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安福二中吉安县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664918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安福二中吉安县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西省安福二中吉安县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西省安福二中吉安县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西省安福二中吉安县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西省安福二中吉安县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江西省安福二中吉安县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江西省安福二中吉安县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江西省安福二中吉安县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江西省安福二中吉安县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江西省安福二中吉安县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江西省安福二中吉安县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江西省安福二中吉安县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安福二中吉安县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

《江西省安福二中吉安县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安福二中吉安县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安福二中吉安县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

江西省安福二中吉安县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参考答案

江西省安福二中、吉安县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

1、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分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资料表明,西周甚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的诸侯国与周王朝之间

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

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青铜器物实现了标准化生产B.是血缘同宗在文化上的体现

C.诸侯国的青铜器皆周王所赐D.分封制促进了文化的同质化

2.农村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

永定俗谓:

“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

A.违背人伦礼仪B.不利于社会进步

C.重视尊卑贵贱D.有利于凝聚宗族

3.在谈及“相”的演变时,有学者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被削弱”,这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群相”的制度表现之一是()

A.三公九卿B.三省六部C.内阁D.军机处

4.《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一文中说:

“在政治经济史的意义上,科举制是对历代世族模式的一次彻底‘反动’。

”该观点认为科举制()

A.有利于科技与文化的繁荣B.改变了土地兼并局面

C.缓解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

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6.在古代雅典统计整个城邦的人口时,官方文件的表述是:

“雅典人及其妻子和孩子”。

这种现象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

A.妻子和孩子不属于城邦                

B

. 女子和孩子没有公民权

C. 城邦的小国寡民特征                              

D. 城邦政治的民主化特点

7.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塞罗说,“如果人们之间的协调性能得到维护

,那么人类便可以像神一样的生活”。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古代东西方思想家的共同追求。

古代罗马构建和谐社会主要是通过(  )

A.树立皇帝的权威B.宣扬人文主义思想

C.逐步完善法律体系D.传播基督教教义

8.钱乘旦在《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写道:

“大贵族的所有利益已经在下院得到很好的代理……工商业者的利益却几乎全无代表……”这种状况引发运动的最终结果是( )

A.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B.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C.工业资本家逐渐进入政权中心                   

D.无产阶级赢得被举权

9.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

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下列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A.联邦制加强了中央

的权力B.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D.各地方自治权力不断增强

10.列关于法国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对比,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属于资本主义政治体制

B.法国的总统是由议会选举产生的,而德皇是世袭的

C.法国总统和德国皇帝都是国家权力中心

D.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11.“德意志民族曾经号称‘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也涌现出一流的科学家和艺术家。

……但是,这个伟大的民族又曾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过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

”后者产生的历史

根源是(    )

A. 传统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残余的影响   B.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C. 德意志民族性格的双重性       D. 没有形成一部真正民主的宪法

12.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

“惟中国将来如有特恩、旷典、优免保佑,別国得之。

佛兰西亦与焉。

”材料中涉及的特权是()

A.领事裁判权B,传教士传教权C.片面最惠国待遇D.居住及租地权

13.太平天国领导人曾对在华的外国使节说:

“尔等如帮助满人,真是大错,但即令助之,亦是无用的。

”“平定时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但)害人之物为禁。

”这说明太平天国在外交上()

A. 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本质有了正确认识 

B. 主张自由贸易,无论何种商品都不限制

C. 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外交方针                                

D. 奉行独立自主、反对侵略的外交政策

14.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英日从中国攫取最大利益的出发点是()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B.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C.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D.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5.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要灭亡中国,《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扶植清政府,又重新回到了“以华治华”,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清成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B.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C.帝国主义力量的相对削弱D.帝国主义的矛盾激化

16.1895年,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表示,目前充满活力的国家将逐渐侵入中国,我们不能容忍英国在这个世界地域关系重新组合中处于不利地位,对此可推断(   )

A. 日本成为侵华主体                    B. 列强争相瓜分中国

C. 英国遭到其他列强排挤                

D. 英国在殖民侵略中没落

17.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宣告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最终胜利

B.宣布了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C.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D.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

18.《卿云曲》曾被选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为:

“卿云烂兮,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简短的歌词颂扬了辛亥革命()

A.结束君主专制

制度的伟大功绩

B.使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巨大成就

C.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迅速进步

D.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荣光

19.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告各友邦书》中表示,革命以前所有清政府与各国缔结的条约“均认为有效”;袁世凯就任大总统时的就职宣言亦申述了与南京临时政府“告各友邦书”中近乎一致的对外政策。

由此得出,民国政府的承诺()

A.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B.为新政府的国际承认奠定了基础

C.阻碍反封建革命事业的深入发展D.是迫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压力

20.在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过后,人们惊奇地发现运动的参与者有:

王公贵族、平民、商人、店员、农民、地主、工厂主、工人、教师、学生、残障人士等等。

这场政治运动最可能属于什么性质(  )

A.社会主义 B.法西斯主义  C.自由主义     D.民族主义

21.国民革命运动中,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这次北伐的最主要成果是()

A.完全推翻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B.歼灭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

C.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部分武装D.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2.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

“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

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

至于下层的民众运动,国民党员参加的

少,共产党员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

”由此可知,当时(   )

A. 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      B. 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C. 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     

D. 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

23.有人说:

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

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下列对这句话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A.《辛丑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并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C.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D.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24.毛泽东指出:

因为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创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借以长期战争中逐步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

