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教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6626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翻译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文言文翻译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文言文翻译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文言文翻译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文言文翻译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文言文翻译教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文言文翻译教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文言文翻译教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文言文翻译教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文言文翻译教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文言文翻译教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文言文翻译教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文言文翻译教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文言文翻译教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文言文翻译教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文言文翻译教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文言文翻译教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文言文翻译教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文言文翻译教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文言文翻译教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翻译教学案.docx

《文言文翻译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翻译教学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文翻译教学案.docx

文言文翻译教学案

文言文翻译教学案

1、将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特别注意加线的词语

范乔邑人腊夕盗斫其树,人有告者,乔阳不闻,邑人愧而归之。

乔往喻曰:

“卿节日取柴,欲与妻子相欢娱耳,何以愧为?

”其通物善导,皆此类也。

译文:

范乔同乡在腊月除夕偷砍他家的树,有人告诉了范乔,范乔假装没听见,那个同乡惭愧地把偷砍的树归还给他。

范乔前去明白的告诉他说:

“您在节日里拿点柴,想跟父母一起高高兴兴地过节罢了,为什么惭愧呢!

”他通情达理善于开导,都像这样。

2、将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特别注意加线的词语

太宗令封德彝举贤,德彝视事三年,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

“非不尽心,唯于今未有奇才耳。

”上曰:

“夫君子之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其借才于异代乎?

正患己之不能知,安可诬今人以无才。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唐太宗命令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视察了三年,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

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

“不是我不尽心,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

”太宗说:

“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应分别取用它们的长处。

古代达到盛世的君王,难道都是向其他时代借用人才的吗?

我们正担心自己不能了解人才,怎么可以冤枉现在人没有才能呢呢?

3、将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特别注意加线的词语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

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

矩进谏曰:

“此人受赂,诚合重诛。

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

“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

(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曰:

“古人有言:

君明臣直。

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

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也。

(《资治通鉴》)

①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

裴矩竟然能够在朝廷上指出朕的错误,不肯当面顺从。

②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

君王厌恶听见自己的错误,那么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王喜欢听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佞之臣就会变为忠诚之臣。

4、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①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译文:

用毛发来编织它,用苇苕来捆系它。

②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译文:

这并不是蒙鸠的巢构造的不完好,而是由于它所系结的东西太脆弱所造成的。

5、客有教燕王为不死之道者,王使人学之,所使学者未及学而客死。

王大怒,诛之。

王不知客之欺几,而诛学者之晚也。

夫信不然之物而诛无罪之臣,不察之患也。

且人之所急无如其身,不能自使其无死,安能使王长生哉?

①所使学者未及学而客死

译文:

派去的人没来得及学,那个客人就死了。

②且人之所急无如其身,不能自使其无死,安能使王长生哉?

译文:

何况人们最为重视的没有超过他自身的了,不能使自身免于一死,又怎么能够让燕王长生呢?

6、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

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

桓公患之,谓管仲曰:

“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

”管仲曰:

“君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

‘吾甚恶紫之臭。

’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

‘少却,吾恶紫臭。

’”公曰:

“诺。

”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①少却,吾恶紫臭。

译文:

往后退,我讨厌紫衣的味道。

②于是日郎中莫衣紫,

译文:

在当日宫中侍卫近臣就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

7、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则难之。

朗曰:

“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①一人欲依附,歆则难之。

译文:

一个人想跟随他们,华歆就为难他。

②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译文:

我当初犹豫就是因为这一点啊,但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迫就抛弃他呢?

8、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越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朽而辕毁,无所可用。

①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观者闻其夸而信之,②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

③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己,不顾。

④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

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学者之患亦然。

①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译文:

因为他们乡间不曾有过车,就用船载着破车回到家乡并向乡人夸耀他得到的破车。

②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

译文:

以为车本来就像这样(破烂),一个接一个效仿着制造这种破车。

9、把下面短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范元琰家贫,唯以园蔬为业。

尝出行,见人盗其菘注,元琰遽退走。

母问其故,具以实答。

母问盗者为谁,答曰:

“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

”于是母子秘之。

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草窃。

(《南史•隐逸下》)

注:

菘,古代指白菜一类的蔬菜。

①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

(3分)

译文:

先前我之所以退走,是担心他惭愧羞耻,现在说出他的名字来,希望你不要泄露出去。

②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

(3分)

译文:

有时有人涉过水沟偷他家竹笋,元琰就伐木造桥来使他们(方便的)过沟。

10、读下列文章,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时大雪,积地丈余。

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

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人户见安僵卧。

问:

"何以不出?

