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WTO与GATT的历史渊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5504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WTO与GATT的历史渊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一章WTO与GATT的历史渊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一章WTO与GATT的历史渊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一章WTO与GATT的历史渊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一章WTO与GATT的历史渊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第一章WTO与GATT的历史渊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第一章WTO与GATT的历史渊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第一章WTO与GATT的历史渊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第一章WTO与GATT的历史渊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WTO与GATT的历史渊源.docx

《第一章WTO与GATT的历史渊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WTO与GATT的历史渊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章WTO与GATT的历史渊源.docx

第一章WTO与GATT的历史渊源

 

 

第一章 WTO与GATT的历史渊源

 

世界贸易组织,即WTO(WorldTradeOrganization),成立于1995年1月1日。

它的前身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eneralAgreementonTariffsandTrade,简称GATT)。

关贸总协定具有双重含义:

它既是一个协定(agreement)——用来调整缔约国对外贸易政策和相互间贸易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同时它又作为监督该协议实施的一个组织机构(organization)发挥作用——负责召集多边贸易谈判并解决贸易争端。

关贸总协定的建立旨在消除由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期间盛行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双边主义,重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严重受挫的世界贸易。

本着这样的目标,关贸总协定创始国都表示要在它们的贸易关系中消除相互歧视,从而保证进入彼此市场的机会均等及贸易减让方面的互惠,并以此为基础创建一个稳定、透明及逐步自由化的贸易体系及贸易环境。

第一节 关贸总协定建立的历史背景

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大萧条给当时世界各国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危机过后,人们自然会上下求索,探究其发生的原因、机制并积极寻求治理良策。

当时政界、学术界曾有不少人认为,这场危机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各国采取的以邻为壑的保护主义政策直接相关。

就连当时经济及国力日盛的美国也未能独善其身。

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名为《斯姆特—赫利关税法》(SmootHawleyTariffAct)的法律,提高了900多种进口物品的关税税率,将原来38%的平均进口税提高到60%。

此举招致其他贸易伙伴国的报复并引发了关税大战。

作为当时美国主要贸易伙伴的英国马上做出回应,在1931年通过了它在20世纪的第一项重要贸易保护立法。

面对关税不断升级的混乱局面,当时唯一的普遍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于同年做出积极反应,准备通过召开“关税休战大会”来平息业已成为事实的世界关税大战。

然而国联的努力失败了。

结果,到1932年,世界贸易由1929年的水平下落25%,世界工业生产更是萎缩了30%之多。

193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最后一次重要的多边贸易会议——世界金融与经济会议也因为与会各方拒绝放宽它们的贸易限制而在没有取得任何实际结果的情况下休会。

在1936年以前,全球工业一直没有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国际贸易也只是到了1940年后才开始恢复到大萧条前的水平。

走出大萧条,重振美国经济,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32年选举中发誓要实现的主要目标。

而世界贸易自由化则是实现这项目标的总计划中的核心。

于是,从1934年起,美国就开始在互惠基础上同它的主要贸易伙伴举行双边削减关税的谈判,美国的这一经济复兴举措一直贯穿于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始终,直至战后。

1941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联合签署了一项著名的宣言《大西洋宪章》,号召同盟国联合起来抗击法西斯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军事及经济侵略。

这项里程碑式的文件,除了呼吁永久放弃领土扩张和解除所有侵略国家的武装以外,还提出了战后世界发展的多项目标。

其中有些目标即包含国际经济合作为基础的内容。

例如,主张每个国家都有权要求它的合法贸易不因别国过度的关税、配额或限制性的单边或双边实践而遭受扭曲或损害。

通过双边和多边谈判来削减关税的意图也成为《大西洋宪章》中的组成部分。

于是在战争接近尾声时,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时期盛行的保护主义情结已逐渐在人们的心理上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寻求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多边谈判机制以统筹解决世界政治经济问题的合作愿望。

各同盟国的政要在政治上都期望战后成立联合国,并希望这一永久性组织取代当时的国联;在经济领域,他们希望创建一个集世界经济、贸易与金融在内的一体化的多边合作机制,以协调各国间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关系。