基于上述认识,毛泽东主张(   )

A.城市中心武装暴动B.创建工农联盟

C.枪杆子里面出政权D.“工农武装割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25题14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

25.(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

三代(夏商周)时期治

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

建制。

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

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

员直接管理。

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

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元代)行省的职掌,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

……成宗即位

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省军队。

……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

需呈报枢密院。

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情况表:

时间

职位

基本职权

明朝中后期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法定的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清朝雍正年间以后军机大臣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行政官员的依据和方式上的差异。

(4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行省的权限及其影响。

(6分)

 

(3)据材料指出明朝内阁是什么性质的机构?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朝设立军机处的主要作用。

(4分)

 

26.(12分)近代列强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

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英国商民

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

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南京条约》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

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马关条约》

材料三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

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氷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

——《辛丑条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人在中国取得的特权。

(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侵略的目的。

(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在中国取得的特权。

(2分)

 

(3)归纳材料三中列强对中国官吏的要求是什么?

(2分)说明了什么问题?

(1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三个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王朝的对外政策,服从于“以德抚远”的政治目标,希望建构一个以中国古代王朝为中心,具有共同道义和文化基础的稳定的国际体系。

汉代外交“临西海而望大秦”,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

唐代时,要求选派的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都城长安各国使节云集。

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

清初,顺治曾诏谕:

“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

”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成功经验来看,建构东亚世界更主要是依靠先进的制度、法律、文化和技术,使得周邻国家受到吸引而自愿输入移植。

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和平的文化影响,而非武力的征服和领土的扩张;是国际体系的领导者和维护者,而非统治者和掠夺者。

——摘编自韩舁《中国古代的外交实践及其基本原则》等

材料二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清政府严词拒绝英国遣使进京。

庚申之役后,清廷被迫允准外国公使进京常驻,但对遣使驻外无意执行。

1864年,总理衙门将系统介绍国际法的译作《万国公法》分发到沿海各重要口岸。

1875年,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使英。

甲午惨败,清廷被迫承认朝鲜为自主之国。

庚子国变后,清廷广兴新式学堂,鼓励有志青年留学西洋,新式人才逐渐成为驻外使臣来源的主流。

1901年,清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1911年,外务部职能趋于简化,“大臣掌主交涉,昭布德信,保护侨人佣客,以慎邦交”。

——摘编自何新华《中国外交史(从夏至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外交的特点。

(4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晚清外交所面临的挑战,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政府的应对举措。

(8分)

 

28.(14分)在人类政治文明史上,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

东西方世界不同程度地巧妙运用妥协艺

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年间的这个妥协非常重要,对于这一点,不论是革命党人,还是新军,还有立宪党人,

当然还有清廷,都有所坚持,有所妥协。

——马勇《辛亥革命的发生与结束》

材料二:

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

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材料三:

宪法规定众议院由各州人民每隔2年所选出之议员组成。

南方州和北方州之间的矛盾反映在黑奴如何计算“联邦比例”的问题上,南方州主张黑奴应计算在内,但纳税时黑奴则不算人口;北方州主张黑奴应计算在纳税人口中,不计算在“联邦比例”中。

——根据《美洲史》和1787年宪法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革命党人“有所坚持,有所妥协”的含义。

(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妥协的具体表现。

(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美国建国初期存在的几对矛盾。

(3分)1787年宪法是如何调和这些矛盾的?

(6分)

吉安县三中、安福二中月考联考历史试卷答案(12月)

1-5DCBDD6-10BCCCC11-15ACDBB16-20BDABD

21-24BCDD

25.【答案】

(1)依据:

分封制——出身、血缘宗族;郡县制——军功、选贤任能。

(2分)方式:

分封制-----世袭;郡县制-----君主任命。

(2分)

(2)权限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

(3分)

影响:

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便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省制的开端。

(3分)

(3)性质:

内侍机构。

(2分)

作用:

提高了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2分)

26.【答案】⑴特权:

开放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设置官员管理通商;协定关税。

(3分)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1分)

⑵特权:

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2分)

⑶要求:

于所属境内保平安;对反抗镇压不力的官员“即行革职,氷不叙用”。

(2分)问题:

说明了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分)

⑷影响:

《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分)

27.【答案】

(1)¢Ù居于中心领导地位(形成朝贡体制);¢Ú以和平交往为主;¢Û注重思想与文化影响;¢Ü以周邻国家为主要交往对象;¢Ý是国内政治体制和政治理念的国外延伸。

(答对任意四点得4分)

(2)挑战:

西方列强侵略,新式国际关系理论与外交原则强制输入。

(2分)

评述:

从排斥到逐步接受西式外交理念;派遣驻外使节,培养新式外交人才,设立近代外交机构,精简职能。

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有利于与国际社会的接轨,一定程度上为民国外交奠定了基础;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与保守性,未能真正实现对国家主权的维护。

(6分)

28.【答案】

(1)坚持:

终结帝制,实现共和。

(1分)妥协:

“驱除鞑虏”变为五族共和;采取清帝退位并优待清室方式结束革命;保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写到任意一点给2分)

(2)表现:

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

宪政体,限制国王权力。

(或:

18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完善,国王统而不治。

)(2分)

(3)矛盾:

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

(3分)

方法:

①中央与地方:

采用联邦制,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力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②大州与小州:

设参众两院,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

③南方与北方:

允许保留南方奴隶制度,把南方黑奴五个折合为三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