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日历第一课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654544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气日历第一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天气日历第一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天气日历第一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天气日历第一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天气日历第一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天气日历第一课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天气日历第一课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天气日历第一课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天气日历第一课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天气日历第一课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天气日历第一课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天气日历第一课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天气日历第一课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天气日历第一课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天气日历第一课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天气日历第一课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天气日历第一课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天气日历第一课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天气日历第一课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天气日历第一课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气日历第一课时.docx

《天气日历第一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气日历第一课时.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天气日历第一课时.docx

天气日历第一课时

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个

课题

风向和风速

课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风吹动小风旗的状况,确定风速的三个等级,并用这种方法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风的观察和记录。

2、让学生知道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3、学生能自制简易风向标和小风旗。

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4、让学生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

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制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风有方向、风有力量。

教学难点:

能用简单的方法测量风力的大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风速和风速等级

1、提问:

在刚才到室外测量风向的时候,你们觉得今天的风大还是小?

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2、讲述:

风的大小可以用风速来描述,气象学家是利用风速仪来测风速的。

3、学生看书上的“风力等级”表。

4、提问:

“风力等级”表是怎样描述不同级别的风的。

5、提问:

如何通过观察学校(或别的地方)的国旗被风吹动的情况来确定风的等级的?

6、讲述:

是采取观察风吹动旗子的状态来估计风速,把风速分为无风、微风和大风三个等级。

这样的三个等级还可以分别用数字0、1、2来代替。

为了测量方便,我们要每个小组或每个人都来做一面小风旗,这样,我们就可以随时测量风速了。

7、每个小组按照课本上的图来制作小风旗。

8、让学生举起制作的小风旗,用嘴吹气,分别制造微风、大风,并用自己的小风旗来测试他人制造的风,练习小风旗的使用。

9、学生到室外测量风速。

10、学生交流室外测量的风速。

将它记录在当天的天气日历上。

二、全课小结。

鼓励学生使用制作的小风旗观测风速,完成以后每天的“天气日历”记录。

三、课后拓展。

·注意收看本地电视台的天气预报。

板书

风速的等级是0-12级。

风吹动旗子的状态来估计风速,把风速分为无风、微风和大风三个等级。

分别用数字0、1、2来代替。

 

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个

课题

降水量的测量

课型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气象学家是怎样测量、记录和确定降水量的。

2、让学生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3、学生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

4、让学生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

2、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导入

讲述:

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讨论:

下雨天你们是怎样判断降水量的大小的?

导入课题“我们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雨下得有多大?

二、探索研究

1.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介绍气象学家是怎样利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

(2)学生按照书上的步骤制作简易雨量器。

(3)展示各组的雨量器。

(4)讨论:

雨量器口径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是否能用不同大小的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5)让学生拿着他们的雨量器来到室外。

在选定的地方,放好雨量器。

学生扮演乌云,教师用喷壶模拟降雨。

根据学生(乌云)分布的多少,不同地方的降水量应有所不同。

2.降水量的观察与测量

(1)学生带着雨量器回到教室,观察降雨量。

小组的每个人都读一次自己小组的雨量器的读数。

(2)板画“我们的降水量填充图”。

教师在填充图上记录各组的降水量。

(3)讨论每组的降水量为什么不同?

如何确定哪一组下的是大雨、哪一组下的是中雨、哪一组是小雨?

(4)板画气象学家根据降水量的多少区分雨的等级的数据表,让学生来对照,作出判断。

3、对学生每天开展的课外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进行指导。

(1)雨量器摆放位置的确定:

选择上面或附近没有遮挡物的较开阔的地点,固定好雨量器,避免被风吹倒。

(2)每24小时记录一次降水量,做好记录,对照等级表,确定下雨的等级是无降雨、小雨、中雨还是大雨。

(3)记录后将雨量器内的水倒掉。

4.云和雨的关系。

讨论:

云和雨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三、小结。

四、课后拓展。

·调查:

雨停了,地上的水都到哪里去了。

五、板书设计

下雨的等级

等级

小雨

中雨

大雨

暴雨

大暴雨

特大暴雨

24小时的降水量

小于10毫米

10~25毫米

25~50毫米

50~100毫米

100~200毫米

大于200毫米

 

 

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个

课题

云的观测

课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2、学生能根据云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天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3、使学生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能根据云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天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2、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在黑板上写上“云”字。

2、你们看到“云”字能想到什么?

