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一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第2节近代民主理论的形成教案人民版选修2剖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662170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专题一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第2节近代民主理论的形成教案人民版选修2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第2节近代民主理论的形成教案人民版选修2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第2节近代民主理论的形成教案人民版选修2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第2节近代民主理论的形成教案人民版选修2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第2节近代民主理论的形成教案人民版选修2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第2节近代民主理论的形成教案人民版选修2剖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第2节近代民主理论的形成教案人民版选修2剖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第2节近代民主理论的形成教案人民版选修2剖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第2节近代民主理论的形成教案人民版选修2剖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第2节近代民主理论的形成教案人民版选修2剖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第2节近代民主理论的形成教案人民版选修2剖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第2节近代民主理论的形成教案人民版选修2剖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第2节近代民主理论的形成教案人民版选修2剖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专题一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第2节近代民主理论的形成教案人民版选修2剖析.docx

《高中历史专题一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第2节近代民主理论的形成教案人民版选修2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专题一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第2节近代民主理论的形成教案人民版选修2剖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专题一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第2节近代民主理论的形成教案人民版选修2剖析.docx

高中历史专题一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第2节近代民主理论的形成教案人民版选修2剖析

近代民主理论的形成

课标要求:

1.知道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

2.理解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增强对西方民主思想与传统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通过对“人民主权论”的学习,加深对“思想既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服务于实践”这句话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课前,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收集一些有关西方民主思想方面的材料,里哦啊接一下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等思想家的民主理论。

同时就关于自然权利方面的见解异同设计一些问题进行讨论,以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西方思想史上,一批闲着在同专制、压迫作坚决的不妥协的斗争过程中,宣传自由、平等等自然权利,如斯宾诺莎、洛克,更有卢梭的“人民主权论”以更加系统化、理论化的宣言书形式,为压迫下的贫苦大众指引迷途。

他们在推进西方民主思想发展的道路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重点:

1、西方民主思想史上的主要代表及其学说。

2、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与专制理论的本质区别。

难点:

如何理解卢梭的“人民主权论”即使法国专制制度得以噶产物,同时又是法国专制制度的最大威胁。

教学过程

概念阐释

民主及民主思想:

民主是与

专制相对立的一种政体形式,是对传统封建独裁统治和君权神授的彻底否定,指的是政府的权力源于被统治者的认可,而且公民有权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参与决策过程。

民主思想则是指关于民主的学说和理论。

本节所讲民主思想,指的是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为维护资产阶级革命和统治进行辩护的思想,是资产阶级性质的。

一、近代欧洲民主思想形成的背景:

1、古希腊时期民主思想、民主制度的发展为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出的政治要求;

3、中世纪封建专制阻碍经济发展和人权的实现

4、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成了思想解放

二、近代民主理论的形成:

(一)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理论

人物简介:

斯宾诺莎(BaruchSpinoza,1632年—1677年)生于阿姆斯特丹的一个从西班牙逃往荷兰的犹太商人家庭。

他的父母亲以经营进出口贸易为生,生活颇为宽裕,斯宾诺莎也因此得以进入当地的犹太神学校,学习希伯来文、犹太法典以及中世纪的犹太哲学等,并接触笛卡尔等人的著作。

他由此渐渐脱离所谓正统的学说范围,1656年因反对犹太教教义而被开除教籍。

他最後搬出犹太人居住区,以磨镜片为生,同时进行哲学思考。

1670年移居海牙,斯宾诺莎此后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

1673年有人提供他在海德堡大学哲学系的人教授之职,条件是必须不对国家的法定宗教提出任何质疑,被斯宾诺莎断然拒绝。

主要著作有《几何伦理学》简称《伦理学》),《神学政治论》、《政治论》、《哲学原理》、《理智改进论》、《神、人及其幸福简论》等。

1、历史背景:

(1)欧洲:

资本主义发展,反封建民主思想兴起

(2)荷兰:

①,经济上,16c80s初独立后的荷兰资本主义迅速发展;②政治上:

