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语文第六单元打印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6381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上语文第六单元打印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七上语文第六单元打印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七上语文第六单元打印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七上语文第六单元打印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七上语文第六单元打印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七上语文第六单元打印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七上语文第六单元打印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七上语文第六单元打印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七上语文第六单元打印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七上语文第六单元打印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七上语文第六单元打印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七上语文第六单元打印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七上语文第六单元打印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七上语文第六单元打印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七上语文第六单元打印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七上语文第六单元打印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七上语文第六单元打印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七上语文第六单元打印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七上语文第六单元打印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七上语文第六单元打印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上语文第六单元打印教案.docx

《七上语文第六单元打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上语文第六单元打印教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上语文第六单元打印教案.docx

七上语文第六单元打印教案

课题

天上的街市教案

课型

新授

课时

一课时

主备

张玉公

审核

蔡进友

备课

时间

20151222

教学

目标

1.理解诗中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2.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学习诵读诗歌,培养读诗兴趣。

教学

重点

1.联想和想象的作用,联想力和想像力的训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教学

难点

1.联想和想象的作用,联想力和想像力的训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

共案

个案

教学过程

  1.由开学学的《繁星》引出即将教学的新诗《天上的街市》(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让同学们谈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情况,教师做适当补充;请学生看注释,理解诗句,提出不理解的词句,教师答疑。

  3.请学生简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情况。

  这首诗写于1921年10月24日。

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经过去,北洋军阀连年混战,中国社会一片黑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郭沫若在“五四”运动爆发时正在日本留学。

当时,“五四”革命汹涌澎湃的浪潮曾激起身居异国的诗人深切炽热的爱国之情。

他在1920年初写的《炉中煤》中,把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以炉中煤自比,抒发了为祖国奋发献身的炽热感情。

1921年,诗人回到祖国,面对着一片黑暗的社会现实,先前对祖国的美好憧憬陡然破灭,陷于苦闷失望;但并未绝望,仍然执着追求光明和理想。

《天上的街市》就产生于这样的年代,表达这种思想感情。

  4.指定学生二人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音正确,读出节奏。

教师指导断句。

  5.引导学生分析第一节。

  

(1)第一节是写实还是想象?

  写实。

  

(2)在写实当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

既把“街灯”比作“明星”,又把“明星”比作“街灯”。

  (3)这样运用比喻修辞方法,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路?

创造出了什么样的境界?

  这样运用比喻修辞方法,体现了作者联想的思路。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作者看到“远远的街灯明了”,联想到地面“明了”的“街灯”像是天上“闪着无数的明星”。

联想到街灯像明星,自然会仰望星空,自然地引出“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作者仰望天上“现了”的“明星”,又联想到它们像是地面“点着无数的街灯”。

这样街灯与明星相互比喻,回环往复地展开联想(板书:

相互比喻回环往复)。

地面街灯和天上明星互相辉映,创造出了一种光亮闪烁、深远优美的境界(板书:

灯星辉映深远优美)。

  (4)“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这两句在原诗中都没有“是”字,为什么在编入教材时加上了“是”字?

次句中的“点”字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两句都在“好像”后面加上一个“是”字,就凑足了音节,构成了舒缓的节奏,更抒发出作者赞美街灯和明星的感情。

  次句中的“点”字,很有表现力量。

既是“点”着灯,也就有点灯人,既有人,天上也就有一个世界。

“点着无数的街灯”,既渲染出一派神秘奇丽的色彩,又为以后各节描写作好了铺垫。

  6.引导学生分析第二节。

  

(1)第二节是写实还是想象?

  想象。

  

(2)怎样由写实进到想象?

  是由上节写实中的联想进到想象的。

由联想天上的明星“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进而想象出天上的街市。

  (3)这一节怎样逐步驰骋想象(板书:

驰骋想象)?

想象出了什么样的天上的街市?