"安曰:

"大雪,人比饿,不宜干人"①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②《后汉书•袁安传》

①安曰:

“大雪,人比饿,不宜干人。

译文:

袁安答到:

“天下大雪,人们都在挨饿,不应该再求别人。

②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译文:

洛阳令认为袁安是一个贤明的人,就推荐他做了孝廉。

11.将下面文言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

……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

“是好苦我。

吾自有目,乌用镜为?

”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已若。

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①乌在其为明也?

译文:

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呢?

②是好苦我。

译文:

这(镜子)使我好痛苦(或:

难受)。

③泰然谓美莫己苦。

译文:

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漂亮(或:

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像自己漂亮的了)。

1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犹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已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

①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译文:

认为自己是对的,认为别人是错的,(这)是世俗之人(或一般人)共同的毛病。

②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译文:

比自己有才能的人,嫉妒他们因而不愿向他们请教;不如自己的人,轻视他们因而不屑于问他们。

13.阅读下面文字,翻译划线的句子。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

申公巫臣进曰:

“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

”楚王曰:

“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已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①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译文:

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

②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译文:

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14.将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

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

君闻之而贤之曰:

"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

"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

君曰:

"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

"

注:

[1]窃:

私下[2]刖:

砍掉双脚的酷刑[3]矫:

假传君命

①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

译文:

弥子吃桃感到特别甜,舍不得吃完而把它献给卫君

②忘其口而念我

译文:

不顾自己口味的满足却想着我(译为"因为一心想着我,竟忘记桃子已被自己咬过"也可以)。

15.将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

“子无扑矣!

子亦犹是也。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译文:

杨朱的弟弟叫杨布,(一天)穿着白衣服出(了门)。

天下起了雨,(衣服湿透了,他就)脱掉(那件)白衣服,穿了(一身)黑衣服回来了。

他的狗认不出(他了),冲上前来对着他叫。

杨布很生气,要打那狗。

杨朱(看见了就)说:

“你不要打它!

你也会像这样子的。

假如你的狗一身白出去一身黑回来了,(你)怎么能不感到奇怪呢?

附录:

1.常见文言固定结构对译

诚......则......:

如果......那么(就)......。

俄而(尔、顷):

不久,一会儿。

而已:

罢了。

何乃:

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何其:

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

既而:

随后,不久。

既......且......:

又......又......。

见......于......:

被。

可得:

可以,可能。

可以:

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乃尔:

居然如此,竟然如此,这样。

且夫:

再说,而且。

然而:

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是故:

所以,因此。

是以(以是):

所以,因此,因而。

庶几:

或许,可能;差不多;但愿,希望。

虽然:

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所谓:

所说的,所认为。

所以:

......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

往往:

处处,到处;常常。

谓之:

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居无(亡)何(无几何):

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

毋宁,无宁:

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

无所:

没有......什么人(或物),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

无以......为:

用不着。

无以:

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无法。

毋(无)庸:

不用,无须。

无由:

不可能,无法,无从。

相率:

竟相,一起。

相与:

互相,相互,彼此。

;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

向使:

假如,如果。

一何:

多么;为什么......那么......。

一切:

一律,一概;权宜,暂且。

以故:

所以。

以......故......:

因为......所以......。

以......为......认为......是......,把......当作......;让......作......,任用......为......;用......做......,把......作(为)......。

以为:

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

以至于:

一直到;结果。

因而:

据此而,借此而,因此而;因而。

于是:

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

之谓:

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

至于:

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

自非:

如果不是,除非是。

何以......?

根据什么......?

凭什么......?

何所......?

所......的是什么?

奈何......?

......怎么办?

......为什么?

如......何?

奈......何?

拿......怎么样呢?

孰与......?

与......相比,哪个......?

安......乎?

怎么......呢?

独......耶?

难道......吗?

何为......?

为什么......?

何......哉?

怎么能......呢?

何......为?

......干什么呢?

何......之有?

有什么......呢?

如之何......?

怎么能......呢?

何其......也!

怎么那么......啊!

直......耳!

只不过......罢了!

......何如哉?

该是怎么样的呢?

无乃......乎?

恐怕......吧?

得无......乎?

该不是......吧?

......庶几......欤?

或许......吧?

与其......孰若......?

与其......,哪如......?

其......其......也......?

是......还是......呢?

……与?

抑……与?

是……呢,还是……呢?

盍……矣(与)?

