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合理应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661006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docx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菌药物合理应用.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docx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药物(磺胺类、喹诺酮类等),是品种繁多、临床应用面很广的一大类药物。

为了在有效控制感染的同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防止宿主体内菌群失衡,节约药品资源,达到安全、有效、经济地应用抗菌药物。

特制定本指导原则。

1、基本原则

1.1对抗菌药物的应用应严加管理,并制定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规定,定期进行调查分析,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

1.2抗菌药物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1.3单纯病毒感染及发热原因不明者,除病情危重或并发细菌感染外,一般不宜应用抗菌药物治疗。

1.4严格控制皮肤、粘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减少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1.5抗菌药物治疗前,应送临床检验标本,进行病原体鉴定与药敏试验。

病情不允许等待时,先依临床病情、可能感染的病原体,进行经验治疗。

一旦获得培养结果,则应参考药敏试验结果与病情调整用药方案。

1.6对于阳性的培养结果要进行分析,区别真正的病原体、定植细菌和污染菌。

病原体药敏试验结果确定后,一般应针对性地选择窄谱抗菌药物应用。

1.7下列情况可不做药敏试验:

(1)已知某种抗菌药物对某种细菌有良好疗效,且很少有耐药菌株存在。

(2)对一些营养要求较高,不易生长的细菌(如淋球菌,流感杆菌)。

1.8门诊病人可根据临床表现、感染部位及病情轻重情况,进行经验治疗,但一次处方量原则上不超过三日量,最长七日量(抗结核药物除外)。

l.9在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前,均应对该病人肝、肾功能进行评估,根据肝肾功能情况,相应调整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

1.10抗菌药物品种不宜频繁更换,一般应观察72h,重症一般观察48h后,可进行必要的药物品种与方案的更替。

1.11抗菌药物的用药疗程,一般感染疾病在症状、体征消失后,可考虑在72h内停用,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

1.12提倡选用口服给药途径。

病情允许时,抗菌药物应该由静脉给药转换为口服给药。

1.13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预防用药。

1.14严格掌握联合用药的指征和原则,以期达到协同抗菌效果和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1.15在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注意与同时使用的其它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1.16对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病人,均应密切观察药物疗效、毒副作用,并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对较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人,更应重视细菌动态变化和药敏试验结果,防止菌群夫调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1.17使用毒副作用大的抗菌药物(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等)时,待条件具备后,应进行体内药物浓度监测,提高用药安全性。

1.18加强抗菌药物使用中的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置,认真执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1.19对病情复杂难治性感染的病人使用抗菌药物,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重点会诊讨论,提高治疗效果。

1.20抗菌药物药敏试验,应按卫生部要求进行质量控制,并需监测耐甲氧西林/苯唑西林葡萄球菌(MRS)、对(去甲)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VISA)、耐(去甲)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P),有条件者应开展细菌产生的超广谱酶、I型β-内酰胺酶的检测。

1.21根据病原菌变迁、耐药现象与抗菌药物品种应用情况,进行抗菌药物应用品种的干预,包括限用,暂停用及轮换用等有计划性的保护措施。

1.22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不可忽视必要的综合治疗。

1.23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时,应注重药物的成本效果比。

2、抗菌药物分线管理原则

2.1抗菌药物分线原则

2.1.1第一线药物:

疗效肯定、副作用小、价格合理、货源充足的抗菌药物,依临床需要使用。

2.1.2第二线药物:

疗效好、但毒副反应相对较大或价格比较昂贵的药物,应控制使用。

2.1.3第三线药物:

疗效好、价格昂贵或近期研制出的保留抗菌药物,应严格控制使用。

2.2抗菌药物分线使用管理

2.2.1根据病人病情需要,按临床治疗用药方案需要二线药物治疗时,应由主治医师(含)以上医师同意后,方可使用。

2.2.2根据病人病情需要,按临床治疗用药方案需要三线药物治疗时,应由副主任医师(含)以上医师或科主任同意后方可使用。

2.2.3下列情况可直接使用二线以上药物进行治疗,但当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证实第一线药物有效时,仍应使用第一线药物。

(1)感染病情严重者如:

①败血症、感染性休克;②中枢神经系统感染;③经心肺复苏存活之病人;④脏器穿孔者;⑤感染性心内膜炎;⑥严重的蜂窝组织炎;⑦重度烧伤及其他重症感染者。

(2)免疫状态低下病人发生感染时,包括:

①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②接受抗癌化学疗法;③WBC<1×109/L/或中性粒细胞<0.5×109/L;④艾滋病病人。

2.3抗菌药物使用分线。

3、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需充分考虑感染发生的可能性,预防用药的效果、耐药菌的产生、二重感染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价格以及病人的易感性等多种因素,再决定是否应用。

3.1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原则

3.1.1综合病征的预防用药指征:

对涉及各科病人出现的昏迷、中性粒细胞减少、免疫缺陷等情况应用抗菌药物并无效果,相反可能招致菌群失调及耐药菌株产生。

3.1.2常见疾病的预防用药表(待定)。

3.1.3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围手术期用药必须根据手术部位、可能的致病菌、手术污染程度、手术创伤程度、手术持续时间、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及半衰期等综合因素,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其预防用药原则:

(1)清洁的手术:

大致可分甲、乙两类。

甲类:

如疝气、精索静脉曲张等,原则上一般不用抗菌药物,如需使用,可术前使用一个剂量。

介入治疗术中有关抗菌药物应用亦可按此类处理。

乙类:

如人工关节、心脏、胸部、骨、关节等手术,尽量缩短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以第一线抗菌药物为主。

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行介入治疗时,可按此类处理。

(2)清洁但易受污染的手术。

手术视野洁净但术中易受污染,如胃、肠、肺、妇科、耳鼻喉科,产科、口腔、颌面外科等手术,原则上使用抗菌药物不超过48h。

(3)污染的手术。

对开放性创伤、烧伤疤痕、皮肤移植等已污染的手术。

围手术期可依病情发展,按抗菌药物使用原则用药,一般术后用药为48一72h,药物选用按治疗用药方案进行。

(4)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疗程越短越好。

于术前0.5h-lh内或麻醉开始时静脉给药。

手术超过3h时,可加用一次。

术后按上述原则用药。

(5)预防性应用的抗菌药物应具备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给药方更、价格低廉等特点。

3.2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注意事项

3.2.1已明确为单纯性病毒感染者,不需预防应用抗菌药物。

3.2.2预防用药的目的在于防止一、两种细菌引起的感染,不能无目的地联合选用多种药物预防多种细菌感染。

3.2.3清洁手术时间较短者,尽量不用抗菌药物。

3.2.4在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同时,必须重视无菌技术、手术技巧、消毒隔离、病人营养支持、心理、环境卫生等诸多因素。

3.2.5消化道局部去污染选药条件:

口服不吸收;肠道浓度高,且受肠内容物影响小;对致病菌及易移位的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有强大杀菌作用。

4、抗菌药物的联合治疗原则

联合应用抗菌药物运用于下列情况,且以二联为宜,一般宜采用广谱和窄谱的联用方式。

联用的目的在于获得“协同”、至少获得“相加”效果。

4.l致病菌不明的严重感染。

4.2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如需氧菌与厌氧菌G+与G-。

4.3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

4.4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多重耐药菌株感染。

4.5联合用药能够使毒性较大药物的剂量减小,如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

4.6需长期用药并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如结核病、慢性骨髓炎、慢性尿路感染等。

4.7为增加局部抗菌药的浓度,如脑膜炎、骨髓炎时联合易渗入脑液和骨组织的抗生素。

4.8常用的联合用药方案(待定)。

5、抗菌药物经验治疗的原则

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直接关系到病人的治疗效果,因此十分重要,需认真对待。

5.1须掌握和熟悉常用抗菌药物的天然耐药谱;了解重要的流行病资料,如多重耐药菌分离率[产超广谱β-内酞胺酶的革兰阴性菌(ESBL)、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BSE)、高耐氨基糖苷类肠球菌(HLAR)],常见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水平;熟悉针对病原菌的抗菌治疗;了解国内外抗菌药物的动态,避免选用细菌耐药性高的抗菌药物。

