的国际化——教育要突破国界,种族空间文化的限制,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和教育渠道三个方面相互学习借鉴,开展交流和合作。

(4)教育的个性——教育不能强求一律,要考虑实际,承认差异,在教育方面人道化,人性化,教育的个性化或个人化,学校办学的个性特点等方面追求教师教学有特点,学生发展有特长,学校办学有特色。

(5)教育的信息化——教育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科学的技术手段来进行。

7.教育社会意义的内涵?

答:

(1)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通过传承人类文明,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推广运用。

教育把科学技术知识传授给人,把科学知识内化为人的劳动能力,本领与素质,通过人进入社会生产劳动领域,就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教育是把科学技术信息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科技发展进步和运用的中介。

(3)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

物质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增长,科学技术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国家素质竞争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竞争力的重要前提,是形成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通过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系统效率,培养社会所需要人才,提高人力资源素质,适应动态经济需求,加强和提升国家的竞争实力,已成为各国人力政策的共识。

8.教育个人意义的内涵?

答:

(1)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

教育的实施与发展对个人发展的基础,发展的能力,发展的方向都

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2)在现代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能教给人以谋生与职业发展的能力,教给人与他人和与社会相处的能力,教给人正确处理与自然和环境关系的能力,教给人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

(3)教育是促进人的可持续反站的有效途径。

教育是对人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影响的活动。

通过教育,

意义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力量,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从而使人更好地从事社会实践。

9.教育文化意义的内涵?

答;

(1)教育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

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影响教育的内容与教育方式;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推动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2)教育与文化的传承。

教育的目的在于对人类文明进步成果继承发扬,社会文化中最重要的习惯,传统和经验的继承和发扬,都是通过教育活动的传递来实现的。

(3)教育与文化创新。

除了对文化的保存和传递,教育的文化功能还表现在对现有文化进行创造和更新方面。

文化创新的重要条件是教育的水平。

通过教育促使人产生新思想,新观念,并得以普及,就可形成社会文化因素;教育通过发展科学技术,为社会创造新的科技成果,从而充实,更新,发展社会文化;教育通过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去创造新的社会文化。

10.新课程培养目标在内容要求上有哪些要点?

答;

(1)通过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形成公民意识;

(2)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确立价值观念;

(3)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

(6)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7)通过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形成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8)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11.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点体现在哪几方面?

答:

(1)着眼学生个性的整体性发展

(2)强调终身教育的基础性

(3)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

(4)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12.简述教育与人性关系的表现?

答:

(1)教育关注人性——人性的形成,变化和完善,需要通过教育。

(2)教育引领人性——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就是“引领”或者说是帮助儿童成为充分成型的和完美无缺的人。

(3)教育成全人性——教育如果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与人,就会限定和束缚人的自由发展。

13.学生属性表现在哪些不同的方面?

答:

(1)学生是具有独特性的人——学生的生命与成人不同,不是父辈的复制与延伸,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与精神世界;

(2)学生是具有生成性的人——人是未完成,非特定化的存在。

(3)学生是具有自主性的人——人的生命成长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制约,但生命本事具有自主性,这是外界因素无法替代的。

(4)学生是整体性的人——人的生命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多中复杂要素统一协调的有机生命整体。

14.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的要求?

答:

(1)学校要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2)课堂生活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课堂生活应是教师和学生组合的一种积极的学习共同体。

(3)评价学生应树立多种多样的评价观——学生多元智力的存在,要求课程评价要多一把尺子。

15.学生在教育方面享有哪些权利?

答:

(1)受教育权——在教育过程中,应把学生看作是主体,而不是单纯的客体;

(2)受教育的保障权——可划分为学习机会权,即受教育者有权通过学习获得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可能性空间和余地,是接受任何登记教育的起点,资格或身份;

(3)受教育的自由权——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在教育过程中享有受到尊重,免除外界不良干预,自由学习,自主发展的权利。

16.学生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应履行哪些义务?