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成功,新成立的荷兰共和国

,面临来自国内、外封建势力的威胁;③思想上,基督教神学还统治着人们的头脑;④荷兰资产阶级急需在思想理论上反对封建专制,捍卫资产阶级的利益。

(荷兰是欧洲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

最早推翻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取得民族独立,建立了共和国。

在荷兰实行宗教宽容,新教徒、天主教徒和犹太教徒可以和平共处。

但荷兰的自由仅是富人特权阶级的自由,而不是普通人的自由。

因为全国的权力和财富集中掌握在少数议会代表手中,普通人并不能自由发表意见。

2、著作:

《神学政治论》

3、主张:

提出天赋人权理论和社会契约说

(1)对《圣经》进行详细考证,批驳了神学家们各种神秘说教。

(2)天赋人权(反对封建专制理论)

(3)社会契约思想:

①人性论:

人的本性、自然权利

②根据社会契约建立的国家要保障人的生命和社会安全

(4)民主政体是最理想的政治制度(提倡民主制度)

(5)政治的目的是自由(批判神学经典)

阐述:

斯宾诺莎是西方近代哲学史重要的理性主义者,与法国的笛卡尔和德国的莱布尼茨齐名。

斯宾诺莎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以“自我保存”为基础,从中生发出生存权和自由权、社会契约以及民主政体的思想。

(1)以“自我保存”为思想基础。

斯宾诺莎认为“自我保存”是人类的本性,这是自然存在的公理,是他全部思想的基础。

他正是从这一点出发阐述其思想主张的。

(2)自然权利——生存权、自由权。

根据“自我保存”的原则,斯宾诺莎继承了霍布斯的思想,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人类存在着一种自然状态,人在这种状态中拥有自然权利。

他主张每个人天生都有生存权这一最高的自然权利,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寻求自己的利益。

因此,他认为在没有法律的自然状态下,每个人都竭力保存自己,不顾一切。

在他看来,人的自然权利和他的天然欲望以及力量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权利的大小决定于每个人力量的大小。

斯宾诺莎认为人的自然权利首先是生存权,包括生命权和财产权。

其次,由于人在自然状态下根据自己的力量决定自己的行为,这又肯定了人的自由权,这里面渗透了“天赋人权”的思想。

(3)社会契约。

斯宾诺莎认为,由于人在自然状态下不顾一切,难免造成相互之间的伤害,为了克服这种现象,人们之间订立契约,组成国家,将判断善恶和实施惩罚的权利交给国家掌握,由国家执行;同时,个人永远保留财产权,以及信仰自由和思想自由权。

他指出,这也就是个人放弃自由行动之权,而保留自由思考之权,人在国家状态中思想应该是自由的。

为了保证人的思想自由,斯宾诺莎认为人的行动必须守法,因为人们把行动权让渡给了国家,国家根据法律维持社会的运转。

这种主张阐述了国家权力的来源,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4)思想自由,行动守法。

斯人们在订立契约时,个人只把判断善恶和实施惩罚的权利交给社会,由社会统一行使。

同时,个人永远保留财产权,以及信仰自由和思想自由权。

他指出,这也就是个人放弃自由行动之权,而保留自由思考之权,人在国家状态中思想应该是自由的。

“思想自由,行动守法”,就是斯宾诺莎全部政治学说的最终结论。

(5)民主政体最优论。

斯宾诺莎在理论上认为,所有的政体中民主政体最好,因为人在这种政体下能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开创近代民主思想的先河。

4、意义:

①天赋人权理论后来经霍布斯与洛克发扬光大,最后由卢梭完成系统化,为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思想奠定了重要基础。

②为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提供了理论上的论证,开启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先河

(二)洛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人物简介:

约翰·洛克(JohnLocke,1632年-1704年)是英国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英国现代政治制度的奠基者之一,他是英国哲学家、经验主义的开创人,同时也是第一个全面阐述宪政民主思想的人。

美国有位学者认为:

“他代表了近代的精神:

即独立和批评的精神,个人主义的精神,民主的精神,表现在16、17世纪宗教改革和政治革命中,并在18世纪英国启蒙运动中达到顶点的那种精神。

没有一个哲学家比洛克的思想更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精神和制度。

”1632年洛克出生于英

国灵顿。

17世纪50年代年获牛津大学

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

青年时期就对科学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36岁被选入英国皇家学会。

洛克最初的成名之作是《人类理智论》,论述了人类知识的起源、性质及局限性;洛克的观点基本上是经验主义。

在《论信仰自由书》中,洛克主张国家不应干涉宗教信仰自由。

洛克最重要的著作是《论政府》,他提出了自由宪政民主的基本思想。

洛克坚信人人皆有与生俱来的权力,这些权力不仅仅包括人生,而且还包括个人自由和拥有财产的权力。

洛克声言政治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个人及臣民的财产,这种观点有时被称为“更夫政治”。

洛克的思想对于后代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并且被广泛视为是启蒙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义者。

他的著作也大为影响了伏尔泰和卢梭,以及许多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和美国开国元勋。

他的理论被反映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上。

问题:

洛克

的主要著作是什么?