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这一节分两层驰骋想象。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写街市。

句首冠以“我想”,表明了下面写的都是作者的主观想象,如把“我想”改为“在”字,就成了写实的文字了。

用“缥缈”修饰“空中”,从隐隐约约当中表现出天空的高远深邃;用“美丽”形容“街市”,总写出街市的美好;“定然”一词,语气肯定;从而表现出诗人想象在那高远深邃天空中必有美好的街市(板书:

天街美好)。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写街市上的物品。

用“陈列”修饰“一些物品”,表明店铺中物品相当多,摆布很得当;用“世上没有”修饰“珍奇”突出了珍贵奇异物品世上绝无;“定然”一词,语气肯定;从而表现出诗人想象在那天上街市的店铺中必有世上绝无的珍贵奇异物品。

(板书:

物品珍奇)两层驰骋想象,由写街到写物,连接紧密,逐步展现,表现出诗人飞翔想象羽翼,神游天上街市,表达了诗人想象天上必有一个远胜人间美好世界的坚定信念(板书:

远胜人间)。

布置作业

  1.进一步体会前两节,完成课后练习就前两节诗句提出的问题。

  2.试着背诵课文,体会感情。

板书设计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星空》

        联想      街灯(明)→(闪)明星                           

                                                                                        光明

             明星(现)→(点)街灯                      

                                                                                        自由

        想象      街市(美丽)→物品(珍奇)              

                                                                                        幸福

             天河(浅浅)→牛郎织女(来往)             

                                                                                        美好

             流星(灯笼)→牛郎织女(闲游)   

教学后记

 

课题

天上的街市教案

课型

新授

课时

二课时

主备

张玉公

审核

蔡进友

备课

时间

20151222

教学

目标

1.理解诗中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2.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学习诵读诗歌,培养读诗兴趣。

教学

重点

1.联想和想象的作用,联想力和想像力的训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教学

难点

 1.理解诗中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共案

个案

教学过程

  1.由上节课分析的天上的街市引到本节课分析天上的人物。

  2.引导学生分析第三、四节

  

(1)第三节怎样由上节写天上的街市,进到写天上的人物?

  由上节想象的天上的街市,联想到天河,联想到民间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进而更展想象,描写想象中的牛郎织女(板书:

更展想象牛郎织女)。

  

(2)第三节怎样合情合理地写出想象的牛郎织女?

  先依据星象来写天河。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仰望上去,淡淡的天河确是“浅浅的”;诗句在“你看”后面加上一个逗号,表示停顿,也是在引起读者注意天河是“浅浅的”。

既然天河是“浅浅的”、那“不甚宽广”的推断也就具有了合理性;“定然是”,语气十分肯定,充分强调了这种推断。

有了这天河是“浅浅的”、“不甚宽广”的铺垫,“那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的想象,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3)第三、四节想象、描写出了牛郎织女什么样的生活情景?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来往”一词,表现出天河不能隔离这一对恩爱夫妻,牛郎骑着牛儿蹚过浅浅的天河去见织女,夫妻朝朝相会,夕夕团圆。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此刻”,赋予想象的情景以具体的时间,好像诗人都要看见他俩一样了。

“闲游”,表现出牛郎织女耕织之暇在天街悠闲游观的情景。

牛郎织女获得了解放,获得了自由,生活美满幸福(板书:

解放自由美满幸福)。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由“流星”联想到“灯笼”,说“流星”是牛郎织女提着的“灯笼”,想象奇妙。

用“朵”形容“流星”,直接表现出“流星”的美丽,间接表现出“灯笼”的美丽。

诗句在“不信”后面加上一个逗号,表示停顿,引起读者注意“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恍如和读者面谈,情趣盎然。

  (4)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诗运用民间故事,推陈出新。

  诗中写的牛郎织女是我国流传很广的民间故事中的人物。

原来说的是真诚相爱的牛郎织女,被王母娘娘活活拆散,夫妻被天河隔离,每年只能靠着鹊桥相会一次,是个悲剧。

诗人为什么写成他们夫妻生活美满?

这样运用民间故事体现了什么精神?

