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607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4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

3.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2SO2(g)+O2(g)

2SO3(g),下列情况能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的是

A.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再变化

B.SO2与O2的速率之比为2︰1

C.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

D.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详解】A项、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混合气体的质量一直不变化,不能证明达到了平衡状态,故A错误;

B项、SO2与O2的速率之比为2︰1不能表示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不能证明达到了平衡状态,故B错误;

C项、该反应是一个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表示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能证明达到了平衡状态,故C正确;

D项、容器的体积和混合气体的质量均不变,密度始终不会变化,不能说明达到了平衡状态,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百分含量不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量也不发生变化,解题时要注意,选择判断的物理量,随着反应的进行发生变化,当该物理量由变化到定值时,说明可逆反应到达平衡状态。

4.下列关于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说法错误的是

A.各能层含有的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B.各能层的能级都是从s能级开始至f能级结束

C.各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一定是偶数

D.各能级的原子轨道数按s、p、d、f的顺序依次为1、3、5、7

【答案】B

【详解】A项、根据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量差异,将核外电子分成不同的能层,根据多电子原子中同一能层电子能量的不同,将它们分成不同能级,各能层含有的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如第三能层有能级3s、3p、3d,故A正确;

B项、各能层的能级都是从s能级开始,每个能层上能级个数与能层数相等,所以有的能层不含f能级,故B错误;

C项、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每一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2n2(n为能层序数),则各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一定是偶数,故C正确;

D项、根据电子云的空间形状可知,各能级包含的原子轨道数按s、p、d、f的顺序依次为1、3、5、7,故D正确;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同一原子中,1s、2s、3s电子的能量相同

B.1s22s12p1是激发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C.基态溴原子的简化电子排布式是[Ar]3d104s24p5

D.某原子外围电子排布式是6s26p2,则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p区

【答案】A

【详解】A项、同一能级,能层越大,能级上电子的能量越大,所以同一原子中,1s、2s、3s电子的能量逐渐增大,故A错误;

B项、1s22s12p1为激发态,根据能量最低原理,其基态电子排布式应为1s22s2,故B正确;

C项、基态溴原子的核外有35个电子,分4层排布,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

[Ar]3d104s24p5,故C正确;

D项、外围电子排布式是6s26p2的元素是钋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p区,故D正确;

故选A。

【点睛】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符合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及洪特规则,原子处于基态,否则为激发态是解答关键。

6.下列事实能说明某一元酸HA是强电解质的是

A.常温下NaA溶液的pH=7

B.HA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用HA溶液和NaCl溶液做导电性实验,灯泡亮度相同

D.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HA与NaOH溶液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详解】A项、常温下NaA溶液的pH=7说明NaA为强酸强碱盐,HA为强酸,故A正确;

B项、HA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HA为酸,不能判断酸的强弱,故B错误;

C项、没有明确是否为同浓度的HA溶液和NaCl溶液,用HA溶液和NaCl溶液做导电性实验,灯泡亮度相同不能判断电解质强弱,故C错误;

D项、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HA与NaOH溶液两者恰好完全反应说明HA为一元酸,不能判断酸的强弱,故D错误;

【点睛】常温下NaA溶液的pH=7说明NaA为强酸强碱盐,用同浓度的HA溶液和NaCl溶液做导电性实验,灯泡亮度相同,说明HA是强酸是解答关键,也是易错点。

7.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下列反应:

M(g)+N(g)

R(g)+2L,此反应符合下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正反应吸热,L是气体

B.正反应吸热,L是固体

C.正反应放热,L是气体

D.正反应放热,L是固体或液体

【详解】由图象可知,温度为T1时,根据到达平衡的时间可知P2>P1,且压强越大,R的含量越低,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故L为气体;

压强为P1时,根据到达平衡的时间可知T2>T1,且温度越高,R的含量越低,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则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L是气体,故选C。

【点睛】温度相同时,压强越大,达到平衡所需时间越少,平衡向化学计量数减小的方向移动,压强相同时,温度越高达到平衡所需时间越少,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是解答关键。

8.常温、常压下,4.8g碳(石墨)在一定量的氧气中燃烧,反应完成后碳无剩余,共放出100kJ的热量。

【已知:

碳的燃烧热∆H=-394kJ/mol;

2C(石墨)+O2(g)═2CO(g)∆H=-221kJ/mol】,则燃烧后的产物是

A.CO2B.CO

C.CO2和COD.无法确定

【详解】4.8g碳的物质的量为

=0.4mol,若0.4mol碳完全生成二氧化碳,放出热量为0.4mol×

394kJ/mol=157.6kJ,若0.4mol碳完全生成一氧化碳,放出热量为0.4mol×

×

221kJ/mol=44.2kJ,因为0.4mol碳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100kJ介于157.6kJ和44.2kJ之间,则燃烧后的产物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故选C。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酸式盐溶液一定显酸性