美国是这些动议的最积极的倡导者。

从1944年开始谈判至194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先后建立。

但建立国际贸易组织(ITO,InternationalTradeOrganization的缩写)的努力进展却颇不顺利。

在1947年11月11日,由联合国主持召开的“贸易与就业会议”上,各国代表就美国提交的关于建立《国际贸易组织宪章》草案(即《哈瓦那宪章》①草案)展开讨论,提出了近800个修正补充案,修改后的文件虽然得到了当时56个国家代表的同意,但当这一法律文件提交各自国家立法部门批准时却几乎全部遭到拒绝,连美国这一起草者也不例外。

据说是由于宪章的修改内容太多,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曾三次递交国会都未获批准,国会就总统是否有权签署这样的宪章还进行过激烈的辩论。

美国是贸易大国,又是宪章的首倡国,它没有批准自然使许多国家也持消极态度,国际贸易组织最终夭折。

与此次大会几乎同时,美、英、法等23个国家(包括中国)却完成了它们之间的双边关税减让谈判。

鉴于国际贸易组织宪章批准遇到的困难,美国便提议把原来经由23国谈判达成的123项关税减让协议(涉及5万多种商品)与宪章中有关贸易政策的部分合并,汇编成一个称为《关贸总协定》的文本,提交23国代表签署。

参加谈判的23个国家最终于1947年10月30日签署了这一总协定。

为使该协定正式生效,他们采用了另外签署一份《临时适用议定书》的形式,以便使总协定按预期于1948年1月1日正式投入运行。

不久,23个国家签署了《临时适用议定书》,他们对外宣称,总协定之所以以“临时”的形式正式生效,是想让各签署国尽快享受削减关税的好处,待日后国际贸易组织宪章生效后,《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①就自动成为宪章的一个组成部分,顺理成章地被后者所取代。

遗憾的是,国际贸易组织始终未建立起来,总协定成为事实上代替国际贸易组织宪章的文件,“临时”适用了40多年,直至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有道是: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第二节 关贸总协定的历史实践

从以上历史背景介绍可以看出,关贸总协定一词实际具有双重含义:

一是协议(agreement);二是组织机构(organization)。

作为一种开拓性尝试,GATT在长达40多年的生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历史实践活动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制定国际贸易规则;二是负责召集并主持多边贸易谈判;三是调解缔约方之间的贸易争端。

一、制定国际贸易规则

GATT在其40多年时间里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一套体系较为完整的国际贸易政策和措施的法律框架(legalframework)②,为各成员方制定和调整本国对外贸易政策措施及从事对外贸易活动提供了主要依据,并对其成员产生了一定的约束力,因而素有“国际贸易宪法”之称。

目前正在适用的多边贸易规则主要是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所谓一揽子协议(见图2-2)。

二、召集并主持了八轮多边贸易谈判

关贸总协定前后共完成了八轮多边经贸谈判,其前六轮谈判重点主要集中在关税领域,从第七轮(东京回合)开始,谈判的焦点逐渐转向非关税壁垒;乌拉圭回合(第八轮谈判)又将目光投向投资、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等新领域。

当前正在进行的多哈回合谈判是世贸组织成立后的第一轮谈判。

现将前八轮谈判和正在进行的第九轮谈判(即多哈回合)的主要内容及成果汇集如下。

第一轮:

1947年4月—10月,瑞士日内瓦,参加国23个(创始国)。

谈判达成的双边减税协议共123项,涉及商品45000项,占当时资本主义国家进口总额的54%,关税平均降低35%,是总协定历史上减税成效较为显著的几轮谈判之一。

此外,这一轮谈判成果还促成了1948年1月1日总协定的临时生效(如果总协定不能生效,各国关税减让成果将付之东流)。

第二轮:

1949年4月—10月,法国安纳西,共有33个国家参加。

达成双边减税协议147项,减税商品累计达5万项,占应税进口值5.6%,平均降低关税35%。

第三轮:

1950年10月—1951年4月,英国托奎,共有39国参加。

达成双边减税协议150项,又增加了8700个关税减让项目,使应税进口值11.7%的商品平均降低关税26%。

参加谈判的近40个国家相互之间贸易已占当时世界进口贸易总额的80%和出口总额的85%以上。

第四轮:

1956年1月—5月,日内瓦,28个国家参加。

关税减让新增项目达3000项,涉及25亿美元的贸易额,使应税进口值16%的商品平均降低税率15%(日本在这一轮谈判期间加入了关贸总协定)。

第五轮:

1960年9月—1962年7月,日内瓦,共有45国参加。

大约有4400项新增商品达成关税减让,涉及贸易额约合49亿美元,使应税进口值20%的商品平均降低20%的税率。

该轮谈判又称狄龙回合,因为是时任美国副国务卿的道格拉斯·狄龙建议发起的本次谈判。

上述五轮谈判均采取有选择的、产品对产品的关税减让法(productbyproductapproach),即参加谈判的各国政府根据本国利益选择并确定那些与其出口利益有密切关系的产品项目,然后就各项产品逐一向主要进口国(可以是一个最大进口国,也可以是几个主要进口国)发出减让谈判邀请。

谈判过程中,如果某项产品的主要供应国想从主要进口国那里获得理想的减让结果,它自己也必须出价,做出一定的减让补偿来换取对方的减让。

举例说,甲国向乙国提出100项产品的关税减让要求(比如平均削减20%关税),反过来,乙国可能要求甲国对其出口的另外150项产品予以一定幅度的减税(比如30%),经过彼此讨价还价,其最终结果可能是,甲、乙两国都觉得彼此从相互减让中获得的利益(如双边贸易额的潜在增量)相等。

不过,此时达成的双边减让(表)在总协定范围内已具有了多边施惠的法定义务,即通过最惠国待遇扩展到全体缔约方。

这种关税减让方式,既有各国选择产品的灵活性,又有惠及所有缔约方的多边性。

每一个缔约方不仅从与它谈判的对手那里获得直接利益,还可以从其他谈判方那里获得间接利益。

第六轮:

于1964年—1967年6月在日内瓦举行。

共有54国参加,这些国家相互贸易已占当时世界贸易总额的大约75%。

由于这轮谈判是当时美国总统肯尼迪根据美国1962年《贸易扩大法》提议召开的,故得名肯尼迪回合。

该轮谈判开始前的部长级会议上已阐明其目标及运作方法。

即:

本轮谈判应就所有商品进行谈判,无论是工业品还是农产品;不仅应解决关税壁垒,也应解决非关税壁垒;对工业品的关税减让除使用传统的产品对产品方式以外,还可采用全面减税(crosstheboard)或称线性减税(linearmethodofcuttingtariffs)方式进行。

所谓全面减税或线性减税法是指按事先全体缔约方一致协商并接受的一个统一减税百分比来进行减税。

这种方法简单明了,省时省力。

但由于它对所有减税产品均采用一刀切的办法,结果往往使低税率商品很快失去保护作用,而高税率与低税率之间的差距仍未缩小,因而仍不能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所谓①因此这一线性减税方法在第六轮谈判中只有16个国家(主要是发达工业国)采用。

肯尼迪回合历时三年,其间曾几次陷入僵局,1967年5月才达成最终协议。

①工业品关税将从1968年起,分五年时间,每年平均削减1/5,到1972年全部完成。

这次减税导致工业品进口关税下降35%,涉及400亿美元的商品贸易额。

②农产品贸易问题,由于欧洲共同市场6国拒绝谈判,其关税依然未减。

③本轮谈判第一次涉及了非关税壁垒,通过了第一个《反倾销协议》,英、美、日等21国签署了该协议。

④随着发展中国家相继加入总协定,总协定原文新增补了第四部分(包括36~38条款),即贸易与发展部分,着重阐明与发展中国家有关的贸易政策及总目标。

第七轮:

该回合谈判开始于1973年,结束于1979年4月。

谈判地点在东京,又称东京回合,还因当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提议召开这轮谈判而得名尼克松回合。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世界经济结束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黄金时代,进入了一个发展缓慢时期。

其表现是,工业生产增长率及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幅度下降,有时甚至是绝对地减少,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上升,并且出现了严重的能源危机、金融危机和结构性危机。

世界经济的衰退导致了国际贸易环境的恶化。

人们已清楚地看到这样一个事实:

随着时间推移,关税是逐渐降低了,但以数量限制为主要特征的非关税壁垒却日渐增长。

这在客观上要求总协定采取积极态度和更有效的措施,以扼制非关税壁垒的蔓延。

总协定第七轮多边贸易谈判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召开的。

东京回合部长级会议宣言中提出了该轮谈判所要达到的目标及贸易谈判安排。

由于该轮谈判还对非成员开放,参加国的数目明显增加,达99国(含29个非缔约国)之多。

谈判内容及取得的成果如下。

(1)进一步降低关税

这次关税减让方法基本采取瑞士公式,即Z=AXA+X(式中,Z=减让后的税率;A=所同意的减税系数;X=最初税率)。

该公式的采用,使高关税国家的减税比例高于低关税国家的减税比例,不仅符合税率越高减税越多的精神,而且缩小了各国税率之间的差异。

另外对减税时间做出的安排是,从1980年1月1日起,用8年时间,将全部关税平均水平降低25%~33%。

减税范围除工业品外,还包括部分农产品,减税涉及商品大约占当时世界贸易总额1/5。

到期满时的1988年,9个主要工业国的工业品平均关税均有明显下降,其中美国降低4%,欧共体为5%,日本为3%。

(2)削减非关税壁垒

东京回合与前六轮谈判最明显的不同是,在削减非关税壁垒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功,达成了6项协议,包括:

①《补贴和反补贴守则》(全称为《关于总协定第6条、第16条和第23条的适用和解释协议》);②《海关估价协定》(全称是《关贸总协定第7条实施协定》);③《反倾销守则》(全称是《关贸总协定第6条的实施协定》);④《进口许可程序协定》;⑤《政府采购协定》;⑥《贸易技术壁垒协定》(又称《标准守则》)。

这些新协议同原有规则一起构成多边体系法律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达成的新协议只对那些签字国适用,对暂时不愿或不能加入某个协议的国家,则其“在总协定下所享受的现行权利和利益,包括根据第一条所获得的权利和利益不受这些协定的影响”。

(3)对发展中国家提供优惠待遇

该轮谈判决定给予发展中国家以差别的更加优惠的待遇。

具体政策是,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例如普惠制等)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相互提供的优惠待遇不必反向提供给发达国家,而且肯定了这一政策将成为今后国际贸易制度的一个长期法律特征。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授权条款”的基本含义。

此外还规定,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大的灵活性,允许其为维持基本需求和谋求优先发展而采取相应的贸易保护措施。

第八轮:

1986年9月15日至20日,第八轮谈判在乌拉圭埃斯特角城拉开序幕,故得名乌拉圭回合。

参加国(地区)共有105个。

中国作为特别观察员也获准参与这一轮谈判。

继东京回合后,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发生了许多变化,国际贸易领域中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忧的新情况:

①以美元为支柱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从此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陷入混乱。

②两次石油危机使西方经济结束了战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从而走向衰退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stagflation)。

③发达国家在发展新技术产业的同时,传统工业却逐步走向衰落,从而引发了夕阳产业部门严重的失业问题。

④发展中国家受西方经济衰退的影响,其出口受到阻碍,外汇收入减少,许多国家陷入沉重的债务危机,这反过来又影响了进口及国内经济增长。

迫于各种国内压力,各国政府不得不重新求助于保护主义。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保护主义抬头并日渐猖獗,国际贸易纷争不断。

美欧的农产品之争,纺织品贸易的双边摩擦,投资、服务贸易及知识产权领域中的单边主义以及区域化、集团化贸易趋势的不断加强,贸易管理中出现“灰区措施”(grayareameasures)现象等。

这一切使关贸总协定的一系列规则受到严重侵蚀,并已威胁到总协定多边贸易体制本身的生存及发展。

为了制止保护主义的蔓延,消除其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已造成的不良影响,加强总协定纪律,维护一个持久的、开放的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多边贸易体制,总协定决定适时发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

各缔约国代表尽管对这轮谈判抱有不同目的和期望值,但为了共同利益,他们都表示愿尽最大努力促成这一轮谈判,以切实改进和加强总协定体系,维护国际经济贸易秩序的稳定。

1986年9月,新一轮谈判在乌拉圭的埃斯特角城开幕。

缔约国《部长级会议宣言》为该回合确定了如下目标。

①为了所有缔约国的利益,特别是发展中缔约国的利益,应进一步放宽和扩大世界贸易,减少和取消关税、数量限制及其他非关税壁垒,改善进入市场的条件。

②加强总协定作用,完善多边贸易体制,把更大范围的世界贸易置于一致同意和有效可行的多边纪律之下。

③增加总协定体制对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环境的迅速反应能力,其手段是进行必要的结构调整,加强总协定同有关国际组织的关系,并考虑贸易格局和前景的变化,包括高级技术产品贸易的日益重要性、初级产品市场的严重困难、帮助债务国提高履行其金融义务的能力等。

