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652176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学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学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学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学案

极乐乡中心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课题:

6.黄河颂

课型:

新授课课时:

二学时主备教师:

马忠仓日期:

2014-3-14审阅:

【学习目标】

1.有表情朗读诗文,感受黄河雄壮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2.把握诗文基调,理解诗歌内容,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3.找出诗中美妙诗句,养成鉴赏诗歌的能力,感悟诗歌的魅力。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学习难点】

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学时安排】2学时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一、课前自学

(一)了解作者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二)解题

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由著名诗人光未然作词,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谱曲。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这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河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了我国的华北地区,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也积极地投入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他们通过自己创造的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光未然1939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三)基础训练:

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给加点词注音。

山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

(四)通读课文,思考问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哪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其内容是什么?

                                     

第二学时

一、课堂导学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研习课文

⒈整体感知

(1)全文分两部分:

朗颂词与歌词,概括这两部分的内容。

(2)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3)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2.句段品读

(1)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屏障”?

(2)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3.探究质疑

(1)“望黄河滚滚”,“望”统领哪些内容?

写出黄河的什么特点?

(2)“啊!

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3)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

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

为什么?

你能从学过的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二、达标练习

⒈指出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①啊!

黄河!

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    )

②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伟大坚强。

(    )

⒉黄河自古以来都是诗人深情吟诵的对象,请你至少写出两句有关黄河的古诗词,注明作者和诗题。

⒊诗歌结尾处“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出现两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

为什么?

⒋你认为作者心目中的黄河象征什么?

具有什么精神?

三、巩固提高

长江之歌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1.揣摩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2.歌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请你默写出两句有关长江的诗句。

四、布置作业

⒈抄写“读一读,写一写”的生字。

⒉预习下一课。

五、整理与感悟

1.知识整理

2.学习感悟

 

极乐乡中心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课题:

7最后一课

课型:

新授课课时:

二学时主备教师:

马忠仓日期:

2014-3-14审阅: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小说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爱国主题.。

2.质疑探究,品味小说重要词句。

3.引导学生掌握通过语言、服饰、神态、动作、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写法。

4.环境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学习重点】

把握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征,探究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作用。

【学习难点】

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的特定含义。

【学时安排】2学时

第一学时

一、课前自学

(一)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

—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二)解题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三)小说文体简介

1.文学体裁:

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小说的概念: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描写。

4.故事情节:

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环境描写的种类: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四)基础知识。

1.本文的作者是国作家,写的背景是1871年爆发的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给加点词注音。

哽住(       )        祈祷(       )        踱步(          )        郝叟(         )

二、课堂导学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

(1)这篇小说按情节结构划分为四个部分,请说出各部分的起止小节,并概括意思。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结局()

(2)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句段品读

A.阅读小说1-6段“序幕”部分,回答问题。

(1)“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这段心理描写刻画了小弗郎士什么性格特点?

(2)“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这段心理描写的作用是?

B.认真阅读7-10段,最后一课与平时有什么不同?

这不同之处说明了什么?

3.探究质疑 

(1)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2)“又出什么事啦?

”这句暗示了怎样的时代背景?

三、达标练习

1.屋顶上鸽子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这句运用的描写方法是

2.“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一句表达了小弗郎士怎样的感情?

  

  3.选出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   )

A.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B.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C.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D.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四、巩固提高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

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

难道就这样算了吗?

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掏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

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1.第一段单句成段,其作用是什么?

  

2.第二段中有4个感叹句,集中表现了小弗郎士的深厚感情。

3.第二段中三个“这些”各指代什么?

                                     

4.“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这句话说明小弗郎士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

                                      

 

五、布置作业

划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把握他的性格特征。

                                      

 

第二学时

一、检查作业

二、研习课文

1.句段品读

A.阅读课文11-23自然段回答问题。

(1)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学时,讲的话内容可以概括为哪几点?

(2)怎样理解韩麦尔所说的阿尔萨斯人的“最大的不幸”?

2.探究质疑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中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2)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要发给我们写有“法兰西”“阿尔萨斯”的新字帖?

三、达标练习

1.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

(1)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

(2)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

2.《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和对祖国的,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

四、巩固提高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角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呀,”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放学了,-——你们走吧。

1.速读“下课”部分,说出对韩麦尔先生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2.为什么先生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

为什么我觉得他的形象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3.韩麦尔先生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研读与练习二、三题。

六、整理与感悟

1.知识整理

2.学习感悟

极乐乡中心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课题: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课型:

新授课课时:

二学时主备教师:

马忠仓日期:

2014-3-14审阅:

【学习目标】

1.理解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的“雄健的精神”,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

2.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作用。

3.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

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作用。

【学习难点】

领悟课文的语言美。

【学时安排】1学时

一、课前自学

(一)作者简介

李大钊,李守常,河北乐亭人。

1907年入天津法政专门学校学习,1913年赴日本,就学于早稻田大学。

1916年回国,任北京《晨报》主笔。

1918年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

1920年3月,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

李大钊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学者和诗人。

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李大钊诗选注》。

 

(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

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

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

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

在这篇教学设计>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被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意在动员更多的人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事业成为全民事业。

(三)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给加点词注音,并解释词语。

逼狭():

 

崎岖():

阻抑():

二、课堂导学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研习课文

⒈整体感知:

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2.句段品读

(1)“老于旅途的人”对“平坦”和“崎岖”两种境界,更喜欢哪一种?