答;

(1)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义务;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

(4)遵守其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管理制度的义务。

17.学习的个体与社会意义体现在哪些地方?

答:

1学习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

2是积极地作用和改善环境的手段;

3是促进人的心理成熟与发展的手段;学习就是人的一种生活。

18.学生的学习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分类?

答:

可以从:

1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2.自主学习和他主学习;

3.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4.竞争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

5.继承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6.符号性学习和操作性学习;

19.新课程倡导的发现学习有什么本质特点?

答:

表现在:

问题性,过程性和开放性。

20.自主学习和他主学习的内涵与特点?

答:

自主性学习的内涵:

是自觉,主动,独立元认知监控的学习。

特点是:

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表现为我能学。

他主学习的内涵:

是受外界规范控制的被动性的学习方式。

特点是:

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

21.如何理解教师专业化特点

1.教师专业化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2.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

3.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多主体共同努力的过程

4.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

22.教师专业素养应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1.教师的专业知识;

2.教师的专业技能;

3.教师的专业道德;

4.教师的专业精神

23.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答:

1.“非关注”阶段——进入正式的教师教育之前的阶段。

2.“虚拟关注”阶段——进入师范学校学习的阶段。

3.“生存关注”阶段——教师刚进入教师职业工作的阶段。

4.“自我更新关注”阶段——教师发展动力由任务转向自我发展,进入成熟,胜任工作并有所创新的阶段。

24.那些因素回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

答:

1进入师范教育前的影响因素:

教师幼年与学生时代的生活经念,主观经念及人格特质,长辈及亲朋好友的影响,青年人的价值取向,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待遇的高低,个人家庭经济状况等。

2师范教育阶段的影响因素:

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师范剩学习期间的社会背景,人格特质,学校的饿环境,条件设施等。

3.任教后的影响因素:

学校环境,工作与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的状态和教师的社会地位待遇等。

25.教师角色的内涵及体现?

答:

教师角色是教师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职业地位与身份及行为模式的体现。

体现在: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26.概括现代教师的角色特征及其内涵?

答:

1.教师既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

2.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3.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27.教师的专业行为及其表现?

答:

1.教师的专业行为:

指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身体与心理变化,这些行为既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外显形式,又是教师专业水平的综合体现。

2.表现: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关系上,强调启发,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创新,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28.试分析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对教师专业生活的要求?

1.全心投入—教师对待教育教学工作要全心投入;

2.用心创造---要认识到自身工作的创造性,并高度的自主性和巨大的内驱力进行开拓性的工作;

3.潜心研究---要增强研究意识形成理论学和实践学习反思的习惯;

4.真诚合作—教师之间应建立积极的同学交流,对话,沟通,协调,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

5.努力提高自己教育的整体水平—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

29.关于课程定义的不同理论观点?

答:

1根据课程的要素或属性层面来界定——有课程是知识,课程是经念的不同观点。

2.根据课程的饿功能或这作用层面来界定——有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的观点。

3.根据课程的层次或结构层面来界定—有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念的课程等。

30.课程的含义与特点?

答:

课程是指:

所有的学科的总和,或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特点:

分科开设,内容以相应的逻辑,结构为基础进行组织,外在于学习者的个人生活。

31.关于课程的内涵有哪些发展趋势?

1.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教材这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3.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价值;

4.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

5.从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32.可以从哪些不同的方面对课程类型进行分化?

答:

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33.简述学科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含义,特点?

答:

学科课程含义:

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方面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

特点:

有助于系统的传承文化遗产;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文化知识;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提高教学效率;容易导致轻视学生需要,经验和生活;容易导致忽略当前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容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和划一的讲解方法。

校本课程的含义:

是学校根据国家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本校的实际编订的课程。

特点是:

符合社区,学校和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充分考虑和利用地方和学校课程资源,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开发教材一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宗旨是为了学生发展个性特长提供多样性的课程选择。

34.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答:

内容有4个方面:

1是整体设置9年一贯的义务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