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第四部分 社会历史的科学透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74718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第四部分 社会历史的科学透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第四部分 社会历史的科学透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第四部分 社会历史的科学透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第四部分 社会历史的科学透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第四部分 社会历史的科学透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第四部分 社会历史的科学透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第四部分 社会历史的科学透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第四部分 社会历史的科学透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第四部分 社会历史的科学透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第四部分 社会历史的科学透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第四部分 社会历史的科学透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第四部分 社会历史的科学透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第四部分 社会历史的科学透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第四部分 社会历史的科学透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第四部分 社会历史的科学透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第四部分 社会历史的科学透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第四部分 社会历史的科学透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第四部分 社会历史的科学透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第四部分 社会历史的科学透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第四部分 社会历史的科学透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第四部分 社会历史的科学透视.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第四部分 社会历史的科学透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第四部分 社会历史的科学透视.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第四部分 社会历史的科学透视.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第四部分社会历史的科学透视

第四部分社会历史的科学透视

一、知识点

(一)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社会存在:

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的总和。

(1)地理环境:

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和制约作用,但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发展,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还要受到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

(2)人口因素:

指社会中的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迁徙等。

人口是社会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就没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人口状况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但人口因素不仅对社会的发展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其状况还要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

(3)生产方式:

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生产方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②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③生产方式的发展决定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革。

④生产方式对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起着制约作用。

2、社会意识:

指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精神要素的总和,包括人们的各种心理、观念、理论等。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同步性;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二)社会的本质: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内在地包含三重关系:

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 

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的三种类型,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分别构成了社会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结构。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发展主要是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而社会关系、社会结构正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和实践得以进行的自为存在的形式,所以人的实践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确认实践是社会本质,就要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把社会当作实践去理解。

 

(三)社会有机体及其构成:

社会有机体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指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因素相互制约、有机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1、社会的经济结构:

是指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大系统的物质基础。

 

(1)生产力:

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它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的构成有两类:

一类为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者(在生产力中居于主导地位)、劳动资料(其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劳动对象;另一类是智能性要素包括科学技术、劳动组织和生产管理。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只有当它被人们运用于生产过程之中,渗透到生产力的各种实体性要素当中时,它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其途径主要有:

一是通过运用科学原理进行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物化为劳动工具;二是将科学运用于生产过程,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三是通过科学的学习和教育的途径,转化为劳动者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四是将科学运用于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提高企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水平。

(2)生产关系:

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它集中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起着决定作用)、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关系三方面,体现在社会生产全过程即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中。

 

阶级的本质:

在于它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共同体。

阶级对立的实质是社会上一部分人占有生产资料因而能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阶级划分的标准是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占有关系,阶级首先是个经济范畴,其次是一个历史范畴。

 

经济基础:

一定社会生产力基础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社会的政治结构:

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即社会政治上层建筑,由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设施(政府、警察、监狱、法庭、军队、政党等)构成,国家是其核心,具有强制性和暴力性的特点。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政治上层建筑是人们根据经济基础的要求,并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它由经济关系决定,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并为经济基础服务。

3、社会的文化结构:

即社会意识结构,是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

从意识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从意识层次的不同可以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式包括科学、艺术、道德、宗教、哲学和政治法律思想(居于主导地位),其中具有阶级性的称为意识形态,也就是思想上层建筑或观念上层建筑,没有阶级性的称为非意识形态。

(四)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及其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的构成: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两对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产生和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又受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制约,它的解决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

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方式或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但不能忽视上层建筑即政治和观念因素的巨大能动作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应时起促进作用,不适应时起阻碍作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当它沿着与经济基础发展的同一方向起作用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否则就会起阻碍作用。

(4)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必须符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的含义和根源: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包括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

阶级斗争根源于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全部发展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在阶级社会的直接体现,

(2)阶级斗争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作用:

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中,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3、科技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

(1)科学与技术的含义: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运动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以及为此所建立的社会建制。

技术是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

(2)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再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文明的提高;最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和推动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4、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统一体,其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

(2)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3)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其发展具有客观的规律性。