为什么?

请用文中句子回答。

(2) 文中提到“一种冒险的美趣”,“一种壮美的趣味”、“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那么,我们怎样理解这种种“趣味”呢?

 

(3)“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这句话中的“现在”是指什么时候?

“崎岖险阻的道路”具体指什么情况?

(4)“雄健的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

 

3.探究质疑

李大钊所提倡的“雄健精神”在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为什么?

试谈谈你的理解。

三、达标练习

1.写出文中下列比喻句的含义。

 

①“坦荡平原”比喻 :

②“崎岖险路”比喻 :

③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比喻   :

④“浊流滚滚、一泻千里”比喻:

四、巩固提高

①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②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

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③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

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

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④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

但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

⑤我们的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

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

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

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1.请概括选文的论点。

2.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第二节写“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目的在于阐述民族生命的进程是

3.选文第④段“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中,“壮绝的景致”指的是,例如: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一、二。

六、整理与感悟

1.知识整理

2.学习感悟

极乐乡中心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课题:

9土地的誓言

课型:

新授课课时:

二学时主备教师:

马忠仓日期:

2014-3-14审阅: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重点】

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时安排】1学时

一、课前自学

(一)给加点字注音。

炽痛(    )  嗥叫(    )  斑斓(    )  亘古(    )

默契(    )  怪诞()  污秽(    )谰语 ()

二、课堂导学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

(2)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誓言?

2.句段品读

(1)第一段第一句话在全文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试从结构、内容上分析。

(2)“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段话中作者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物产?

你认为有必要列举那么多吗?

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3.探究质疑

(1)课文不仅满怀深情地描摹了故乡的美丽景色,第二段还回忆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

试摘出课文中回忆“我”在故乡成长足迹的句子。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

你必须站立”?

三、达标检测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如何理解句中的“泛滥”?

可否换为“澎湃”“涌动”这类词语?

  

2.“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 为什么不用“飘荡”或“回响”过“我的欢笑”之类语句,而用“埋葬”呢?

  

四、巩固提高

松花江上

——张寒晖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

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才能收回我那无穷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1.用“‖”将诗歌分为三层,并概括层意。

  

2.反复是这首歌词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这里运用反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两段文字都是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画面来展现家乡的丰饶美丽的。

试比较散文语言和诗歌语言的特点。

(A)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

(B)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散文语言的特点:

诗歌语言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他的情感。

六、整理与感悟

1.知识整理

2.学习感悟

 

极乐乡中心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课题:

10木兰诗

课型:

新授课课时:

二学时主备教师:

马忠仓日期:

2014-3-14审阅: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互文等修辞手法。

  

4.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学习重点】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

2.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互文等修辞手法。

 

【学习难点】

1.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2.理解互文修辞手法。

【学时安排】2学时

第一学时

一、课前自学

(一)解题

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符诗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

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

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北朝皆相沿袭。

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

其中既有文人诗歌,有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于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是乐府双璧之一(另一首是《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给加点词注音。

机杼( )可汗( ) 辔头()鞍鞯( )胡骑( )戎机( ) 金柝( )

(三)通假字

(1)对镜帖花黄。

帖:

通意思是

(2)火伴皆惊忙。

火:

通意思是

(四)文学常识

《木兰诗》选自   朝    (人名)编的《         》,这是  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

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勤劳能干,不慕富贵的巾帼英雄形象。

         

二、课堂导学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研习课文

⒈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要求以“木兰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_______;木兰_______;木兰_______;木兰______;木兰________;木兰______;讴歌英雄。

(2)选择对加点的字理解正确的项。

   

①安能辨我是雄雌?

(    )  A.安定  B.安置  C.怎么

②赏赐百千强(    )    A.多    B.大    C.有余 

③愿为市鞍马(    )    A.市场  B.买    C.集市   

④愿驰千里足(    )    A.希望  B.愿意  C.能够 

⒉句段品读

(1)木兰替父从军的主要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2)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3)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

3.探究质疑

(1)第三段第一句话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

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

这样写繁琐吗?

有什么作用?

(2)对“但闻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