他提出这一学说的背景是什么?

1、背景:

(1)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革命结束,资本主义政权建立。

(2)为捍卫资产阶级革命成果需要,1690年发表《政府论》

思想主张

他的思想主要有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主权有限等,

(1)天赋人权。

与霍布斯一样,洛克设想了一种先于政治社会的权利,即自然权利。

这种权利在政治社会之前的自然状态之中即已存在,并为每一个体平等地拥有。

在这种状态中,每一个人都是他自身和财产的绝对主人,与他人平等而不受任何人支配。

这种自然权利,即是“生命、自由和财产”。

洛克也认为人类在国家产生之前存着自然状态,人在自然状态下拥有“生命、自由和财产权”,特别是财产权,这些是天赋的不可剥夺的权利,洛克是系统阐述“天赋人权思想”的第一人。

(2)法治。

在自然状态中,人人都是自由的,人人都可以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决定自己的行动。

同时人人有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不想有多于他人的权利,一切权利和管辖都是相互的。

进而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明确提出了法治主张。

(3)社会契约。

与斯宾诺莎一样,洛克也认为人们将判断善恶和实施惩罚的权利即行动权交给国家掌握,由国家执行,但洛克明确指出“这就是立法权和行政权力的原始权利和这两者之所以产生的缘由,政府和社会本身的起源也在于此”,也就是明确提出了“主权在民”的思想主张,也体现了建立法治社会的思想。

(4)主权有限。

为了保证人的自由,洛克提出了“主权有限论”,他把个人的自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他认为,国家主权虽然属于人民,但为了保障个人的各项自由权利,这种主权应当受到一些必要的限制。

必须对主权进行分割,将其划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联盟权)三个部分,让三者互相牵制,以杜绝权利的滥用和专制现象的发生。

洛克主张为了保证人的自由,必须限制国家权力,他最早提出人民拥有“革命权”,这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他提出分权主张,体现了权力制衡思想。

同时,洛克强调在国家权力中,立法权是最高权力,同时明确指出“这就是立法权和行政权力的原始权利和这两者之所以产生的缘由,政府和社会本身的起源也在于此”,也就是明确提出了“主权在民”的思想主张,也体现了建立法治社会的思想。

洛克的“天赋人权”、“主权在民”、“革命权利”、“主权分割”的思想在近代西方民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洛克主张为了保证人的自由,必须限制国家权力,他最早提出人民拥有“革命权”,这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他提出分权主张,体现了权力制衡思想。

同时,洛克强调在国家权力中,立法权是最高权力。

思考:

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与洛克分权学说的差异?

①洛克的三权指:

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

孟德斯鸿的三权指:

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

②洛克对行政权和外交权加以区分

,并把两者均归于君主。

孟德斯鸠则把行政权和外交权加以合并统称为行政权,同时增加了司法权,并主张人民集体享有立法权,司法独立,君主享有行政权,从而使三权之间真正形成了三足鼎立并相互监督制约的关系。

(5)最佳政体:

君主立宪政体

板书:

主要著作:

《政府论》

主张:

(1)实行法治——并为之提出了两个重大原则即“法律至上”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天赋人权说:

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等。

(3)分权制衡论:

立法权(属议会)、行政权和对外权(属国王),以防止君主专制。

(4)社会契约论:

议会集体约束下的君主政体。

(5)最佳政体论:

君主立宪政体。

意义:

两个第一:

第一次系统提出“天赋人权”学说;首创资产阶级分权制衡学说

两个影响:

其思想成为英国革命最有力的辩护;

对法国大革命、北美革命乃至今天世界各国产生影响。

(三)卢梭的“人民主权论”