(五)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人的本质:

“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只有社会属性才能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

这种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社会地位。

(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在所有的社会关系中,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起着支配作用。

因此,在探讨现实的人的本质时,既要看到社会关系的总和,又要注意到其中的经济关系的决定作用。

(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定的社会关系是具体的,因而人的本质也就是具体的;同时,人的本质不是凝固不变的抽象物,而是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作为物质资料生产者的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历史。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

(3)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3、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由一个个的个人所构成的,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特别是历史人物的作用。

(1)历史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

历史人物是历史上起过显著作用的个人。

历史人物之所以被称为历史人物,一是他们总是同一定的重大历史事件相联系,二是在历史事件中他们的活动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过程。

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他们是一定历史任务的发起者;第二,他们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第三,他们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

(2)历史人物的作用离不开人民群众:

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历史人物的作用就无法实现。

反对英雄主义和个人崇拜。

4、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的自觉选择

(1)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社会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表现为无数创造历史的个人相互作用的合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的活动的有意识性并不能否定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2)社会规律的特殊性:

它形成并实现于人的活动之中; 

(3)社会发展规律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是内在统一的:

主体的选择性不是对社会形态发展规律的决定性的否定,选择对象只能存在于可能性空间中,可能性空间是选择活动的前提,而这个可能性空间却是由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所决定的。

主体的选择有既定的前提并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它不能改变人类的历史的总体进程。

5、交往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交往:

一般是指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所特有相互往来关系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这两种基本的形式。

(2)交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一,交往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第二,交往对科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第三,交往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6、社会发展道路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1)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主要是指社会发展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表现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

(2)社会形态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表现为:

第一,处于同一社会形态中的不同国家和民族,其具体发展道路各有自己的特点;第二,不同民族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超越某一种甚至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

(六)人的自由及其实现

1、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

2、自由是一种社会状态:

自由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状态。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自由是受社会关系制约的,在人没有成为社会关系的真正主人之前;人也就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

“必然王国”是指人被物化的社会关系支配的社会状态:

“自由王国”则是指人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即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

就社会整体而言,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也就是人类的解放。

社会主义社会是实现人类解放的一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社会形态。

共产主义社会标志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历史飞跃。

3、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

(l)人的发展:

在与社会发展相对应的角度上,是指每一个成员的发展,包括人的体力、智力发展等。

人的发展包括三个方面,即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

(2)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基础和前提:

一方面,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

这是因为:

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关系。

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必须从人的发展中体现出来,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内容,是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标志。

(3)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二、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B.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C.社会意识的发展史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C.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3.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

A.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D.作为阶级统治的国家

4.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

B.自然规律是自发的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而得到实现的

C.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是可以被支配的,社会规律是不可捉摸的

5、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点是()

A.它们都是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B.它们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运动过程

C.它们的实现都是无需人参与的客观过程

D.它们都是通过人有意识有目的而起作用的

6、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A.阶级斗争B.社会精神生产过程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7、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

A.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B.加速或延续社会的发展

C.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D.决定社会能否存在

8、社会形态是()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C.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统一

9、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

10、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

A.劳动对象B.劳动资料C.劳动者D.生产管理

11、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

A.它是构成生产关系这种物质关系的基础形式B.它是人们在生产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

C.它是一种人们不能选择的既得的物质力量D.它的实体就是客观自然界

1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

A.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员重要的独立要素

B.科学技术可以把生产力诸要素组合起来构成现实的生产力

C.科学技术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要素

D.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3、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的关系

A.人与人B.物与物C.人和物D.人类社会和自然界

14、在劳动资料这一复杂系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A.信息传递系统B.生产工具系统C交通运输系统D.能源系统

15、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

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

C.人们进行自觉的革命活动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16、生产资料包括()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D.商品和产品

17、经济基础是指()

A.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的总和

B.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一定历史阶段上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总和

D.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18、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这个总和是指()

A.社会中现有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B.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一定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D.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的总和

19、区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标志是()

A.生产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B.产品的分配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20、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经济制度B.社会的科学技术C.社会的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21、国家属于()