  诗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而对这个民间故事进行了大胆的改造,把牛郎织女的悲剧爱情故事,改造成为他们夫妻挣脱了王母娘娘的专制统治,获得了解放,过着自由幸福的美满生活。

这理想化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情景,体现了诗人对光明和理想的执着追求,也引导读者憧憬那自由幸福的生活境界。

  诗人这样想象出牛郎织女美满幸福的生活情景,既源于民间故事,又体现了推陈出新的精神。

从牛郎织女命运的质的变化当中,寄寓着诗人的理想(板书:

推陈出新寄寓理想),借写天上人物的生活情景,表达世间生活的理想,希望人民能够过上那解放自由、美满幸福的生活。

  3.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诗的社会意义。

  这首诗写于1921年末那社会一片黑暗、人民苦难深重的年代。

诗人为什么着力想象、描写天上街市的美好,天上人物的幸福?

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中心意思?

  诗人不满当时黑暗社会现实,执着追求光明和想理,才想象、描写出美好的天上街市和幸福的天上人物。

这天上美好幸福情景是世间黑暗现实的反弹,构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憎恶黑暗现实、追求光明幸福的炽热感情。

它能够引导读者向往自由幸福的理想生活,激发读者和黑暗现实进行斗争的热情。

这也正是这首诗的社会意义。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课后练习三列出的对这首诗中心意思的三种理解,第三种理解是正确的。

第一种理解没有体会到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是片面的。

第二种理解没有体会到诗人积极追求的思想感情,也是错误的。

  4.先指定学生二人朗读,再让学生齐声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出节奏韵律,读出感情。

板书设计

        联想      街灯(明)→(闪)明星                           

                                                                                        光明

             明星(现)→(点)街灯                      

                                                                                        自由

        想象      街市(美丽)→物品(珍奇)              

                                                                                        幸福

             天河(浅浅)→牛郎织女(来往)             

                                                                                        美好

             流星(灯笼)→牛郎织女(闲游) 

教学后记

课题

七颗钻石

课型

新授

课时

一课时

主备

张玉公

审核

蔡进友

备课

时间

20151222

教学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3.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

重点

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教学

难点

体会小姑娘美好的心灵与七颗钻石的关系

教学过程

共案

个案

一、导入新课,渲染美好气氛

1、同学们喜欢读童话故事吗?

2、读过一些什么童话故事?

3、你能告诉我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些童话故事呢?

(神奇、美好……)

4、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篇童话故事——《七颗钻石》。

【课件:

题目】作者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5、其实昨天大家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能谈谈你的印象吗?

6、这些感受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让你感受到的呢?

让我们来细细的品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顺,体悟自然界的“干渴”

1、指名读第一小节。

谁能告诉我这一节主要写什么?

旱灾是什么?

(缺水。

干燥,生命的生长遭到了破坏……)那大旱灾就是(破坏性更大)

你能想象一下当时地球上是一片怎样的景象吗?

【课件:

音乐响起】

面对如此景象,你的心情怎样?

(沉重)把这种感受送进去朗读。

【课件:

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及动物都焦渴而死。

干涸什么意思?

(干)干枯是什么意思?

(干)焦渴什么意思?

(干),

【课件分别闪现红色的字】

同样是非常的极度严重的干,河流和水井用的是(干涸),草木丛林用的是(干枯),人与动物用的是(焦渴)。

好,我们再来读一读,体悟用词的变化。

假如你是其中一只小动物或一株植物,此时你最需要的是什么?

(水)此时此刻的水又意味着什么?

(解救生命)

这是对水的渴望,对生命的渴望,谁再来读这一段。

【课件:

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及动物都焦渴而死。

2、读第二小节。

读准“竞、匆、绊”。

因为干、缺水,还发生了一个故事,什么故事?

(小姑娘找水)谁来读第二小节。

这一段有没有描写“干渴”水源缺乏的句子啊?

请找出来。

请把找到的这些句子用“﹋”划记下来。

【课件:

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

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

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

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罐子跑回家去。

体会“喜出望外”。

小姑娘做找找不着,又找找不着,几乎不抱什么希望的时候,突然看到满罐清水,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啊?

小姑娘会说些什么?

你能一边模仿小姑娘的神态和动作,一边替小姑娘把话说出来吗?