为什么(不)……呢?

有……者:

有人……

2.常见文言倒装句对译

⑴定语后置句:

①中心词+定语+者=定语+之+中心词。

例句:

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寻找可以出使通报秦国的人。

②中心词+之+定语+着=定语+之+中心词

例句:

四方之士之来者=来之四方之士=来归顺的四方的士子

⑵宾语前置句:

①主语+宾语(疑问代词)+谓语(介词)=主语+谓语+宾语。

例句:

子何恃而往?

=子恃何而往?

=您凭什么而前往?

②主语+否定词+宾语+谓语=主语+否定词+谓语+宾语。

例句:

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当时人没有谁赞同他这种说法。

3.文言文翻译歌决: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翻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第二轮文言文复习以翻译为切入口。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以翻译为切入口,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方法技巧。

三、教学课时:

7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一、复习巩固(请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举天下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望洋向若而叹曰: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5、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二、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

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

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

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

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①对――对译。

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②换――替换。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不用或不常用,或词义已经转移。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里的词去替换原文里的词。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

“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

如:

  ①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③留――保留。

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④删――删略。

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表示停顿,或表凑足音节,或表发语,或起语助、连接等作用),翻译时应删除。

如:

  例1 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作战,(是靠)勇气的。

(夫,句首发语词)

  例2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在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

(之,句末语气助词)

  例3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

  ⑤补――补充。

古书中的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完满的表达文章的内容,译文就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

  [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花源记》)――(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这句中省略的主语分别是“蛇”、“草木”、“蛇”、“人”。

  ②蔺相如固止之,曰: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

“不若也。

  这句中两个“曰”前分别省略了主语“蔺相如”和“舍人”。

“不若”句省略了主语“廉颇”,省略了宾语“秦王”。

  ⑥调――调整。

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翻译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

  ①大王来何操?

这句是宾语前置句,“何操”应为“操何”。

  ②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这句中的“验之以事”,是宾短语后置,现代汉语句式为“以事验之”。

  3、“蚓无爪牙之利”为定语后置句,现代汉语句式为“蚓无利之爪牙”,“利”是修饰“爪牙”这个词的。

三、强化训练

  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后事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6、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7、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8、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9、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

  10、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第2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找准文言文句子中的主要采分点。

  2、学会怎么样才能使句子的翻译更准确。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达到古文翻译"信"的要求。

2、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实词。

一、知识链接

  1、请看看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A组:

                             B组:

  行李之往来                       左右欲引相如去

  可怜体无比                       复夜引兵出门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相如引车避匿

  形容枯槁,颜色憔悴               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古今异义词)                     (一词多义)

  小结:

文言文词汇的重要特点就是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词汇中大多数是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

这是古今汉语的很大不同的地方。

在古代汉语中,连用两个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某个双音词一样,或者一个词具有多个义项,或者词的意义、色彩发生了变化,都是我们在古文翻译中必须注意的地方,这样,才能使句子的意思忠实于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

实词是古文翻译时的一个重要踩分点,我们必须过好这一关。

二、文言中意义变化的词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同一个词,因为时代不同,词义也有不同的含义。

它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词语色彩的变化、一词多义等等。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色彩变化)

  译:

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②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译:

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词义变化)

  译:

(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根据一定语言习惯,把一般用作甲类的词,当作乙类的词来用,就是词类活用。

  ①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如:

沛公欲王关中。

(王:

名作动,为王)

  赵王之子孙侯者。

(侯:

名作动,封侯)

  ②名词活用作状语。

如: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来形容动词“运”,名作状,用箕畚。

  北通巫峡。

(北:

来修饰“通”,名作状,向北。

  ③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如:

尔安敢轻吾射。

(射:

动作名,射箭的本领)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良实:

形作名,善良诚实的人)

  ④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如: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名词,这里是“使……为王”)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动词,这里是“使……活”)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形容词,这里是“使……尊贵”)

  ⑤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宾语)”“认为……”

  齐威王欲将孙膑。

(将,原是名词,这里应为“以……作将军”)

  渔人甚异之(异,原是形容词,这里应为“认为……奇怪”)

  练习:

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字并解释。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项伯杀人,臣活之君为我呼之,吾得兄事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一词多义

  这类实词的含义丰富,义项众多,是学习的重点。

怎么掌握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为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

如: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莫名其妙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结:

要注意词的本义、牢记重点、上下文辨析、逐步积累。

  4、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译:

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

  ②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借代)

  译:

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比喻)

  译文:

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5、注意有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