B.氯化铝溶液加热蒸干后得到氯化铝固体

C.醋酸溶液浓度稀释10倍,溶液中H+浓度减少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D.体积相同、pH相同的盐酸和醋酸溶液,与足量的锌反应产生氢气量不相同

【详解】A项、酸式盐溶液不一定显酸性,如碳酸氢钠溶液,碳酸氢根的水解大于电离,溶液呈碱性,故A错误;

B项、氯化铝水解生成氢氧化铝和氯化氢,加热促进氯化氢挥发,从而促进氯化铝水解,将溶液蒸干得到氢氧化铝固体,故B错误;

C项、醋酸是弱酸,在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加水稀释能促进醋酸的电离,若醋酸溶液浓度稀释10倍,溶液中H+浓度减少少于原来的十分之一,故C错误;

D项、当锌足量时,生成氢气的量与酸的物质的量成正比,pH相等的醋酸和盐酸,醋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大于盐酸,则等体积等pH的醋酸和盐酸分别和足量的锌反应,醋酸生成的氢气质量大,故D正确;

【点睛】对于pH=a的强酸和弱酸溶液,每稀释10n倍,强酸的pH就增大n个单位,即pH=a+n(其中a+n<

7);

由于稀释过程中,弱酸还会继续电离,故弱酸的pH范围是a<

pH<

a+n(其中a+n<

7)。

10.一定温度下,在2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反应开始到10s,用Z表示反应速率为0.158mol·

L-1·

s-1

B.反应开始到10s时,Y的转化率为79.0%

C.反应开始到10s,X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少了0.79mol·

L-1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X(g)+Y(g)

Z(g)

【分析】

根据图象知,随着反应的进行,X、Y的物质的量减小,Z的物质的量增加,说明X、Y是反应物,Z是生成物,达到平衡时△n(X)=(1.20-0.41)mol=0.79mol,△n(Y)=(1.00-0.21)mol=0.79mol,△n(Z)=(1.58-0)mol=1.58mol,同一反应中同一时间段内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所以X、Y、Z的计量数之比=1:

1:

1,则该反应方程式为X(g)+Y(g)⇌2Z(g),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A.由图可知,10s内Z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为1.58mol,用Z表示的反应速率为v(Z)=

=0.079moL/(L•s),故A错误;

B.Y的起始物质的量为1mol,反应开始到10s时,转化的Y为(1-0.21)mol=0.79mol,故Y的转化率为

100%=79%,故B正确;

C.由图可知,反应开始到10s时,X的物质的量减少了0.79mol,其浓度减少了

=0.395mol/L,故C错误;

D.反应是可逆反应,且△n(X):

△n(Y):

△n(Z)=(1.20-0.41)mol:

(1.00-0.21)mol:

1.58mol=1:

2,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反应化学方程式为X(g)+Y(g)⇌2Z(g),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1.25℃时,水的电离达到平衡:

H2O

H++OH-∆H>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向水中加入稀氨水后,平衡逆向移动,c(OH-)降低

B.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氢钠固体后,c(H+)增大,Kw不变

C.由水电离出的c(H+)=1×

10-12mol/L的溶液pH一定为12

D.将水加热,Kw增大,pH不变

【详解】A项、向水中加入稀氨水,稀氨水是弱碱抑制水的电离,平衡逆向移动,溶液中c(OH-)增大,故A错误;

B项、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硫酸氢钠,硫酸氢钠电离出大量的氢离子,溶液中c(H+)增大,但温度不变,水的离子积常数Kw不变,故B正确;

C项、由水电离出的c(H+)=1×

10-12mol/L可知抑制水的电离,可能为酸溶液,也可能为碱溶液,若为碱溶液,溶液的pH为12,若无酸溶液,溶液的pH为2,故C错误;

D项、将水加热,升高温度,水的电离平衡右移,c(H+)增大,Kw增大,pH减小,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水是弱电解质,存在电离平衡,向水中加入含有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的物质抑制水电离,加入含有弱根离子的盐促进水电离,水的离子积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与溶液的酸碱性无关,明确温度对水的电离的影响及温度与离子积的关系是解答关键。

12.25℃时,在20mL0.1mol·

L-1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0.2mol·

L-1醋酸溶液,曲线如图所示,有关粒子浓度关系的比较中,错误的是

A.在A点:

c(Na+)>

c(OH-)>

c(CH3COO-)>

c(H+)

B.在B点:

c(OH-)=c(H+),c(Na+)=c(CH3COO-)

C.在C点:

c(CH3COO-)+c(CH3COOH)=2c(Na+)

D.在A、B、C点:

c(Na+)+c(H+)=c(OH-)+c(CH3COO-)