人物简介:

卢梭(1712~1778)法国思想家、文学家。

生于日内瓦,祖籍法国,信仰新教。

出生不久,母亲去世,父亲是一个钟表匠。

父亲离家出走后卢梭去过农村、在城里当过仆役、学徒,这使他终生推崇小手工业者和农民的劳动者地位。

后外出流浪,改信天主教,曾为德·瓦朗夫人收留,系统地学习了历史、地理、天文、物理、化学、音乐和拉丁文,并接受了伏尔泰哲学思想的影响。

1749年10月在狄德罗的鼓励下,应第戎学院的征文,以论

文《论科学与艺术》中选,蜚声法国。

1755年,卢梭以《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应第戎学院第二次征文,从此蜚声文坛。

从1756到1762年,卢梭隐居在巴黎近郊期间,发表了《新爱洛绮丝》、《民约论》和《爱弥儿》。

《新爱洛绮丝》是一部书信体小说,他批判了以门当户对的阶级偏见为基础的封建婚姻,提出了以真实自然的感情为基础的婚姻理想,并对封建等级制度发出了强烈的抗议。

《民约论》是一部政治理论著作。

《爱弥儿》是一部讨论教育问题的哲理小说,他认为教育能恢复人的天性。

此后他被迫过着流亡生活。

在流亡中,他发表了多年编成的《音乐辞典》,写成自传《忏悔录》。

《忏悔录》(1781~1788)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的生活经历。

卢梭历数了他孩提时代寄人篱下所受到的粗暴待遇,入世后所受到的虐待,以及他耳闻目睹的种种黑暗与不平,愤怒地揭露社会的“弱肉强食”、“强权即公理”以及统治阶级的丑恶与腐朽。

这部自传名曰“忏悔”实为“控诉”。

1、背景:

法国的启蒙运动正在开展;18世纪的法国危机四伏,矛盾重重;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带来的不平等给一些关心社会现实的思想家造成迷惑与不解。

2、著作: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忏悔录》等

3、思想主张: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提出社会的不平等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首先是私有财产的产生导致了财产上的不平等,接着制订维护富人利益的法律建立国家,最后专制暴君利用国家权力统治和奴役民众。

他揭露了富人的法律和君主专制政府奴役人民的本质,认为人民以暴力推翻暴君是完全合理的,一个新的平等的契约将要取代骗人的契

约和君主专制制度。

(卢梭认为人类不平等起源于什么?

私有财产)

阐述:

(1)自然状态——平等。

卢梭认为自然状态下人是孤立的,这与斯宾诺莎和洛克的描述是有区别的,正

是由于孤立,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平等是人类天赋的自然权利。

洛克也认为人类在国家产生之前存着自然状态,人在自然状态下拥有“

生命、自由和财产权”,特别是财产权,这些是天赋的不可剥夺的权利,洛克是系统阐述“天赋人权思想”的第一人。

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

(2)社会状态——不平等。

与斯宾诺莎和洛克的主张不同的是,卢梭认为在自然状态和国家状态之间存在着社会状态。

卢梭认识到了社会状态给人类带来的文明进步,但他更看到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私有财产出现,导致人类不平等产生,社会状态的不平等是财富占有的不平等。

(3)国家状态——不平等。

卢梭认为,由于有财富的不平等,富人通过欺骗的手段与穷人订立契约,成立国家,人类进入国家状态,出现了政治的不平等。

(4)重订契约——平等。

正是由于国家状态的不平等,卢梭认为应该重新订立契约。

卢梭认为人们重新订立契约时让渡的不是部分权利,而是全部权利,这与斯宾诺莎和洛克的主张是不同的。

正是由于所有人将所有权利让渡给所有人,因此,所有人都是主权者,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5)理想社会——平等。

卢梭认为,由于重新订立契约,人类就进入理想社会,他强调人民是政治活动不可或缺的主体,就是按照公共利益的需要,由人民自己制定法律,由人民安排政府去存的国家。

《社会契约论》:

书中提出三个观点:

(1)人生而平等,因此必须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定立契约创建国家;

(2)主

权在民

(或人民主权),因此当人民的自由被强力剥夺时,人民有权推翻它夺回自己的自由;

(3)民主共和与公共意志,因此最好办法是人民直接行使主权,表达公共意志,维护公众利益和自由。

最佳政体观:

资产阶级共和国。

我们都熟知拿破仑说过的一句话:

“假如没有卢梭,就没有法国大革命!