5.2在给病人抗菌药物经验治疗前,应力争采集标本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以期获得用药的科学依据。

一旦获得药敏试验结果,应及时针对性地进行用药方案调整。

5.3在经验治疗前,应尽快判断感染性质。

对轻型的社区获得性感染,可选用一般抗菌药物;对医院感染或严重感染,应尽快判断可能的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选用杀菌作用强的抗菌药物。

5.4掌握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特性及理化性质、临床用药具体要求等,作为制定抗菌药物经验给药方案的依据。

5.5抗菌药物经验治疗用药表(待定)。

6、特殊情况下抗菌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6.1肾功能不全病人选择抗菌药物时的注意事项。

6.1.1肾功能不会病人选择抗菌药物时,除应考虑抗感染治疗的一般原则外,还应考虑:

抗菌药物对肾脏毒性的大小;病人肾功能损害程度;肾功能对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的影响;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对药物清除的影响等。

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待定)。

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推荐剂量(待定)。

6.1.2肾功能不全病人抗菌药物给药剂量、给药间隔的调整估计法:

若抗菌药物绝大部分通过肾脏消除,其维持剂量可通过下表进行估算。

肾功能减退时给药剂量的估计

肾功能损害的程度以内生肌酐清除率最具参考价值,并可根据内生肌酐清除率调整给药剂量及给药时间间隔。

内生肌酐清除率可直接测定或通过病人血肌酐值按下述公式计算:

A:

成年男性内生肌酐清除率(ml/s)=(140-年龄)×标准体重(Kg)×0.0113/[72×病人血肌酐浓度(umol/L)]

B:

成年女性病人内生肌酐清除率为上述值×0.85

6.2肝功能不全病人选择抗菌药物时的注意事项

肝功能不全病人选择抗菌药物时,除应考虑抗感染治疗的一般原则外,还应考虑:

肝功能不全病人使用此类抗菌药物发生毒性反应的可能性;肝功能减退对该类药物药代动力学的影响等。

目前还不能根据肝功能状态对抗菌药物的给药剂量做出较准确调整。

肝功能不全病人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待定)。

6.3新生儿选择抗菌药物时的注意事项

新生儿选择抗菌药物时,除应考虑抗感染治疗的一般原则外,还应考虑:

新生儿迅速变化的病理生理状态;新生儿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特点,如肝脏代谢功能、肾脏排泄功能的不完备、药物表现分布容积与成人的差异等;抗菌药物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新生儿不宜肌内给药;新生儿应避免使用或慎用的抗菌药物(待定)。

6.4妊娠期使用抗菌药物的注意事项

妊娠期选择抗菌药物时,除应考虑抗感染治疗的一般原则外,还应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妊娠期妇女药代动力学变化等因素。

妊娠期使用抗菌药物应注意:

避免不必要的用药,选择其风险/效果之比最小的药物;在必须用药时,要告知病人继续妊娠可能引起的风险。

常用抗菌药物对妊娠的影响分类(待定)。

妊娠期抗菌药物选用(待定)。

6.5哺乳期妇女给予抗菌药物时的注意事项

是否必须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最安全的药物;调整用药与哺乳时间,如哺乳结束后立即用药,或在婴儿较长睡眠前用药,将婴儿可能接触药物的量降至最低。

哺乳期妇女禁忌使用的药物有氯霉素、异烟肼、呋喃妥因,甲硝唑、替硝唑、氟喹诺嗣类等。

抗菌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待定)。

6.6老年人使用抗菌药物时的注意事项

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状态与青壮年人不同,如组织器官萎缩、生理功能减退、重要脏器功能储备降低、患有多种原发疾病等,自身生理调节能力下降,对疾病及药物的耐受能力降低。

抗菌药物在老年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代动力学过程均可发生变化。

其中,排泄过程的影响最大。

老年人的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管分泌功能下降,明显地影响药物自肾脏的排泄,使药物血浆浓度增高,延缓药物自体内的消除,从而使老年人更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甚至加重病情或导致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因此,老年人使用抗菌药物时,必须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尽量使用不良反应小的杀菌药物,并根据肾功能(肾清除率)调整用药剂量及给药间隔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