④促进国内和国际合作,以加强贸易政策与其他影响增长和发展的经济政策之间的内部联系,做出持续有效和坚定的努力,为改善国际货币体制运行并促进金融和实际投资资源向发展中国家流动做出贡献。

这一轮谈判共设两个大组:

货物贸易组和服务贸易组。

货物贸易谈判组设14个议题。

其中,市场准入议题6个:

关税、非关税措施、热带产品、自然资源产品、纺织品和服装、农产品;改进多边贸易体制,加强总协定作用的议题6个:

总协定条款修订与补充、保障条款、多边贸易谈判协议和安排、补贴和反补贴措施、争端解决、总协定体制运行;与货物贸易有关的议题2个:

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知识产权(包括冒牌货问题)。

服务贸易谈判组只设1个议题。

主要讨论服务贸易定义、范围及相关多边规范。

服务贸易、投资与知识产权是本轮谈判的3个新议题。

与历史上前几轮谈判相比,乌拉圭回合的谈判规模最大,议题最广,内容也最复杂。

正因为如此,谈判充满了艰辛与曲折,进展十分缓慢。

按原计划,乌拉圭回合本应于1990年底结束,但因谈判进程屡次受挫(特别是美欧农产品补贴问题争端),不得不一拖再拖,直到1993年12月31日才达成一揽子协议(共计44项,550页,并另附26000页的各国关税减让表和服务贸易承诺清单),从多方面改进了国际贸易体制(有关乌拉圭回合一揽子协议的内容详见图2-2)。

乌拉圭回合的谈判成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货物贸易市场准入条件。

关税减让商品涉及国际贸易额达1.2万亿美元,工业品的平均减税幅度近40%,有近20个产品部门实现了零关税;在非关税壁垒的削减方面,除了修改、完善了东京回合达成的各项协议外,还增补了《原产地规则协议》、《装船前检验协议》、《保障措施协议》等。

②纺织品、服装贸易和农产品贸易重新纳入多边贸易规则管理。

③新领域谈判取得成果,达成了总协定历史上第一个《服务贸易总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协定》,扩大了多边规则调整范围。

④完善并加强了管理多边贸易的机构体制和纪律。

乌拉圭回合最大的突破是通过了《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宣告该组织于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

在其新体系内包括一个经过法制化更新后的争端解决机构和贸易政策评审机构。

为强化多边法律规则的统一性和约束力,除4个诸边协议外,总协定要求所有成员方一揽子接受(或放弃)所有协议,弥补了多年来GATT体制这方面的缺陷。

第九轮:

多哈回合谈判及其进展(WTO成立以来的第一轮)

该回合于2001年11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WTO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揭开帷幕,故称为多哈回合。

共有147个成员方参加了此轮谈判。

多哈回合开始设定的谈判范围为8个领域,即农产品、非农产品市场准入、服务、知识产权、WTO规则、争端解决、贸易与环境及贸易与发展问题,并为此拟定了共计21个议题。

具体为:

农业、服务业、非农产品市场准入、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贸易与投资的关系、政府采购透明度、世贸组织规则、争端解决问题、贸易与竞争政策的互动、贸易便利化、贸易与环境、电子商务、最不发达成员问题、特殊与差别待遇、小型经济体、贸易、债务与金融、贸易与技术转让、技术合作与能力建设、与执行有关的问题及关注、工作计划的组织与管理。

按照最初制定的时间表,多哈回合本应于2005年1月1日完成,但谈判进行到2003年9月的中期评审时(即墨西哥坎昆会议),由于各成员方利益严重分歧而陷入僵局,几乎所有领域的谈判都未能如期取得成果。

直到2004年7月30日,WTO终于达成了所谓《多哈回合框架协议(草案)》,147个成员方签署了该一揽子协议。

至此,WTO迈出了谈判中的关键一步。

框架协议达成后,各成员方将在此基础上就一些细节或具体问题展开进一步磋商,以最终完成多哈回合谈判。

由于2003年墨西哥坎昆会议的失败,原计划于2005年1月1日之前结束的该轮谈判无法按期完成。

此次框架协议明确规定,谈判时限顺延至2005年12月香港第六次部长级会议;然而,香港会议又决定推迟到2006年6月底。

但目前这一期限也过了,谈判不得不再次续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