3、揭示课题:

云的观察

二、探索研究

1、观察云

(1)把学生带到室外观察云。

提醒学生注意云的多少、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提醒学生把云的形状和熟悉的事物进行联想。

注意提醒学生不要直视太阳。

(2)研究如何判断晴天、多云天和阴天。

·师先介绍区分云量多少的方法:

把天空当成一个圆面,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面内,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1/4,就是晴天;

如果云量不超过3/4,就是多云;

如果云量超过3/4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如果当天的云量不是很容易判断的话,做下面的活动。

·学生把硬纸板做成的圆面,把圆面分成四份。

根据刚才的观察,用撕成大小、形状不同的纸片代表云,把小纸片摆在圆面上。

当感觉小纸片的多少和形状已经能够代表刚才观察到的天空的云了,把小纸片一张挨着一张摆放到一起,看看它们一共能占圆面的几分之几,以此来判断当天是晴天、多云天还是阴天。

三、板书

云量不超过圆面的1/4,就是晴天;

云量不超过3/4,就是多云;

云量超过3/4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个

课题

云的观测

课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2、学生能根据云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天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3、使学生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能根据云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天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2、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对云进行分类

(1)分组观察组不同形状云的图片,试着给这些云进行分类。

(2)汇报分类依据和分类的结果。

(3)阅读课本上的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

(4)学生再一次给云的图片分类。

(5)让学生说一说今天都观察到了哪几种云。

二、全课总结

三、拓展知识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人们是怎样根据云的变化来预测天气变化的?

四、板书设计

云的分类:

云按照高度分类通常可分为四大类型:

高云、中云、低云和直展云。

高云的云底高度在6000米以上,又分为:

卷云、卷积云、卷层云;

中云云底高度在2500米至6000米之间,一般分为

高层云和高积云;

低云云底高度低于2500米,又分为

层积云、层云和雨层云;

直展云云底高度低于2500米,

有积云和积雨云之分。

 

 

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个

课题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课型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收集、记录和解释自学习本单元以来将近一个月的当地的天气信息。

2、使学生知道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3、学生会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4、让学生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收集、记录和解释自学习本单元以来将近一个月的当地的天气信息。

2、学生会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统计天气信息

(1)问:

谁来说说两周前的天气是怎么样的?

让一个学生用记录在“天气日历”“气温填充图”和“降水量变化柱状图”上的数据来描述当时的天气。

(2)各个小组分别对“天气日历”上的云量、云的类型、降水量、风速、风向和“气温填充图”“降水量变化柱状图”上的数据进行整理。

发给相应的小组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风的统计(分为风向统计和风速统计两个表)、平均降水量统计表。

(1)对统计方法的研究。

·小组讨论:

用什么方法来统计所需要的数据?

·各组的统计方法进行交流。

·教师及时对各组的统计方法进行指导:

统计各种天气情况的天数时,以“天气日历”各类天气现象的小纸卡,就能统计出各种天气情况的天数。

也可以小组中的一个人按照日期的顺序,依次读出要统计的每天的天气现象记录情况,小组里的其他同学分别负责记录该项天气现象中某一类现象的天数。

不重复、也不会遗漏的方法就是画“正”字。

最后把每个人的统计结果记录在相应的表格内。

对“气温填充图”和“降水量变化柱状图”上的数据统计可以根据气温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统计表上的要求来完成。

 

 

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个

课题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课型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收集、记录和解释自学习本单元以来将近一个月的当地的天气信息。

2、使学生知道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3、学生会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4、让学生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收集、记录和解释自学习本单元以来将近一个月的当地的天气信息。

2、学生会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分析天气信息

(1)教师引导各组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

提问:

·我们的交流中有多少天是晴天?