A.经济基础B.上层建筑C.生产关系D.意识形态

22、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的结果B.产品分配的结果

C.在生产中出现了指挥者和执行者的结果D.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结果

23、阶级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首先是一个()

A.政治范畴B.经济范畴C.思想范畴D.文化范畴

24、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之所以能起促进作用,在于()

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实践的制约B.它有相对独立性

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D.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5.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总是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条件是指()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B.科学文化水平

C.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D.人民的生活水平

26.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A.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B.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统一

C.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D.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的统一

27.英雄人物的活动是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这种观点是()

A.历史唯心主义的B.唯物史观的观点

C.历史主义的观点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都能接受的观点

28.人的本质在于他的()

A.生物性B.社会性

C.自然性D.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

29.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

A.人能够改造世界B.自私自利

C.人有思想和理性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0.唯物史观认为,所谓自由是指()

A.人们摆脱了客观规律的限制B.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

C.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创造

D.人们可以自主的制造和消灭规律

31.个人社会价值的大小决定于他(    )

A.社会地位的高低     B.拥有财富的多少

C.工作能力的强弱     D.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3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

A.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     B.一切政治关系的总和

C.一切思想关系的总和     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3.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B.社会分配的原则

C.社会风气的状况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4.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    )

A.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实行让步B.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

C.实行社会制度更替的一种形式D.缓和阶级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的一种手段

35.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B.政治思想、管理学、语言学

C.哲学、艺术、环境科学       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36.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有两对,一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另一对是(    )

A.开拓进取与保守落后之间的矛盾     B.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矛盾

C.经济与政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37.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    )

A.管理社会各项公共事务的机关     B.调节社会各种民事纠纷的机关

C.统治阶段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D.保卫国家的独立和领土主权的组织

38.“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这句话意在说明(    )

A.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相同的

B.社会发展是一种受盲目力量支配的自发过程

C.社会发展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D.人的思想动机对社会发展的进程不起作用

39.劳动过程是劳动的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

劳动的社会形式是指(    )

A.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B.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C.人们在劳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合方式

D.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

(二)多项选择题

1.人类生产劳动是()

A.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B.有目的有意识改造自然的活动

C.是劳动者改造自身的活动D.是人们之间社会交往的活动

E.是改造社会关系的活动

2.社会活动是人的有意识的话动,社会规律是()

A.由人的意志决定的B.革命阶级能够加以改变的C.可以认识和利用

D.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E.偶然事件的堆积

3.相对于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

因为()

A.它是消极被动地反映社会存在B.它是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

C.它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才能反映社会存在

D.它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E.它不能创造社会存在中没有的东西

4.历史是由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创造的。

这个事实并不能抹煞社会历史

规律的客观性,这是因为()

A.人们的意识、目的的产生和状况主要是由人们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B.人们的意识和目的的实现程度,取决于是否体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客观要求,即是否符合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C.任何人的意识、意志都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D.人的意志的真正自由,必须正确认识和运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获得

E.任何人的意志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都不产生任何影响

5.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生产方式()

A.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B.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C.状况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性质D.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E.制约着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作用和影响大小

6.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地理环境为人提供了劳动对象B.地理环境为物质生产提供能源

C.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劳动手段D.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了交通工具

E.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了活动场所

7.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发展,因为()

A.它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B.它的增长不影响社会发展速度

C.它的密度不决定社会性质D.它的变化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改变

E.它不是引起革命的原因

8.产品的分配形式,取决于()

A.人们在生产中的不同地位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归谁所有C.人们对消费的不同需要

D.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多寡E.国家政权在一定时期发布的政策

9.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由于它决定着()

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作用B.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多样性

C.产品分配形式D.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E.产品质量的优劣

10.经济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这个“总和”是指()

A.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三个方面的总和B.各种不同类型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C.人们社会关系的总和D.各种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总和

E.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内部各方面的总和

11.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包括()

A.政治上层建筑B.思想上层建筑C.国家政权

D.社会意识形态E.政治、法律制度及组织设施

12.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

A.它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物质力量B.它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