这是怎样的一个喜出望外啊,再读。

可是当她准备把水抱回家时,又发生了什么呢?

接着往下读。

【课件:

她匆匆忙忙,没有注意到脚底下有一条狗,一下子绊倒在它的身上,水罐也掉在地下。

小狗哀哀地尖叫起来。

小姑娘赶紧去捡水罐。

  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满满的。

小姑娘把水倒在手掌里一点,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

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这里有没有写“干渴”的句子啊?

(小狗渴得走不动了。

3、读第三、四小节。

读准“凑、咽、唾沫”。

你觉得这一段有没有描写干渴的句子?

请用波浪形划记下来。

妈妈渴吗?

【课件:

小姑娘把水罐带回家,交给了母亲。

母亲说:

“我反正就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

”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

小姑娘渴吗?

渴成怎样了?

(咽了一口唾沫)小姑娘怎么想的?

(艰难、沉重)

【课件:

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进来一个过路人,要讨水喝。

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过路人。

三、再读课文,读细读精,感受水罐的“神奇”

1、取水的过程中竟伴随着很多的惊喜,最让你觉得神奇的是什么?

(神奇、感动)

2、哪些地方写了水罐的神奇?

请用“——”划记下来。

3、水罐都有一些什么变化?

请填写下来。

最开始是什么水罐?

(学生填写作业纸)

空木罐——装满水——满满的——银的——金的——七颗钻石,巨大水流——七颗星星

4、水罐每一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的?

【课件:

你能用“当……时候,水罐……”来说说水罐每次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吗?

当为母亲找水不着,累得睡着醒来时,水罐(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当小姑娘被小狗绊倒时,水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满满的)

当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水,让小狗舔净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当母亲把水罐递给女儿时,水罐(变成金的)

当小姑娘把水罐递给过路人时,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5、你喜欢这水罐吗?

为什么?

请选择课文中的句子把你的惊喜读出来。

6、扩展:

哇,这久旱之后的甘露会给大自然带来怎样的景象啊?

(学生说话)

四、回读课文,读深读宽,感悟人心的“美好”

1、这确实是一个神奇的水罐啊,到底是什么力量让它一次又一次发生了这样奇妙而又巨大的变化呢?

(美好的心)

2、第一次罐子里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是什么力量的推动?

(孝心)从哪看出小姑娘的一片孝心?

(哪儿也找不到水)她会到哪些地方去找水,路上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学生说话)如果现在让你来读这一段文字,你会怎么读?

【课件:

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

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

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

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罐子跑回家去。

当罐子变成银的时候,又是什么力量的作用?

(善心)从哪看出来的。

当罐子变成金的时候,又是什么力量的作用?

(母爱)从哪看出来的。

当罐子跳出七颗钻石涌出水流的时候,又是什么力量的作用?

(同情心)从哪看出来的。

3、多么善良又富有爱心的小姑娘啊!

她想到了所有的人,有没有想到她自己,但是更多的是想到了别人,此时此刻你想对她说点什么?

4、爱心创造了奇迹战胜了旱魔。

是啊,如果人人都有爱心,每个人都为别人做一点什么,那世界该会变得多美好。

比如像古人诗词中谈到的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这是说的(母爱)

比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是说的(友情),还有吗?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赈灾、奥运……)

5、最后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引读最后一段。

曾经有人问过,这篇童话如果换个题目,换什么合适呢?

这些呀,我想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肯定也想到过,可是为什么最终选择了这个题目呢?