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天?

哪一种天气最多?

哪一种天气最少?

·在这一段时间,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

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

·在我们记录的这段时间里,主要刮的是哪个方向的风?

·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

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

·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2)学生汇报统计数据和对数据的分析结果。

并提问学生:

你们这样分析的理由是什么?

(3)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概括总结。

说一说这段时间里,天气对我们的生活都造成了哪些影响。

二、单元后评价

(1)提问:

如果现在有人问你们今天天气怎么样,你们会怎么回答?

(2)让学生把自己的回答都记录在记录本上。

然后再和第1课同一问题的记录,比较哪一个回答更好一些,为什么。

(3)对表现突出的同学授予“小气象学家”的称号。

4、课后阅读本单元后面的资料。

三、板书设计

云和风的统计

云的统计

各种天气状况

晴天天:

阴天天:

多云天:

其他

常见的天气

晴天阴天多云其他

出现过哪些类型的云

积云层云卷云

风的统计

风向统计(方位)

风速范围(0、1、2)

 

 

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个

课题

风向和风速

课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风吹动小风旗的状况,确定风速的三个等级,并用这种方法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风的观察和记录。

2、让学生知道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3、学生能自制简易风向标和小风旗。

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4、让学生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

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制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风有方向、风有力量。

教学难点:

能用简单的方法测量风力的大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问:

风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怎样知道起风了?

用你们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好吗?

教师将学生的描述记录在黑板上,了解学生们是怎样认识风的。

二、认识风向和风向标

1、板画“风向图”向学生介绍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老师列举风吹动旗面、树枝的情况,让学生辨别风向。

3、师出示一个自制的风向标,介绍风向标是用来测量风向的简单装置。

4、学生按照课本上自制风向标的步骤自制风向标。

5、做完后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1)选择室外空旷的地方测试风向;

(2)借助指南针确定方位;

(3)明确风向标箭头的指向是风吹来的方向,即风向;

(4)采用文字或箭头来记录风向。

如果采用箭头方向记录风向,箭头的方向就是风向,在纸上记录时应遵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

6、带领学生到室外测风向。

教师带领学生到操场中央。

教师指导学生借助指南针为每个小组确定方位,可将确定好的方位用粉笔画在操场的地面上。

学生在画有方位的地方进行测量并记录风向。

如果在测量时,风向标箭头的指向不是固定地指向一个方向,可指导学生作2分钟的观察,看看在这期间,风向标箭头指向在哪个方向的时间比较长,就把那个方向确定为此时的风向。

7、学生汇报他们刚才在室外测得风向的结果。

8、讨论如何将测得的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

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个

课题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2.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的过程。

3.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引入:

1、导述:

水能溶解很多物质。

由于水溶解了自然界中的许多矿物质,生物得到了营养;由于水溶解民空气中的氧气,水中的动物和植物能够生存……

我们怎么知道某种物质在水中是不是溶解了?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水能无限制地溶解某种物质吗?

用什么办法加快物质的溶解呢?

本单元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2、出示两杯干净的盐水和糖水。

师:

“老师这里有两杯饮料,你猜猜是什么饮料呢?

想尝尝味道吗?

“说一说,品尝到了什么味道?

你认为它们分别是什么东西制作的?

“你看见这杯水中的糖和盐了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糖和盐等物质在水中会有哪些变化。

二、探究内容:

1.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实验活动。

取一小匙食盐,放入盛水的玻璃杯内,用筷子轻松搅拌一分钟。

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

(2)取一小匙沙,放入盛水的玻璃杯内,用筷子轻松搅拌一分钟。

观察沙在水中的变化。

(3)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状态。

师:

怎样描述食盐和沙在水中的状态?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吗?