”我们也知道美国《独立宣言》上的那句话: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

造物者创造了平等的个人。

”卢梭的思想对于法国、美国的革命和建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健在《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三卷中指出:

在法国大革命中,卢梭坚定的民主信念、以暴力反对专制君主的政治主张、自由与平等的政治理念,以及建立在社会契约论之上的政治蓝图,富含批判性与革命性,更多地反映了第三等级的政治立场,因此,同时被民主派与激进派奉为精神领袖,无论是吉伦特派还是雅各宾派,几乎每一位革命先锋人物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卢梭的影响。

总而言之,卢梭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影响了废除欧洲君主绝对权力运动。

卢梭的思想是以平等为核心的政治观。

以自由为核心的政治观和以平等为核心的政治观是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两大体系,他们共同构成了以权利为核心的政治观。

4、影响:

否定了专制王权,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专制的理论依据。

论证了革命的合理性,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民主理想。

归纳板书:

内容①天赋人权说:

平等权

②社会契约论:

人生而自由平等

③人民主权说:

国家主权源于人民(民主共和国)

④政体说:

最好的政体应该是民主共和国

资料:

(1)平等是卢梭追求的首要目标

“没有一个公民可以富得足以购买另一个人,也没有一个公民穷得不得不出卖自身”。

(卢梭追求的平等不仅是法律上的平等,还包括事实上的经济平等。

(2)社会契约思想的实质是什么?

其积极意义何在?

实质是建立资本主义法制社会。

积极意义:

①否定了专制王权;②论证了革命的合理性

▲★比较洛克与卢梭在社会契约学说上异同点

相同点:

都认为国家或政府是人民通过定立社会契约而建立的。

不同点:

洛克认为在议会集体意志约束下的君主政体是社会契约的完美体现,主张君主立宪制。

卢梭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最高主权者,一切权力来

自于人民,属于人民。

建立民主共和制。

▲而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主张主权归于国家首领;

(3)卢梭“人民主权”理论的内涵是什么?

①人生来就有天赋之权利

②人民是国家的最高主权者,一切权力来自人民

③当人民的权利被剥夺时,人民就有理由起来推翻当权的统治者,夺回属于他们自己的权利

④人们以暴力推翻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合理的

资料:

阅读材料:

(1)如果我们撇开社会公约中一切非本质的东西,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

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摘自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在一个完美的立法之下,个别的或个人的意志应该是毫无地位的,政府本身的团体意志应该是极其次要的,从而公意或者主权的意志永远应该是主导的,并且是其他一切意志的惟一规范。

  ──同上

(3)公意是人民整体的意志,也自然包括个人意志;那么个人服从公意,服从主权也就是服从自己的意志,等于是自由。

公共意志的基本特点是它的整体性。

首先、公意的基础在于人民的共同利益,其次、公意享有最高权威,第三、公意不同于众意、私意和团体意志。

公意是从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众意不过是个人利益的总和,私意和团体意志也是从个人利益出发。

----摘自朱汉国主编《历史选修二教师教学用书》

上述两则材料中卢梭提出了什么理论?

其实质是什么?

公共意志论。

将公共意志以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主权。

(说明:

卢梭认为主权体现人的意志,它是公意的运用,是集体的生命,“权力可以转移,但是意志却不可以转移”。

(3)阅读教材两则资料卡片,卢梭强调了人的那些自然权力?

这些权力具有什么特点?

生命权和自由权。

它们与生俱来,不可剥夺、不可转让。

课堂总结:

1.列举近代民主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7)

斯宾诺莎、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康德

     列举近代启蒙思想主要主张(5)

  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社会契约、公共意志、主权在民

三、对近代民主思想的评价

1.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2.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作用

3.鼓励了中日等亚洲国家仁人志士的斗争

★欧洲近代民主思想对中国的民主思潮影响

1.早期维新派开始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2.戊戌变法中比较系统地介绍(严复)

3.新文化运动中更广泛宣传,并更彻底地反对封建思想

★▲洛克的思想中能体现17世纪中期以来英国谚语:

“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我的破茅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