(七颗钻石象征着美好的心灵,是美丽的、尊贵的、结实的,什么都可以战胜的。

爱心像星星一样永恒,晶莹闪烁,普照人间。

师小结:

是啊,这就是《七颗钻石》想要告诉大家,爱心是勇气,爱心是力量,爱心是希望,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

今天我们在心里种下这颗爱的种子,愿她在你们的心底慢慢发芽、长大。

五、课后作业

1、神秘的描述小姑娘到在草地上做的梦。

2、生动的描述过路人找小姑娘讨水喝的情节。

3、阅读《》

板书设计

19七颗钻石般的爱心

(空木罐)装满水——满满的——银的——金的——七颗钻石——七颗星星

为母亲找水喂小狗喝水母亲让女儿喝水给过路人水罐

孝心善心母爱同情心

 

教学后记

 

课题

蔚蓝的王国

课型

新授

课时

一课时

主备

张玉公

审核

蔡进友

备课

时间

20151222

教学

目标

1.欣赏散文诗优美的语言。

          2.感受作者美好的情怀。

             3.体味想像的美好魅力。

教学

重点

散文诗优美的语言

教学

难点

散文读所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

共案

个案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请同学们不妨闭上眼睛想像一下:

蔚蓝的天,蔚蓝的地,蔚

蓝的大海

,你们——一群快乐幸福的年轻人,驾着一条精美华丽的小船,在蔚蓝的大海上随风漂流,周围的一切:

天空、海洋、微微飘动的风帆、船尾潺潺的水流——一切都在倾诉着爱,倾诉着无比幸福的爱……这是多么令人陶醉的迷人的幸福情景啊!

这就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毛下的“蔚蓝的王国”

现在让我们进入“蔚蓝的王国”,体会一下这迷人的意境吧!

(板书课题)

       二、听读课文,把握字词

       1、作者简介:

屠格涅夫(1818——1883(俄车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有“欧洲俄罗斯的第一位小说家”之称。

代表作有《猎人笔记》、《父与子》、《罗亭》等。

       2、看屏幕,掌握字音,词义:

       

蔚wèi蓝       宛wǎn sì似   闪烁shuò 颤栗zhàn lì      明澈chè

       潺潺chánchán 咫zhí尺    和煦xù

    王国、感人肺腑、五彩缤纷、潺潺、咫尺、和煦

    3、听录音,扫清字词障碍[来源:

学_科_网]

    三、泛读课文,熟悉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

    2、找个别同学朗读课文。

    3、跳读课文,找出描写蔚蓝的王国的一些形容词,圈点出来,想想这些词的好处。

    四、研读课文,分组讨论

    1、想一想:

题目“蔚蓝的王国”指的是什么?

    明确:

大海

    2、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用自己的话概括。

3、为什么作者“四周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蔚蓝的海”“头顶上是同样无边

无际的同样的蔚蓝的海”?

    4、课文中两次提到“蔚蓝的王国呀!

我看见过连戋戋你……在梦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

表达对大海的向往和喜爱。

    5、课文中描写了

几个场面?

    明确:

2个场面:

一是写“我”和其他人

在大

海上快乐的行为。

二是写在大海上见到的神仙世界。

    五、习读课文、巩固练习

    1、并不是风

推动它前进,驾驶它的是我们自己无忧无虑的心灵——我们心中稍一动念,想到哪里去,小船就飘到哪里去,它像是有生命的东西,完全听从我们使唤。

    驾驶小船的不是风而是心灵,这可能吗?

你是怎样理解这种现象的?

    明确

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意思是小般似乎是完全理解人的心灵的,随着人的心意前进,人们的心灵在磊海上自由驰骋,心灵和大海已

经完全融合在一起。

    2、周围的一切:

天空、海洋、微微动的风帆、船尾潺潺的水流——一切都在倾诉着爱情,倾诉着无比幸福的爱情!

    明确:

拟人手法。

表现对大海的热爱,充满表春的魅力和美丽,带给人们无限的幸福和快乐,也表作者对大海的热爱和陶醉。

    七、奇思妙想,开拓思维“0

”的想像

    八、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想像是创

始的先导,是人类腾飞的翅膀,让我们驾着想像这条小船乘风破浪,为早日到达自己的理想的彼岸,努力前进吧!

板书设计

    梦中人

想像:

(在梦中)    梦中景

梦中情

教学后记

课题

皇帝的新装

课型

新授

课时

一课时

主备

张玉公

审核

蔡进友

备课

时间

20151222

教学

目标

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了解安徒生及童话这种文学体裁。

2.以“新装”为线索,理清故事情节。

3.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