“沙在水里溶解了吗?

(4)讨论:

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溶解了”?

哪些现象能使我们知道“沙在水里没有溶解”?

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个

课题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2.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的过程。

3.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板书设计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食盐在水中化得用肉眼看不见。

沙在水中没有化形状没变。

面粉在水中慢慢沉降形状没变。

食盐溶解在水里能够形成透明、稳定的溶液。

教学反思

一、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师:

“食盐在水里很快就被溶解了,形成了盐的水溶液;沙在水中却很难被溶解。

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活动。

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用筷子轻轻搅拌一分钟,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交流实验情况。

描述面粉在水中的状态。

(4)比较面粉和沙、盐在水中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和相同?

(5)水中的沙、盐在水中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6)讨论: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二、过滤三个杯里的物质

(1)讲解过滤的方法:

(2)学生活动。

观察比较食盐、沙和面粉是否能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

(3)汇报交流过滤的结果。

三、实验总结

(1)讨论:

通过实验我们对溶解有什么新的认识?

四、板书设计

食盐在水中化得用肉眼看不见。

沙在水中没有化形状没变。

面粉在水中慢慢沉降形状没变。

食盐溶解在水里能够形成透明、稳定的溶液。

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个

课题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让学生观察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通过实验学生能比较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相同与不同。

3、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4、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2、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的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导入

谈话:

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过程,我们今天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基础来做实验。

二、探究活动

1、高锰酸钾的溶解

(1)老师讲解高锰酸钾的作用。

(2)学生观察高锰酸钾是什么样和什么颜色。

(3)学生实验活动。

实验前老师强调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锰酸钾,需要用小匙来取,并且只能取一小粒。

实验时在盛水的杯子上方,轻轻地投入一粒高锰酸钾。

要求:

投入后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

然后用筷子搅拌一下,再观察高锰酸钾的变化。

(4)交流实验情况:

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吗?

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学生实验活动

学生再做面粉、食盐、沙在水中溶解实验。

要求学生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现不同。

将观察结果填写在记录表中。

(2)交流实验结果。

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个

课题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让学生观察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通过实验学生能比较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相同与不同。

3、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4、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2、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的过程。

 

板书设计

(1)比较各种物质在水中变化的异同。

食盐

面粉

高锰酸钾

砂糖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溶解的特征:

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或沉淀的方法分离出来。

教学反思

一、整理我们的观察研究结果。

(1)比较各种物质在水中变化的异同。

食盐

面粉

高锰酸钾

砂糖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

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3)小结溶解的特征:

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或沉淀的方法分离出来。

二、全课总结。

三、课外拓展:

了解还有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里或不能溶解在水里。

四、板书设计

(1)比较各种物质在水中变化的异同。

食盐

面粉

高锰酸钾

砂糖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溶解的特征:

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或沉淀的方法分离出来。

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个

课题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液体之间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2、能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溶解。

3、能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溶解现象,能通过溶解现象得到结论。

4、能在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并能大胆想象,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难点

能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溶解。

 

板书设计

液体之间的溶解记录表

溶解过程

胶水

食用油

酒精

怎样进入到水中

在水中怎样扩散

是否溶解

 

教学反思

1.引入

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糖、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

那么液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探究活动

1、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的

(1)、学生实验活动

取一小匙胶水或洗发液,约四毫升。

慢慢地倒入盛水的玻璃杯中。

实验要求:

观察它们是怎样进入水中的?

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

先轻轻搅拌一下,观察有什么现象,再充分搅拌,继续观察。

它们在水中溶解了吗?

(2)、交流实验结果:

描述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度过程。

与食盐和高锰酸钾的溶解相比,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有什么特点?

2、醋、酒精和食用油是怎样溶解的

·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