【详解】A项、在A点醋酸和NaOH恰好中和生成CH3COONa,CH3COONa为强碱弱酸盐,在溶液中水解使溶液呈碱性,但CH3COO-水解程度较小,溶液中c(CH3COO-)>c(OH-),故A错误;

B项、B点溶液呈中性,则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为:

c(Na+)=c(Ac-)>c(OH-)=c(H+),故B正确;

C项、C点溶质为等浓度的醋酸和醋酸钠,根据物料守恒可知溶液中存在如下关系c(CH3COO-)+c(CH3COOH)﹦2c(Na+),故C正确;

D项、在A、B、C点,溶液中均存在电荷守恒关系c(Na+)+c(H+)=c(OH-)+c(CH3COO-),故D正确;

【点睛】开始时c(OH-)>c(CH3COO-),当恰好中和时消耗0.2mol/L醋酸溶液10mL,反应生成醋酸钠,醋酸根离子部分水解,溶液显示碱性;

B点呈中性,则有V>10,但此时c(Na+)=c(CH3COO-)>c(OH-)=c(H+);

C点醋酸过量,溶液呈酸性,所加入醋酸的物质的量大于NaOH的物质的量。

第Ⅱ卷

13.地壳中含有O、Si、Al、Fe、Na、Mg、Ti、Cu等多种元素。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Fe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____周期、第______族。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三种元素O、Si、Al中,电负性最大的是____________。

(3)Cu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钛被称为继铁、铝之后的第三金属。

Ti的原子序数是__________,基态钛原子价电子层的电子排布图是__________________。

(5)表格中数据是Na、Mg、Al逐级失去电子的电离能。

其中X、Y、Z代表的元素的原子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

X

Y

Z

电离能(kJ·

mol-1)

738

496

578

1451

4562

1817

7733

6912

2745

10540

9543

11575

 

【答案】

(1).四

(2).Ⅷ(3).O(4).[Ar]3d104s1(5).22(6).

(7).Mg、Na、Al

(1)Fe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6,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等四周期Ⅷ族;

(2)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大,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小;

(3)铜是29号元素,其原子核外有29个电子,其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Ar]3d104s1;

(4)钛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为22,位于第四周期第IVB族,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24s2(或[Ar]3d24s2);

(5)由表格数据分析电离能突变可得。

【详解】

(1)Fe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6,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等四周期Ⅷ族,故答案为:

四;

Ⅷ;

(2)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大,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小,则电负性最大的是非金属性最强的氧元素,故答案为:

O;

(3)铜是29号元素,其原子核外有29个电子,其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Ar]3d104s1,故答案为:

[Ar]3d104s1;

(4)钛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为22,位于第四周期第IVB族,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24s2(或[Ar]3d24s2),则价电子层的电子排布图是

,故答案为:

22;

(5)由表格数据可知,X元素第二和第三电离能相差较大,说明X原子最外层有两个电子,属于第IIA族元素,则X为Mg;

Y元素第一和第二电离能相差较大,说明X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属于第IA族元素,则X为Na;

Z元素第三电离能和第四电离能相差较大,说明Z元素原子最外层有3个电子,为第IIIA族元素,则Z为Al,故答案为:

Mg、Na、Al。

【点睛】在主族元素中,当原子失去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后,如果再失去电子,其电离能会突变是确定最外层电子数的关键,也是难点。

14.新能源汽车所用蓄电池分为铅酸蓄电池、二次锂电池、空气电池等类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为锂离子电池发展做出贡献的约翰·

班宁斯特·

古迪纳夫等三位科学家。

如图所示为水溶液锂离子电池体系。

放电时,电池的负极是_______(填a或b),溶液中Li+从______迁移(填“a向b”或“b向a”)。

(2)铅酸蓄电池是最常见的二次电池,电压稳定,安全可靠,价格低廉,应用广泛。

电池总反应为Pb(s)+PbO2(s)+2H2SO4(aq)

2PbSO4(s)+2H2O(l)

①放电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解质溶液中硫酸的浓度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当外电路通过0.5mole-时,理论上负极板的质量增加_______g。

②用该蓄电池作电源,进行粗铜(含Ag、Pt、Au等杂质)的电解精炼。

如下图所示,电解液c选用________溶液,A电极的材料是_______,B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

③用该蓄电池作电源,A、B为石墨电极,c为氯化钠溶液,进行电解。

如上图所示,则A电极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B电极附近溶液的pH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答案】

(1).b

(2).b向a(3).PbO2+2e-+4H++2SO42-═PbSO4+2H2O(4).减小(5).24(6).CuSO4(CuCl2等)(7).粗铜(8).Cu2++2e-=Cu(9).氯气(10).增大

(1)由题给装置图可知,锂电极为原电池的负极,放电时,溶液中阳离子由负极向正极迁移;

(2)①由电池总反应式可知,Pb电极是负极,Pb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PbO2是正极,PbO2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②电解精炼铜时,粗铜应作阳极,精铜作阴极;

③接通电路后,该装置为电解池,由题给装置图可知,电流流入的A电极为阳极,B电极为阴极。

(1)由题给装置图可知,b电极为原电池的负极,a电极为原电池的正极,放电时,溶液中Li+由负极向正极迁移,即从b向a迁移,故答案为:

b;

b向a;

(2)①由电池总反应式可知,Pb电极是负极,Pb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Pb-2e-+SO42-═PbSO4,PbO2是正极,PbO2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是PbO2+2e-+4H++2SO42-═PbSO4+2H2O;

放电时,消耗H2SO4,则电解液中H2SO4的浓度将减少;

当外电路通过0.5mol电子时,依据电子守恒计算理论上负极板的质量增加0.25mol×

303g/mol-0.25mol×

207g/mol=24g,故答案为:

PbO2+2e-+4H++2SO42-═PbSO4+2H2O;

减小;

24;

②电解精炼铜时,粗铜应作阳极,精铜作阴极,由题给装置图可知,电流流入的A电极为粗铜精炼的阳极,B电极为阴极,则A电极为粗铜,B电极为精铜,电解液为可溶性铜盐,如硫酸铜或氯化铜等,阴极上铜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Cu2++2e-=Cu,故答案为:

CuSO4(CuCl2等);

粗铜;

Cu2++2e-=Cu;

③接通电路后,该装置为电解池,由题给装置图可知,电流流入的A电极为阳极,B电极为阴极,氯离子在阳极上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氯气,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在阴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气,破坏水的电离平衡,使阴极区云集大量氢氧根离子,使溶液呈碱性,故答案为:

氯气;

增大。

【点睛】电解精炼铜时,粗铜应作阳极,精铜作阴极,阳极与电池的正极相连发生氧化反应,阴极与电池的负极相连发生还原反应是解答关键。

15.某同学为测定烧碱样品(含有少量NaCl杂质)中NaOH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操作:

a.将洁净的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分别用要盛装的酸、碱溶液润洗2遍

b.用碱式滴定管量取25.00mL烧碱溶液于锥形瓶中,滴入2滴酚酞溶液

c.在天平上准确称取烧碱样品10.0g,在烧杯中用蒸馏水溶解

d.将浓度为1.000mol·

L-1盐酸标准液装入酸式滴定管中,将烧碱溶液装入碱式滴定管中,并分别调节液面,记下开始时的读数

e.在锥形瓶下垫一张白纸,然后开始滴定,边滴加边振荡,至滴定终点,记下读数

f.在250mL

容量瓶中定容,配制成250mL烧碱溶液

(1)正确操作步骤的顺序是(用字母填空)____→____→____→d→b→____。

(2)下列仪器,实验中不需要的是(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

①托盘天平(带砝码,镊子)②酸式滴定管③碱式滴定管④250mL容量瓶

⑤烧杯⑥漏斗⑦锥形瓶⑧铁架台(带滴定管夹)⑨药匙

实验中除上述仪器外,还缺少的仪器有(填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滴定至终点,溶液由____色变为________色,且30秒内不褪色。

(4)重复四次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

盐酸溶液

/mol·

滴定完成时消耗盐酸

溶液体积/mL

待测烧碱溶液

体积/mL

1

1.000

19.96

25.00

2

19.00

3

20.04

4

1000

20.00

根据以上数据,待测烧碱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_mol/L,该样品中NaOH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精确到0.01%)。

(5)上述实验中,下列操作可能会造成结果偏高的是____________

A.f操作中,定容时俯视

B.滴定终点读数时仰视

C.使用前,碱式滴定管未用待装液润洗

D.锥形瓶水洗后未干燥就直接盛待测溶液

【答案】

(1).c

(2).f(3).a(4).e(5).⑥(6).玻璃棒、胶头滴管(7).浅红(8).无(9).0.8000(10).80.00%(11).AB

(1)根据先配制溶液然后进行滴定排序;

(2)由实验的操作顺序为称量→溶解→定容→取液→滴定确定实验中用到的仪器;

(3)滴定至终点时,实验现象为滴入最后一滴盐酸标准液,溶液由浅红色变为无色,且30秒内不褪色;

(4)分析表中数据知,实验2所用盐酸的体积偏差较大,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可得;

(5)依据操作失误,对待测液物质的量和标准液体积的影响判断误差变化。

(1)根据先配制溶液然后进行滴定排序,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称量→溶解→定容→取液→滴定,所以操作步骤的顺序为cfadbe,故答案为:

c;

f;

a;

e;

(2)由实验的操作顺序为称量→溶解→定容→取液→滴定可知,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